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歷史的理解和感悟
了解歷史有這點好處,就是說讓你在看完它之後,能夠對現實感到坦然,對未來感到釋然。應了那句老話:知道歷史才能懂得現在,預見未來。唐太宗把它歸納得很好: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2. 歷史感悟
人類之偉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 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歷史的選擇。 ——題記 鳥兒選擇了天空,因為它有一雙能夠凌空飛翔的翅膀;魚兒選擇了海洋,因為它有一條能夠游水的尾巴;駿馬選擇了馳聘千里,因為它有矯健的身姿;歷史選擇了中國,因為它的民族有團結的力量。 一個曾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家,一個曾被列強侵略的國家,一個曾飽經風霜的國家,但它並不懦弱,它選擇了「千錘萬鑿出深山」,選擇了「千磨萬韌還堅勁」,正是這種精神,讓歷史選擇了它——東方一隻永恆的雄雞。 人民的勞動,自然的結晶。氣勢浩然,被稱為歷史長龍的萬里長城;古樸雄風,精緻優美如畫的蘇州園林;銀裝素裹,雲氣繚繞的巍峨泰山。它們讓我知道,它們能成為世界歷史文化的遺產,卻絕不僅僅是因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卻應該是歲月流逝後,歷史在那裡留下的頗有獨特韻味的沉澱,因為我知道是歷史選擇了中國。中國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汩羅江上的一圈漣漪,讓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個憤世嫉俗,報國無門的臣子,用孤憤的詩行代替了富貴,用楚辭《離騷》洗去了歷史的鉛華,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壯語成為後人追求理想的動力,錚錚鐵骨的他被後人所景仰。夜深人靜,長明燈旁,一個虛弱的身影正記錄著歷史的滄桑,他,司馬遷,飽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筆著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臣著——《史記》,史學的天空因為有了你這顆星而更加煜煜閃光,文學的園地也因為有你這顆星而更加燦爛輝煌,我想這些是偉大人物積累而成的文化。正是這些在漫漫歲月里歷史堆疊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國擁有了如此深遠的文化。 其實,不是每道風景都是珍貴的文化,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文化,一種有著生命力的文化,是歷史粹取的結晶,是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頑強的精神的結晶,無窮的力量感動著歷史,讓歷史的選擇成為悠久。 漫長的文化歷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跡被中國所創造,甚至成為絕響,但也有太多本不該被散化的而被散化為煙塵,我們文明的精髓,我們人民的勞動成果,卻被英法聯軍一把火毀去,我們的「萬園之園」就這樣隨風而去,它是被歷史所淘汰了嗎?中國文明猶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風雨中永葆生機。滄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陽光下無言的石柱,而中國,這座沉穩的大山,卻又一次給世界帶來了噴涌而出的生機與綠意。 歷史選擇了中國,人類並不驚訝,因為今日的中國仍是那座山,一座永遠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澱都是千年傳統的精華,林間的長嘯仍是當初的瀟灑,山林間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變的,是生機,是百折不回呈現出綠色的能力。千載興衰風雨,你,靜靜地佇立於萬千蒼生之上,仰天長望,你如此浩瀚。歷史選擇了你,我的中國,永遠的中國。
望採納謝
3. 學習歷史感悟,心得體會300字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答案如下
曾經讀到這樣的一段話:「參照歷史這面鏡子,可以練就看破成敗的眼光,養成敏銳的世情嗅覺,讓我們跳出人性的盲點,不再跌入歷史的覆轍。」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學習歷史的感受:
了解歷史並不是作為向他人炫耀的資本,學習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過去那麼簡單,歷史對人們還有啟示和借鑒作用,因為歷史的錯誤會不斷重演,所謂「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正如司馬光所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張學良被囚禁十年期間潛心研究明史,以致於料事如神,終成一代明史專家(曾在台大歷史系和中國文化學院教授明史)。讀史使人明智,同一片葉子,有的人因這一葉而障目,有的人則因這一葉而知秋,學習歷史可以培養我們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對未來的預測能力,對信息的敏銳感覺,學習歷史還使我們有博大的胸懷去看世間萬物,以最樸素的想法思考著名和利,因為歷史能夠包容萬物,但歷史又將他們所遺忘。曹操「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經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遲早將要退出歷史的舞台,所謂「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到那時候,一切的功名利祿、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你爭我奪都將失去意義,依舊還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與好友對坐,談古論今,又何嘗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學習歷史還要記住歷史,歷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適說過:「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也不允許任何人篡改歷史,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記住歷史的真相,還原歷史的真實。
寫此文送給所有愛歷史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求採納)
4. 對歷史的感悟
唐太宗曾說過一句「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可見歷史這個東西還是相當重要的。然而當代人對於歷史的認知程度卻實在是不容樂觀,當然這也有一些原因,目前的古裝影視作品泛濫就是這其中的一個,什麼東西一到了批量生產那質量就很難保證了,目前的這些所謂的古裝劇大多都先是根據歷史上的一些小事捕風捉影,緊接著就是胡編亂造,不管是鹽罐子還是醋壇子都倒進去一起攪和,再添點戰爭場面和幾段兒女情長,剩下的就是砸錢請腕兒了,不過還別說就這樣整出來的片子也還照樣成為各年齡階段的朋友們閑談時的最佳話題,而且也不管它片頭有沒有什麼「本劇純屬虛構」的字樣,就直接把劇情納入了自己那本來就沒啥的歷史知識中,留著日後拿出來向別人炫耀,你說這能不令史學家們寒心嗎?
然而更傷心的還大有人在,那就是歷史人物,不過在這方面的糾紛倒也不多——他們總不能向老天爺請半天假還陽來打名譽官司吧?那些把壞的說成好了的暫且不說,沒準是他們後代積了些陰德,但那些把好的說成壞了的咱就不能不提了,像幾年前《倚天屠龍記》播出後可就很少有不罵陳友諒的了,可事實呢?陳友諒和張世誠一樣帶頭抗元,是個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只是後來都敗在了朱元璋手裡,沒落得善始善終,但經過金大俠的江湖筆那麼一加工成了另一副嘴臉還被當代人信以為真——那就有問題了。
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看武俠,所以金大俠在歷史方面的影響力較某個人還差一些,這個人就是羅貫中。說起羅貫中就不得不去提「三國」,不錯《三國演義》是一部好小說,本人也十分喜愛,但歷史小說也很難避免與史實有一定出入,在這一點「三國」也不例外,其中冤枉最大的就要當屬周瑜了,這位江東名將在這部小說里無非是成了提高諸葛亮身價的籌碼,最後還被他活活氣死,但事實真就如此嗎?我們來分析一下,先比對一下兩個人的基本狀況:身高,都一米八幾的個,可謂平分秋色;長相,諸葛亮雖然不醜但周瑜可是當時公認的偶像派帥哥;年齡,諸葛亮富有青春活力而周瑜則盡顯成熟之美;再比老婆,阿彥醜女和絕色小喬似乎沒有什麼可比性;接下來就是權力、地位了,他倆一個是國防部長,手握重兵,一個是空頭參謀,沒有實權……這上下一掰算我真不知道他諸葛亮有什麼魔力能氣死周瑜,順便說一下這里關於小喬的身世也有待推敲,小說里她是東漢太尉喬玄之女,而這個喬太尉死於公元183年享年75歲,小喬則是在公元198年被周瑜娶回家,當時周瑜有24歲,如果喬太尉能活到那時也有90歲了,那小喬到底有多大?他美周郎總不至於也搞姐弟戀娶回來一個30多歲的婆姨八?好,就算小喬當時有30多歲那她也不可能是喬玄的女兒,起碼我不認為他有這個能力。
如果說這些問題出現在文學作品上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在正史上出現的錯誤似乎就不可原諒了,怎麼正史上也有錯誤?當然有!拿破崙就說過:「歷史不過是勝利者捏造的謊言。」實際上也確實是如此,贏王敗寇的道理誰都知道,失敗者別說是去糾正孰是孰非了,能保住身家性命就不錯了,就這樣才出現了皇帝出生時的那些不著邊際的祥瑞景象……
可見要想真正了解歷史還要好好研究啊。
5. 對歷史的看法和感受100字左右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6. 對歷史學習的感悟700字
曾經讀到這樣的一段話:「參照歷史這面鏡子,可以練就看破成敗的眼光,養成敏銳的世情嗅覺,讓我們跳出人性的盲點,不再跌入歷史的覆轍。」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學習歷史的感受:
了解歷史並不是作為向他人炫耀的資本,學習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過去那麼簡單,歷史對人們還有啟示和借鑒作用,因為歷史的錯誤會不斷重演,所謂「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正如司馬光所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張學良被
囚禁十年期間潛心研究明史,以致於料事如神,終成一代明史專家(曾在台大歷史系和中國文化學院教授明史)。讀史使人明智,同一片葉子,有的人因這一葉而障
目,有的人則因這一葉而知秋,學習歷史可以培養我們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對未來的預測能力,對信息的敏銳感覺,學習歷史還使我們有博大的胸懷去看世間萬物,
以最樸素的想法思考著名和利,因為歷史能夠包容萬物,但歷史又將他們所遺忘。曹操「固
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經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遲早將要退出歷史的舞台,所謂「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到那時候,一切的功名利祿、勾心鬥角、
爾虞我詐、你爭我奪都將失去意義,依舊還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與好友對坐,談古論今,又何嘗不是人生一大
快事?
學習歷史還要記住歷史,歷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適說過:「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也不允許任何人篡改歷史,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記住歷史的真相,還原歷史的真實。
寫此文送給所有愛歷史的人。
7. 學習中國歷史文化感悟與收獲是什麼
中國文化在古代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並且不斷延綿傳承創新至今。近代以後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時傳入中國,在清末和民國初年對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其中形成於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推動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而形成於西方的民主政治觀念和馬列主義思想等文化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總而要之,或謂自太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自明清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在中國大陸,隨著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逐漸興起,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與政治民主化成為一個社會趨勢。
中國歷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相傳經歷了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先秦史》載:「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
就文字而言,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甲骨文,近些年又發現更早期文字高郵陶文等。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
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邦建國之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8. 歷史感悟有哪些
清明節的感悟
清明節到了,不管走得再遠,還得回來給祖先掃墓,在野草叢生的墓地前,輕輕地拔掉那些美麗的小野花和雜草,然後培上一些新土,壓上紙條,獻上一束鮮花,點幾柱清香,揖幾個禮。在默默禱告之中,突然細想,不知先人感受的我,不知道現在黃土下面安息的祖先,是否喜歡這樣的打擾?後人在墓地前走動、沉默、追思、悲傷,因為後人還活著,有感覺,有思維。對無可逃避的死亡的疑懼變成了內心涌動著的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激。
清明節給祖先掃墓,不知道哪個聰明祖先地為後人設置的窗口,讓生者和死者來這里在默視中對話。喧囂、浮躁之中的現代人暫時安靜下來,來到這荒山僻嶺,在細雨蒙蒙的春天,在綠草幽幽的原野上,聆聽先人的聲音,感悟生與死。
望著那孤寂的墓碑和土堆,想著靜靜卧在黃土下的親人,一幕一幕的那些塵封的回憶,便悄然湧上心頭,那些充滿快樂和悲傷的日子彷彿就在昨天。這時,我不安分地猜測、評價、默問著已逝的祖先。他這一生算得上活得美麗嗎?他這一生算得上活得幸福嗎?他這一生算得上活得快樂嗎?其實,不管怎麼說,他還算是沒白活!
突然之間,我是乎明白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原來並非虛構的。記得有個哲人曾說過,如果你不明白死亡,就不明白生命是什麼;又說,活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活著。其實,在無限的未來生命中,我們目前需要探索的只是活著,在活著的時候,得做一件件生前死後都將無遺憾的事,在無限的宇宙的時空之中和無限的未來之中,認真走完屬於自己「活著」的那一段極其微小的人生歷程。
其實,活著本來就是一種美麗。生命自從它誕生的哪一刻開始,就在與死亡做終生的搏鬥。生與死,本來只是一線之隔,釋迦牟尼說:生死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即成來世。有時候,生命之燈的熄滅易如拍死一隻蚊子。對於很多英年早逝的人,我們除了回憶他們的聰明才智與對人類的貢獻以外,更多的只是嘆息:他若能多活幾年就好了。其實,不是多活幾年的問題,而是幾秒鍾的事情,比如如突發事故的發生,雖然我們在生與死之間奮鬥了幾十年,可是卻失意於幾分鍾之間。
想到這里,便會覺得活著真的是一種美麗,真的是一種幸福,此時,便會覺得活著的每一分鍾都是來得不容易的,在生命之旅中,我們戰勝過無數次疾病、突發事故、每分鍾都可能飛來的「橫禍」,才有平安、健康、幸福今天。這時或許覺得有點在安慰自己,但誰又能說這不是生命的「真實」呢?
生命其實也十分簡單,我們都是緊握著拳而來,撒開著手而去。剛出生時那雪白而幼嫩的小小拳頭,在清洗的時候,是掰也掰不開;撒開著手而去的老人,也許是在冥冥之中告警後人,他是一點都沒有帶去,所以才撒開著手,於是「撒手塵寰」便成為一種永恆真理。人不可能永遠地活著,生命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便註定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死亡本來就是是必然的,然而最重要的是面對死亡的態度,就是坦然地走向死亡,那就需要在生的時候,能夠知道無愧於生命,能夠體會到活著就是一種美麗,能夠體會到珍惜生命美麗的重要。
9. 歷史感悟怎麼寫
有些人對現實的分析往往是依據錯誤的經驗和理論,而這種經驗和理論往往是依據錯誤的歷史觀和史料作出的。要了解現實,就必須了解歷史,然而歷史並不是想我們理解的那樣: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有絕對真實的歷史。歷史的真實是相對(當然不能落入絕對的相對主義的陷阱)。歷史是三極體系的,歷史真實,認識主體(即探索歷史的人),中介(就是歷史資料,歷史遺產),對於歷史真實,由於人類局限性和物質條件的局限性,是不可能重構真正的歷史真實的;而作為歷史的認識主體的人,有自己的主觀意志、利益驅使或者是偏見;而作為人們認識歷史的中介的歷史資料,也可能收集不全,真實性較差。我們能夠說,在這樣的一種無法改變的條件下,我們現在了解的歷史就是真正歷史嗎?在中國,歷史成為一種工具,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然,歷史虛無主義也是錯誤的,歷史的真實的真實性是相對的,但如果把相對的真實當作絕對的真實當作判斷歷史發展進程的依據,將會得到一個荒謬的結論!既然重構的歷史只能是相對的,有局限性的的真實,那麼這樣的歷史真實是否仍然是真實的?就象真理一樣,我們所能了解或達到的真理也是有條件的真理,而這種真理是否仍然是真理?其實,即使是有條件的真理仍然是真理,因為我們沒找到無條件的絕對真理。
有的歷史往往是根據一個預設的真理來進行進行編輯的,就是說,這些歷史不是歷史的真相,而是一種觀念,價值取向的附庸;這些歷史陳述的可能都是真實的事實,但我們不能夠說,這就是歷史!因為歷史是不可能重現的,即使是真實的事實,也只是整個歷史的一部分。有一位歷史學者說過,歷史只是記載那些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事實。而那些我們認為沒有價值的事實,往往是不會記錄下來,而是以實體的形式流傳下來,或者是其他方式,在歷史研究中,學者總是避免受到現存的思想的約束來研究歷史,以便盡可能地反映歷史。部分的真實代替歷史的整個真實,也是是一種最為卑鄙的篡改歷史的手段。我們在生活往往受騙卻不知道,我們是被那些說真話的騙子騙了。雖然騙子說的都是真的,但騙子是用真實來創造一個虛假的事實(這比那些滿口都是謊言的騙子,或者是以九句真話來掩護一句謊言的騙子要高明多了)。我們對日本與中國的歷史了解大體上沒有太多的歪曲,但有太多的掩飾,如果比較一下中國與俄羅斯的歷史關系,再看看蒙元,滿清屠殺漢人的歷史,你就明白了。同樣不可原諒的罪惡,我們對日本的罪惡很了解,而對俄羅斯呢?
我也是歷史的初學者,對歷史的真正了解也不是很多,也曾經走過一些彎路。我以往喜歡看一些歷史傳記,戰爭紀錄等,我不喜歡人物傳記,歷史小說,因為我認為這不真實。但到後來才發現自己和那些喜歡看人物傳記,歷史小說的人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如果對歷史僅僅是一般的興趣,把歷史作為一種知識,作為一種文化消遣,看人物傳記,歷史小說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對歷史很執著,把歷史作為一門職業,或者借鑒歷史,或者是在歷史中尊求歷史的歸宿感,僅僅看一些歷史資料時不夠的,還需要從歷史理論入手,進行專業的歷史學習。把不要以為看基本歷史傳記,人物傳記,歷史記錄,就以為了解歷史了,要學習歷史,還是從理論上入手,而這些理論的依據往往可以上升到哲學,而哲學的依據往往與一個人的信仰有關。我以前也是任憑自己的興趣,找一些歷史書籍看,完全不知道歷史的目的,本質。後來接觸到的資料和思想多了,原來的知識和思想的正確性受到自己懷疑,因為原來的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根本經不起專業的歷史理論,哲學理論的質疑。
在對歷史的學習中,我和許多學習歷史的人深切體會到,歷史是一門求真的學科,真實是歷史的生命線,是歷史的靈魂。沒有真實,歷史就淪為普通的藝術(在歐洲,在歷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歷史是一門修辭學)。為了真實,史官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戰國,魯國曾發生過多起弒君的事件,孔子卻不敢直書,且美其名曰「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而同樣是春秋戰國時代,一位史官和他的兩各弟弟因為忠實紀錄而被殺。要維護歷史的靈魂,代價是高昂的,沒有多少人能夠情願作出這種犧牲,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做只有為了一個理由「信仰」!所以,歷史的靈魂往往是粘著灰塵的。我們不能把蒙灰的歷史當作真實的歷史,必須靠我們知識和才華,方法和努力,撫去歷史的塵灰。使得歷史蒙灰的不僅是強權的干涉,而時代與觀念的干涉更為可怕與隱蔽,歷史的記錄者與評論者個人的素質修養與喜好偏見也是重要的原因。
10. 學習中國歷史有感
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