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
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而且,它對國家和國營經濟有很大的依賴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向發展。
第三,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以後,長期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外交上和軍事上的嚴密封鎖和遏制。當時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獨立而斗爭的國家同情中國。只有蘇聯能夠援助中國。這種國際環境,也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基本因素之一。
改造內容
一、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通過合作化道路,把農民個體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理論和實踐。1953年春,中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獲得土地的農民有著極大的生產積極性,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中國共產黨當時認為只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產,共同富裕。
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決定逐步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採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過渡的步驟,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底參加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已佔全國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資產階級採取贖買政策。在經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一系列從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後,至1956年底,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已佔原有資本主義工業總戶數和職工人數的99%,占生產總值的99.6%。
全行業公私合營後,採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營企業的私股股額(共23億余元)每年發給資本家5%的股息,共發10年。這就使得私股與生產資料的使用權相分離,企業的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管理和運用。定息停付後,企業就完全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❷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
1、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實現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完成對農業、紅業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為兩翼,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明確要求。
實踐證明,黨堅持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I業化同時並舉的方針,對於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保持社會穩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採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都採取了區別對象,用不同的辦法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中國的這場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破壞,且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3、進行和平改造。以和平贖買的方法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在走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同時,積極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進行社會主義,要循序漸進,可以積極進行引導,針對改造的對象不同,要採用不同的方法,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要採用和平的方式,特別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要採用和平贖買的方法。還能更好地保證社會的穩定促進社會的發展。
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社會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消滅制度的剝削同時,避免了各種矛盾的激化。
❸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1)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2)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經驗
中國在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方針政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這些經驗主要是:
第一,改造的和平(自願)的方式。不僅對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改造的,對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也成功實現了列寧曾經設想過但未能在蘇聯得到實現的「和平贖買」的政策。
第二,採取了逐步(穩妥)過渡的形式。三大改造均採取了循序漸進,逐步過渡的形式。如對個體農業的改造遵循了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經歷了由互助組到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逐步過渡,對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經歷了由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到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逐步過渡。從而,保證了改造和和平平穩進行。
第三,把對所有制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同時進行。把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同時,把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集體勞動生產者,在把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同時,把資本家由剝削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第四,所有制的改造和發展生產力同時並舉,發生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
❺ 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是什麼
(一)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列寧的合作化理論,通過互助合作的途徑,逐步把個體農民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主要經驗有:
1.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以及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引導農民自願聯合起來。
2.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創造了經過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組,再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合作社,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的形式,引導農民逐步擺脫私有制。
3.貫徹了依靠貧下中農、團結中農、對富農採取從限制到逐步消滅的階級路線,把對經濟制度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把消滅剝削階級和改造剝削階級份子結合起來,從而團結了廣大的農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二)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和列寧關於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設想,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主要經驗有:
1.在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採取和平改造的方針。
2.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創造了在工業中實行委託加工、計劃定貨、統購包銷,在商業中實行經銷代銷等低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再逐步發展到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在利潤分配方面採取贖買的辦法,從實行「四馬分肥」發展到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的定息辦法。
3.保持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聯盟,不剝奪其政治權利。在改造資本主義的同時,給資本家出路,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使其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並逐步把資本家中的絕大多數人改造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4.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歷史性勝利。
三、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
❻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有哪些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
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實現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完成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為兩翼,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明確要求。實踐證明,黨堅持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並舉的方針,對於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保持社會穩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採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都採取了區別對象,用不同的辦法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中國的這場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破壞,而且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進行和平改造。在社會主義改造之前,無論是資本主義工商,,還是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質。
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用事實向農民表明合作化的好處和給農民帶來的利益,使農民擁護黨的政策。手工業者的情況和農民基本相同。同時以和平贖買的方法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把對資本主義企業的改造和對資本家個人的改造結合在一起進行。
對資本家實行團結、教育和改造的方針,不僅穩定了資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們的認識,保證了改造的順利進行,而且將幾十萬資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成為社會主義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幹部。這不僅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總之,和平改造解決了諸如實現社會變革與經濟發展、和平過渡與消滅剝削制度這類通常難以解決的矛盾問題。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後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過程和組成部分。它於1953年黨公布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中被完整系統地提出:為了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對中國的生產關系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又稱「三大改造"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以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過程。社會主義公有製取代私有制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人類社會經濟制度發展的歷史必然趨勢。
由於剝削階級維護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可能在舊社會中自發產生和發展,只有在推翻了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了無產階級的政權以後,才有可能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生產資料私有制。
❼ 多選題 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包括( )
ABC。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這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明確要求。
社會主義改造就是變革不適應工業化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是圍繞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這個中心任務進行的。
第二,採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都採取了區別對象,用不同的辦法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
堅持用和平的辦法,保證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和平改造解決了諸如實現社會變革與經濟發展、和平過渡與消滅剝削制度這類通常難以解決的矛盾問題。
(7)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是什麼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意義:
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
再加上當時國家對糧食和工業原料的統購統銷,以及資本主義企業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的監督等因素,這樣,就使私人資本主義企業只能接受社會主義改造。
但是,不能因為出現這些失誤而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意義。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❽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有哪些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1、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實現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完成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為兩翼,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明確要求。
實踐證明,黨堅持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並舉的方針,對於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保持社會穩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採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都採取了區別對象,用不同的辦法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中國的這場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破壞,而且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3、進行和平改造。
在社會主義改造之前,無論是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是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質。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用事實向農民表明合作化的好處和給農民帶來的利益,使農民擁護黨的政策。
手工業者的情況和農民基本相同。同時以和平贖買的方法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把對資本主義企業的改造和對資本家個人的改造結合在一起進行。
對資本家實行團結、教育和改造的方針,不僅穩定了資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們的認識,保證了改造的順利進行,而且將幾十萬資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成為社會主義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幹部。這不僅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8)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是什麼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確定了的奮斗目標,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長期為之奮斗的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了有步驟地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工作之後,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明確規定:「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個「一化三改」的總路線,其實質和主要任務是實現國家工業化,而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就必須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按照總路線的要求,黨從1953年起,在大力推進工業化建設的同時,開展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任務是:把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改造成為全民所有制,把以農民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私人所有制改造成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際上就是農業的合作化。1953年,中共中央先後作出兩個關於農業合作化的決議,規定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中國農村的合作化,就是在這兩個決議的指導下開始的。
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個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中國農村在發展穩定的氣氛中完成了幾千年的分散個體勞動向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歷史性轉變。
在推進農業合作化的同時,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黨採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以生產合作小組、供銷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等形式,從供銷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對手工業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全國90%以上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了通過公私合營等多種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企業,同時將所有制的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
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和平贖買」政策,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民族工商業者中的絕大多數人公開表示接受這樣的方案,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從而為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推動各項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已經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全面地建立起來了。這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最主要的標志。
中國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八大正是依據這一形勢,宣布了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並且據此對國內的主要矛盾作出正確判斷,對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作出明確規定。
盡管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後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於單一的問題。但是,整個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比較順利地實現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的確是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事實已經表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