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海公園的歷史
北海公園原是遼、金、元建離宮,明、清辟為帝王御苑,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1925年開放為公園。
② 北京有多少年歷史
北京是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後,延豐召見了延都人。延都自古以延國都城命名。在戰國七傑中,據說燕國因靠近燕山而得名,其所有國家都被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元朝時,這座新城是圍繞北海公園重建的,北海公園建於元朝金殿。從元朝始祖到元朝九年(1272),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廢元後,為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元朝改稱北平。
北京,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始祖朱棣永樂即位,將其封建的北平府改為順天府。這是北京正式名稱的開始。它有600多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京照被廢,改為北平。
(2)北京北海的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北京山區面積102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2%,平原地區62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8%。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京的平均海拔是43.5米。北京平原海拔20-60米,山區海拔1000-1500米。
北京西部屬於太行山,北部和東北部屬於燕山。最高的山峰是北京門頭溝區的東陵山,海拔2303米。最底層為通州區東南界。兩山在南口廣甌交匯,形成一個向東南延伸的半圓形山腰。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周圍的小平原就是北京平原。
③ 北海公園的由來是什麼
北海公園位於北京的中心區,與中南海一橋之隔。是我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由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
北海的修建與一個神話故事相關。神話傳說東海有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山上住著神仙。秦始皇曾相信方士徐福的話,派徐福去尋找仙人仙葯。漢武帝也聽信方士李少君之言,相信東海蓬萊有仙人仙葯,結果派人去尋找一無所獲。但漢武帝不罷休,下令在長安建章宮北面挖了一個太液池,在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別叫蓬萊、瀛洲、方丈,以此比作三座仙山。此後,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建造皇家宮苑。北海公園就是這類建築形式。北海(以及中海、南海)便是太液池,瓊島是蓬萊,團城是瀛洲,南面的犀山台是方丈。我們今天不但可以在瓊島上見到仙境船的亭台樓閣,而且還能看到呂公祠、仙人庵、銅仙承露盤等許多求仙的遺跡。北海的名勝除了太湖石、白塔、畫舫齋、仿膳等,還有堪稱叫絕的藏有《三希堂法帖》全部刻石的閱古樓、惟妙惟肖的小園林團城和我國古代琉璃建築藝術珍品雙面九龍壁。
④ 北京的歷史到底有多少年了
北京的歷史有三千多年。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後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
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
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交通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從這一時期起,北京成為中國的首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1958年10月,河北省所屬懷柔、密雲、平谷、延慶4縣劃入北京市。
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銷密雲、延慶兩縣,設立北京市密雲區、延慶區。至此,北京告別縣治時代。
(4)北京北海的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⑤ 北海的歷史
有證據表明,隨著末次冰期(11000-8000年前)而來的海平面低水位時期,朝鮮海峽和宗谷海峽都被干露,可作為日本通向亞洲大陸的陸橋。在日本南部的島嶼曾發現印度大象的化石遺骸,在日本的北部,曾發現長毛猛獁的化石遺骸。類似的現象說明,古時的中國、韓國和西伯利亞人曾遷到日本去過。
相傳:日本的文字記載史是從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開始的 。他佔領了本州主島,成為日本的第一個皇帝。公元550年,一位中國佛教徒揚帆去日本,帶去了各種文化和書面語言,但是直到1543年,葡萄牙船員在這里登陸後,日本才聞名於歐洲,盡管13世紀末葉,馬可·波羅從中國回去時,帶回了一個關於有日本存在的報告。雖然如此,直到1660年前,尚未出版過一幅較好的日本海圖,連今天所通用的「日本海」這個名稱,也是到1815年才有。這是俄國航海家A·J·v·克魯森斯特思給這個海取的名字。在日本海,日本和朝鮮的許多潛水婦女,從事於她們艱苦的行業已有1000多年了。
海洋的名稱爭議:
歷史上的日本海
古代中國的疆域本來瀕臨(北海)日本海。 漢朝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漢四郡,唐朝在北海(日本海)旁設立渤海郡等行政機構。唐朝滅亡後,遼朝接管了北海,並對其加以利用。遼晚年,女真族從北海邊興起,向南滅掉了遼朝建立了金朝。
蒙古入主中原後,設立嶺北行省,對北海,鄂霍次克海進行有效長期的管理直至清代。女真的後代滿族入關後,關外地廣人稀,沙俄趁機入侵西伯利亞,康熙皇帝為反擊沙俄入侵而打響了雅克薩戰爭。後為了漠北蒙古的歸順和北方邊境的和平,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將外興安嶺以北的領土割給了沙俄。十九世紀中葉,沙俄割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至此,中國領土不再瀕臨北海(日本海),吉林省琿春市的防川可以遙見15公里外的北海(日本海)。
⑥ 北海的歷史資料~!
北海歷史悠久,漢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設合浦郡,北海古屬合浦郡。清朝康熙元
年,設「北海鎮標」駐此,北海地名始見。又說「北海」一名系因市區北面瀕海而得。秦末漢
初,北海港即作為中國與東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進行海上貿易的商港,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
路」的始發港之一。宋朝時期成為與越南等國開展海上貿易的重要口岸。明朝時期為對外通商口
岸,與馬來西亞、緬甸、越南、印度等十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直到清朝一千多年間,經貿一直
不衰。
1796年至1839年間,北海商業興旺,漁業發達。乾隆年間, 北海港的進出口貿易盛況空
前,成為富庶之地。咸豐五年(1855年),北海年商貿關稅達500萬兩白銀。同治八年,北海有
固定航線開往海口、廣州、澳門、香港、海防、西貢、新加坡等地。
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將北海與宜昌、溫州、蕪湖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其後,英、德、法等
七個國家相繼在北海設立領事館,英、法、美、德、葡、日、奧、丹、荷、挪等國家在北海設立
洋行、造船廠、電報公司和輪船公司,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貨物輸入北海,成為我國近代西南區
域的重要商港,僅1929年抵港的外輪就達538艘,吞吐量64. 29萬噸。民國4年(1915年)設立中國
銀行北海分行,民國16年(1927年),設立中央銀行北海分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北海市的行政區域在歸屬廣東、廣西之間及城市建制方面幾度變更。1965
年6月後至今,歸廣西壯族自治區管轄, 1983年恢復地級市建制。198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
全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 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7年7月,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
⑦ 北京北海公園有什麼建造歷史
傳說,浩瀚的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別叫做蓬萊、瀛洲和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老的神仙。
秦始皇統一我國之後,曾派方士徐福前往東海尋找不死葯,可是一無所獲。
到了漢朝,漢武帝也做起了長生不死之夢,可尋找仍然沒有結果,於是下令在長安北面挖了一個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別以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命名。
自此以後,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神仙形式"來建造皇家宮苑。似乎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像"神仙"一樣長生不老。
而發源於山西桑乾河的永定河,在河北省納源於內蒙古高原的洋河,流經北京和天津之後進入海河,最終注入渤海。
永定河河道南遷之後,留下了一片原野和池塘,水中有島名為"瑤嶼"。地勢像極了"一池三山"的模式,遂成為歷代皇室看中的風水寶地。
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的"白蓮潭"建立了"瑤嶼行宮",因開挖湖泊堆積泥土,日漸形成了水中島嶼,稱為"圓砥"。
據《遼史》記載:西城巔有涼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
《洪武北平圖經》中記載"瓊華島遼時為瑤嶼",都可以證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國滅遼國後,改燕京為"中都"。金國海陵王完顏亮在1150年,也就是天德二年擴建了"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
1163年至1179年間,金世宗完顏雍仿照北宋汴梁的艮岳園建造了瓊華島,並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的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為中心,修建了大寧離宮。
又將挖湖的泥土用以擴充瓊華島和圓坻,在瓊華島上建造廣寒殿的同時,在圓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廣寒殿遙遙相對。從這個時候開始,以瑤嶼為中心的一片區域就逐漸形成了皇家宮苑的格局。
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了"廣寒殿"等建築。
1260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開平即位,做了蒙古汗國的第五任"大汗"。由於向南奪取南宋江山的需要及向北控制蒙古各部的方便,忽必烈接受親信霸突魯和劉秉忠的建議,決定在原金中都之地建都。
因金中都已於1215年被蒙古軍隊徹底摧毀,忽必烈採納太保劉秉忠的規劃,選擇以金中都東北郊外的大寧宮為中心建立新都。新都建成之前,忽必烈經常住在大寧宮。
在建設元大都期間,曾在永安寺遺址中殘存的"釋迦舍利之塔"塔基下,發掘出一座石函,石函中有一小鐵塔,鐵塔中有一銅瓶,瓶中存有釋迦牟尼佛舍利20粒。
更為奇特的是,瓶底還有一枚銅錢,錢上鑄有"至元通寶"4個字。忽必烈聞知後大為高興,因為他的年號就是"至元",而100多年前埋入塔基的銅錢居然已有"至元"的年號,這豈非天意昭示,他這個"至元皇帝"確系真命天子嗎?
加之忽必烈制定的國策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佛教聖物佛舍利的出現,更有利於推行"以佛治心"的國策。
另外,忽必烈自己也是佛教信徒,他尊奉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為"帝師",接受過八思巴舉行的"金剛灌頂"儀式,他希望藉助佛的法力保佑江山永固,當然也是在借崇佛來強化西藏對朝廷的歸順。
為了供奉佛教聖物佛舍利,保佑大元江山永固,1271年忽必烈下令建一座巨大的佛塔。在元初留下的《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中明確指出:恆慮新都既建,宜卜永年,以福為基,莫如起塔,冀神龍之扶護,資社稷之久長。
因為忽必烈以藏傳佛教為國教,所以他選擇了帝師八思巴推薦的精通藏式佛塔的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來負責永安寺白塔的設計和督建。
"塔"是古印度梵語"浮屠"的譯音字。佛舍利是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凝結成的小顆粒。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行的做法。藏式佛塔的樣式來源於古印度。
⑧ 北海公園的歷史沿革
金滅遼後,改燕京為中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擴建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了北宗汴梁(今河南開封)艮岳園,建瓊華島,並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即北海)為中心,修建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宮苑格局。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廣寒殿等建築。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營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擴建瓊華島,重建廣寒殿。廣寒殿東西寬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廣7間,作為帝王朝會之處。殿中放置瀆山大玉海(今北海團城內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並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頂懸掛玉制響鐵,殿內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著從山後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可見當時的廣寒殿宏偉浩大,構思巧妙,奢華無比。至元八年(1271年),瓊華島改稱萬壽山(又稱萬歲山)。以瓊華島為中心,又在湖的東西兩岸營建宮殿,將北海建成一個頗有氣派的皇家御園。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大將徐達進佔大都,大都改稱北平。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他侄兒手裡奪取了帝位,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改名北京。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北海又加以擴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1426--1435年),對萬歲山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在圓坻(今團城)修復了儀天殿,在圓坻南面小島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圓殿,在團城的東部拆橋填土,將其與陸地相連。明天順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現五龍亭處)建太素殿,由於用錫做材料,又稱為錫殿,也叫避暑涼殿。修建此殿役使工匠3000餘人,用白銀20萬兩。在東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團城西面的八孔中斷的石橋(原斷部有吊橋)改為九孔石橋,稱為金鰲玉蟲東橋。在新開挖的南海瀛台上的建昭和殿等建築。
明萬曆七年(1579),萬歲山上歷經四朝600餘年風雨戰亂的廣寒殿坍毀,人間天宮主景建築從此化為烏有。
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覆滅,清軍入關,建都於京。
1651年,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臨根據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覺殿為山門)。因為島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稱為白塔山了。
清高宗弘歷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對北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後連續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許多亭、台、殿、閣。清乾隆自謂園林之樂,不能忘懷,於是把江南園林的精華、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引進皇家宮苑,先後建成北海的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之園。晚清時期,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用海軍經費重修三海建築,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在靜心齋前修建小火車站,供慈禧乘小火車來園游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北海摻遭踐踏。北岸的澄觀堂設立了聯軍司令部,萬佛樓的10000多個金佛及園內其他寶物被洗劫一空。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北海閉園10餘年,園林建築略經修繕後於1925年8月1日才正式開放為公園。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撥巨資對北海公園予以修葺,疏浚了湖泊,維修了古建築,鋪設甬道,增設了公共服務設施。
1961年北海公園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1年2月末(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對公眾沒有作任何公告和通知的情況下,與中南海一橋之隔的北海公園及附近的景山公園被神秘關閉,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近2年後的1978年3月1日,方重新對社會開放。據後來的史料披露,江青、王洪文等人經常在此遊玩和休憩,北海公園一度成為僅供少數高官享樂的「官園」。
1987年,北海被評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⑨ 北京北海公園有多少年的歷史
北海公園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於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規模宏偉的太寧宮,太寧宮沿襲中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並將北宋汴京艮岳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於瓊華島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寧宮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大都,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明代向南開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後的規模和格局。全園佔地68公頃(其中水面39公頃),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景區組成。它繼承了中國歷代的造園傳統,博採各地造園技藝所長,兼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並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
⑩ 北海南邁歷史有多久
1984年設為沿海開放城市之前北海還是個小漁村北海鎮,那時的經濟重心在百強縣合浦,1990年前後設立北海市,合浦的經濟重心轉移北海,要說北海歷史,基本不是合浦2000多年的一個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