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有幾個人被後人尊稱為某公
被後人尊稱為某公的人實在太普遍了,基本上落實到書面文字上的人都可以稱為某公,最普遍的大概就是每個家庭的祖譜,每個歷代祖先都是某公,名字後邊加個公字。
在古代某公只是社會交往時的尊稱,和現代的先生,閣下一樣普遍,在歷史上只有稱為某子才是最大的榮耀,比如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如孔子,孫子,老子,墨子,莊子,宋朝的朱熹也被後人稱為朱子。
B. 歷史上的「一大二公」具體是什麼
一大二公是對當年人民公社特徵的描述,它規模大,一般一個鄉一個公社;它公有化程度高,農民幾乎沒有私有財產,生產生活資料都是公有的。
C. 歷史上有姓公的名人么
1、公勉仁
公勉仁,官至山西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公勉仁號西埠,字尚德。公勉仁,生於齊地,蒙陰,自古隸屬江北蠻荒之所,受齊氣影響深遠,齊風自古「兀傲雄肆」,尚俠義,出生於此的公勉仁自幼受齊地尚武文化與魯地詩書禮儀文化影響,自幼秉性耿直、凜凜有氣節,為官不喜附權貴。
明正德初(公元1506年)公勉仁以逆劉瑾被逮下錦衣衛獄,終無性命之憂,降為四川布政司參議,外貶謫五年,後因督師討賊協剿有功,擢都察院都御史七年,終官至大同巡撫、都察院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
公勉仁卒後,其家族連續五代均是三榜進士出身,五世進士,父子翰林,一時名重朝野。 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中進士,授「行人」,後升任江西道監察御史,被稱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斷,權勢頗重。後升任太僕寺少卿,再升(山西)大同巡撫等,官居要職。
明武宗正德初年,因得罪宦官劉瑾,被降為四川布政司參議,因剿蜀寇有功,又升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大同,在邊十年,邊陲無警。著有《東山集》,現僅存清《蒙陰縣志》中記載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蒙陰野店鎮上東門村,原建有都憲石坊1座,即公勉仁的石坊。
2、公躋奎
公躋奎,官至湖廣兵備道按察司副使。公躋奎是公鼐的曾祖父,公勉仁之侄,公景仁之子,原名志厚,號中山,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進士,初授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後升任湖廣按察副使,後調廣西,討平反叛,累立戰功。著有《中岩詩草》行世,今天尚能讀到他吟詠「蒙陰八景」的律詩八首。
3、公一揚
公一揚,官至工部郎中。公一揚是公躋奎三子,公一揚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中進士,是「五世進士」的「第三世」,初授大理寺評事,遷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著有《閑音集》。
其《秋夜彈琴》、《卜築》二首及《蒙陰八景》等詩尚能找到。公一揚去世後,公氏家族呈請批准,在蒙陰縣署右邊為其修築石坊一座,號「榮世坊」,現因社會動盪早已蹤跡全無。
4、公家臣
公家臣,官授翰林院編修,南京戶部主事。公家臣是公鼐之父,初選翰林院庶吉士,轉授翰林院編修,南京戶部主事,會典纂修官,後贈禮部左侍郎。公家臣字共甫,號東塘,於1571年(隆慶五年)中進士,初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後任會典纂修官,負責校閱《世宗實錄》。
1577年(萬曆五年) ,由於他主持正義,不苟異同,受到當權者張居正的嫉恨而被貶官,降為澤州判官,移官至廣平司理、南京戶部主事,1583年(萬曆十一年)卒於滁州,終年五十一歲,後贈禮部左侍郎。
5、公鼐
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詹事、兩朝實錄副總裁、贈禮部尚書,謚「文介」。明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明朝萬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公鼐是明末萬曆年間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提出「齊風」的詩歌主張,公鼐「論詩主張一時代有一時代之風情反對模擬復古」,與於慎行、馮琦時稱「萬曆前期山左三大家」。
在晚明詩壇佔有重要的地位,三人一起標舉「齊風」共同推動了萬曆前期山左詩壇的發展,以地域之風影響全國,成為晚明詩風走向的先導。「齊風」主張有其自身的內涵和產生的原因,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D. 中國歷史上的伯爵都有哪些怎麼稱呼(如XX公、侯爺、王爺、縣男等)
王爵:通常非皇子宗親不封王,分為一個字的親王(如齊王)、兩個字的郡王(如廣平王)。非常時期,有大功之臣,最高可封郡王,如唐朝郭子儀封汾陽王;或者死後追封(追贈)郡王,如岳飛死後追封鄂王。臣民稱呼「x王殿下」。
公爵:唐朝時分為國公、郡公、縣公,國公以國為封號,如程知節(程咬金)就封爵盧國公(盧國是春秋時期山東一帶的諸侯國),郡公、縣公以郡/縣名字為封號,如修武縣公,有時還在封號前面加「開國」二字。宋、明時統一封國公。下級以封號相稱。
侯爵:秦漢時分為關內侯、亭侯,衛青的爵位長平侯就是關內侯,《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就是亭侯。隋唐之後又有縣侯、鄉侯,同樣以行政區劃為封號,下級以封號相稱。
伯爵:同樣以縣、鄉為封號,有時也比較隨意,如大漢奸吳三桂的平西伯。同樣是封號相稱。
子爵/男爵也是以縣/鄉為封地/封號,稱呼亦同例。
註:除王爵外,其他爵位都有世襲、降等世襲、非世襲三種情況。世襲就是長子(世子)繼承父親的原爵位,老子是國公,死了,兒子繼承,仍然是國公。降等世襲就是老子是國公,死了,兒子繼承時降為郡公/縣公。非世襲就是老子是縣男,死了,就沒有爵位了,兒子什麼也不是。
E. 歷史上對春秋對齊恆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合稱什麼
史稱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的其他說法:
《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簡介: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軍事中占據主導地位,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史稱:春秋五霸
(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迫協諸侯、把持其政)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於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鐵農具的出現提升了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這成為諸侯國強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封建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相互混戰,天下大亂。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並統一戰爭做了先期准備。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NZqHd3YxWIEgiknUc-_
F. 歷史上有楚南公嗎
有的。楚南公原是楚國貴族.第一賢者,楚亡國之時曾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般的豪言壯語。
G. 歷史上被稱為公的有幾個人
這個沒法統計
公 在古代對人稱呼時 有以下含義
1古爵位名 公侯伯子男
2朝廷高官位名稱 「三公」
3對男性的長者或老人的尊稱
4公卿(泛指朝廷中的高官);公族(諸侯的同族,王公的子孫);公徒(諸侯的步兵);公令(諸侯的命令);公孫(諸侯之孫)
5通「翁」。父。又丈夫的父親
.....
這樣看來每一個意義 代表的人都很多 沒法列舉
H. 歷史上都是有什麼公什麼侯列舉幾個
封侯封公規則是這樣的。
封地+等級
如關羽漢壽亭侯就是封地漢壽,等級是亭侯
侯有封地的有三個等級縣侯(如呂布的溫侯封地是溫縣),鄉侯(諸葛亮武鄉侯)、亭侯(封地是亭等級的),以上統稱列侯,再次有關內侯,還有沒有封地的稱號侯(名稱太多了)。
公王也一樣,不過封地大些。
所以這種太多了。
I. 歷史上的遠公是誰
遠公 就是 慧遠的尊稱慧遠(334年——416年),東晉時名僧,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人,他是繼著名高僧道安之後的佛教首領,因其大力弘揚凈土法門,被後人尊為凈土宗初祖。 [編輯本段]師從道安 慧遠本姓賈,出身於仕宦家庭。他從小喜好讀書,十三歲時即隨其舅父令狐氏游學於許昌、洛陽一帶,讀了大量儒家、道家典籍。《高僧傳·卷六·釋慧遠傳》載,他「少為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老》、《庄》」,致使當時的宿儒賢達,莫不嘆服他學識淵博。
晉穆帝永和十年(公元 354年)慧遠二十一歲。當時,他仍志在儒學,而政治動亂的東晉社會使他產生了避世思想,久懷隱居之願。他打算遠渡江東,就學隱居豫章(今江西南昌)的范宣子。范宣子雅好經術而拒絕作官,名重大江南北。可是這時正值石趙統治集團在石虎殺後內部矛盾激化,互相殘殺,東晉又連年北伐,中原再度陷入極大混亂,南路阻塞,使慧遠不能如願南下。當時,佛圖的大弟子釋道安立寺於太行恆山,宣傳佛法。慧遠聽說後,便攜同弟弟慧持前往恆山,拜師求救。上山後,他聽道安講了《般若經》,「豁然而悟」,嘆息說:「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高僧傳·釋慧遠傳》)於是毅然與弟弟投簪落發,開始了佛教僧侶的生活。
在道安的弟子中,慧遠「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他貧旅無資,連衣服也常常缺乏,可是始終堅持不懈,夜以繼日,刻苦學習,精心思考。道安見他聰明勤奮,對佛教義理領會得非常深刻,常贊嘆說:「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把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希望,寄託在慧遠身上。慧遠師事道安僅三年,由於勤奮鑽研,學業優異,便在二十四歲的時候開始講解《般若經》。般若學所宣揚的「實相」,即所謂超時空的本體,聽眾往往感到很難理解。有一次,一個聽眾對道安闡發佛法的論著《實相義》提出質疑,慧遠援引《莊子》義作類比來解釋實相,使聽眾很快明了。從此之後,道安唯獨允許慧遠不廢俗書,可以引佛典以外的書籍來比附說明佛理。 [編輯本段]巧駁道恆 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 365年),慕容氏侵擾河南,慧遠隨道安避難到了湖北襄陽。當時,名僧道恆在荊州一帶宣揚般若學的「心無」義,影響頗大。「心無」義主張排除外界萬物對心的干擾,沒有否認外界萬物的存在。這在般若學其他流派看來,是對唯物主義的讓步,所以引起佛教界群起而攻之。慧遠奉道安之命前往慰問正在患病的竺法汰。竺法汰這時指使一個弟子去跟道恆辯難。慧遠去後,也就席向道恆攻難。據《高僧傳·卷五·竺法汰傳》載:
慧遠就席,攻難數番,關責鋒起。恆自覺義途差異,神色微動。塵尾扣案,未即有答。遠曰:「不疾而速,杼柚何為?」坐者皆笑。心無之義,於此而息。
「不疾而速」,語出《易·系辭》。「杼柚」,是織布機部件,杼即梭子,柚即軸子,引申為反復思考的意思。「心無」義主張心體「豁如太虛,虛而能知」,所以慧遠反駁說,既然「心無」能「不疾而速」,又何必苦費思索!慧遠巧妙地援引《周易》駁斥道恆,使道恆一時無言以對。 [編輯本段]卜居廬山 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 378年),前秦符丕圍困襄陽,梁州刺史朱序留住道安不讓外出(後來被符丕送往長安)。道安便遣散徒眾到各地去傳教。臨行前,道安對弟子們一一給以誨勉,唯獨慧遠不蒙一言。慧遠跪在師前問道:「獨無訓勖,懼非人例?」道安說:「如汝之人,豈復相憂?」 於是,慧遠等一行十餘人告別了道安,南下荊州。從此,慧遠終生再也未得與師相見。
之前,慧遠曾和同學慧永相約,將來同去廣東羅浮山結宇傳道。慧遠為道安所挽留,慧永就先走了。途經潯陽郡,慧永為郡人陶范所留,住在廬山北面陶范為他建造的西林寺中。慧遠別師過江後,先住上明寺,接著便擬往羅浮山。到了潯陽,他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便暫住進了這里的龍泉精舍。慧永與慧遠是同門舊好,所以要求慧遠在廬山住下來。他找江州刺史桓伊商議,說:「遠公正要弘道,現在徒屬已廣,還會有更多的人來追隨。貧道我所棲偏狹,不足相處,怎麼辦呢?」桓伊便在山的東面又專為慧遠建造了房殿。這就是後來成為南方佛教中心的著名的東林寺。此寺處於風景名勝地,加之慧遠精心布置,更顯得有些神風仙氣。正如《高僧傳》所載:「遠他創造精舍,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構,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徑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慧遠早在奉侍道安時就聽西域沙門說西域有佛影,到廬山後,向來廬山的罽賓禪師佛陀跋多羅和一位律學道士詳細詢問他們所親見的佛影情狀,並依此立台畫像,銘刻於石。同時,命弟子道秉遠至江東,囑陳郡享有盛名的大詩人謝靈運制銘,以充刻石。傳說陶侃(東晉官員,歷任荊州刺史、廣州刺史、征西大將軍、江州刺史等職)曾在廣州得阿育王像,送給了武昌寒溪寺。慧遠創建東林寺後,將此像也遷至廬山。他在這里居住了三十多年,直至往生。 [編輯本段]匡正佛法 慧遠卜居廬山之時,佛教在江南已經有很大勢力。可是佛教界風氣不正,佛法衰頹。尤其是一些上層僧侶,附炎趨勢,迎合時流,外言弘道,內圖私利,競相奔走於權貴之門。有些甚至與最高封建統治者交通,竊弄大權,傾動亂時。慧遠目睹這種狀況,非常憂憤。在《與桓太尉論料簡沙門書》中,他尖銳地指出:「佛教陵遲,穢雜日久,每一尋思,憤慨盈懷。」在潛居廬山以後,他一面不入都邑,不仕王侯,身體力行,維護佛法,以自己高尚淳樸的德行為僧伽爭榮譽,樹楷模,一面積極提倡翻譯佛經,宣揚佛教戒律,並努力用佛學來融合儒學和玄學,為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取得應有地位作出了重大貢獻。
慧遠在廬山居住三十多年,始終影不出山,跡不入谷,每送客散步,也只以廬山虎溪為界,他孜孜為道,務在弘法,是從事佛教活動最重要的時期。到廬山後,他看到當時南方佛經很不齊備,禪法無聞,律藏殘缺,就派遣弟子法凈、法領等人遠度蔥嶺,尋求佛經。這些弟子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從西域帶回《方等》新經二百餘部,得以傳譯。慧遠在廬山一直千方百計同各地名僧互通消息。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罽賓(在今印度西北部)佛教小乘毗曇學大師僧伽提婆南下廬山,慧遠便請他譯出了《阿毗曇心》和《三法度論》。阿毗曇略稱毗曇,系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的典籍,其教義主要是以我為無,以法為有(法,本指佛教教說、規范等,這里指包括物質的、精神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毗曇學約在東晉時始行中國。釋道安曾大力贊助譯出有關論典。慧遠繼承師業,兼弘一切有部《毗曇》。當時和他同住廬山的著名佛教學者竺道生等人也精於提婆的毗曇學。毗曇學風靡一時,是同慧遠組織譯經和大力提倡分不開的。
後秦弘始三年(401 年),著名佛教翻譯家鳩摩羅什(父籍天竺,生於龜茲,即今新疆庫車一帶)入居長安後,慧遠便向他致書通好,交流佛教譯本,並派遣弟子前往聽講問道。後來聽說羅什要回本國,他馬上作書,略問佛經中數十條事,請為批釋。羅什一一作答,現存十八章,即所謂大乘大義章。慧遠對於佛教戒律也很重視。弗若多羅曾在關中翻譯《十誦律》,未竟而逝。後來慧遠得知曇摩流支來中國帶來了這部佛典,就派遣弟子曇邕致書祈請,譯出了全本《十誦律》。《高僧傳·釋慧遠傳》評價說:「蔥外妙典,關中勝說,所以來集茲土(指江南)者,遠之力也。」 [編輯本段]名重政界 慧遠在廬山對佛教理論,繼續進行了深入研究,而且有所發揮,使佛教和政治進一步結合起來,推動了佛教的發展。他主張佛性之說,認為佛的精神實體是不變的,是永恆存在的,人們應該把達到這一境界作為奮斗目標。佛教徒稱佛學是內學,把儒、玄叫做外道。而慧遠不僅精研佛學,而且兼通經學和玄學,一身兼儒、佛、玄三家。他認為儒、佛、玄三家作為統治思想來講,立場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主張「內(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企圖以佛學為主,以儒玄為輔,達到會之有宗(佛),百家(儒、玄)同致的目的。慧遠還極力倡導「彌陀凈土法門」,因此被後世凈土宗(也名白蓮宗、蓮宗)僧人推尊為初祖。晉安帝元興元年( 402年),他約集信徒劉遺民、周續之(二人均是玄學家)、宗炳、雷次宗(二人均是儒家)等名士一百二十三人,在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死後往生西方佛國極樂世界。在慧遠等人的提倡下,「凈土」法門在南方開始廣泛流傳。但是社會上流傳的所謂慧遠與十八高賢立白蓮社的說法,據現代著名中國佛教史家湯用彤考證,純屬偽說。
慧遠在廬山期間雖然堅決謝絕要他出山做官的一切請求,不介入政事,但是與當時政治上的重要人物卻有著廣泛的交遊,也博得了上層統治者的敬重,這為他傳播佛教的活動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時也保護了佛教。當時,東晉司徒王謐、護軍王默都對他表示欽慕,安帝甚至還向他致書問候,就連北方的後秦統治者姚興也對他致書殷勤,不斷贈送食物禮品和佛教法器。慧遠同荊州刺史殷仲堪關系也很密切,殷仲堪曾到山上看望過他。後來,圖謀奪取王權的桓玄攻打殷仲堪,軍經廬山,要慧遠出山相見。慧遠稱疾不出,桓玄只好親自入山去看他。在此之後,慧遠和桓玄有過多次書信往來。晉安帝元興年間,桓玄攻入建康,殺死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掌握了全部朝政。他致書慧遠,詢問對於沙門不敬王者的看法,並下教令沙汰沙門。教令最後特別指出:「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慧遠復書給桓玄,一方面承認佛教陵遲,問題嚴重,一方面又提出要尊重佛教徒本人的願望,並且要保護持有各種不同信佛方法的虔誠信徒。他以自己崇高的聲譽和圓熟的政治手腕,終於使具有震主之威的桓玄聽從了他的意見。
晉安帝義熙六年(公元 410年),盧循率領十餘萬農民軍從廣州起兵北上,占據江州(今江西九江)時,入山拜訪慧遠。慧遠與盧循的父親盧嘏同過學,見到盧循後熱情相待,並高興地述說幼年往事。當時有的和尚勸慧遠說:「盧循為國寇,同他這樣交厚,難道不會引起朝廷懷疑嗎?」慧遠不以為然地說:「我佛法中情無取捨,這一點有識之士都了解,沒有什麼可怕的。」不久,盧循被劉裕擊敗。劉裕率領軍隊追擊盧循經過江州的時候,手下人告訴他說,慧遠與盧循交情很深。劉裕說:「遠公世表之人,必無彼此。」於是派人給慧遠送去一封信,表示敬意,同時還送給慧遠一些錢和米。 [編輯本段]留名千古 慧遠於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一說為417年),卒於廬山東林寺,享年八十三歲。他的著作被整理為十卷五十餘篇。現存著作按類別有《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論》、《三報論》、《沙門袒服論》等論文四篇,有《廬山出修行方便禪統經序》、《大智論鈔序》、《阿毗曇心序》、《三當度論序》、《念佛三昧詩集序》五篇序文,此外有書信十四篇以及一些銘、贊、記、詩等,主要收集在《弘明集》、《廣弘明集》和《出三藏記集》中。
慧遠生前德高望重,在佛教界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著名詩人謝靈運曾為他寫了一篇碑文《遠法師誄》。南齊僧人道慧讀了慧遠的文集,慨然嘆息,恨自己生不逢時,未能親見慧遠。為了實現夙願,他和另一個僧人智順溯流千里,到廬山觀看慧遠的遺跡,在那裡流連了三載才回去。
J. 歷史上,什麼人叫什麼什麼公
(1) 君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左傳·庄公十年》
(2) 又如:公人(舊時衙門里的差役);公事人(犯人);公見(公務繁忙)
(3) 古爵位名 公,爵名,五等之首曰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公羊傳》 爾公爾侯,逸豫(快樂)無期。——《詩·小雅·白駒》
(4) 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稱。後泛稱朝中職高掌權者 光凡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為大司徒、大傅、大師,歷三世居公輔位,前後十七年。——《漢書·孔光傳》
(5) 又如:公卿(泛指朝廷中的高官);公族(諸侯的同族,王公的子孫);公徒(諸侯的步兵);公令(諸侯的命令);公孫(諸侯之孫)
(6) 舊時對男性的長者或老人的尊稱 凡尊老,周晉秦隴謂之公。——《方言》 趙中大夫 白公。——《漢書·溝洫志》 游諸公。——《漢書·田叔傳》 公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史記·項羽本紀》 公(袁可立)多才藝,善持論。——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7) 又如:張公;許孟公;公母(方言。指大爺大娘老兩口);公修公德,婆修婆德(修德屬於個人,不得代替)
(8) 通「翁」。父。又丈夫的父親 宋人嫁子,若公知其盜也,逐而去之。——《淮南子·汜論》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公姥(指公婆;指岳父);公姑(丈夫的父母,亦稱「公婆」)
(10) 長本人兩輩的男性親屬。如:外公;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