A. 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1、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一族,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陳獨秀所創辦的《青年雜志》(後改名為《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社團組織在民國的發展,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2、五四運動的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它以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態,展開了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准備。
B. 五四運動的意義
五四運動是在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積極參加和領導下發動起來的。五四運動的爆發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五四運動表明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走到了盡頭,中國的民主革命已經發展到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階段。特別是五四運動是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後,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因此,以五四運動為標志,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其次,五四運動既是反帝國主義的運動,也是反封建主義的運動,是徹底的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的反封建主義的運動。
再次,五四運動中涌現出了大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熱心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他們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作了大量的工作,成了建立中國共產黨的骨幹力量。因此,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C. 五四運動的意義是什麼
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近代反帝反封建的發展和繼續。
二、五四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革命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追求進步和光明。
三、繼往開來,把紀念「五四運動」作為繼續前進的動力。
紀念五四運動90年,以及建國60年、改革開放30年是要更好地總結歷史,探討五四精神的當代意義,發揚傳統精神,推進五四運動提出的、尚未完成的歷史任務。
30年的周期不知歷史是巧合還是確實存在著這樣的規律,總之,這距今30、60、90年的三件重大歷史事件都被永久地載入史冊。
90年前「五四運動」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隨著60年前新中國的建立,已經基本完成,但是,祖國尚未統一,危機意識不能忘卻。
愛國,自強,振興中華,始終是全民族的政治基礎和凝聚、鼓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重要的精神動力。國富民強還需要進行艱苦奮斗。
30年前,「科學、民主」在鄧小平同志倡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發揚,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都對「科學、民主」提出了新的認識和要求。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興國需要靠科學,物質層面需要科學,精神層面也同樣需要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
(3)五四運動的歷史及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的過程介紹: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學生群眾的反帝愛國運動。
從1919年初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討論處理戰後的世界問題。中國政府代表在全國輿論的壓力下,提出了收回山東主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等正當要求。
4月下旬,和會在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操縱下,悍然決定把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交給日本。這個消息在中國人民中、首先是在知識界和學生中激起了強烈的憤慨。
5月4日,北京13所大專學校學生三千餘人在天安門集合,示威遊行,主張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逮捕示威群眾32人。5月5日,北京學生總罷課,並通電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響應。
6月3日、4日,北京學生講演團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講,北洋軍閥政府再次派出軍警、馬隊進行鎮壓,逮捕大批愛國學生,更加激起全國各界的義憤。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也開始加入運動。
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參加罷工的產業工人有六七萬人。上海商人舉行罷市。滬寧鐵路和滬杭鐵路工人,京漢鐵路的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的唐山工人相繼罷工。
漢口、長沙、蕪湖、南京、濟南等地都有工人罷工。旅法華工也參加了拒簽和約的斗爭。對於以工人為主體的群眾斗爭的迅猛發展,帝國主義者和軍閥政府感到恐慌。北洋軍閥政府在6月間被迫釋放被捕學生,免除曹、章、陸的職務。
6月28日,在全國各界群眾和旅法華工、留學生及華僑的強大斗爭壓力下,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重大勝利。
D.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和意義是什麼
01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國主義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工人階級從此登上了歷史舞台,同時這也是一場毫不妥協的反帝愛國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的囂張氣焰。在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市民、工商人士等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來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被稱為“五四風雷”。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
1、是由學生發起的革命運動
2、明確的提出了反帝反封的目標
3、它是由學生為先導工人為主力軍包括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全國性的革命運動
4、中國的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它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的愛國主義運動
2、它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共產主義概念在中國得到進一步傳播
3、它使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它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合組織上的准備
5、它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區無產階級的革命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幹部上的准備。一方面,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充分領略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從而促使他們在行動上探索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階級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工人階級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實際斗爭中經受了鍛煉,並自覺進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E.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時代和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不具備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1、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把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
2、廣泛的動員和組織了群眾,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3、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幹部上的准備。(一方面,工人階級運動促進知識分子尋找同其結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實際斗爭中逐步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此後,無產階級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者。
F. 五四運動有何歷史意義體現了怎樣的精神
1、歷史意義: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它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五四運動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
第三,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2、體現的精神:
一種看法:「賽先生」(科學),「德先生」(民主)。
一說:不屈不撓、憂國憂民、樂於奉獻、敢於斗爭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1949年後,中共闡述為:愛國,自救,進步,科學,民主。
(6)五四運動的歷史及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巴黎和會上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民眾呼聲,在1919年6月28日還是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G.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00年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具有深遠影響。
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斗的偉大傳統。
(7)五四運動的歷史及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五四精神的基本核心是愛國主義。五四運動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注入了新的世界觀因素的結果。「振興中華」的口號,是孫中山先生於1894年在《興中會宣言》中最早提出來的。
從那以後,大多數愛國志士無不以此為終生奮斗的目標。可以說,中國自此之後的一切革命斗爭,無一不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所取得的一切進步和成就,無一不是受它的催動和鼓舞。
站在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把五四精神概括為三點,即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追尋時代潮流的科學民主精神。
五四精神的形成以及它所以能夠帶來破天荒的變化和巨大影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五四運動的開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敞開了大門,從而為改變中國近代歷史的航向與航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這一點,是決定五四運動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樹立開先河的地位、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豎起「現代」的明確界標的根源。
H.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性質: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意義: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次年改稱《新青年》,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後,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新文化運動不僅為五四愛國運動作了思想准備,同時隨著這次運動而更加深入發展,使社會主義思潮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思潮而成為運動的主流,並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准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五四運動的當代意義:
這場運動孕育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成為中國人民和中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五四運動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我國幾千年來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振興中華:「振興中華」的口號,是孫中山1894年在《興中會宣言》中最早提出來的。從那之後,大多數愛國志士無不以此為終生奮斗的最終目的。可以說,中國從此之後的一切革命斗爭,無一不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所取得的一切進步和成就,無一不是由於它的催動和鼓舞。五四運動的發生,就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續。愛國學生的奔走呼號,浴血奮斗,廣大知識分子、市民、工人的積極響應和支援,最根本的動因就在於此。響遍全國的「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喚醒同胞,一致救國」等口號,最根本的含義也在於此。有的人當時在思想上雖然還沒有明確認識到這一點,純粹為愛國熱情所驅使,但他們愛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保持中國的落後,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挽救中國的危亡,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振興中華民族。
愛國主義:在五四運動中,廣大學生之所以不顧高壓,奔走呼號,他們的愛國行動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層人物和廣大工商界群眾的支持,就是由於愛國主義的有力號召,愛國精神的強烈感染。今天,要勝利跨人21世紀,實現四個現代化,真正使中華民族振興起來,更要大力發揚愛國主義。
民主精神:新文化運動最先提出科學與人權並重(青年雜志創刊詞中的提法),隨後講「賽先生」(科學)和「德先生」(民主,當時把人權和民主當作基本上同一的概念)。後來「賽先生」和「德先生」成為「賽同志」和「德同志」,就是說,民主和科學一道,是中國共產黨歷來為之奮斗的目標。在五四運動中,民主即「德先生」是一面反封建、反專制的大旗,大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五四愛國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與民主精神的推動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民主的啟蒙和民主意識的覺醒,就不可能發生那麼大規模的愛國運動。現在,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在許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目標還相差甚遠。要想盡快振興中華民族,就應該繼續高舉「德先生」的大旗,發揚民主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科學精神:在五四運動中,科學即「賽先生」與「德先生」一樣,是反封建、反迷信的另外一面大旗,並有力地促進了民主意識的發揚,反封建斗爭的開展。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的六條新的思想,第六條就是「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他說:「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之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①[《獨秀文存》,第9頁,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 1987。]因此,在發揚民主精神的同時,還應該發揚科學精神。
解放思想:在五四時期,先進的思想家們大膽地沖破舊傳統,提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主張,出現了一種在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並有力地帶動了其他領域的大解放。正如毛澤東當時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經濟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從九重冤獄,求見青天。」①[《民眾的大聯合》(三),《毛澤東早期文稿》,第393頁,湖南出版社,長沙,1990。]正是這種思想的大解放,使五四運動成為新思想與舊思想、新文化與舊文化的分水嶺,我國20世紀第一次影響巨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並開啟了此後思想解放的先河,深深地影響了20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後來所發生的第二次、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第二次歷史性的飛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產生,以及從那時起我國取得的每一個進步和成就,可以說都是解放思想的結果,是五四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偉大革命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這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在中國人民輿論的壓力下,向會議提出廢除袁世凱和日本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二十一條」,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膠濟鐵路以及其他權利歸還中國,同時還提出七項「希望條件」廢除勢力范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等。但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參加「和會」的帝國主義國家拒絕。不僅如此,他們還決定將德國在山東掠奪的權利全部讓予日本,並將其寫進了《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至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完全失敗。但軍閥政府竟准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出,舉國憤怒。5月4日,北京學生3000餘人在天安門前集會,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會後舉行了遊行示威,憤怒的愛國學生痛打了親日派官僚章宗祥,並放火焚燒了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軍閥政府派軍警鎮壓,逮捕學生30多人。全北京學生立即實行總罷課,並通電全國表示抗議。天津、上海、長沙、廣州等地學生也紛紛遊行示威,聲援北京學生。在日本、法國等國的中國留學生以及南洋華僑學生都開展了愛國活動。6月3、4兩日,軍閥政府又逮捕北京學生近千人,激起全國人民的更大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漢、九江及山東、安徽等地的工人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政治罷工,上海和全國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後舉行罷市。至此,五四運動發展到新的階段,即從開始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三部分人的統一戰線運動,發展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包括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六三運動」,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 28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也是中國青年運動的偉大開端。它開創了中國革命知識青年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五四運動實際斗爭的鍛煉,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造就了一批青年共產主義者。他們深入工農群眾,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罷工斗爭,促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五四運動的影響
1、政治影響:揭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革命爆發以後,世界歷史進入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工人階級在運動中顯示了強大的政治威力,它以不再是資產階級的追隨者,而作為運動的主力軍在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運動的矛頭直接指向帝國主義,因為從世界革命戰線看屬於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2、對中共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從、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條件。3、對學術界的影響: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延續和發展,它把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識分子推廣到全國群眾。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為一種風氣,同時也促進了文學革命的深入和廣泛發展,開創了中國文學時代,使中國科學和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 4、思想方面:五四運動促進了全國民眾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種新思想陸續傳入中國,其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思想和政局帶來巨大影響。
百日維新?
1898年(夏歷戊戌年)中國維新派在清光緒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運動。又稱戊戌維新、戊戌變法。中日甲午戰爭(1894—1985)後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企圖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經濟改革,爭取國家富強。維新派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設立學堂,宣傳變法主張,受到少數官僚贊助。光緒接受維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發布國是(不要以為我打錯了,沒錯,是「國是」)詔書,宣布變法維新。在103天里頒布數十條維新詔令。新政主要內容為倡辦新式企業、獎勵發明創造;設鐵路、礦務總局,修築鐵路開采礦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學校,提倡西學;裁汰冗員,削減舊軍,重練海陸軍。9月21 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康廣仁、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等「六君子」被殺害。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維新」失敗。
百日維新: 自清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詔定國是、決定變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後重新「訓政」止,共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主要內容有:
一、選拔維新人才。二、文教改革。三、經濟改革。四、政治改革。意義:
1、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精神貫穿運動的始終。
2、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
3、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體現了追求真理、勇於解放。
4、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
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幹部上准
備了條件,為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早在十
九世紀末,中國人就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開始接觸到馬克思學
說,但那隻是一些零星的介紹。直到五四運動之前,先進的中國
人使用的思想武器還主要是西方資產階級的進化論、天賦人權說
等。他們所嚮往和追求的大都還是西方文明。五四運動使人們受
到了一次生動的教育,西方列強的弱肉強食,俄國十月革命的影
響,迫使人們不得不對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此時,《新青
年》公開發表宣言,宣稱「我們相信世界上的軍國主義和金力主
義(按:指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已經造了無窮罪惡,現在是
應該拋棄的了」。此後,有不少報刊對社會主義思潮和馬克思學
說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也被陸續翻譯出
版。經過反復的研究、比較和鑒別,先進的中國人才在五四運動
以後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並在這一
思想指導下創立了中國共產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
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五四運動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找到了一條與工農群眾相結合
的成長道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振興
中華的斗爭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們也有一個
致命弱點,即脫離廣大的工農群眾,未能真正認識到蘊藏在群眾
之中的創造歷史、扭轉乾坤的偉大力量。這也是造成舊民主主義
革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五四運動使先進的知識分子領略到了
勞動群眾的威力,開始放棄了「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逐
漸轉變了立場。於是,他們提出了「到民間去」的口號,脫下長
衫,走出書齋,深入到工農中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知識
青年走上了與實踐相結合、與工農大眾相結合的道路,使自己在
中國革命中所具有的「先鋒的和橋梁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正
因為如此,1939年5月4日,毛澤東同志特別號召全國的知
識青年,必須牢牢把握與工農大眾相結合的方向。這對於今天的
青年來說,仍是有現實意義的。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 這次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軍的作用;青年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
3 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後,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5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准備。
1、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精神貫穿運動的始終。
2、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
3、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體現了追求真理、勇於解放。
4、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質: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意義: 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次年改稱《新青年》,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後,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新文化運動不僅為五四愛國運動作了思想准備,同時隨著這次運動而更加深入發展,使社會主義思潮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思潮而成為運動的主流,並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准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我從各個地方找的都還不錯
I. 五四運動意義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
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它的斗爭對象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五四運動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2、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
3、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始;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傳播了馬克思主義。
(9)五四運動的歷史及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
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再加上歐洲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巴黎和約」的簽訂,引爆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