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歷史角度上,什麼是「左」什麼是「右」
左:代表了革命、批判、激進、變化、偏激等
右:代表了保守、穩健、守成、客觀、理性等
現在人們習慣用「左」或「右」來區分政治上派別或者政黨。這種習慣來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級會議。
當時在法國,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是特權等級,包括教士和貴族,他們不納稅,享有高官厚祿。第三等級包括資產階級、工人、農民和城市平民,他們創造財富,但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在經濟上受盤剝,要納稅。1789年5月,為了解決財政危機,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巴黎郊區的凡爾賽宮召開了三個等級代表參加的會議。國王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第三等級則希望限制王權,實行改革。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的代表絕大多數支持國王的意見,坐在國王的右邊;第三等級的代表反對國王的意見,坐在國王的左邊。從那以後,國民會議召開時,主張民主、自由的激進派坐在左邊,保皇派、保守派坐在右邊,無形中形成左右兩派。
19世紀,歐洲國家的議會也以議長坐椅為界,分左右兩派就坐。這樣,政治上激進或革命的派別或政黨就被稱為「左派」或「左翼」;政治上保守或反動的派別或政黨就被稱為「右派」或「右翼」。
現代有些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政黨或團體,由於歷史原因,有自稱或被稱為左派或右派的。19世紀法國政治舞台上還出現一些沒有固定政治見解,隨機應變的政黨或政客,被稱為「機會主義」。
後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無產階級政黨內部出現了背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思潮、路線。其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稱「左」傾機會主義,其特點是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採取盲動主義以及關門主義等;另一種稱右傾機會主義,其特點是為了眼前暫時利益而忘記根本大計,企圖引導無產階級去適應資產階級政黨的私利。這兩種表現形式,都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與實踐相脫離為特徵,因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左」傾機會主義(有時也簡稱「左」的),從實質上說,是形「左」而實右的。
實事求是地說右傾是保守、滯後、貽誤時機、造成危害!陳獨秀就是右傾投降主義,左傾是不顧或超越客觀事實(規律),過激或超前!
左右劃分是相對的。在不同的語境下,含義不同,甚至有所交叉。在優劣判斷上也有不同。
左:代表了革命、批判、激進、變化、偏激等
右:代表了保守、穩健、守成、客觀、理性等
以中共為例:當中共把自己和國民黨相比時,中共是左派。國民黨是右派。這時左派是褒義,右派是貶義。
當中共的路線出了問題,革命有偏差時,左派右派都成了貶義。
在西方社會,右派代表了穩健,老成是褒義。左派代表了偏激,變化是貶義
再比如西方的社會民主黨,蘇聯、中共都稱之為右派或修正主義。
但在西方,社會民主黨則是徹頭徹尾的左翼(注重勞工福利,貧民問題)
以上可看出這兩個劃分的含糊。你如果要使用的話建議你多看書,慢慢體會這個詞。
『貳』 歷史上政策過左或過右是什麼意思
就是所說的左派 右派
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今天中國知識分子所分成的左派和右派的定義類似19世紀的概念。當代中國的左派是指「新左派」,右派被稱為「自由派」,在中國,左派信仰馬列,毛澤東思想,走社會主義公平路線,反對剝削。而右派則崇尚官僚資本主義,自由資本主義,主張全盤西化,走三權分立,議會制等。右派主張中國走外圍資本主義及買辦資本主義。而左派則注重於發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主張人人平等,消滅剝削的。兩者的主要爭論是前者主張公平高於自由,後者主張自由高於公平。
『叄』 為什麼清朝會開歷史的倒車
清朝時期是全世界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清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只能倒行逆施。
『肆』 幫幫忙啊。剛被歷史的車輪碾過,還沒爬起來,發現歷史在倒車什麼意思啊
是說你經歷的事情還沒來得及思考和感悟,又一次的發生在你的身上
『伍』 歷史轉折是不是等於向後轉開歷史到車
不一定,轉折向好的向壞的都可以,不一定就是倒車,也可能是進步
『陸』 為什麼說晉朝開了歷史大倒車
公元266年,三國時代那群英雄死完之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把曹操的孫子曹奐一腳踢開,篡魏稱帝,成立了晉國。14年後,滅亡了東吳,完成了統一,至此晉朝正式建立,史稱西晉。
有晉一代,神州大地,一片烏煙瘴氣。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無功掌權、弒君篡位、驕奢淫逸、毫無建樹,第一個被外族滅國的國家。晉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它是我國歷史上最爛的朝代,沒有之一。
『柒』 拿破崙稱帝是開歷史倒車么
不能說稱帝就是開歷史倒車。不同的歷史節點,不同的人文社會地理狀況都不能一概而論的。
在對拿破崙作出評價前,我們首先應該認清他的階級屬性——法國大資產階級,了解他所作所為的目的——維護國家的利益。
總有人咬住拿破崙「加冕稱帝」這一點不放,認為他的做法是歷時的倒退,是對法國大革命的反動(參見【蘇】葉·維·塔爾列《拿破崙傳》),那麼先讓我們來看看這位「歷時、革命反動者」在建立帝國後的所作所為吧。
1800年創辦法拉西銀行,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
1804年頒布《民法典》,保障了雅各賓派新建立的小農土地所有制,1807年頒布《商法典》,1810年頒布《刑法典》,這些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規范。
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培養人才,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教育。
歷史證明,這一切保護了大革命的勝利果實,鞏固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秩序。尤其是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法典的頒布,曾任法蘭西共和國政府首腦的歷史學家梯也爾在《執政府和帝國的歷史》中這樣評價道:「用民法典來組織我們的社會、國家」,「他把公民地位和行政組織連同秩序給了我們。」
一定又有人會提到拿破崙的對外戰爭。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那便是,拿破崙發動的戰爭並非都是非正義的。大體以1810年為分界點,在這之前的戰爭是以正義為主的,多次粉碎了反法聯盟的進攻。1810年以後,拿破崙先後入侵西班牙,進攻俄國,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主權,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客觀的認識到,拿破崙通過征戰把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推廣到歐洲其他地區,客觀上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把拿破崙時期同法國大革命時期從縱的方面銜接起來看,拿破崙頒布的統治措施在法國國內產生了巨大影響,而把拿破崙統治時期的法國放到世界史范圍內加以考察,從橫的方面同歐洲各國歷史聯系起來,它還影響到他的征服國。「把他的法典帶到他被征服的國家裡,這個法典比歷來的法典都優越得多;它在原則商承認平等。」(恩格斯《德國狀況》)拿破崙順應歷史潮流,在鞏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和推進資本主義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法國著名的資產階級史學家喬治·勒費弗爾在《拿破崙時代》中說:「在法國,革命後的新國家尚未定型,拿破崙給了它一整套行政機構,這顯然是大師的傑作。1789年的革命已使資產階級掌握爭權,但是隨後民主力量起而與之相爭,在皇帝的庇護下,新貴名流才得以保住政權,增殖其財富並擴大其勢力;一旦擺脫了貧民的威脅,他們就准備自己登台進行統治並恢復自由主義。在歐洲,法國思想的傳播、英國的影響、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資產階級的壯大,都在導致同樣的後果,拿破崙在摧毀歐洲舊制度並把現代歐洲社會秩序的各項原則傳入歐洲時,大大加速了這個演講過程。文化的蓬勃發展、人民主權原則的宣布、浪漫主義的傳播等等都預示了民族的覺醒,拿破崙所進行的領土調整和種種改革促進了這種覺醒。……拿破崙個人的影響誠 然是可貴的,但是只有順應正在推進歐洲文明的那些潮流,他的影響才能起作用。」
拿破崙的稱霸野心正是法國大資產階級本性的集中體現。他的國內外政策都是為了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了完成時代賦予他的歷時使命。正如馬克思指出:「拿破崙已經了解到現代國家的真正本質;他已經懂得,資產階級社會的無阻礙的發展、私人利益的自由運動等等是這種國家的基礎。他決定承認和保護這一基礎。」這就是說,拿破崙建立帝國這個政治上層建築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保護資本主義經濟基礎。
又有人提到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我們並不否認它在後來與歐洲大陸發展的不利,但是,要清楚一點,當資本主義正在西歐生根發芽之時,大陸封鎖保護了資本主義早期的發展。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張芝聯主編的《法國通史》中提到過:「拿破崙體現了平等,稱帝、侵略,不能推翻拿破崙資產階級政權、法典和戰爭的反封建意義。」拿破崙是法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他用武力和獨裁進一步摧毀了封建舊秩序,維護了法國資產階級統治秩序,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期間,他重視資本主義工商業,為保持資本主義的長久利益,他倡導用法律規范來資本主義秩序,他公布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法典成為以後立法的典範。拿破崙作為軍事家,經了了無數征戰,其正義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其非正義戰爭雖然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主權獨立,卻將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帶到歐洲大陸,客觀商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縱觀其一生,拿破崙功大於過。
『捌』 我國歷史是的「左傾」和「右傾」是 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左派、右派、「左」傾、「右」傾等幾個政治名詞。這幾個政治名詞富有極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對於當代中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和把握的政治名詞,而且課文並未從理論上給予詳盡的論述。本文簡單闡述這幾個政治名詞的基本內涵。政治術語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1791年的制憲會議上辯論時,擁護激進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議會的左邊,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立憲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邊,於是,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後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從這一含義中引申為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但是,「左」不同於左。20世紀初,列寧和斯大林開始用左傾和右傾的概念來分別指無產階級內部的激進派和保守派。當時無產階級革命力量還比較薄弱,激進派常給剛剛萌芽的無產階級革命帶來很大的損失,因此激進派對革命是有害的、錯誤的。為了表示貶義,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號,即「左」傾。當時的右傾即保守派雖然可能延緩革命進程,但並沒有給革命帶來明顯的損失,因此右字不含貶義。到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力量的強大,無論是激進派還是保守派,都會給革命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於是使用「左」傾機會主義與右傾機會主義來劃分無產階級內部的政治路線錯誤。同樣由於習慣,至今「左」字上的引號一直沒有去掉,右字也一直未加引號。 「左」是指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離開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時的現實性,墜入空想和盲動。可以說「左」是對左的形而上學的極端化。是形式上的左,而實際上拋棄了左所具有的革命的現實性,片面強化了革命的冒進性。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擴大打擊面搞過火的斗爭,實行冒進主義,這種思想就是「左」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左」派。如中國歷史上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給中國革命和黨造成嚴重損失。十年「文革」是「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惡果,它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左」傾錯誤占統治地位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時期。 大革命時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這里的右傾機會主義指保守、妥協,不帶有反動之意。而1957年反右運動中的「右派」則有反動之意。後來加引號是指並非反動,1959年的反「右傾」斗爭也有此意。只不過反右派斗爭主要在黨外進行,而反「右傾」斗爭主要是在黨內。
『玖』 歷史問題
左派 zuǒpài
左派又稱左翼,右派又稱右翼。左派與右派的區分通常有兩層含義。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來自法語。史學界普遍認為"左派"和"右派"這一對詞語誕生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
政治術語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1791年的制憲會議上辯論時,擁護激進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議會的左邊,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立憲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邊,於是,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後來,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從這一含義中引申為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在制憲議會上,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的議員與處於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廣大農民的議員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同年9月的制憲議會會議上,第一、二等級的議員大都坐在議會右邊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級的議員占據了左邊的席位。這個頗具戲劇性的歷史場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語言中,在詞彙中便出現了"左派"與"右派"這一對政治概念。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這就產生了在政治上區分左右的第一層含義:左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較低的階級一邊的人,右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較高的階級一邊的人。當今社會封建貴族階級已經退出歷史舞台,社會上主要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中間是小資產階級。所以當前的左派主要是支持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利益的人,右派則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左派與右派的劃分是相對的,封建時代資產階級還沒有成勢,所以是包含在左派一邊的,但是今天他們已經財大氣粗占據了社會的統治地位,所以通常被歸入右派陣營;小資產階級在革命隊伍內部習慣性地要用自私自利的思想與無產階級發生沖突,則又會成為革命隊伍內部的右派。
左派由於社會地位比較低,通常主張變革,所以"左派"一詞又有進步的含義,而"倒退"保守者稱為"右派"。這就是政治上左右劃分的第二層含義。
有些人認為:
1右:自私貪婪一些就是右;
2左:無私高尚一點即為左.
3人性是自私的;社會性是無私的.
4自私太過違背社會性;無私太過絕人性.
5因此,人類註定要在左派與右派的紛爭中獲取進步.
所謂左派右派之分是個歷史的產物,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而這個資產階級革命中所誕生的名詞,又被馬克思主義做了進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講清左派右派這個問題,還和你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有關。
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或無產階級的立場,所謂左派就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人群,而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群。有一個經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問題就是左傾和右傾的區分。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也就是謀求進步的左派內部,會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採取何種措施的分歧。認識落後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右傾,主張超越實際情況進行變革的,我們叫做「左」傾。無論「左」傾右傾,都是站在進步一邊,屬於革命隊伍內部的認識問題,都屬於左派,是認識上產生了偏差。但是超越了實際強求的所謂進步不能算是真正的進步,甚至可能是形左而實右的,所以這種極左,通常要加上引號。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既防「左」又防右。對認識上有偏差的「左」傾或右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給以幫助,促使他們轉變。所謂防,只是說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現「左」或右傾,不是說像防賊一樣的防人,甚至是把他們作為革命的對象。
對於無產階級來說,主張資本主義,極力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的,就是右派。由於右派極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歷史向社會主義前進,所以右派是代表著逆歷史前進方向的勢力。而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是要萬萬年永世長存的,因此他們並不承認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的是什麼左派,在他們那裡,左派恐怕是要被稱作空想派、烏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上,也還存在路線之爭,主要地區分為改革派與維持派(也稱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去掉一些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行一些改良,這就必然要向社會主義學習和靠攏,其政策主張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階層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稱其為資產階級左翼或左派。而維持派(或保守派)則更多地要求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反對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因此其主張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層階級的利益,一般稱其為右翼或右派。不過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稱呼來表示,比如,美國的民主黨屬左翼,但通常稱之為自由派,而美國的右翼共和黨則被稱為保守派。
與「左」傾和右傾的概念相對,在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又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比如極端的資產階級右翼極力反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革,對已進行的改革拚命反對並主張撤消之,一般稱為極端保守派,而激進的資產階級左翼就主張實行大膽的、迅速的改革,這大概是叫極端自由派吧。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資本主義世界,資產階級的左右兩派的主張變得模糊起來,都在向一起靠攏,也就是極端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攏。
其實左派也有保守、穩健和冒進、激進的區別,但這通常和右傾、「左」傾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
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提高左派、右派、「左」傾、右傾等幾個政治名詞。這幾個政治名詞富有極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對於當代中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和把握的政治名詞,而且課文並未從理論上給予詳盡的論述。
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但是,「左」不同於左。20世紀初,列寧和斯大林開始用「左」傾和右傾的概念來分別指無產階級內部的盲動激進派和保守派。當時無產階級革命力量還比較薄弱,盲動激進派常給剛剛萌芽的無產階級革命帶來很大的損失,所以說盲動激進派對革命是有害的、錯誤的。為了表示貶義,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號,即「左」傾,以區別於真正的左傾。當時的右傾即保守派延緩革命進程,同社會上的反動右派勢力一樣會給革命帶來明顯的損失,因此右字不加引號。到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力量的強大,無論是盲動激進派還是頑固保守派,都會給革命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於是使用「左」傾機會主義與右傾機會主義來劃分無產階級內部的政治路線錯誤。
「左」是指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離開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時的現實性,墜入空想和盲動。可以說「左」是對左的形而上學的極端化。是形式上的左,而實際上拋棄了左所具有的革命的現實性,片面強化了革命的冒進性。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擴大打擊面搞過火的斗爭,實行冒進主義,這種思想就是「左」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左」派。如中國歷史上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給中國革命和黨造成嚴重損失。
大革命時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這里的右傾機會主義指保守、妥協,不帶有敵我矛盾性質的反動之意。而1957年反右運動中的「右派」則有反動之意。後來很多右派平反以後右派兩字加引號是指所謂的右派,並非反動,1959年的反「右傾」斗爭也有此意。只不過反右派斗爭主要在黨外進行,而反「右傾」斗爭主要是在黨內。
在世界范圍內,到了19世紀,左派和右派的意義發生了變化。左派開始漸漸傾向於社會主義,而右派則漸漸傾向於自由主義。20世紀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期,左派和右派的意義又變化了。左派在當時主要是指稱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而極右則是被法西斯主義所代表。二戰以後,又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拾』 剛被歷史的車輪碾過,還沒爬起來,發現歷史在倒車什麼意思
這是說時間剛過去,但是卻感覺沒有進步。
你這個要放在語境里去理解。如果說的是歷史時代,很明顯是在講,某些事件過去了,時間前進了,時代卻沒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