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竹子在什麼情況下生長呢其生命力如何
竹子大多生活在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地區和溫帶地區,對水分的要求很高。雨水充足,土地濕潤的地區是竹子最理想的生存環境。而且竹子的種類還非常多,在地球上竹子的種類高達1200多種。竹子對土壤的要求很高,喜歡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生長。
總之,我是非常喜歡竹子的,因為它生命力頑強,不論是怎樣艱苦的環境下都能繁衍下去。而且它還是四季常青的,不管什麼時候都是生機勃勃的。
2. 中國漢代的「竹子文明」,古人為什麼如此「看重」竹子
我國古代的文人好像都對竹子情有獨鍾,從“竹林七賢”再到“松竹梅蘭”,所有用竹子形容的人都是君子,是美好的人。這種情況,在漢代的時候,還形成了獨特的“竹子文明”。那麼,竹子到底有什麼魅力受到文人的爭相追捧呢?
另外,竹子是全身都有用的植物。竹筍可以用來吃,竹竿柔韌性很好很結實,可以用來製作傢具等。而且,竹子韌性好這一特性,也被文人墨客大肆贊揚,他們認為做人也應該這樣,不要輕易被折斷,不能輕易被苦難打敗。
眾所周知,古代的文人經常以物明志,來表達自己內心無法明說的苦痛。而最常常使他們難過的就是,寒窗苦讀卻得不到重用。不然就是昏君無能,奸臣當道,自己清清白白卻被排擠。這樣的情況下,雖然不能直接批判昏君奸臣,但是可以用其他方法來抒發自己的苦悶。於是,松竹梅蘭等同樣堅韌不肯低頭的植物,就被賦予了君子的品格,作為他們的感情寄託。
3. 歷史上,竹子的最早用途是什麼
新石器時代的浙江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遺址中發掘就有竹子實物。這可以說明原始社會的先人們已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加工竹材,製造出適合於自身需求的各種生產和生活工具,顯示了竹在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 人類從站立並逐步學會製造和使用工具,竹子可能是人類首選的材料。文明史應當存在一個竹器時代,原因是竹子易採摘和加工。從人類誕生初期,竹子就已同人類休戚相關。作為竹文化標志之一,是竹部文字的出現。河南安陽殷墟(公元前16~11世紀)出土的甲骨文,先後發掘約4000多字,但為今人所識不到1000字,其中有6個竹部文字。竹文化的另一標志是竹簡的出現,在紙張尚未發明之前,人在竹片上刻字為書,從而使中國以象形表意為特徵的方塊字固定下來,並形成中國獨特的書法藝術。
4. 竹子小常識
竹子的象徵意義, 竹子的象徵意義:中國傳統中,竹子象徵著生命的彈力、長壽、幸福和精神真理. 竹,秀逸有神韻,纖細柔美,長青不敗,象徵青春永駐,年輕;春天(春山)竹子瀟灑挺拔、清麗俊逸,翩翩君子風度;竹子空心,象徵謙虛。品格虛心 能自持,竹的特質彎而不折,折而不斷,象徵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凌雲有意、強項風雪、偃而猶起,竹節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風亮節;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 節,視為氣節的象徵。唐張九齡詠竹,稱「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和黃門盧侍郎詠竹》)。淡泊、清高、正直,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元楊載《題墨竹》: 「風味既淡泊,顏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間,有此凌雲氣。」
中國傳統中,竹子象徵著生命的彈力、長壽、幸福和精神真理,而在日本,竹子則是真實與奉獻的標志。整個東方各個地區都將竹子用作書寫工具,對於 佛教和道教作家、藝術家來說,竹子筆直的線條和中空的結構本身就有極其深刻的象徵含義。南美土著部落用竹子當刀斧,砍削其他物品,也用竹子製造吹火槍和吹 奏聖樂的樂器。有些高大的竹子極受人們崇拜,被奉為生命之樹。在非洲,竹子也具有很神聖的象徵地位,因為人閃用竹子來為男性行割禮。
蘆葦在日本關於伊澤的創世神話中是心靈得到凈化的象徵,原因可能在於蘆葦與水有關。日語中「蘆葦草原」一語意指人間世界。凱爾特民族眼中的蘆葦 也有凈化心靈的作用,而且人們迷信地認為蘆葦可以降伏女巫。在中美洲,蘆葦是生殖繁衍的象徵,而在希臘和羅馬傳統中則是畜牧神潘和音樂的代表(因為潘發明 的「排簫」由蘆葦製成)。蘆葦還讓人聯想起耶穌受難圖,因為耶穌殉難時,曾有人用一根蘆葦綁著海綿,蘸上醋,去碰耶穌的嘴。蘆葦同時也代表了施洗禮者聖約 翰。
冬青象徵著希望與歡欣。羅馬深冬季節舉行的農神節中,冬青也是人們所持常青植物中的一種,但只有條頓人在聖誕節期間使用冬青,他們每年12月份喜歡用冬青裝飾房屋。 中華民族氣節的象徵――竹子
大豆的家鄉――中國 中華民族氣節的象徵――竹子 飲中佳品――茶
1993年6月,我國發行一套《竹子》郵票,全套郵票介紹了毛竹、紫竹、佛肚竹等五種我國特產的竹子。這套郵票的發行充分說明了竹子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古往今來,竹子曾被多少詩人、畫家所稱頌。它不僅四季青翠,而且枝幹挺拔,既是高風亮節、剛直不阿的性格象徵,又有風度翩翩的君子之譽。古語說:「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用以比喻人的氣節。
竹子是禾本科竹亞科植物,桿木質、多年生;葉有籜葉和枝葉的區別,枝葉具短柄,且和葉鞘連接處有關節,故易脫落。
竹子從生長狀況看,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較原始的「叢生竹類群」,其地下莖短縮,竹桿密集叢生,主要產於熱帶和低海拔的高溫多濕的環境,如龍竹、彎鉤刺竹、青皮竹、佛肚竹等等;一類是較進化的「散生竹類群」,地下莖細長、橫走,竹桿生長稀疏、散生,主要生長於較低溫度和乾燥有風的亞熱帶和溫帶環境中,如毛竹、剛竹、淡竹、苦竹、紫竹等等。
竹子是禾本科植物中的一個大家族,全世界約有70屬1200餘種,竹林面積達1400萬公項,主要產於亞洲熱帶,以東南亞季風區為世界竹子分布中心,該中心佔世界竹林面積的90%,世界竹種總數的80%,非洲次之,拉丁美洲更少,澳大利亞只有兩種鄉土竹,美國僅產1種,而整個歐洲大陸均不產竹子。我國竹子種類很多,約40屬300餘種,北起秦嶺、漢水,南至海南島,東起台灣,西至西藏,均有竹林分布。全國約有竹林330萬公項,其中毛竹林佔80.%,約有280萬公項。
我國對竹子的栽培和利用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浙江餘姚沙姆渡文化層距今已有7000年歷史,在原始社會遺址內出土有竹製遺物。關於竹的文字記載更多,最早在《詩經》的《衛風?竹竿》篇中記載:「磺磺竹竿,以釣於淇」,即用竹竿在淇水邊釣魚。公元265年,晉戴凱之寫成我國第一部關於竹子的專著《竹譜》,全書以四字一句的韻文,記述70餘種竹的性狀和產地。元代的《竹譜詳錄》更詳細地記載了我國300餘種竹類。以後歷史均有關於竹子的記載。
竹子生長快,成材早,產量高。「雨後春筍」形象地說明了竹子生長快的特點。由於竹子屬間分生組織的分裂和細股的不斷生長,竹子生長速度驚人,在春雨之後,一晝夜最快能長高1―2米,50天左右就可長成高達20餘米的新竹,再經4―6年的加固生長,就可採伐利用了。竹子產量高,生長較好的竹林,每畝可產竹材達1500―2000公斤,超過一般速生樹種林的年生長量。
竹材的收縮量小,割裂性,彈性和韌性都很強,順紋抗拉力壓強度為杉木的2.5倍,達1800公斤/平方厘米;順紋抗強度為杉木的1.5倍,達600―800公斤/平方厘米。我國勞動人民有著悠久的利用竹子的歷史,早在殷商時代就用竹子來做箭矢、書簡和編制竹器;秦代制筆,以竹為管,延用至今;用竹材建造房屋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黃崗竹樓記》中寫道:「黃崗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是,以其廉而工省也」;晉代的竹紙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了。歷史上的竹器,不僅使用廣泛,而且製作精美華麗。
到了近代,竹材的使用更為廣泛,如雲南傣族的竹樓,是獨特的民族建築,二層的竹樓可防止潮濕和野獸的侵襲。據統計,40―50根毛竹可代替1立方米木材,現代建築工程中廣泛利用毛竹搭建臨時工房和腳手架;竹子還可紮成竹筏,由於吃水淺,浮力大,是我國南方內河的主要運輸工具,還可作成漁船上的浮筒和風撐。
竹材纖維細小,平均長達2.16微米,細胞壁厚,吸水性能好,是造紙的好材料,約2噸竹材就可製成1噸紙漿,目前用竹漿可製成膠版紙、描圖紙、郵封紙、打字紙和特種工業用紙。同時,也是優良的人造纖維――人造羊毛、醋酸纖維、硝化纖維的原料。竹材還可製成樂器及各種工藝美術品、文化體育用具,如湖南的竹簧雕刻、江西的竹屏、竹簾等都是馳名中外的工藝美術品。竹製工藝品及竹材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如廣東產的茶桿竹,由於竹桿挺直、節間長、節平,可作滑雪杖、釣魚桿等用,現遠銷英、美、法、比、丹麥、瑞士、挪威、南北美洲及澳大利亞和一些非洲國家。
不少竹種,如南方傣鄉的版納甜竹、龍竹、彎鉤刺竹、廣布於我國中部的毛竹及長江中下游的哺雞竹等,都是有名的筍用竹。據分析,鮮竹筍含碳水化合物2-4%、脂肪0.2-0.3%、蛋白質2.5-3%以及各種維生素和磷、鐵、鈣等微量元素。在蛋白質中,至少含有16―8種不同成分的氨基酸,如胱氨酸、谷氨酸、蛋氨酸等,其中不少是人類所需的重要營養品。竹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除供鮮食外,還可以加工成筍干、筍衣、玉蘭片及鹽水筍罐頭等各種品種。
竹子不僅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也是庭園觀賞和環保樹種。多數竹林秀麗挺拔,四季常青,或高不足30厘米,團狀簇生;或桿形奇特,節間短縮,中間膨大成佛肚狀;或竹色多變,有的有深色斑點,有的鑲有金黃色縱紋。……凡此種種,都是綠化祖國、美化環境的好材料。另外,由於竹鞭發達,縱橫交叉,也是河岸、江堤固土防止沖刷的優良樹種。
5. 有關竹子的歷史故事
1、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
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
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2、竹子的來歷
相傳,古時凡間沒有竹子的,竹子只生長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園中。竹子受仙霖甘露澆灌,長得俊秀挺拔。神仙們都十分喜愛仙竹,特別是王母娘娘,更是寵愛有加。
她命侍女朝霞仙子照料仙竹,朝霞對仙竹也喜歡萬分,每天都悉心呵護。仙竹彷彿也懂她的心思,只要朝霞從旁經過,便招展身姿,向她致意問好。
天上雖好,可朝霞卻嚮往人間有死有生,有淚有笑的生活。當她和女友們談起人們生活的時候,總說:「要是能在人間活一天,我連神仙也不要做了!」可女友們都笑她痴人說夢,仙女下凡是犯天規的。
說到夢,還真的來了。王母娘娘在蟠桃會上乘興多喝了幾杯百花仙子釀的百花露,醉了。這百花露喝上一杯,神仙也得醉三天,更何況多喝了好幾杯呢?朝霞明白這一醉少也要十天半個月,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要下凡,只有乘此機會了。便悄悄地帶了一些仙竹從南天門溜到了人間。從此,人間就有了挺拔俊俏的竹子。
3、四方竹
西樵山上多異竹,尤以四方竹負盛名。四方竹株型矮小,色墨綠,葉細長,莖枝圓中略方,用手捏它,有明顯的方型感,橫截面成正方形。由於疏密有致,形態飄逸,適宜盆栽,是觀賞的珍品。傳說這種竹最初是由一個堅心的男子培植起來的,不堅心的人很難把它栽活。
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對青年男女在熱戀著,他倆對歌傳情,密訂終身。可是女子很勢利,嫌棄男子靠打柴過日。當男子到女家求婚時,女子的娘竟擋住門口唱道:
不是花靴莫行街,不是利斧莫砍柴。
除非山上天地變,竹子成方送女來。
男子是個堅心的人,他聽了下決心要叫竹子變方。他在自己的草棚下栽了一棵竹子,早晚用力在竹竿上捏一會兒。捏呀捏的,捏了一年,竹竿的下截變方了,但上截還是圓的。捏呀捏的,捏了兩年,竹竿的上截變方了,但下截又恢復了圓形。
竹未捏方,女子的娘把女兒許給了一個官家。在花轎過門的途中,那女子在轎里長嘆一聲自盡了。
男子非常悲憤,把棚下的竹株拔了起來,帶著它進佛寺當和尚去了。
這個年青的和尚天天到禪堂里念經,天天捏著檐下新移的那棵竹子。經書念了十回、百回、千回,竹子捏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終於,一棵方形的竹子在香煙繚繞中出現了,葉形細長,竿色墨綠。後來從旁長出來的新竹也是方的。和尚穿上整齊的袈裟,虔誠地把方竹子從禪房前移栽在女子的墳上。
方竹子在墳地里繁殖開來了,長滿了坡坡嶺嶺。山裡人把它看作是堅貞的象徵。從此,山裡有這么一個習慣:男子向女子求婚,得在女方家門前栽一株四方竹,表示自己的堅貞。
4、絕代竹
在遠古的時候,彝族結婚的傳統習慣都是安排在十月的後半月,此時的夜晚月亮出得很晚。有一年的十月,有兩家人相隔居住七天路程的人家,在那年十月里的一天,有兒子的那個家,派人到另一個有姑娘的那個家提親,通過兩家親人的同意,選好吉日,准備結婚。
於是姑娘家在結婚吉日前的第七天,舉辦了女兒結婚儀式。並高高興興的安排送親客,把女兒送走。在這天早上,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從家裡出發了,一同前去的送親客共有三十餘人。
在路上一天又一天的在行走,到了行路的第三天,送請客們要路過一片竹林,這片竹林很大,竹子也很粗。在竹林里還長有很多的雜草。這天在這片竹林里,走啊走,一直走到了晚上。
天早已黑盡,新娘和送親客們都走得很累,天黑路也難走,於是那一夜就露宿在這片竹林里,准備第二天再走。經過幾天的長途跋涉,大家都走得很累,於是也都睡得很熟。
當第二天黎明到來的時候,醒來的送親客們發現,部分送親客和新娘一起不見了,於是大家一起到處找人,找了好久可是渺無蹤影,只在新娘睡的那個周圍發現了一些橫七豎八的人骨頭。
可是頭天晚上露宿之前因為天黑,沒有看到任何骨頭的存在,無法說明這些骨頭到底是什麼。最後有人發現在新娘露宿旁的一株竹子縫隙里,夾著一絲新娘的裙子,他們就把這株竹子砍掉,花開竹子一看,原來竹子裡面都是人骨頭,裡面還剩有新娘的著裝。
此時,人們才發覺這個竹林里的竹子和植物都會吃人。從此以後,彝族就留下了不種竹子的習慣,視竹子為斷子絕孫的植物,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5、竹神公
很久以前,浮流國(即現永安)出了位叫「衍公」的奇人,他生性愛竹,終日徜徉在竹林,以竹為伴。一年,天降大旱,河流乾涸,萬物枯焦,百業凋敝。衍公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決心為百姓做點好事。
他拔起一根竹子,運起法力,驅趕巨石,准備在燕江上築起一座石壁,蓄水抗旱。此事被天神得知,大為震怒,認為這是對抗天庭,犯上作亂。於是便降落凡間,把即將築好的石壁破壞。衍公功虧一簣,飲恨燕江。
衍公不向天公低頭,決意教訓一下傲慢的天帝。一日清晨,衍公用竹做了支弓箭,張臂挽弓,射向天庭。竹箭挾風攜電,徑直射向玉皇大帝的金鑾殿。這天玉皇大帝恰好貪睡,尚未上早朝,竹箭直射在玉帝的龍椅背上。
待玉帝上得殿來,見椅背上插著支箭,大驚失色,忙問左右是為何。太白金星拔下箭看了後說:「這是一支竹稈箭,不在豫章(即現江西)在閩越(即現福建):金箭頭,銀箭尾,不在沙縣、在浮流。」
玉皇大帝聽後,下令天兵天將到浮流國捉拿施放冷箭之人。天兵來到浮流國,深入竹林搜捕衍公。只見竹林內有個五處美髯、須發飄飄,手持一根竹笛的人在出沒。天兵砍倒所有竹子,可就是抓不著那個留著長須的奇人,只好悻悻地返回天後命。
玉皇大帝聽罷稟報,嘆道:「這個在竹林出沒的不是凡人,只能是竹神啊!」只好下令龍玉降雨,消彌永安的旱情。雨水一降,一棵棵竹筍拔地而起,竹林又是一片鬱郁蔥蔥。
從此,永安人把衍公尊為「竹神公」,拜供奉起來,以紀念這位解永安於倒懸的奇人。
6. 中國「竹文化」知多少
中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徵總結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華中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徵。
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
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
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中國古今文人墨客,嗜竹詠竹者眾多。
(6)竹子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林面積最大、開發利用竹資源最早的國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國」之稱。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眾,凌霜傲雪,四時長茂受到了人們的稱頌。人們賦予它心虛節堅、堅忍不拔、風度瀟灑的「君子」美譽。
在悠悠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
7. 竹子的種植歷史,要具體點
竹子的歷史
竹為禾科竹亞科植物,全球約有70屬1200種。竹林總面積有3億畝,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中亞洲最多,非洲次之,同緯度的歐洲幾乎沒有竹。我國竹類專家經研究證實,我國西南部山地不但是亞洲竹子的主要發源地,也是現代竹子的分化和分布中心。
我國種植竹子有悠久的歷史,通過對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研究,證明7000多年前,我國民間便開始認識和種植竹子;在湖南洞庭湖新石器遺址發現竹子被用於建築;在浙江錢山漾遺址(距今5300—4200年)有竹蘿、籃、簸箕、簞等出土文物,證明竹子用於日常生產,生活有5000年的歷史。中國人用竹筷、食竹筍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200年前興建的歷史上的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竹子用於農田水利建設的典範。世界上最古老的自來水管便是竹子製作的,當時被稱為「筧」;最晚在漢代,已利用竹製成竹纜繩用於打井,由於竹纜的抗拉強度達每平方寸4000公斤,與鋼纜的抗拉強度相似,故早在漢代便打出了深度達1680米的鹽井,這種用竹纜打井的技術,19世紀才傳入歐州。1859年美國人用這種方法在賓夕法尼亞鑽出第一口石油井,為此人們把竹子喻為植物中的「鋼鐵」。竹子用於交通是在2000多年的西漢時期;用於軍事是在南宋以後;竹子用於造紙則始於晉代。
據最新資料表明,我國是世界上竹類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無論是竹林面積,還是蓄積量,竹筍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國素有「竹子王國」之稱,擁有十分豐富的竹類資源和源遠流長的竹文化。境內有竹類40多屬、400餘種,竹林面積約400萬公頃。自有文字記載,便有竹的敘述。我國第一部有關竹子的專著是晉戴凱之的《竹譜》,宋代僧人惠崇寫的竹譜今已失傳,到了清代陳鼎也有寫過竹譜。另外《易經》、《書經》、《周禮》、《禮記》、《爾雅》、《山海經》等書中,都有竹的記載。秦朝時,秦始皇已把竹子引種於咸陽的宮廷園林中。漢代的宮廷苑園中設有修竹園、竹圃。明清時有關竹子的栽培和利用逐漸興盛進來。
8. 中國竹文化的竹的歷史文化
中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徵總結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華中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徵。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中國古今文人墨客,嗜竹詠竹者眾多。
中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林面積最大、開發利用竹資源最早的國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國」之稱。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眾,凌霜傲雪,四時長茂受到了人們的稱頌。人們賦予它心虛節堅、堅忍不拔、風度瀟灑的「君子」美譽。在悠悠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個熱愛森林、創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誕生和發展,歷史上的文明古國都誕生於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發展而輝煌於世。森林對人類文化與文明的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而且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中國獨特風土基礎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一個重要分支。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華文明史中一個特殊的現象:竹作為一種特殊的質體,已滲透到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並滲透和凝聚於精神文化之中,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色彩,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國竹文明,積淀成為源遠流長的中國竹文化。 英國著名學者,研究東亞文明的權威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東亞過去被稱為「竹子」文明,中國則被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號的出現到竹部文字的創造和發展,從一個重要側面反映了中國竹子文明的歷史演進。著名竹子專家熊文愈教授詳細統計了甲骨文?殷商?、金文?周?、《說文解字》?東漢?、《玉篇》?梁?、《字匯》?明?、《康熙字典》?清?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竹部文字的數量。根據出土文物和有關典籍記載,論述了竹子與中國古代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軍事武器、文化藝術、音樂以及人們日常生活諸方面的密切關系。中華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跡,悠悠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成長、壯大、繁榮,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發展的詩篇,由此可見,中國被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是名不虛傳的。
正如蘇東坡所述:「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就拿「書者竹紙」來說,從殷商時期出現在竹簡上的刻字,到六朝時期發明的竹紙,竹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積累的載體,在文化發展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對保存人類知識、形成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華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處處竹相連」。竹子四季常青、姿態優雅、鞭根發達,不但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態、旅遊、觀賞價值,在綠化環境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發展,不僅在物質層面上滿足了人們的需要,更在精神層面上熏陶了人們的情操,成為品格的象徵。
中國竹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中國竹文化就是以竹為載體的中國文化,就其內容來說可以分為竹文化景觀和竹文化符號。竹筍、竹製書寫工具、工藝品、樂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產工具、建築、交通工具等是構成器物的物質材料,文化內涵的顯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構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規范,它能顯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說是中華民族為了特定的實踐需要而有意識地用竹所創造的景象,此為竹文化景觀。而宗教、文學繪畫、倫理規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現與象徵著人的情感、思維、觀念、價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為竹文化符號。 竹文化景觀是指人化了的竹所顯示出來的中華文化性質,或者說是中華民族為了滿足生活需要、生產需要、書寫需要、審美需要等有意識地用竹創造的景象。竹文化景觀既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心理傾向和特點,又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進化的程度。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聯系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用。
衣——竹服飾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一。從服飾方面看,秦漢時期就出現用竹製布、取竹製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並沿用至今。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箕、竹箍等,都是用竹製成的容飾器,震驚中外的馬王堆出土文物,發髻上就插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體現了他們對美的追求。
食——竹飲食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二。從飲食方面看,根據《詩經》、《禹貢》等文獻記載,竹筍在西周時期已成為餐上佳餚,此後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筍仍不失為中華民族的桌上名菜。竹不僅可以充飢果腹,滿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賦予濃厚的文化內涵,傾注了生長於農耕文化的中華民族對於植物格外厚愛的感情。
住——竹建築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三。從住宅方面看,竹被中華民族用作房屋各個部分的建築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蓋,蓋以竹;不磚而牆,牆以竹;不板而門,門以竹。其餘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的地步。中國竹建築體現了中華民族以農立國的生活觀念、尚儉歸朴的生活情趣、優美和諧和空靈飄逸的審美理想。
行——竹交通工具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四。從交通運輸方面看,竹是一種重要的營造材料,人們用竹來開路架橋、制舟做車。在需要與條件制約之下發明創造的交通設施和運輸工具,在特定的環境之中代代承傳,成為一個突出的文化質點。竹製交通設施和運輸工具一方面顯示出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極富想像力的創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禁嚴的等級觀念和追求平等的文化心態。
用——竹生產生活用具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五。竹製生活器物。竹材被中華民族大量用來製作成各種各樣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飲器具、消暑用具、傢具等。竹製日常生活器物的製作工藝、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構成一副別致的中華民族生活風俗圖和中華文化景觀,顯示出中華文化的強烈理性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生活藝術化的情趣。
竹製生產工具。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漁業等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產業都有竹製生產工具。在中國古代生產中,無論是簡單工具還是復雜工具,竹都是生產工具的一種重要製作材料。竹製生產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緩慢性和地區之間經濟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中華民族認識自然與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氣和理想,顯示著中華文化對待自然因地制宜、輕視永恆、肯定已然的現實精神。
竹製書寫用具。中國的書寫工具別具一格,書寫材料亦頗有特色並富創造性,而竹在其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竹筆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書寫工具,作為創作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的工具,歷久不衰,宣筆、湖筆、湘筆等名筆的筆桿均由竹製成。早在中華文化的發軔時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開始成為中華民族的書寫材料——竹簡。至春秋時期,竹簡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書寫材料。直至南朝時期,流行了約兩千年的中華民族的主要書寫才被紙所完全取代。然而,竹與書寫材料的密切聯系並未由此中斷,竹不再作為直接的書寫材料,但至遲在唐朝中葉卻作為書寫材料之上品竹紙的加工原料而成為書寫材料的重要因素。竹製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尤其是竹製書寫工具是使漢字的書寫藝術化而形成書法藝術,以及形成中國畫畫法的一個重要動因。竹製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滲透著中華文化的審美趣味和文化觀念。
娛——竹娛樂品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六。工藝品是器物由實用走向審美、人類精神需求增加的結果,兼具實用與審美兩種功能,既是物質生產技能的集中體現,又顯現出文化性格與審美追求。這兩方面的表現均需藉助於其構成物質材料的形狀、色彩、造型的變化,因而體悟與分析工藝品的文化性格和審美追求不能忽視其構造材料。在蔚為大觀的中國藝術品中,竹製工藝品是頗具特色且種類繁多的一類,它表現了中華民族娟秀細膩、清新淡雅、柔和婉約的審美趣味。
竹製樂器。竹是中華民族樂器的重要製作材料。被列為中國古代的音樂分類「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樂,用「絲竹」代稱音樂。竹製樂器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協調」的態度,亦顯示了中國傳統音樂簡明、靈活的特徵。
竹生活環境。從人類的生活環境看,竹子也發揮了其特殊的作用。竹子獨特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決定其具有廣泛的生態效益: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減少噪音和為其它生物資源提供生存環境,備受人們的青睞,古今人們都用其保護和美化人類的生活環境。 文化符號是指一定的社會環境用於較穩固地象徵某種特定意義的事象。竹被中華文化賦予象徵宗教觀念和理想人格、表現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的功能,中華民族的內在情感、觀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徵與表現,因而竹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符號。
竹宗教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一。中華文化在戰國時期開始把竹神聖化和非凡化,對之加以崇拜。天師道把竹視為具有送子和延壽神秘力量的「靈草」,人們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長,以驅病延壽。彝族、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視竹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作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護神進行祭祀,竹成為一種圖騰。竹宗教符號象徵著中華民族虔誠的宗教情感、對現實的態度及對未來的熱望。
竹民俗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二。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聯系著口承文藝、游樂活動和民間習俗;祭祀、婚喪、交際、節日、朝規等社群文化構成了民間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詩歌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三。早在遠古時期,竹就被當作原始歌謠的描繪內容,其後《詩經》、《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等先秦兩漢的文學作品對竹和竹製器物均有大量描繪,但竹或竹製器物僅只是意境的一個構成要件,尚未成為中心意象。至南朝時期,伴隨著山水詩的出現,以竹為中心意象的詠竹文學誕生了,其代表就是謝跳的《秋竹曲》和《詠竹》。此後,歷代文人墨客對竹吟詠不斷,創造出大量詠竹文學作品。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搖曳之聲和清疏之影,盡入詩懷,並藉以象徵與表現虛心、高潔、耿直、堅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構成情志依附於竹意象、情志貫注於竹意象、情志超越於竹意象幾種文學符號類型,顯示出清新淡雅、幽靜柔美的審美特徵。
竹書畫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四。中國繪畫畫竹始於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中國畫的重要一科——墨竹畫已問世,北宋文同、蘇軾等人開始大量畫竹,完善了畫竹藝術。清朝涌現出傾畢生精力於竹的畫家——鄭燮,他不僅留給我們大量寫竹畫,而且在畫竹藝術上多有創新、理論上頗多總結。從正直、高潔、孤傲、堅貞、抗爭到直爽達觀、體恤民情等,畫家們都借畫竹得以象徵與表現,並構成別具一格的簡淡逸遠的繪畫風格。
竹造景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五。竹子是中國古典園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從上林苑、輞川別業到壽山艮岳,都有竹子景觀的記載。現存的江南古典園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的範例,如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滄浪亭的「翠玲瓏」、留園的「碧梧棲鳳」、個園的「春山」等等。竹子造景可通過題詠、匾額、楹聯、名人故居、雕塑以及竹韻景石等藝術手法渲染竹文化,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營造出充滿詩情畫意的園林意境。
竹人格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六。竹在中華文化中被人格化,成為象徵中華民族的人格評價、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標的一種重要的人格符號。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儒家和道家設計出兩種迥然相異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建功立德與遁跡山林、剛正奮進與淡泊自適。這迥然相反的二元人格標准構成了中國傳統理想人格系統,竹人格符號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意指著中國傳統人格的整個結構和系統。 竹文化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徵總結成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華中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徵。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
中國竹文化的核心, 白居易在《養竹記》中總結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節貞」,將之比作賢人君子。劉岩夫在《植竹記》中賦予竹子「剛」、「柔」、「忠」、「義」、「謙」、「賢」、「德」等品格。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擬人化,如人們極易由竹的不畏嚴寒聯想到人的堅貞不屈的人格品質,由竹的清風瘦骨聯想到一種「超然脫俗」的人生境界。這種竹的自然屬性同人的人格特點發生契合是中國竹文化的核心所在。
鄭燮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詩句都是借竹來表達自己的情懷或表現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淚更是使竹成為女子對於愛情堅貞不渝的寫照。享有詩佛之譽的王維最擅長以竹來傳達自己的禪悟體驗:「獨坐幽徨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由生產生活的資料到具有自然觀賞價值的景物再到表現人類精神追求的審美載體,竹在人們的生活中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實用性向審美性的轉變標示出人們對同自己息息相關的自然的終極關照。
中國竹文化的特徵, 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濃重的文學和美學、宗教和民俗、生活和鄉土氣息特點。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義,又有理想愛情的象徵意義,同時又是禪宗禪趣的載體。
中國竹文化具有突出的倫理主義特徵。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結叢,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整體光彩,竹文化的倫理性特徵正是中華文化倫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滲透的領域之所以如此廣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為竹的某些特徵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異質同構性」,竹文化兼收並蓄地融合了中國古代諸家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倫理精神對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並賦予它豐富的內涵,「天人合一」的類比思維則使竹與人及其文化相結合。
竹文化是中華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重要標識。無論是竹文化的構築材料、形制特徵還是它所體現出的文化氛圍,無論是竹文化的能指還是它所象徵與表現的意指,均能非常鮮明而突出地顯示出中華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華內涵。一雙竹筷,一座竹樓,一架竹橋,一根竹笛,一把竹絲扇,一隻竹管毛筆,一首詠竹詩,一副墨竹畫,一句「無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無不彌漫著迥異於歐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華文化的濃郁氣息:竹筷是中餐別於西餐的標記,筒車是中國古人獨有的運輸工具,竹絲扇是中國能工巧匠的傑作,竹管毛筆是古老中華文化的象徵,竹笛是中國特有的樂器,詠竹詩是中國詠物詩的一類,墨竹畫代表著中國畫,借竹喻人格只為中國哲人所道出……不必詮釋,無需標簽,人們自會睹物思人,見景生情。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正是通過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顯現,從而與其他文化判然相別。 詠竹五
明代作者;
憨山德凊
詠竹五首[五言絕句
【其一】
寒飛千尺玉,清灑一林霜。縱是塵心重,相看亦頓忘。
【其二】
矯矯凌雲姿,風生龍夜吼。霜雪不知年,真吾歲寒友。
【其三】
霜干寒如玉,風枝響似琴。瀟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
【其四】
葉落根偏固,心虛節更高。一林寒吹發,清夜伴松濤。
【其五】
淇澳春雲碧,瀟湘夜雨寒。虛窗人靜聽,颯颯響琅玕。 中國竹文化的源流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竹子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竹文化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體現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諸多方面。考古和歷史文獻資料證實,原始時期中國竹林的分布,西起甘肅祁連山,北到黃河流域北部,東至台灣,南及海南島。中華文化發源的兩大中心——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正是在竹林生態區域之內。我們祖先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正是在這種竹生態環境下產生和演進的。竹子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字、生產、文學、藝術、宗教、風俗以及日常生活,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毫不遜於石器、金屬,以致於積淀成為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多彩的中國竹文化。
竹子的使用確切記載源於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發掘了距今約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認出「竹」字元號,說明在此之前,竹子已為人們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國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崩潰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號則應在此之前就已出現了。研究表明,我國商代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種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竹簡,即把字寫在竹片上,再把它們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了「書」,漢字「冊」即由此而來。竹簡為我們保存了東漢以前的大批珍貴文獻,如《尚書》、《禮記》和《論語》等都是寫在竹簡和木簡上的。殷商時代用竹簡寫的書叫「竹書」,用竹簡寫的信叫「竹報」。竹筆的發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開拓性的一頁,在殷代文化遺跡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筆書寫的朱墨字跡。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戰國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證。
早在九世紀我國已開始用竹造紙,比歐洲約早一千年。關於用竹造紙,明代《天工開物》中作了詳細記載,並附有竹紙製造圖。用竹造紙,標志著我國古代造紙技術的巨大發展和成就,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隨著時代的發展,竹在生活中更是大展身手,與人們的聯系也更加密切。
中國竹文化的發展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度,豐富的竹資源為我國古代用竹、種竹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是中國竹文化產生的物質基礎。中國對竹子的培育和利用已有六千多年歷史。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加強,竹子的優良特性和開發價值得到重新認識,且已被逐步推上生態環境建設和山區經濟建設的歷史舞台。
竹子具有其他一般樹木無法比擬的多重特點和優勢,發展竹資源、開發竹產業能把生態建設和產業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在推進生態建設的同時推進產業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典型的竹子公園有北京紫竹院公園、上海萬竹園、南京菊花台公園、成都望江樓公園及廣州曉港公園等;以竹景為主的「園中園」主要有北京植物園的「集秀園」、杭州黃龍洞圓緣民俗園的「方竹園」、馬鞍山採石磯公園的「萬竹塢」等。位於安吉縣竹種園內的中國竹子博物館,是我國目前展館面積最大、展品最豐富、設施最先進的竹子專題博物館。
中國竹業的盛典——1997年開始每兩年一屆的中國竹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和首屆十大「中國竹子之鄉」的評選,為我國竹文化又增添了濃重的一筆。1997年11月,總部設在北京的第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竹藤組織的正式成立,更是世界竹業的一大盛事。
對竹文化進行研究的組織機構、科研成果、專著論文等也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神奇朴實的中國竹文化,歷經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在中華民族精神長河中留下了深長的歷史投影。它正以倔強的生命力隨著文化傳統對生產和生活的實踐,實現同現代文化的綜合,以形成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文化意識和品格 。
9. 竹子有多少年的歷史
據考究,竹子是冰河時期經已存在的物種,則應該有至少10億年歷史了。
10. 從古到今竹子做什麼
竹在科技方面的應用引人入勝。早在商周時代,中國已發明使用竹鑽;公元251年李冰任四川太守時,便帶領民眾修築了世界上第一座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竹子。世界上最古老的自來水管是用竹子製作的,古時稱為「筧」。在盛產竹子的四川,漢代時人們已用竹纜繩打出了深厚度達 1600米的鹽井。到19世紀這種竹纜繩打井技術才傳到歐洲,1859年美國在賓尼夕法尼亞州鑽出了第一口油井。早在9世紀中國已開始用竹造紙,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竹枝是上等材料。 久負名的湖筆已發展成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四大類、250餘個品種,既是人們得心應手的書寫工具,又是賞心悅目的工藝品。算盤是中國古代科學發明的成果,而它的前身「籌算」,就是用竹簽做籌碼來進行運算的。隨著火葯的發明,南宋時人們採用竹管製造出突火槍;明代的萬戶在自己坐的椅子的四條腿上各綁一個大竹筒,里邊裝上火葯,想點燃後利用火葯噴射的反作用力,將自己送入空中,最終被火葯炸死。雖說有點異想天開,你能說它不是最早的「載人火箭」嗎?明代,人們用竹筒製作成一種「二級火箭」,名叫「 火龍出水」,發射升空時極為壯觀。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20世紀末,人類成功的利用竹子生產出竹纖維,用竹子經過化學處理生產的竹纖維具有手感柔軟,懸垂性好,染色色彩亮麗,而且具有天然的抗菌功能。竹子高溫炭化後形成竹炭,竹炭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可以清除周圍空氣中的有害物質。竹炭加入滌綸纖維就形成了竹炭纖維。竹炭纖維不但具有除臭能力,還具有很好的釋放遠紅外、負離子的功能,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已廣泛應用到家紡、襪子、內衣等貼身紡織領域。
竹子用於建築藝術歷史悠久。漢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為漢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宮,造形美觀。宋代大學士王禹偁在湖北黃岡做官時,自造竹樓,並寫了《竹樓記》,其中對竹樓的音響效果寫道:「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 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聲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所助也。」真乃美奐絕侖。盛產竹子的南方,竹樓是尋常百姓家的房舍。西南少數民族如傣族至今仍住竹樓,綠樹芭蕉叢中掩映著座痤竹樓,充滿了詩情畫意。修竹何以成為建築中的龍材呢?竹子體輕質堅,皮厚中空,抗彎拉力強,渾身展現出力學美。科學家對竹子進行力學測定表明,竹子的收縮量很小,而彈性和韌性極強,順紋抗壓強度每平方厘米為800公斤左右;順紋抗拉強度每平方厘米可承載1800公斤;其中剛竹的順紋抗拉強度每平方達2833公斤,享有「植物鋼鐵」的美稱。因此人們用竹子代替鋼筋, 澆鑄竹筋水泥建築物。竹子的抗彎能力極強,如大毛竹的空心度為0.85 ,抗彎能力要比同樣重量的實心桿大兩倍多。機械設計師從中受到啟發,研製出很有價值的空心轉動軸,在不降低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可節約一半鋼材。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從鄭板橋的《蘭竹圖》中受到啟示,設計建造高達315米70層的中國銀行大廈。這一「仿竹傑作」,巍然屹立於多台風的香港,「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有了竹,才有了竹樂器有了音樂。在《漢.律歷志》中記有一個傳說,黃帝指使一個叫伶倫的人定「音律」。伶倫便去大夏之西,從昆侖山南麓取來了竹子,斷面節間,長6寸9分,吹之,恰似黃鍾宮調,音律優美。從此便有了簫笛等樂器。考古學家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發現了竹製的十三管古排簫實物,是目前考古文物中發現年代最早的排簫。 古時稱音樂為「絲竹」,有「絲不如竹」之說。唐代,稱樂器演奏者為「竹人」。中國南方有一民間樂器,直接稱為「江南絲竹」。中國傳統樂器如笛、簫、笙、箏、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離不開竹。從那牛背上的牧童吹響動聽的竹笛,苗寨傳情的蘆笙,到現代流行音樂,都有竹樂器悅耳的演奏。中國第一家竹樂團所使用的樂器全都是竹子製成,以笛子來說就有十幾種,如只有一個孔的吐良、兩端堵口的,一支笛子可以同時吹奏兩個聲音的雙音笛,帶拐彎的大低笛,長達3.2米,重近5公斤的巨笛,短的僅有4.6厘米的口笛等。他們還研製出失傳千年的古代低音樂器「相」,用錘擊打的竹板琴,拍擊竹管發音的拍筒琴,根據民間漁鼓發展成的竹排鼓,用世界上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龍鼓,用1000多攝氏度高溫燒成的竹炭做成的能發出金屬般聲音的炭琴等。可以說中國的管音樂,實際上就是竹管音樂,演奏的樂曲是一種遠離塵囂的最清純最原始也最貼近自然的天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