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最大最厚的書是什麼書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日前,一部由1050塊石頭刻成、總重65噸的石刻《紅樓夢》在長沙黎明藝術雕刻公司面世。這部《紅樓夢》不僅成了真正的「石頭記」,還將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厚、最重的「石書」。
據了解,這部「石頭記」全部用黑色鏡面花崗石刻成,共用石板1050塊,耗材100噸,除去廢料仍重65噸。每塊石板高110厘米,寬60厘米,厚2厘米,每塊刻字約1000餘。「書本」相疊高達21米,囊括了《紅樓夢》的全部內容,包括所有的插圖。字體用准圓體刻就,工整端正,一絲不苟,與一般的碑文大小差不多,觀賞者不用費力就可讀到內容。
百萬余字的石刻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用手工是難以實現的。長沙黎明藝術雕刻公司投資百萬,從1999年開始採用現代高科技進行石刻,用了3年時間才最終完成。該公司負責人張貽明說,把《紅樓夢》全集石刻的確是一個創舉。目前,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全文本,完全可以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另外,從石刻歷史上來說,一次完成百萬字的石刻也是空前的。
張貽明說,《紅樓夢》成書至今二百多年來,從手抄本到活字印刷,再到現代印刷,各種版本均得以廣泛流傳。藝術家們用微雕、石刻、木雕等多種形式刻制《紅樓夢》文本的不少,但用大字體刻到花崗石上的還不多。該公司正加緊安裝,力爭使這部石刻藝術品在4月20日與觀眾見面。張貽明透露,他的長遠目標是全部完成我國四大名著的石刻,將其安裝在他規劃中的「中華五千年藝術精品雕刻園林」內。
㈡ 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是哪一部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獄」的背景下,為限制思想的自由性,鞏固統治而下令編著的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叢書。由紀曉嵐主持編撰。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開始修書,至乾隆四十三年全部完成,前後共歷時7年。
《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記述,《四庫全書》中共收錄了古籍3503種,多達79337卷,編撰完成的叢書裝訂成36000餘冊,其中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
在《四庫全書》的編修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文獻,它的底本主要有內府本(政府藏書﹐包括武英殿等內廷各處藏書)、贊撰本(清初至乾隆時奉旨編纂的書﹐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進本(各省督撫徵集來的圖書)、私人進獻本(各省藏書家自動或奉旨進呈的書)、通行本(采自社會上流行的書)。編修《四庫全書》的人們先是找人將這些文獻藏本的內容進行應抄、應刻、應存的分類。「應抄」之書即為合格作品,可以收入《四庫全書》中;「應刻」之書即為最好的作品,不僅可以抄入《四庫全書》,還將另行刻印;「應存」之書即為不合格的作品,僅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留有其名,但不抄入《四庫全書》中。被選定為「應抄」、「應刻」的作品,還要進行同書異本的差異比較,擇其優者作為底本。而一旦成為底本,又將要對其進行一系列的如飛簽(分校官改正錯字、書寫初審意見的紙條,這種紙條往往貼於卷內,送呈纂修官復審。纂修官認可者,可用朱筆徑改原文,否則不作改動。)、眉批一類的加工。
收錄內容選定後,就是找人進行底本抄寫。而在抄寫人員的選擇方式上曾有過數次改革。在最初時是由推薦保舉的。後因這種選擇方式存在行賄受賄的弊端,進而改成了考查選取。在考查中,四庫官會根據應征者字跡端正與否,擇其優者而錄取。之後又因為考查法存在著諸多的不便,於是改為在鄉試落第的生徒中進行挑選,擇其試卷字跡勻凈者予以錄用。在《四庫全書》的整個抄錄過程中,先後一共選出了3826人擔任抄寫工作。為了修書的進度,對於每人每天要完成的數量也做了規定:單人每天至少要抄寫1000字,每年抄寫33萬字,5年期滿,抄寫200萬字者,列為一等;抄寫165萬字者,列為二等。並根據各自歸屬的等級分別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職。在抄寫的要求上,也嚴格規定。凡是字體不工整者,記過一次,並罰其多寫1萬字。由於四庫官在《四庫全書》的抄寫上賞罰分明、措施得力,才促使整個修書的工作進展順利。
《四庫全書》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校訂,在校訂工作中,四庫館制定了《功過處分條例》,並要求嚴格執行。每本書都要經過分校和復校兩個訂校過程。在分校和復校後,還要由總裁抽閱,最後才能裝潢進呈。這就保證了《四庫全書》的質量,將錯誤降至最低。
《四庫全書》的編纂,在古籍整理方法和輯佚﹑校勘﹑目錄學等方面,都給後世學術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收錄的內容,為後世研究古典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典籍依據。但同時我們應當看到,由於《四庫全書》是官修叢書,所以其在內容選擇上剔除了對統治者不利的書籍和言論內容,這就使其成為了推行文化專制政策的產物。
㈢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庄、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 解縉(1369-1415年),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姚廣孝(1335~1418),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 王景(約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樂浪郡謅邯(今朝鮮平壤西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 鄒輯(1337-1412)字景彰,號常齋,元末明初松陽縣人,著名作家。
㈣ 中國歷史編輯規模最大的類書是哪一本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
㈤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是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網路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網路全書》在「網路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網路全書」。
㈥ 《 》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
《永樂大典》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
《四庫全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
所謂類書,就是採摭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隨類相從而加以編排,以便於尋檢、徵引的一種工具書。
叢書,或稱叢刊、叢刻、匯刻書、套書,是把各種單獨的著作匯集起來,給它冠以總名的一套書。其形式分為綜合性的和專門性的兩種。
㈦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叢書是哪部著作呢
中國最大的系列代碼四庫網路全書,它的編纂和時期,最龐大的古代系列幾乎是以前的一個系列,在政治、軍事、藝術、天文學、歷史、地理、農學、文獻學等學科中都很有價值,根據《四庫網路全書》的綜合目錄,專門編纂《四庫全書》的四庫全書廳應運而生。
起草流程、順序、小順序和案例。《四庫收入網路全書》的所有古籍都要寫下來,這本書分為四大類,每一類的第一類都要按一般順序呈現,「對它的起源和積極發展略作描述,以改進程序」;每個分部的子類都有一個前言來劃分條目;在小類下,仍然有分子級,這是非常不方便的。
㈧ 世界上最大的一本書是什麼書
美國於1976年出版的版面2.75米×3.07米、重252公斤的「超級書」為世界圖書之最。其實不然,世界上最大的書應是佛教經典著作《大藏經》的一部刻本,保存在緬甸曼德勒市的馬哈拉卡馬拉金字塔下。這部書共有730「頁」,佔地13英畝,每一頁都是1.5米高、2噸多重、上面刻滿了字的大理石板。
㈨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從書是什麼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圖書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樂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的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註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㈩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是( )。
正確答案:B
解析: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網路全書為明朝《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在當時被稱作「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