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絲綢之路有什麼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歷史意義:自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以來,歐亞大陸的陸上通道就此打開,促進了各民族間的文化經濟交流(唐人代表中國人的名稱就是因此)現實意義:一、推動周邊國家經濟發展。二、有利於地區安全穩定。三、發展我國經濟,提高國際影響力。四、促進文化交流。
② 絲綢之路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最早最重要的東西方文明交流通道。
1、「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
2、絲綢之路是西漢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後,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系之路。
3、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的開發。
(2)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的由來:西漢以前,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半島等。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綉沿著通道不斷西運;西域各國的奇珍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稱於後世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產生的實質:絲綢之路是西漢政府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使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漢朝的絲、絲織品大量運到西域後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情況下出現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之後的民間行為所導致的後果。
③ 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是什麼(從經濟政治,文化,方面分析)
從經濟看:在古代中西方之間加強了貿易活動.文化交流.發展了友誼.促進東西方文化的發展;從政治看:中國的絲綢.鐵器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後來的四大發明通過這路傳向西方;從文化看:外國貨物傳入中國.佛教也傳入中國。絲綢之路所經之地步再詳談,當時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路運往西方,因而這條路稱為 絲綢之路。中國亦稱為 絲國 。此外通過這條路,中國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中國的冶鐵和鑿井技術也傳入中亞,西域的技術文化也傳入中國,如大腕等地的苜蓿,葡萄種植技術,葡萄酒釀造技術,軍傳入中國,西域的其他物產如胡桃,石榴,胡蘿卜,大蒜,芝麻,蠶豆,驢,駱駝,汗血馬,也都在此時摻入中國內地。大為促進了中國內地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拓展資料:
1.絲路文化是一個人類共同的文化,它既包括東段的中華文化,也含有西段的伊朗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希臘羅馬文化,絲路文化蔚為壯觀,包括文字學、語言學、考古學、建築學、宗教學、世界歷史、中國西域史、更是古代人類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後來又發展了海上絲路,東西的物種、器物、商業貿易、哲學宗教源源不斷,相互交織,東西互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龜茲文明為例,龜茲處於絲路北段的中點,這里匯聚了4種文明,受到8個國家以上的影響,使用獨特的吐火羅文字-b,發展出以小乘佛教為主體的龜茲文明,是漢唐文明和印度文明、兩河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伊朗—阿拉伯文明交匯的中轉站。
2.絲路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斗,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斗爭最激烈。
3.絲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的交流和融匯,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物種引進,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創造人類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貢獻。
④ 絲綢之路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是連接中國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橋梁。通過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1、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
2,絲綢之路是西漢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證。 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後,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系之路。
3、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的開發。
4、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原的鑄鐵冶煉,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四大發明、 絲織技術、漆器工藝等也經由絲綢之路傳向世界各地, 促進了世界文明進程。
⑤ 絲綢之路的意義是什麼
絲綢之路的意義是對促進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絲綢之路在古代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陸上商貿通道。它是溝通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聯系了起來。
簡介
當今世界各國為謀求自身的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和交通合作,因此絲綢之路也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成為以現代交通設施與服務為基礎的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陸上經濟紐帶,對促進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個醒目的文化符號。絲綢之路昭示我們:中國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只能是改革開放。在多元文化並存的世界裡,中國必須學會和其他不同文化共生共榮,要始終保持一種謙恭的心態,努力學習別人,不斷提升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在強大自己的同時,也為整個人類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⑥ 「絲綢之路」有什麼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通過這條古道,絲綢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中國是最早養蠶和繅絲的國家。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19年,西漢的外交家張騫就溝通了這條古道。他率使團攜黃金和綿帛,到達摟蘭(今若羌一帶)、尉犁、龜茲(今庫車)、疏阿姆河流域等地區。勒(今喀什)、於田(今和田)、烏孫(今伊犁河流域)和大宛、康居、大月氏等新疆及中亞阿姆河流域地區。他的副使還到達安息(今伊朗)和身毒(今印度)等國進行訪問。這些地區的國家也派使節去中國中原,商旅往返,絡繹不絕。絲綢、鐵器、黃白金、銅鏡、漆等大量流入中國的中原地區。
公元73年,中國又派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他的副使甘英到達大秦(古羅馬)和波斯灣(阿拉伯灣),保障了絲路的暢通並進一步拓展了絲路。
⑦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什麼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走在絲綢之路上的人們,有身揣皇上敕令的使節,有率領千軍萬馬的將軍,有心懷發財夢想的商人,有浪漫雲游的邊塞詩人,有隨民族遷徙的民眾,尤其是不絕於途的心懷信仰的傳教士。
所以,絲綢之路是商貿之路、外交之路、傳教之路、軍旅之路、漫遊之路、遷徙之路等多重文明交往匯聚一體的交往平台。多姿多彩的文明交往歷經兩千多年的積淀,留下了豐富的物質遺存。
除了物質遺存外,絲綢之路所蘊含的絲路神韻更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資源。與後絲綢之路時代的西方一極化不同,絲綢之路在空間上始終是多極支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印度、中東、歐洲四個極點。通過這種多極支撐的交往框架,人類的多個文明中心彼此遙相呼應。
作為橫跨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交往大通道,絲綢之路的開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以中亞為分界線,從東西兩個方向來觀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
從東向西的交通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中期。據《竹書紀年》《穆天子傳》《史記·秦本紀》等文獻記載,周穆王於公元前10世紀西征犬戎,從長安出發,北上向西,經隴西、蘭州、武威、張掖、居延海及巴丹吉林大漠,最遠至蔥嶺、中亞一帶。
每到一處,就以絲綢、銅器、貝幣和硃砂饋贈各部落酋長,各部落酋長也以馬、牛、羊、酒等物品回贈,由此打開了橫穿大西北的草原之路。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東向西的交往軌跡進一步明顯。從考古發現來看,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時,中國絲綢已經傳入希臘。
⑧ 絲綢之路有什麼意義
絲綢之路的意義:
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也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它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人類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古今歷史文化價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絲綢之路,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8)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開啟了早期世界一體化的進程。貫穿歐亞大陸的通道就是絲綢之路,它是當時聯結人類主要文明體系的橋梁,也是文化成果交流的最重要通途。絲綢之路的意義,正在於它是早期世界一體化的實現渠道。可以說,沒有絲綢之路,就沒有早期人類的一體化。
對中國而言,絲綢之路把中國與世界聯結在一起,從此中國成了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開始有機會貢獻於整個人類社會。與此同時,中國也有機會接觸世界,分享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成為很多世界文明的接收地。中國與世界的一體化進程正式展開,人類歷史由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必須承認,中國是世界一體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但中國卻是被絲綢之路拉入世界文明體系中最晚的一個單元。通常所說,古代文明稱作五大文明古國,包括環地中海周圍的三個——古埃及、兩河流域和古希臘,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東方是古代中國。
包括印度在內,中國之外的四大文明之間聯系緊密,互動頻繁。環地中海的幾大文明聯系最緊密。可以說,不管任何一地產生大帝國,都會努力把對方納入自己的控制范圍之內。比如,波斯帝國在征服北非之後,把希臘當作下一個目標,爆發了著名的波希戰爭。
後來羅馬帝國興起,其發展途徑同樣是建立環地中海的大帝國。
⑨ 簡述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
古代絲綢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異、開放包容,共同繪就了人類文明繁榮的壯麗篇章。古代絲綢之路成為人類歷史上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典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一、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路。
古代絲綢之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堪稱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跡。大大小小、難以勝數的中外交通線路,構成古代絲綢之路的「血脈經絡」,構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構了古代東西方世界相互連通的交通網路,成為亞歐大陸之間最為便捷的通道。
眾多的通道使得人暢其行、物暢其流,東西方使節、商隊、僧侶、學者、工匠川流不息、絡繹不絕,沿線國家商貿與人文交流的半徑由此被大大擴展,貿易市場半徑由此被大大拓寬。
二、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生命線,通過絲綢之路,我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斷輸出到沿線國家;來自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珠寶、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蘿卜、胡瓜等各類農作物絡繹不絕進入我國。
絲綢是沿線國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檔貨物。原產於我國的絲綢,在古代西方國家十分名貴。在古希臘購絲綢、穿絲綢成為富有和地位的象徵,甚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命運女神」和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亞狄像等身上都穿著透明的中國絲織長袍。
公元5世紀前後,我國茶葉通過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陸續傳入南亞、中亞、西亞,15世紀一經傳入即迅速風靡整個歐洲。茶葉貿易使沿線國家的貿易收入大幅增加,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繁榮及相關行業的突飛猛進,轉口貿易也隨之長足發展。
三、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
絲綢之路是我國與沿線各國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歐洲近代工業革命之前,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煉鐵術等技術,通過絲綢之路相繼傳入西方,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因素。
我國古代造紙術大約從公元4世紀起傳入朝鮮和日本,公元8世紀傳入中亞、北非和歐洲。8世紀末,阿拔斯王朝先後在巴格達、大馬士革開辦造紙廠,大馬士革一度成為歐洲用紙的主產地,造紙技術又傳到埃及、摩洛哥。隨著12世紀西班牙、法國出現造紙作坊,中國造紙術席捲義大利、德國、英國。
我國古代印刷術是沿絲綢之路西傳的又一重要技術。早在公元7世紀我國就發明雕版印刷,在吐魯番、敦煌等地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北宋時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不久,即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至13世紀,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歐洲人將這一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登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1466年歐洲第一家印刷廠在義大利設立,印刷技術迅速傳遍整個歐洲。
英國學者弗朗西斯·培根盛贊中國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他說: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許寶騤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03頁)馬克思指出: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三大發明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事實上,我國四大發明的西傳,為歐洲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重要條件。
四、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
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文明之路,絲綢之路橫跨亞歐非數十國,把中華、印度、埃及、波斯、阿拉伯及希臘、羅馬等各古老文明聯結了起來、交融了起來。
東西方文化交流遍及音樂歌舞、天文歷算、文學語言、服裝服飾、生活習俗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民樂相互傳播、相互影響、相互借鑒,通過與當地音樂形式、演奏技巧的有機融合,不僅成為沿線國家民族化、地域化的代表和標志,而且深深地鐫刻在了沿線各國各民族文學、戲曲、歌舞伴奏、民間生活等各個方面。
在唐代,琵琶從我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從我國傳入日本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至今收藏於日本奈良東大寺,堪稱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品。
公元753年,六次東渡終獲成功的鑒真,在日本弘傳佛法,開創門派,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天平之甍」。
早在公元1世紀初,儒學已傳入朝鮮,《詩經》和《春秋》等儒家典籍成為朝鮮人的經典讀物。5世紀以前,儒學經朝鮮傳入日本,據《古事記》所載,百濟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到日本的儒家學者。
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互動,與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相伴始終,絲綢之路在把多種文化、多種文明緊緊連接起來的同時,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絲路文化和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作出了不朽貢獻。
(9)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以史為鑒 合作共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一、對內,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契機,有助於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堪稱中國經濟升級的戰略引擎。
我國中西部地區改革開放由於起步較晚,相對落後,而中國經濟的全面振興及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西部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形成中西部地區與中亞、東歐、西亞的新商貿通道和經貿合作網路,對推進中西部的開放型經濟發展進程、維護國家安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調整城市結構和人口布局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有利於加強與沿線各國的經貿聯系與文化交流,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藉助經濟合作的深化,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勢必為我國帶來巨大的地緣政治利益,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戰略支持和能源供應。
二、對外,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是加強中國與中亞、南亞,乃至中東和歐洲部分地區各國友好交流、促進區域合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產物。
中國與絲路沿線各國開展的務實的、互動的區域合作,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前景廣闊。上合組織六個成員國和五個觀察員國都位於古絲綢之路沿線,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望惠及近30億人。
21世紀的高科技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不斷修建完善的公路、鐵路、油氣管道、網路通信等公共設施,宛如古絲綢之路上的現代商隊,使絲綢之路經濟帶最終成為共同發展的合作帶和命運共同體。
⑩ 絲綢之路歷史意義是什麼
絲綢之路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路。
(10)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簡介: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作用: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貢獻:絲綢之路自西漢正式開通以後,歷1500餘年,直到明代,它一直承擔著內地與西域、中國與亞、歐一些國家、地區之間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重要任務。其間雖因政治上的原因出現過時通時斷的情況,但總的來說,絲綢之路是在持續著、發展完善著,直到海上交通取代了它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