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貴陽的歷史
春秋時期,今貴陽屬柯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范圍.兩漢時期隸屬柯郡。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貴陽屬矩州.宋代稱貴陽為貴州.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為貴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順元路宣撫司,翌年改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為順元路,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後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並,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順元城(今貴陽).明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明隆慶三年(1569)年三月,改新遷程番府為貴陽府。萬曆十四年(1586)置新貴縣,治貴陽。十九年(1601)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貴縣、定番州置貴定縣。崇禎四年(1631)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明末,貴陽軍民府轄新貴縣、貴定縣、開州(今開陽縣)、廣順州(今長順縣)、定番州(今惠水縣)和4個長官司。
清順治十六年(1659)設貴州巡撫駐貴陽軍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雲貴總督駐貴陽。二十六年(1687),省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築縣與新貴縣同城,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貴縣入貴築縣。乾隆十四年(1749)貴陽府轄貴築縣、貴定縣、龍里縣、修文縣、開州、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今屬長順縣)。光緒七年(1881)增轄羅斛廳(今羅甸縣).
民國3年(1914)廢貴陽府設貴陽縣,貴州分為3道,貴陽縣屬黔中道,為道治;移貴築縣駐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縣。九年(1920)廢黔中道,貴陽縣直隸於貴州省長公署。25年(1936)設全省為8個行政督察區,貴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次年,貴陽縣直屬於省政府30年(1941)7月1日,撤貴陽縣設貴陽市,另置貴築縣駐花溪,直至解放時未變動。
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11月23日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
1954年,貴築縣劃歸貴陽市轄。1958年,撤貴築縣建置,將市郊劃為花溪、烏當兩區;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屬安順專區的清鎮、修文、開陽3縣和原屬黔南自治州的惠水縣劃歸貴陽市轄。1959年設白雲鎮,相當於市轄區一級行政單位。1963年,將開陽縣劃歸遵義專署,修文、清鎮兩縣劃歸安順專署,惠水縣劃歸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復白雲區建置。1992年,清鎮撤縣設市。經國務院批准,自1996年1月1日起,將原安順地區管轄的清鎮市和修文、息烽、開陽「一市三」劃歸貴陽市轄
2. 貴陽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風民俗
貴陽,貴州省省會,簡稱築、金築,有「林城」之美譽,因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遊服務中心[1-2] ,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3] 、全國生態休閑度假旅遊城市[4] 和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5] ,位於貴州省中部,東南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龍里、惠水、長順4縣接壤,西靠安順地區平壩縣和畢節地區織金縣,北鄰畢節地區黔西、金沙2縣和遵義市遵義縣。[3]
貴陽地處雲貴高原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長江與珠江分水嶺地帶,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100米左右,屬於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5.3℃,年平均相對濕度77%,2016年森林覆蓋率為46.5%,有森林公園11個。[3] [7-9]
秦漢時期
「貴陽」之名較早見於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郡在貴山之陽故名。貴陽因為在貴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因貴陽古代盛產竹子而聞名,故用「竹」的諧音「築」來作為貴陽的簡稱。[18]
春秋時期,今貴陽屬牂牁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范圍。兩漢時期隸屬柯郡。[19]
唐宋時期
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貴陽屬矩州。[19]
宋代,稱貴陽為貴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矩州為貴州。[19]
元明時期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順元路宣撫司,翌年改
貴陽歷史照片(10張)
為宣慰司;二十年(1283年),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為順元路治,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後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年),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並,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順元城(今貴陽)。[19]
明洪武四年(1371年),設貴州宣慰使司,司治貴州(今貴陽)。六年(1373年)12月,置貴州衛指揮使司。十五年(1383年),置貴州都指揮使司,下領貴州等十八衛。二十六年(1393年),又置貴州前衛。永樂十一年(1413年),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隆慶三年(1569年)3月,改新遷程番府為貴陽府。萬曆十四年(1586),置新貴縣,附郭,隸於貴陽府。二十九年(1601年),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18年),析新貴縣、定番州地置貴定縣,仍隸貴陽軍民府。崇禎四年(1631年),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明末,貴陽軍民府轄新貴縣、貴定縣、開州(今開陽縣)、廣順州(今長順縣)、定番州(今惠水縣),親領4個長官司。[19]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設貴州巡撫駐貴陽軍民府。康熙五年(1666年),移雲貴總督駐貴陽。二十六年(1687年),省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築縣,與新貴縣同城,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年),省新貴縣入貴築縣。乾隆十四年(1749年),貴陽府轄貴築縣、貴定縣、龍里縣、修文縣、開州、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今屬長順縣)。光緒七年(1881年),增轄羅斛廳(今羅甸縣)。[19]
民國時期
民國三年(1914年),廢貴陽府設貴陽縣,貴州分
解放貴陽
為3道,貴陽縣屬黔中道,為道治;移貴築縣駐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縣。[19]
民國九年(1920年),廢黔中道,貴陽縣直隸於貴州省長公署。[19]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別全省為8個行政督察區,貴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次年,貴陽縣直隸於省政府。[19]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撤貴陽縣設貴陽市,另置貴築縣駐花溪,直至解放時未變動。[19]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11月23日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19]
2006年7月6日,國務院同意貴陽市人民政府駐地由貴陽市南明區市府路遷至貴陽市烏當區林城東路。
民族文化
民族節日
貴陽的民族節日內容豐富,各具特色。有苗族的四月八,
民族節日(8張)
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仡佬族吃新節等。[89]
三月三:又叫地蠶會,是布依族傳統節日,為祭祀地蠶,將炒熟的玉米拋撒在山坡上並唱山歌,以祈求莊稼豐收。[89]
四月八:是貴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1983年4月28日,貴陽市委、市政府會議決定,每年農歷「四月八」苗族節日前一周為「貴陽市民族團結周」。[89]
六月六:是貴陽布依族重要的傳統節日。[89]
吃新節:吃新節是仡佬族在每年農歷7月、8月間,稻穀黃熟之際,選擇吉日「吃新」「嘗新」,摘取新熟的稻穀,瓜果等祭祀祖先,以慶祝五穀豐登。[89]
鬥牛節:苗族在每年插秧之後,收獲之前的農歷六月至八月間為貴陽苗族村寨鬥牛節。[89]
殺魚節:殺魚節是開陽高寨苗族布依族鄉苗族活動,帶有濃厚的原始群居守獵的生活遺風,在每年清明前後進行,苗語叫「停米」,原意是用石塊、木棒打魚的活動。[89]
民族歌舞
花燈戲:貴陽主要的地方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俗稱燈夾戲、花戲等。最早記載花燈藝術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初刻的《平越直隸州志》,說「城市弱男童崽飾為女子裝,群手提花籃燈,假為採茶女,以燈作茶筐,每至一處,輒繞庭而唱,過《十二月採茶》之歌」。[90]
川戲:在清代末期,青岩鎮的川戲隊就成立並有活動,發起人為羅鼎齋。最初是以完友的形式出現在小場合,或在一家小院,或者一個街壩進行演唱,其演唱內容大多是歷史戲及怎樣教人為人行善。[89]
蘆笙舞:苗族不僅把蘆笙作為本民族的代表物,還把它融於舞蹈、音樂中,水、布依、瑤、彝等民族舞中,蘆笙舞也甚為流行。蘆笙舞有曲百首,舞步百餘種,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種。[89]
猴鼓舞:猴鼓舞是貴陽市少數民族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項目之一,每年桐木嶺跳場時的開場節目。根據場地的大小確定跳舞人數,一般是9至13人。[89]
民族服飾
布依族:布依族服飾,男性式樣簡單,與漢族大致相同;布
民族服飾(4張)
依女裝青色調貫穿全身.大襟半長衣,衣身長近膝蓋,穿長褲,衣絛和褲腳鑲綉闌千,腰系綉花鳥圍腰,頭包青色巾如帽妝。青年姑娘則把頭發編成發辮盤在頭上,生育後改包青布包頭,或「粑粑轉」捲曲固定於後腦上。[89]
苗族:苗族女裝各「支系」穿著不一,男裝與漢族男裝基本相同。貴陽中西部—帶的苗族女裝,一部分衣為青色或藏青插銀色的「貫首衣」,穿著褲,百褶裙、系圍腰、圍花腰帶,頭插銀簪,頸戴銀項圈、銀鎖;另一部分衣為青色劉襟衽,衣袖平綉三道絢麗的花環,青自兩色為基調的百褶裙,腰系鑲花邊圍腰,頭頂圓錐形頭罩.插系紅纓須木簪。[89]
貴陽西部一帶的苗族女裝由上衣、背牌、長裙、圍腰組成,其中背牌是服飾中最重要的裝飾品,頸戴銀項圈,耳戴大鉤銀耳環,手戴銀手鐲,盤發飾以銀簪,銀梳等。[89]
貴陽東北部苗族女裝衣為飾銀泡,銀須的黑色無領文襟衣,肩扯平綉背褡,下穿百褶短裙,系圍腰,用假發按真發盤頭,外包蠟染青布帕。[89]
民間工藝
苗族挑花和刺綉
刺綉與挑花:是貴陽傳統民族工藝,具有各少數民族的風格特色,以苗族的刺綉最為典型,圖案多取材於自然景物,色彩豐富,針法精巧,美觀大方,充滿民族氣息。[92]
挑花是根據底紋布上的經緯線設計圖案的裝飾藝術,多為幾何圖案,構圖嚴謹,富於節奏。花溪的苗族挑花以工藝精緻著稱,且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色彩、構圖上更符合現代審美情趣的要求。[92]
原木藝術:是以原木為載體,由保留著表皮的自然植物製作而成,因而既純朴自然又具有現代美感。[92]
美食文化
腸旺面
腸旺面:清同治年間即在貴陽上市。清末民初,有貴陽人蘇德勝改進
貴陽名吃(12張)
質量,以面、豬大腸、血旺、肉燥為主要原料,配以輔料20多種,精細操作。遂發展為名小吃。[93]
絲娃娃
絲娃娃:是一種貴陽街頭最常見的小吃,其頗似產房裡初生嬰兒被裹在「襁褓」中,因而得名。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現又被稱為素春卷,絲娃娃為直徑兩寸大小的小圓片,裹著少許粉絲、綠豆芽、萵筍絲、海帶絲、蘿卜絲以及油酥黃豆等。吃時用小勺澆上由醬油、食醋、辣椒、香蔥、味精等配製而成的調料。[93]
牛肉粉
牛肉粉:是貴陽非常普及的早餐小吃,花溪牛肉粉成為深受喜愛的小吃品牌,具有湯味醇厚、辣燙鮮香的特點。[93]
豆腐圓子
傳說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政府大辦「皇會」,全城禁屠數天,不許食葷時有雷姓豆腐作坊,以豆腐做成園子,用菜油炸熟出售,名揚京城。經改進後,炸出的豆腐園子內瓤質嫩如雪,布滿點點「蜂窩」,色澤褐黃、外酥內嫩
你tm不會網路嗎?
3. 請問貴陽市一些歷史
貴陽市位於中國西南雲貴高原東部,是貴州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8034平方公里,市中心平均海拔為1000米。"貴陽"因位於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製作樂器築而聞名,故簡稱"築"。
4. 貴陽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貴陽因位於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製作樂器「築」而聞名,故簡稱"築",也稱"金築", 別名"林城"、"築城",素有"避暑之都"之美稱。古稱: 倮(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成帝漢平年間(前28年))、晉樂縣(東晉313年)、矩州(唐)、貴州(宋)、貴州行省(明)、貴陽府(隆慶三年(1569年))、黑羊箐、金築司等。後因貴陽處於貴山之南(今關刀岩),古代山南為陽,故賜名貴陽。
明代是貴州歷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正式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單位。明末,貴州布政司領貴州宣慰司及貴陽、安順、平越3軍民府並都勻、黎平、思州、思南、銅仁、鎮遠、石阡7府。清代前期,貴州的行政建置有較大的變化。雍正五年(1727年),將四川所屬遵義府及其所屬各縣改隸貴州,同時,將畢節以北的永寧全境劃歸四川,將廣西紅水河、南盤江以北之地置永豐州,與廣西的荔波、湖廣的平溪、天柱一並劃歸貴州管轄。至此,貴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貴州建置設有12府、2直隸廳、13州、13廳、43縣。
5. 貴州有那些歷史文化
1、貴州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輝煌。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總以為貴州自古是「不毛之地」「歷史空白」。自從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試掘了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發現了大批舊石器時代的遺物,貴州歷史的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二三十萬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2、關於夜郎文化。貴州既然背了多少年代的「夜郎自大」的包袱,講貴州歷史,實在應該講講夜郎。夜郎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出現在祖國西南地區的以夜郎為名的地方政權。古代夜郎,有廣義和狹義兩個不同概念。
(5)貴陽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夜郎國的發現
中國西南地區古代夜郎族的文化。夜郎一名最早出現於戰國晚期。漢時夜郎族是西南夷中較大的部族,居地在今雲南昭通和貴州赫章、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一帶。1976~1978年,在赫章、威寧發掘了大批夜郎文化的墓葬。
這些墓都是小型土坑墓,無墳丘。有的有簡陋木棺;有的以銅鼓或鼓式釜為葬具,內放人頭骨和牙齒,或將多具骨架零亂埋在叢葬坑中。
一般只隨葬少量陶器、青銅器、鐵器、珠飾等。既有民族特色的長條形銅鋤、寬刃無胡戈、鼓形釜、寬邊手鐲、長發釵、牛頭形帶鉤等,又有與中原內地相同的銅鏡、印章、半兩錢、五銖錢以及鐵兵器和漆器。 要說夜郎文化,必須了解夜郎國的歷史。
約戰國初期,濮人建立了夜郎國。近幾年,區文化部門通過多次深入貴、川等地實地考察,組織有關人員研討,成立夜郎文化研究會等形式,初步對夜郎文化進行探討與挖掘。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夜郎風情表演團,主要適應景區景點及賓館等涉外場所的演出。
兩千多年來,古夜郎的歷史面貌,始終是一個未曾解開的「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一個神話的國度。
「夜郎自大」貽笑百代,引起世人對夜郎產生濃厚的興趣,它正在成為人們來「夜郎故地」觀光和探秘的吸引物,也是社會科學界研討的大熱點。
不管怎樣,夜郎國在秦漢時期的西南夷數十個社會實體中「最大」之一,具有充分的史實記載,貴州的大部分地區都屬夜郎的轄地,也是不爭的史實。
6. 貴陽名的由來
貴陽因為在貴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因貴陽古代盛產竹子而聞名,故用「竹」的諧音「築」來作為貴陽的簡稱。
貴陽之名較早見於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元代始建順元城,明永樂年間,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貴州通志》則註明貴山為城北五里,相應的地圖亦標注貴山在貴陽城東北外,即茶店北面楊柳井的玉馬山。
(6)貴陽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貴陽位於貴州省中部,東南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甕安、龍里、惠水、長順4縣接壤,西靠安順地區的平壩縣和畢節地區的織金縣,北鄰畢節地區的黔西、金沙2縣和遵義市的遵義縣。
截至2017年,貴陽市下轄6個市轄區:南明區、雲岩區、花溪區、烏當區、白雲區、觀山湖區,3個縣:開陽縣、息烽縣、修文縣,代管1個縣級市:清鎮市。有32鄉(其中民族鄉18個)、45個鎮、90個社區,1054個行政村。市政府駐觀山湖區市級行政中心。
7. 貴陽名字的來歷
貴陽因位於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製作樂器「築」而聞名,故簡稱"築",也稱"金築", 別名"林城"、"築城",素有"避暑之都"之美稱。古稱: 倮(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成帝漢平年間(前28年))、晉樂縣(東晉313年)、矩州(唐)、貴州(宋)、貴州行省(明)、貴陽府(隆慶三年(1569年))、黑羊箐、金築司等。後因貴陽處於貴山之南(今關刀岩),古代山南為陽,故賜名貴陽。
貴陽也是一座千百年來具有獨特人文氣息的城市。有人說,一個時代是一片樹林,城市則是這樹林中的大樹。當這片樹林在時代風雲中嘩嘩作響時,貴陽,這棵雲貴高原上的大樹,也正努力地吮吸著時代的養分,在歲月中枝展葉發。因貴陽森林覆蓋率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最高,又得名「林城」和「避暑之都」。獨特的夜郎文化孕育了貴陽這座依山傍水,四季如春,旖旎無限的魅力之地,作為高原腹部的中心城市,貴陽沿承不息的夜郎文化,繼往開來,在這優秀的文化基礎上,林城貴陽將以一種全新、獨美的面貌傾說這千百年來雲貴大地上的事事點滴。貴陽市位於貴州省中部,雲貴高原東側,川黔、貴昆、黔貴三鐵路交點,大西南川、滇、黔、藏四省中距出海口最近的省會。因地處山地丘陵之間,享有「山國之都」的美譽。又地方述志記有:「郡為貴山之南(山南水北為陽)因得名……」因此即美名貴陽。
8. 貴陽有多少年歷史了
貴陽因位於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製作樂器「築」而聞名,故簡稱 " 築 " ,也稱 " 金築 ", 別名 " 林城 " 、 " 築城 " ,素有 " 避暑之都 " 之美稱。古稱 : 倮 (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成帝漢平年間(前28年))、 晉樂縣 (東晉313年)、 矩州 (唐)、 貴州 (宋)、 貴州行省 (明)、 貴陽府 (隆慶三年(1569年))、 黑羊箐、金築司等 貴陽市圖冊(20張)。後因 貴陽處於貴山之南(今關刀岩),古代山南為陽,故賜名 貴陽。
9. 貴州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貴州,又以貴山得名,由於貴州這一塊地盤古代叫做黔中,所以也簡稱為黔。貴州的省會是貴陽市,位於我國的西南地區,東邊是湖南省、南邊是廣西、西邊是雲南省、北邊是重慶市與四川省。
貴州建省納入為中原王朝的統治范圍,只有幾百年的歷史。那是在1413年,也就是永樂十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鄭和下西洋,第二件大事就是貴州設立布政使司,正式成立了省級自治區,被劃分入十三個行省之一。這樣,貴州才真正屬於中原王朝的領土,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
於是,明成祖朱棣下決心解決土司與中原王朝的矛盾。在永樂十一年派大軍攻打貴州,解決了土司的戰亂事件。之後,把思南、思州宣慰司都廢除,將其分設八府四州。同時,在貴陽正式設立貴州布政使司。
這樣,貴州建省,納入了中原王朝的歷史。
10. 貴陽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今貴陽屬牂牁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范圍,漢初為西南夷轄地。漢武帝開拓西南夷,貴陽始屬中央管轄。兩漢至隋朝隸屬牂牁郡。
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貴陽屬矩州。
宋代開寶年間(968-976),彝族土著首領普貴內附,封「矩州刺史」。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為貴州。嘉定間(1208-1224),移州治於貴陽。
宋末元初為羅氏鬼國。不久改羅甸軍民安撫司。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順元路宣撫司,翌年改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為順元路治,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後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並,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順元城(今貴陽)。
明洪武四年(1371)設貴州宣慰使司,司治貴州(今貴陽)。六年(1373)十二月置貴州衛指揮使司。十五年(1383)置貴州都指揮使司,下領貴州等十八衛。二十六年(1393)又置貴州前衛。明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隆慶三年(1569)三月,改新遷程番府為貴陽府。萬曆十四年(1586)置新貴縣,附郭,隸於貴陽府。二十九年(1601)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貴縣、定番州地置貴定縣,仍隸貴陽軍民府。崇禎四年(1631)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明末,貴陽軍民府轄新貴縣、貴定縣、開州(今開陽縣)、廣順州(今長順縣)、定番州(今惠水縣),親領4個長官司。
清順治十六年(1659)設貴州巡撫駐貴陽軍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雲貴總督駐貴陽。二十六年(1687),省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築縣,與新貴縣同城,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貴縣入貴築縣。乾隆十四年(1749)貴陽府轄貴築縣、貴定縣、龍里縣、修文縣、開州、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今屬長順縣)。光緒七年(1881)增轄羅斛廳(今羅甸縣)。 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同年11月23日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同時設貴陽專區,管轄貴築、修文、開陽、息烽、惠水、龍里等縣,專署駐貴築縣治(花溪)。1952年,裁貴陽專區設貴定專區。
1954年,貴築縣劃歸貴陽市轄。1958年,撤貴築縣建置,將市郊劃為花溪、烏當兩區;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屬安順專區的清鎮、修文、開陽3縣和原屬黔南自治州的惠水縣劃歸貴陽市轄。1959年設白雲鎮。1963年,將開陽縣劃歸遵義專署,修文、清鎮兩縣劃歸安順專署,惠水縣劃歸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復白雲區建置。1992年,清鎮撤縣設市。經國務院批准,自1996年1月1日起,將原安順地區管轄的清鎮市和修文、息烽、開陽「一市三縣」劃歸貴陽市轄。
2000年1月21日,國務院致函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貴州省設立貴陽市小河區的批復》(國函〔2000〕10號)。同意設立貴陽市小河區,小河區轄貴陽市小河鎮和貴陽市花溪區金竹鎮,區人民政府駐黃河路443號。
2012年11月15日,國務院正式下發《國務院關於同意貴州省調整貴陽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2〕190號),同意撤銷貴陽市花溪區、小河區,設立新的貴陽市花溪區,以原花溪區、小河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花溪區的行政區域。花溪區人民政府駐貴築街道明珠大道192號。同時,設立貴陽市觀山湖區,將貴陽市烏當區的金陽街道、金華鎮、朱昌鎮和清鎮市的百花湖鄉劃歸觀山湖區管轄,以金陽街道、金華鎮、朱昌鎮、百花湖鄉的行政區域為觀山湖區的行政區域。觀山湖區人民政府駐金陽街道北京西路8號。同年12月21日,觀山湖區、新花溪區正式掛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