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吉思汗 生平事跡簡介
1162年,成吉思汗降生在蒙古部乞顏孛兒只斤氏的一個貴族之家。觀其一生,他是在戎馬征戰中度過的,其功過也集中反映在武功之盛中。他的功勞在於:統一了塞外草原諸部落,改變了蒙古族的落後狀態,使一個被人輕視、事跡不傳的部族震撼了當時的世界。
他具有卓越的政治謀略和軍事才能,是創造蒙古歷史的偉人。成吉思汗的過錯在於:遠征亞歐諸國,壓制了而且凌辱和摧殘了已經成為他犧牲品的那些民族的心靈,使其經濟文化陷於長期衰落狀態。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大蒙古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
宋開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宋寶慶三年(金正大四年,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後被密葬。
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歷史人物,同時又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七八百年來,中外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名人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討成吉思汗。
B. 中國歷史.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統一了既宋金對峙以來分裂的山河
促進了中國的民族融合
初步奠定了中國的疆域
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中華民族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成吉思汗,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於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里汗為王(脫里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後,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並,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大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形成左右手諸王。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把怯薛(禁衛軍)擴充到1萬人,征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以此控制全國。設札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傳統的草原貴族斡魯朵發展起來的游牧軍事封建國家機器。蒙古國建立後,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鄰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分別在1207年、1209年、1211年歸附成吉思汗。
勃興的蒙古貴族渴望佔有大量財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佔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1218年,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他幾路進兵,分割包圍了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採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簽發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解除自己後顧之憂。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軍圍攻訛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等城,術赤、窩闊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烏爾根奇),拖雷一軍進入呼羅珊地區。哲別、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窮追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後者逃至裏海孤島病死。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里木半島。1221年,拖雷佔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1222年,在佔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1223年,還撒麻耳干駐冬,次年起程還國。成吉思汗西征,進行歷史上罕見的大屠殺、大破壞,給中亞各族帶來極大災難。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大皇後孛兒台生子四人:長子術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為察合台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後人為元代和伊利汗國皇室。忽蘭皇後生一子闊列堅,後裔入元封河間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13世紀主要封建國家社會危機深重,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
成吉思汗的「大迂迴」戰略
13世紀,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征服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這場規模空前的戰爭,奠定了蒙古兵學在世界軍事史的歷史地位。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時間里,攻取那樣廣大的地區,並且攻必取,戰必勝,西方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當時蒙古軍隊的武器比別人更精良而且更適合於實戰使用;成吉思汗兵制比較完善,軍紀嚴明;將領多巧於計謀,擅長兵法和戰略。」(《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234頁,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由此可見,蒙古兵學中有十分豐富的軍事思想,本文就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做如下粗淺的的探討。
一、大迂迴戰略源於蒙古族的圍獵,它的突出特點是,在使用力量之前,先用計謀將對方制服。它與孫子的「詭道」思想一脈相承。
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在長期的征戰中所形成的作戰韜略之一。在全面偵察敵情、地形的前提下,蒙古軍隊憑借騎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機動能力,經常越過人們難以想像的大漠、險灘、雪谷、荒原,出其不意地向敵人的深遠縱深大膽穿插、分割,並與下面進攻部隊相配合,四麵包圍敵人,迫使對方迅速瓦解。
蒙古軍的迂迴戰略源於蒙古族的圍獵。他們把圍獵中的技藝,嫻熟地運用到戰爭中,許多堅固的城堡,變成了他們圍困中的野獸。因此,蒙古軍隊大迂迴戰略的突出特點是:它不以擊潰敵人就算達到戰爭目的,而是用獵人那雙狡黠、深邃的眼睛,盯著敵人的後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將敵人包圍,從不給對方留下一條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條生路,那完全是一種戰術運用。這種大迂迴戰略,與古代其他軍隊的進攻方式大相徑庭,它不直接對敵列陣挑戰,而是更講實際,手段更隱蔽。並力圖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計謀」將對方制服,與孫子的「詭道」思想一脈相承。
孫武總結戰爭規律,提出了兵以詐立的「詭道」思想,從此,春秋以前以「仁義」為核心的戰爭指導思想在戰國時期已銷聲匿跡。但隨著封建帝國的建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把民間的兵書視為禍水。隨著儒家思想上升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兵家的「詭道」思想漸漸出現了斷流,更談不上繼承和發展。而成吉思汗,在戰爭實踐上,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孫子的「詭道」思想。當然,這並不是說成吉思汗熟讀《孫子兵法》,而是說成吉思汗在與獸、與部落、與外敵長期的爭斗中,同樣悟出了這一真理。因為規律性的東西並不因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其作用。我們從成吉思汗戰略偵察團隊的行動中,就能看到孫子的「詭道」思想被他們運用得多麼嫻熟。成吉思汗遠征歐洲前,派速不台和哲別擔任偵察任務。他們穿過格魯吉斯坦,打敗了喬治亞的精銳團隊,隨後越過高加索的黑岩絕壁,來到貼爾克盆地。這里已有一支很強大的軍隊正等著他們。蒙古軍隊的確太疲勞了,激戰一天勝負未決。第二天,他們帶著黃金和貴重的布、優良的馬來到庫曼人的營地,對他們說:「我們是同族,為什麼要和外國人聯合攻打你們的兄弟,他們給你們的好處,可以從我們這里得到。」庫曼人帶著蒙古軍隊送來的厚禮離開他們的同盟者遠去。速不台卻乘機追擊並打敗他們,索回了剛贈給他們的全部禮品。如果要講仁義道德,速不台可謂犯了大忌,但他遵循的是戰爭規律。他們的偵察行動,促成了成吉思汗遠征歐洲18年的計劃。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大迂迴戰略,不僅是一種軍事行動,更重要的是一種與孫子一脈相承的思想,在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中,成吉思汗的大迂迴戰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大迂迴戰略的實施體現了速度與距離的對立統一,蒙古軍隊清一色的輕騎兵,創造了農業時代的「閃擊戰」。
大迂迴戰略的具體實施首先需要速度,沒有速度,談不上戰爭的突然性,也難以對敵人達成合圍;其次,需要長途奔襲,沒有遠距離奔襲,很難對敵產生威懾。可以說成吉思汗的軍隊都具備這兩個條件,這也是他能夠征服世界的奧妙所在。
13世紀,歐亞等國的軍隊多以步兵和重騎兵為主,而蒙古軍隊卻是清一色的輕騎兵。輕騎兵具有突擊力強、靈活多變的特點,適合遠程奔襲。重騎兵防護性能好,機動性差,適合陣前對抗。所以,蒙古軍的輕騎兵,恰如「二戰」中機械化部隊,它常以絕對的軍事優勢,迫敵解除武裝。這就使成吉思汗時代所營造的戰場,完全是一種颶風式戰場。如果把它與「二戰」中德國的「閃擊戰」作對比,就會發現在成吉思汗指揮的戰爭中有與德國「閃擊戰」相似的內容。「二戰」中,德軍閃擊波蘭,用了一個月;閃擊丹麥、挪威,用了兩個月;閃擊法蘭西,佔領法國首都巴黎,前後也只有一個月。這是發生在工業時代的「閃擊戰」,而發生在農業時代的「閃擊戰」,其戰績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的。蒙古西征軍在歐洲作戰時它的集結:「從揚子江北岸至保加爾邊境,部隊集結都是在2至3個月完成的。這樣部隊每天平均行軍速度達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擊:攻佔北俄羅斯,只用了2個月零5天時間,每天的平均速度達到85至90公里;攻佔南俄羅斯,只用了2個月零10天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5到60公里;攻佔匈亞利和波蘭,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8到62公里。」(《蒙古族古代戰爭史》240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輕騎兵,有與今天的機械化部隊共同的特點,即高速、突然、攻擊力強,往往使對方措手不及。成吉思汗正是利用輕騎兵機動性好的特長,打破了13世紀呆板的攻防戰術,從而完全控制了戰場主動權。當時,所向披靡的蒙古軍已引起歐洲人的惶恐,甚至像遙遠的城市,如盧卑克(波羅的海南岸一個城市)和紐倫堡(今德國巴瓦里亞境內)都加緊防禦准備。就連當時的英國也提心吊膽,曾禁止船舶出海捕魚。當時歐洲人對成吉思汗子孫的懼怕,從某種程度上是出於一種本能的反應,因為並不清楚蒙古人為什麼不可阻擋,有人甚至把蒙古軍後來因窩闊台去世而退兵之舉,歸結於他們教皇和皇帝的英明。後來法國的拿破崙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蒙古軍西征,不是亞洲的散沙在盲目地移動,而是有嚴密軍事組織和深思熟慮的指揮。由於他們比對手更精明因而才能所向無敵。拿破崙的分析切中問題的實質。當蒙古軍象飛沙快速推進時,在它的背後,是行之有效的大迂迴戰略。而這種戰略,在蒙古兵放牧、圍獵時,就已經產生並成熟了。
三、大迂迴戰略能營造廣闊的戰爭空間,能使戰場攻防結構發生突變,從而打亂敵人的部署,為己創造有利戰機。
蒙古軍隊的大迂迴戰略能以迂為直,避實擊虛,擴大戰爭空間,節省兵力兵器,加速戰爭進程。蒙古軍滅金,窩闊台就採用了成吉思汗臨終留下的大迂迴攻金方略。他令拖雷率主力西路軍,繞過金軍的重鎮潼關,自寶雞出漢中,強行通過南宋管轄地區,沿江而下,經唐(今河南唐縣)、鄧(今河南鄧縣)北上,採用大迂迴戰略,突然出現在金軍後方。金朝十分驚慌,急忙抽調守黃河和潼關的主力部隊10萬餘人前來抵擋。兩軍在鄧州遭遇,拖雷只有3萬人。他採用襲擾戰術,避免與金軍正面交鋒,使遠道而來的金軍十分疲憊。這時蒙軍正面部隊已渡過黃河,直趨汴梁,金軍倉皇北撤,當退到鈞州(今河南禹縣)三峰山時,被兩路匯合的蒙古軍團團圍住,後又網開一面,在追擊中全殲金軍。此後蒙軍乘勝進圍汴京。金亡近在咫尺。
但蒙軍南下滅宋的戰爭卻持續了45年之久。這也許是他們遇到的眾多對手中最難對付的一個。因為南宋所處的江淮地區,河渠成網,城鎮林立,除蜀口、襄陽、淮河防線外,西段是連綿不斷的高山峽谷,東段地處淮河下游,水道眾多,後方還有長江天塹,都不利於騎兵作戰。但蒙古軍隊能審時度勢,避實就虛,發揮特長。他們選蜀為戰略進攻要害,因為蜀地富饒,南宋近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四川。此外蜀地地理條件尤為重要,蒙軍若奪去四川,就可以過三峽,順流東下,直逼江東。窩闊台為發揮蒙古騎兵的特長,沿用滅金時寬正面、大縱深的迂迴包圍戰略,在東起江淮西至川陝的寬大正面上發起進攻,力圖越過長江,進入江南作戰。但由於兵力分散,各戰區雖有突破,終因氣候不適,加上中軍主帥死於軍中,只好中途撤退。蒙哥汗繼位後吸取窩闊台失敗的教訓,在佔領區開始設官、築城,為持久戰作準備,從而避免了春去秋來,戰果得不到鞏固的缺陷。在戰略指導上,仍以攻佔巴蜀為首要目標,同時派忽必烈率軍經略雲南,目的是迂迴西南攻其腹背,然後北上,接應主力,東下臨安。可惜蒙哥汗在實施他的大迂迴戰略時,卻因自己戀戰,遇堅必攻,使其主力鈍於四川的釣魚城下,直至自己中石身亡,從而影響了整個戰略目標的實現。
今天,當我們研究蒙軍滅宋的戰略思想,無不為他們開辟的廣闊戰場所折服。蒙軍的大迂迴戰略使金束手就縛,使宋廷的沿江防禦失去天塹屏障。雖然蒙軍攻宋的前兩次迂迴未實現預期戰爭目的,但當時忽必烈的軍隊事實上已迂迴雲南大理,經過近一年征戰,兀良哈台平定了「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泊烏、白蠻等37部」(《元史·兀良哈台傳》)並與四川蒙軍匯合,從而使蒙宋正面戰場決戰時機成熟。若不是蒙軍釣魚台受挫,兀良哈台軍就可以奇兵出廣西拊京湖宋軍之背,然後直下臨安,這樣,南宋的滅亡,就可能提前幾年。由此可見,蒙軍的大迂迴戰略可以創造利於己而不利於敵的有利戰機,可以乘虛使敵我雙方力量發生變化,並從根本上打亂敵人的部署,迫敵就範。
四、大迂迴戰略是將帥膽識和軍隊力量結合的產物,從某種程度上講,它不僅僅是個方略問題,更重要的是個實踐問題。成吉思汗獨特的軍事體制和治軍思想,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軍隊,從而使他的戰略思想得以實施。
研究蒙古兵學中大迂迴戰略的具體運用,從中可以發現,大迂迴戰略不僅僅是個方略問題,更重要的是個實踐問題。作出大迂迴的決策需要雄才大略的統帥,執行大迂迴戰略任務需
要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否則大迂迴戰略只能是紙上談兵。
成吉思汗是舉世公認的偉大戰略家,他能對復雜敵情作出正確判斷,果斷決策。蒙古軍西征花剌子模之前,當時成吉思汗面臨來自三方面的挑戰,一是與金國長達9年的戰爭,二是西夏的反叛,三是斬其使臣、屠其商隊的花剌子模。成吉思汗權衡利弊,採用穩住西夏,牽住金朝,全力西征花剌子模的策略。西征花剌子模分三路進軍,大軍在開進中,派哲別一路繞到敵後,向敵戰略上敏感的卡什加爾方向迂迴,切斷花剌子模與阿富汗、呼羅珊之間的聯系,掩護主力戰略展開。大皇子術赤、大將軍哲別率領三萬人的軍團,穿過真正意義上的死亡地帶——帕米爾和天山山脈之間的谷地。當時「他們在一丈多深的積雪中行軍,他們攀登4千多米被雪覆蓋的吉西列阿爾多和鐵列古達巴干兩個高峰的道口。在大風雪中,用牛皮包住馬腿,人穿雙層的皮毛大衣,在7千多米的高山之間,在冰天雪地中前進。他們為了暖和身體,用小刀切開馬的血管,吸喝了馬的溫暖的血液,又把血管封閉起來……」。(《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150頁)這段史料,反應了蒙古軍隊在人類軍事史上所創造的奇跡,它使漢尼拔和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脈的行動顯得遜色。當蒙古軍隊突然出現在費爾干納盆地,莫罕默德率領的精銳部隊正等著他們,疲憊的蒙古軍隊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機動作戰與敵人會戰。激烈的戰斗持續到深夜,各自鳴金收兵。成吉思汗在接到他們的戰斗報告後,令術赤歸隊,令哲別率領5000人馬,繼續向南方阿姆河上游迂迴。成吉思汗等後續部隊展開後,他親率5萬蒙古騎兵,從北方迂迴行軍,在渺無人煙的地點渡過錫爾河,通過了克吉爾庫姆沙漠。「這個寬有500公里的克吉爾庫姆沙漠,被世人認為是動物絕對不可能通過的天然障礙。從那以後經過了650年,俄羅斯對葉華作戰中,俄軍騎兵喪失了全部軍馬。現在成吉思汗突然出現在莫汗默德背後能置於死地的阿姆河下游地區。」(同上書,157頁)這時的莫汗默德,已被四麵包圍:西方有成吉思汗,北方有察合台、窩闊台,在東方有術赤,南方有哲別。這就是成吉思汗大迂迴戰略最典型的一個戰例,它創造了世界戰史上的兩大奇跡,而這種奇跡在那個時代,也只有成吉思汗統帥下的蒙古軍隊才能做到。
由此可見,成吉思汗軍隊的耐力和吃苦精神是何等驚人。如果換宋朝的軍隊去執行成吉思汗的大迂迴戰略,可能不等交戰,就被雪山和大漠吞噬。成吉思汗的軍隊之所以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這與它獨特的軍事體制和特殊的治軍思想有很大關系。
首先,軍民一體的軍事體制,使蒙古士兵從孩提時就練就了鋼鐵般的意志。據史載:「蒙古人從三歲起就手拿弓箭。」(同上書,263頁)他們放牧、騎射、圍獵,很早就孕育了靈敏的馬上戰術。氏族之間的爭斗,國與國之間的相互掠奪,已模糊了兵與民的界限。如今人們在探討為什麼中國的游牧民族屢屢能進入中原,打開城牆高築的中原門戶,恐怕原因恰恰在此。因為游牧民族的流動性,本身就是一種進攻樣式的推演,而中原以牆自守,典型的農業式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上消磨了人的進攻意識。一個沒有進攻意識的民族,要與強悍的游牧民族交戰,其勝負可想而知。
其次,成吉思汗的治軍思想做到了民族性、科學性的高度統一,這是他造就一支高素質蒙古軍隊的根本原因。所謂民族性是指成吉思汗治軍完全立足於本民族的客觀實際,如借用圍獵訓練軍隊就是一種全新的軍民兼容的訓練方式。所謂科學性是指成吉思汗治軍完全從實戰出發。它曾以西夏為對手考驗自己的軍隊,「試圖在對西夏的戰爭中,鍛煉一下蒙古人,以利將來對中國的戰爭。」(同上書,93頁)另外,成吉思汗也重視對軍官的訓練,「哪一個軍官不來接受我的教育,而是呆在家裡,那就好像是沉在水中的石頭一樣被消滅的。」(同上書,95頁)軍官們在大汗的宮廷受訓後回到營地擔任教官,經過一整套完整體系受訓的蒙古軍隊,最後就像成吉思汗所希望的那樣:「在日常生活中,有如兩歲的犢兒,但在廝殺時,又似老鷹的搏擊。在筵宴和娛樂之中,無憂無慮有如小駒,但在戰斗的時候,又似海東青之撲仇敵。在白天,像老狼的俟機,在昏黑之中,像烏鴉的守夜。」(《蒙古帝國史》162頁,上海,商務印書館,1989)正是有成吉思汗這樣出類拔萃的戰略家和他那支堅不可摧的軍隊,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才能在世界戰爭史上大放異彩。
五、大迂迴戰略離不開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蒙古軍隊之所以能在穿插、迂迴中屢建奇功,就在於它「羊馬隨征,因糧於敵」。
大迂迴戰略的實施一般要遠離後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西征,基本上是脫離根據地作戰。古人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蒙古軍隊有一套獨特的、與此不同的後勤保障體系,從而保證了蒙古軍隊的遠征。
游牧民族「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史記·匈奴傳》)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物合一,完全是受生存條件的驅使。蒙古人行軍打仗,以反牲畜走到哪裡,人跟隨到哪裡的游牧常規,而是軍隊走到哪裡,羊馬也驅逐到哪裡,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部隊的軍需供給問題。
由於出征時攜帶的羊馬很有限,為充分食用這些牲畜,成吉思汗還專門規定了屠殺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兩個,吹滿空氣,把骨管伸進膀胱的管孔。骨管上刻有螺絲紋。在獸的第四、第五肋條之間,刺個穴口然後把骨管插進創口,壓迫膀胱把空氣注入肺臟。這樣做的時候,獸立刻死去。死狀好像是被電擊一樣。這個殺法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滋養力充分,臠肉柔軟,味道也美,易於更長久的保存。」(《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274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全部吸收獸類血和腸肚的營養,充分利用所攜帶的羊馬。由此可見,蒙古軍隊在自我生存方面,有它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要說它不可戰勝的秘密是什麼,極度節儉的飲食習慣,就是其制勝的密訣之一。因為有超常的生存潛力與敵較量就有超常的戰鬥力,就有能使戰爭機器連續運轉的動力。
蒙古軍隊「食羊盡則射兔鹿野豕為食。故屯數十萬之師不舉煙火。」(《蒙韃備錄》第13篇)這段史料,說明成吉思汗的軍隊在自帶食物耗盡時,依然有強大的野戰生存能力。當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時,其國王莫汗默德從間諜那裡得知:「蒙古軍隊隨身攜帶戰斗時用的一切物品,他們以肉乾和酸奶為飲食就滿足了。他們對於好吃的食物和不好吃的食物都滿不在乎,什麼動物肉都能吃,甚至豬肉、狗肉都吃。他們的馬不需要麥子和稻草。他們的馬能用蹄子刨開積雪找草吃,甚至還能刨開土找雜草和草根、草葉吃也過得去。任何高山峻嶺和大川小河阻擋不了他們的進擊。他們能越過任何的山谷隘路,他們抓著馬鬃馬尻渡過任何河川。」(《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156頁)莫汗默德被強大的蒙古軍所震撼,從此,他便無心交戰,而是一心一意千里撤退,只顧逃命了。
蒙古軍隊的確是生存能力極強的軍隊,他們對自然的最低奢望低出普通人好幾倍,當他們「才犯他境,必務抄掠……因糧於敵。」(《黑韃事略》85頁)時,蒙古軍隊就變得更加強大。蒙古軍因糧於敵的具體作法一是搶奪牲畜以備後用。二是對堅壁清野的城堡,用軟硬兼施的方法迫對方供給糧食。哲別在佔領花剌子模的南方後告示居民:如果想免於被殺,快快投降提供糧食,不要依靠城堡的守軍。按照蒙古的法律,降服者的財產和家屬歸勝利者所有。成吉思汗的作法則更溫和一些。當他佔領布哈拉時,他騎上馬來到城裡的回教清真寺,登上聖壇,對回教僧侶們說:「在野外既沒有肉,也沒有草,馬餓了人也餓急了,戰士們非常苦,打開你們的糧庫。」(《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159頁)這時拿鑰匙的倉庫保管員就會跑出來。三是每征服一地,就建立作戰基地,以戰養戰。這種由開始掠奪到建立基地,有一個發展過程。「蒙古貴族在開始進入中原時,掠奪財富是他們從事戰爭的一大目的,從金銀、牲畜到人口,都是他們掠奪的對象。」(《蒙古族通史》143頁)這樣對當地經濟是一個極大的破壞,後來他們接受封建的統治方式,經營佔領區。公元1253年,忽必烈曾在鳳翔屯田,用鹽換取糧食以供軍糧。
總之,蒙古軍隊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解決了軍隊的供應問題,而這種解決方法不像一般的軍隊讓士兵負重過多,或在戰斗序列後有很長的輜重隊,而是在他們民族千年以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中,以最輕便的方式加以解決。這種輕便體現在他們食用的羊或馬,不需要特別的裝備來運送,從而大大減輕了蒙古軍隊的負重,更有力量和能力,大膽向敵人的縱深穿插迂迴,其距離的深遠常常使他的敵人也難以置信,這就是為什麼蒙古軍隊攻下一個個城堡竟是那麼容易。因為這些城堡的守軍被突入其來的敵人嚇懵了,他們來不及作堅固防禦,即使作了准備,但蒙古軍卻偏偏出現在他們尚未防守的地段,那些地段他們認為敵人是無法前來偷襲的。因此,英國人利德爾·哈特評論說:「在中世紀里,戰略的最好例證並不出在西方,而是來自東方。公元13世紀,對於西方戰略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卓有成效的時代。」(17)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正是這些戰略中最精彩的一個片斷。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成吉思汗與戰國時期的孫子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兩座奇峰。
成吉思汗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播種者",後裔遍布世界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13日報道:英國牛津大學遺傳科學家賽克斯在其新書中說,成吉思汗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男子漢,這位蒙古可汗縱橫戰場40年,不但領土疆界橫跨歐亞,更讓許多女性懷上他的後代,估計現時至少有1千6百萬人是帶有其超級男性染色體的男性後裔。
人類基因系教授賽克斯已推出有關男性染色體(或Y染色體)研究的新書《阿當的詛咒》(Adam's Curse),聲稱成吉思汗可能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播種者」,由於人類不斷遷徙,即使英倫三島也有可能發現成吉思汗的後裔。
父親會將男性染色體直接遺傳給兒子,成吉思汗王國的版圖在13世紀橫跨蒙古至阿富汗,並伸延至俄羅斯和伊朗。牛津大學的科研人員從亞洲16個地區抽取男性居民的DNA樣本,結果發現8%的居民擁有同一男性染色體。科學家認為他們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是因為三分之一哈扎拉族的男性也擁有這種染色體,居於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的哈扎拉族一直聲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成吉思汗的軍隊當年在歐亞大陸所向披靡,蒙古大軍每攻佔一處城市都會進行大屠殺。成吉思汗批准士兵大肆搜刮財物,並要求部下進貢美女給他,讓他洩慾或當他的妃嬪。
C. 成吉思汗是怎樣一個歷史人物
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歷史人物,同時又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七八百年來,中外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名人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討這位偉大人物。 馬克思在談到成吉思汗時曾說:「成吉思汗戎馬倥傯,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為中國統一而戰,祖孫三代鏖戰六七十年,其後征服民族多至720部。」在《 馬克思印度史編年稿 》一書中,馬克思寫道,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組建了一支軍隊,他「依靠這支軍隊征服了東蒙與華北,然後征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與呼羅珊,還征服了突厥族地區,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並且還侵入印度。他的帝國的疆土從裏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他卒後這個帝國分為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元朝;前四部分由汗分別統治;最後一部分作為帝國的主要部分,由大汗直接統治」。 孫中山先生說:「亞洲早期最強大的民族之中元朝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時期幾乎整個歐洲被元朝所佔領,遠比中國最強盛的時期更強大了」。 毛澤東同志將成吉思汗親切地稱為「一代天驕」,將他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提並論。 東方戰神——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統帥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不僅組建了一支當時天下無敵的強大騎兵,出色地解決了軍隊給養、後勤供應,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系列符合騎兵作戰特點的戰略戰術,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 怎樣對待世界歷史 》一書中說:「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並不靠兵馬之眾多,而靠的是嚴謹的紀律、制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於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他非常贊成勒?加特的說法:「蒙古人所進行的征戰,就其規模和藝術、突然性和靈活性、包圍的戰略和戰術而言,是史無前例的。」「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惟一的、最偉大的統帥,無疑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統帥之一」。 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說:「如果有關戰爭的記載都從歷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戰斗情況的詳細記載,且被保存得很好,那麼軍人將仍然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從那些記載中,軍人可以獲得有用的知識,塑造一支用於未來戰爭的軍隊。那位令人驚異的領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歷史上大多數指揮官的成就黯然失色。」「他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滅亡國家,摧毀整個文明。在戰場上,他的部隊運用得如此迅速和巧妙,橫掃千軍如卷席,無數次打敗了數量上占壓倒優勢的敵人」。「雖然他毀滅一切,殘酷無情,野蠻兇猛,但他清楚地懂得戰爭的種種不變的要求」。 俄國將軍以葛那吉夫說:「橫覽宇內,歷年之少,而開拓疆土之廣大,如成吉思汗者,千古所未嘗見也。成吉思汗登蒙古大汗位之初,兵籍之戶數約一萬三千而已(約3萬),其後征服民族之數凡七百二十部之多,其言語信仰,大抵異類。其子孫蒙業開拓,所奄有之全版圖,包括今之清帝國,印度之北部,韓國半島,中央亞西亞之全域,俄羅斯帝國之大半,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兩河間之南部,兵刃之所斬刈,馬足之所蹂躪,由東達西,成一直線,徑長六千英里(約當中國1萬6千里),其間列國數十,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才以六七十年之短日月次第削平者也。此最大蓋世之雄,果如何而崛起者耶?」 俄國軍事家柯列金也說:「通觀世界歷史,用很少兵力(拉施德丁說12萬,小林高四郎說20萬),在很短時間內(1207年到1227年共20年),攻略廣大土地(歐亞兩洲的大部),統治眾多人口(中小路彰說6億人口,我認為有些誇大),除成吉思汗時代的韃靼人和帖木兒時代的中亞細亞人之外,開天闢地以來從未有過。」 有人曾經統計過,成吉思汗一生共進行了60多次戰爭,除十三翼之戰因實力懸殊主動撤退外,沒有一次失敗過。因此中國學者劉樂土先生在其《 成吉思汗 》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後人難以比肩的戰爭奇才。他逢敵必戰、戰必勝的神奇,將人類的軍事天賦窮盡到了極點。」「他麾下的鐵騎,勢如破竹,硝煙漫卷到了羅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廣袤的歐亞大陸,成吉思汗已經成了戰無不勝的神,對手無不聞風喪膽,屈服於腳下」。「什麼人才能稱得上戰神?惟有成吉思汗!」 信仰自由 ——實行開明的宗教政策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當時世界上的各種宗教,在其統治的范圍之內幾乎是應有盡有。其中包括蒙古人原來信奉的薩滿教,西藏、西夏和漢人信奉的佛教,金和南宋的道教、摩尼教,畏兀兒和西方各國信奉的伊斯蘭教(回回教、答失蠻),蒙古高原一些部落乃至欽察、斡羅思各國信奉的基督教(包括景教,即聶斯托利派;也里可溫,羅馬派)等等。蒙古貴族征服天下,基本上是採取屠殺和掠奪政策,但其宗教政策卻比較開明,並不強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布信教自由,允許各個教派存在,而且允許蒙古人自由參加各種教派,對教徒基本上免除賦稅和徭役。實行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對蒙古貴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曾發揮過不小的作用。隨著中亞、波斯等地被征服,來到東方的回回人空前增加。蒙古貴族利用回回上層和富商大賈作為壓迫與剝削中原漢民的幫手,如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不花剌貴族賽典赤贍思丁,富商奧都剌合蠻、阿合馬等,都在統治機構中擔任很重要的職務。移居漠北與中原各地的回回人被允許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其聚居地建立清真寺,回教教師答失蠻、苦行者迭里威失,享受與僧道、也里可溫同樣的免稅待遇。但一般的回教徒——木速魯蠻則同於編民,一樣要交納賦稅,負擔差發。總之,「在中國,由於蒙古人採取『信仰自由』和『兼容並包』的政策,伊斯蘭教乘機往東發展,大批穆斯林遷居來華,為穆斯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自忽必烈以後,元朝統治者主要提倡喇嘛教,西藏人八思巴被尊為「大寶法王」、「大元帝師」。以後每一帝師死,必自西藏取一人為嗣,一直到元朝滅亡。由此佛教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權,並將教義傳入了蒙古地區。 經商與戰爭 ——打破東西方壁壘的千年偉人成吉思汗西征導因於一次東西方的商業沖突:訛答剌城守將海兒汗殘殺蒙古商隊,成為成吉思汗西征的導火線,並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德山先生在《 元代交通史 》中說:「國際陸路交通是成吉思汗祖孫三代三次西征的產物。」由此「開辟了中國通往波斯的國際交通——波斯道」。 法國學者格魯塞在《 蒙古帝國史 》中說:「蒙古人幾乎將亞洲全部聯合起來,開辟了洲際的通道,便利了中國和波斯的接觸,以及基督教和遠東的接觸。中國的繪畫和波斯的繪畫彼此相識並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總主教。」「從蒙古人的傳播文化這點說,差不多和羅馬人傳播文化一樣有利。對於世界的貢獻,只有好望角的發現和美洲的發現,才能夠在這一點與之相似」。 加拿大史學家斯塔夫里阿塔斯說:「由於蒙古帝國的興起,陸上貿易發生了一場大變革。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即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往來於這條大道的商人們說,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在塔那到中國的路上行走,是絕對安全的」。這條「橫穿中亞的商路」,對於當時東西方商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美國作家哈羅蘭姆將成吉思汗稱為「人類帝王」,他在著作中說:「雖然當初的成吉思汗從未接受過物質文明的熏染,竟能為50多個民族建立了切實可行的典章,維持大半個世界的和平與秩序」;「信使可以縱橫50個經度,一個少女懷揣一袋金子,可以安心遨遊這個廣大的帝國」。使得東西交流為之暢通、歐亞文化為之交流,「這是人類之間最廣大而開放的一次握手」。 1999年6月,韓國總統金大中說:「有人認為,由於有了蒙古人,人類才第一次擁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強不拔、勇猛無敵的精神和機智敏捷的性格卻塑造了偉大的成吉思汗。同樣,我也贊成一些人的評價,網路還未出現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卻打通了世界各國的關系,建立了國際往來關系。」
D. 成吉思汗是我國的歷史人物,他是哪個民族的人
成吉思汗是我國的歷史人物,他是哪個民族的人?毫無疑問,一代驕傲的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也是世界著名的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創建的蒙古帝國,其領土橫跨歐亞大陸。他顯赫的功績可以與秦始皇漢武相比。成吉思汗是2000多年來最著名的世界領導人之一。與此同時,這個反復奇跡的草原的驕傲到底是中國人還是蒙古人的爭論還沒有停止。成吉思汗真的是中國人嗎?為什麼大部分人認為他是中國人?對於這兩個疑問,我國的學者、民眾,甚至外國的民眾、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討論,對這個問題也從未有過符合歷史的明確說法。
蒙古分立後,成吉思汗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但蒙古民族的主體仍然在中國。事實上,成吉思汗是蒙古人,是認為成吉思汗故鄉和墳墓在蒙古的一些極端分子過度擴張的產物。因此,他應該是蒙古人,而不是中國人。無論是中國境內的蒙古族還是中國境外的外蒙古,都將成吉思汗視為自己的共同祖先,他們都對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充滿了崇敬之心。現代社會的蒙古族散居不同地區,但除非人們持狹隘的民族觀念來判斷成吉思汗的身份,否則他永遠是蒙古民族的英雄和中華民族的英雄。
E. 成吉思汗是哪個朝代的
成吉思汗是宋朝時期的人,但他是元太祖。
成吉思汗,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生於金朝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後因父親被殺,所部就分散了,經不斷努力,聯合札木合以及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組乞顏,最後慢慢發展最終統一蒙古。
(5)成吉思汗是歷史上的什麼擴展閱讀:
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秋,經過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
因西夏背盟,主將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途中圍獵受傷,高燒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盤山休養,留下了著名的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
F. 成吉思汗和漢族史無關,為什麼教科書上他是中國歷史人物
成吉思汗雖然不是漢族人,但是他所建立的蒙古族在當時屬於中國的一部分,而且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外,即便是在當下,蒙古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的一支,所以說,成吉思汗被寫進歷史是很正常的,因為蒙古族、成吉思汗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無論是成吉思汗的貢獻還是他的身份,都足以讓他成為教科書里的人物,而又因為蒙古國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領土,所以,在教科書上把成吉思汗歸為中國歷史人物是理所當然的。而除了成吉思汗之外,他的孫子忽必烈也載入史冊,名垂千古。
G. 成吉思汗是我國歷史上什麼樣的人物
成吉思汗,名鐵木真,蒙古乞顏氏孛兒只斤人。元朝追謚太祖。
1162年出生於蒙古部貴族世家,父也速該,母斡額侖。鐵木真九歲時,父遭世敵下毒身亡,少年時代經歷艱難坎坷,煉鑄了他堅毅勇敢的性格。
其時,蒙古高原部落林立,蒙古人、塔塔兒人、克烈人、乃蠻人、篾兒乞人、斡亦剌人相互攻戰殺伐不息。鐵木真依靠亡父的盟友收集舊部,在十二世紀八十年代建立了斡耳朵,稱汗。歷經多年征戰,鐵木真先後消滅了塔塔兒、篾兒乞、克烈、乃蠻等部。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忽里台大會,建大蒙古國,即大汗位,號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將整個蒙古國劃分為九十五個千戶,並建萬人怯薛軍,作為政權的武力支柱。設斷事官,掌管行政司法事務。他在全國推行維吾爾體蒙古文,使之成為本民族的文字。在成吉思汗的統治下,蒙古高原各部落之間界限逐步消泯,蒙古民族共同體開始形成。
成吉思汗即位後,先後向西夏、西遼、金朝用兵。1215年蒙古軍佔領金中都。1218年滅西遼。1227年滅西夏。
1219年至1224年間成吉思汗大舉進攻花剌子模,征服了亞歐大片領土,先後建立四大汗國。
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
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善於運用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知人善任,曾起用一大批傑出的軍事、政治人才。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對蒙古民族的形成有巨大意義;攻金滅夏,為全中國一統王朝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建立橫跨亞歐的大帝國,打開了東西方的大通道,推動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H. 成吉思汗是什麼意思
成吉思汗一般指的是蒙古的開國君主孛兒只斤·鐵木真,其中的「成吉思」是「大海」或「強大」的意思,而「汗」則是蒙古人對於他們統治者的尊稱,因此成吉思汗的意思就是意指如同海洋一般偉大且強大的帝王。
(8)成吉思汗是歷史上的什麼擴展閱讀: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當時世界上的各種宗教在其統治的范圍之內幾乎應有盡有。
其中包括蒙古人原來信奉的薩滿教,西藏、西夏和漢人信奉的佛教,金和南宋的道教、摩尼教,畏兀兒和西方各國信奉的伊斯蘭教,蒙古高原一些部落乃至欽察、斡羅思各國信奉的基督教等等。
蒙古貴族征服天下,基本上是採取屠殺和掠奪政策,但其宗教政策卻比較開明,並不強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布信教自由,允許各個教派存在,而且允許蒙古人自由參加各種教派,對教徒基本上免除賦稅和徭役。
實行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對蒙古貴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曾發揮過不小的作用。
I. 關於成吉思汗,你知道多少關於他的歷史
關於成吉思汗的歷史故事數不勝數,縱觀他一生傳奇無數,但很多事件經過後人的添油加醋,已經真假難辨。
所以下面只講三件有據可考的真實歷史事件,分別是奪妻之仇、統一漠北、聯宋滅金。
結語
成吉思汗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他當時遠征八方在西方世界打出的赫赫凶名,卻在歷史上造成了經久不衰的影響力。
在鐵木真的率領下,大蒙古國最巔峰的時期,疆域版圖將近3500萬平方公里,東亞和東南亞這邊就不說了,古代時候這一塊兒歷來積弱,最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大軍一路向西推進,其勢力范圍最遠延伸到了今天的奧地利維也納附近、敘利亞大馬士革,建立起了橫貫一百多個歐亞國家和地區的大帝國,是名副其實的空前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