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
由其定義,我們不難理解學歷史的意義所在:學習歷史,對話文明,積累貫古通今的智慧,訓練理性和良知。學習歷史,更多的不是為了掙來錢,也不是為了比他人高高在上,而是為了讓人突破當代的束縛,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又該做什麼。意識形態上的成長和成熟,才是一個人真正為「人」之所在。
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許多動物都有與人類相近的智慧和能力,但人與動物區別的重要標志就是文明的存在與否。進化論是對於所有生物而言無差別存在的,但是只有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文明,盡管這些文明因地域和氣候而各有千秋,對比最明顯者如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文明的存在使得歷史得以延續發展,這也是我們學歷史的前提所在。
學歷史的必要性,小到其是我國應試教育必考科目之一,大到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都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意義之所在。閻步克老師曾說過,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訴諸歷史。從三顧茅廬到四面楚歌,從邯鄲學步到掩耳盜鈴,每一個歷史故事,每一段歷史時間,都是人類文明點滴的積累,都是人們與文明對話的內容。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這讓我們不再去重復前人的錯誤,總結古人的成功經驗,使我們面對問題時可以有經驗借鑒,從而更加從容,也更理智。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古為鑒,可知興替。而數千年後培根的「讀史使人明志」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如閻步克老師所言,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那理性和良知的訓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
『貳』 為什麼要學黨史國史
學黨史國史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黨史、國史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為了實現中國夢的探索史、奮斗史、創業史和發展史。我們只有深入了解這段歷史,才能更深地愛黨愛國。
2、知史明智、知史擔責
黨史國史是黨員幹部最好的教材,習近平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應該以崇仰之情、敬畏之心認識學習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從中汲取新的智慧和力量。
3、以史鑒今、以史資政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黨史、國史中蘊含著治國理政的瑰寶,是先行者們從實踐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立國、興國智慧。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今天,開創更好的明天。
學習黨史的方法:
1、從書本上學,讀「有字之書」。
我們黨十分重視黨史工作,已先後編纂出版以《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第二卷為代表的一系列黨史基本著作,系統記述並總結了建黨以來的歷史。
此外,黨的各種文獻資料匯編,老一輩革命家的回憶、口述等著作以及各種專題研究史料、紀念館展覽資料等,再現了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學習黨史著作,是最基本的黨史學習途徑。
2、向人民群眾學,在實踐中學,讀「無字之書」。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的根本力量。我們要拜人民群眾為師,要有滿腔的熱忱、眼睛向下的決心,在基層火熱的實踐中、從人民群眾身上,把握歷史前進和社會發展的大勢。
3、學貴有恆,學以致用。
學習黨史,不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需要有毅力、有恆心。工作之餘學一點,茶餘飯後讀一點,休息之前看一點,持之以恆地在學習中不斷深化和積累認識。要避免漫無目的、毫無重點地學。
『叄』 我們為什麼需要了解歷史
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歷史這個詞語並不陌生,因為在九年級義務教育當中它經常會出現,那到底什麼是歷史呢?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也有對歷史的自我認識,我個人認為歷史它就是古人所留下的經典寶藏,這里的寶藏並不是指財富,但是它比財富更加可貴,它可以供人們用來學習和研究,對啟迪後人有著重要的作用,雖然說大家都學習了很多年的歷史,但是有的人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了解歷史?下面我就為大家來講解一下了解歷史的作用。
三、啟迪智慧
在很多的歷史故事當中都包涵了豐富的知識,它是前人所留下的自己會結晶,當我們在閱讀這些歷史故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中啟迪智慧開發大腦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僅要學習中國的歷史,而且要學習其他國家的歷史,因為中國是同其他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當我們熟悉了他國的歷史文化,這樣才能夠了解這個國家的實力。
『肆』 除了應付考試,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時間永遠是朝著一個方向延伸:昨天~今天~明天,過去~現在~未來,沒有昨天和過去,就沒有今天和未來,不研究昨天和未來,就無法預測和把握未來。昨天和過去,我們稱之為歷史。
▲歷史在傳承中質疑
3、在荊棘中進步因為,歷史是一切見識的起點。它猶如一面鏡子,不僅告訴我們從哪裡來,還會告訴我們,要去向何方,眼界由此而拓展,思維也隨之升級。
尤其對於新一代的孩子們來說,在三觀和品性塑造之際,接受一些優秀歷史文化的滋養,可以提升孩子的軟實力,讓孩子從小便有格局、有擔當,有志向!
『伍』 歷史很重要嗎為什麼要學這個
1、讀史可以明鑒、指導國家未來
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加以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會受益無窮。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聞目睹、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整理、提煉和保存,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其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通過了解歷史,我們常常會發現身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祖先的事跡那裡找到答案,這有助於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歷史能為當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鑒,有助於我們對國家關系,社會習俗,民族發展等各個方面的理解。如對民族史政治史等方面的研究,會對我們當代的社會生活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對經濟史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經濟發展的模式、規律等諸多因素加強了解,從而對經濟問題做出更准確的判斷。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在閱讀和研究了我國史志、方誌、古詩、游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線索之後,才寫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著名論文。因此,歷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不了解歷史就難以很好的把握現在,科學地展望未來;不了解歷史的人,其人格也難以准確定位;忘記歷史的民族是不會有什麼希望的。
歷史不能重來,我們從歷史長河中,總結國內反思世界歷史中的中國從輝煌到衰敗、再到重新崛起的歷史經驗教訓,對國家和我們自己都是一種思考。有些歷史已經讓我們的前輩付出過沉重的代價,重復這種歷史只會讓我們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品讀歷史朝代的興衰和更替,吸收其他國家和各民族的歷史教訓和經驗,堅持「改革開放」、「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才能使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更好更快的發展。
2、讀史可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從國家歷史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本國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自豪感、榮譽感、歸屬感和整體的凝聚力。我們應該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稱贊。我們應該為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要保護和發掘歷史遺產,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根基。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站在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講,我們學習世界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國家,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通過與發達國家經濟騰飛相比較,進一步了解國情、增強使命感,還可以通過吸取東歐、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的教訓,深刻理解新時期黨中央制定的各項政策方針,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偉大抱負。
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能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進國家發展,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條件,民族凝聚力的喪失會使國家陷入動盪和內亂。「欲滅一國,必先去其史」,可見學習和了解民族歷史的意義十分重大。
3、讀史可以激發個人的聰明才智
「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講得非常正確和精闢。歷史上各朝代的興衰、存亡和更替,一場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中國歷史好比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心手相連,血脈相通。一部盛唐史,是多少中華兒女的美麗夢境;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血和淚。讀中國史,猶如欣賞一個人的生命,每當讀到一些歷史人物的點點滴滴,我們的心也會隨之跳動。讀「三國」,看到諸葛亮將一切國家大事都運籌帷幄,一片忠心幫助劉備成就大業。讀「漢史」,看到韓信在劉邦和項羽兩人的歷史爭斗中,立下赫赫戰功,而最後自己卻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讀「唐史」,看到李世民發動的宣武門之變,為了爭權奪利,和兄弟及父親反目,自相殘殺、血肉模糊的中國宮廷內部皇族成員之間的殘酷斗爭。
外國歷史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生活軌跡,又會深深的影響了世界的歷史和足跡。居里夫人為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於獻身精神,哥倫布、麥哲倫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品質等,都給人們以強烈的感染力。讀世界史,尤其要讀歐洲史,因為歐洲的歷史悠久。讀英國作家利頓·斯特萊切的《女王不出嫁》,看到給英國帶來強盛的英國童貞女王伊麗莎白的才華與成就。讀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在革命的斷頭台上:瑪麗王後的最後歲月》,看到一個普通的女子,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悲慘命運。讀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的故事,看到他是如此的好學,並給俄羅斯帶來繁榮和強盛。
讀歷史,欣賞歷史上一個個留下足跡的歷史人物的生命,品讀歷史人物的生活點滴,了解他們所有的對和錯,那些歷史教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欣賞歷史人物,品讀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會激發我們的聰明才智,使我們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有利於我們在未來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健康順利的發展。
4、讀史可以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
『陸』 為什麼要學歷史
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還可以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相關說明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我國的第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是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則目張,時索則事敘。紀年術語採用一套古老的「閼逄攝提格之歲」時間術語,「閼逄」相當於「甲」,「攝提格」相當於「寅」。至於為何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司馬光沒有交代。
在《史記》的《歷書》裡面也用到了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經史學家考證,司馬遷和司馬光所使用的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是我國最早的官方時間術語,屬於「皇綱」性質,故而被採用為歷史的紀年詞語,以表示歷史的正統。
『柒』 為什麼要學歷史呢
學歷史,有很多作用。
為啥學呢?
(1)教育部要求。客觀原因
(2)了解。就比如近代史,日本為什麼打中國,英國為什麼發動鴉片戰爭,美國為什麼拿原子彈炸日本等等。
(3)學習/增長見識。比如人們常說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就是從歷史中歸納出來的。和第二點差不多。
(4)上大學要用。有的大學專業就是需要,也是必須要學歷史的。
(5)更好的看待現在的時事。就比如有很多台灣人親日(或者說對日本人很友好),why?是因為他們不愛國?是因為《馬關條約》把台灣割給日本五十多年,某種程度上也給台灣帶來了發展。至今台灣還有不少日本人。
(6)豐富個人內涵/寫作素材。寫作文的時候,經常要引用歷史啊。比如寫一篇關於「人類對太空的認識與發展」的議論文,就可以引用什麼萬戶飛天,西方的地心說,日心說,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等等。
求採納。
『捌』 為什麼要學習研究歷史
因為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1、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馬克思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有著5000多年連續發展的文明史,觀察歷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的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
不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就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人民的抱負和夢想,很難全面把握中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認識當今中國,要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
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認真學習總結中國歷史,才能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累的偉大智慧來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人有骨氣、有底氣。作為世界上惟一歷史記載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源泉。
習近平同志強調:「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內生力量。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通過學習了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傳承祖先的成就與光榮,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習近平同志強調:「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重視學習借鑒歷史經驗,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的一個鮮明特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學習、研究、借鑒歷史多次發表重要講話。
這些重要講話站在開辟未來的戰略高度,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深邃視野,深刻回答了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學習、研究、借鑒歷史的問題,為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提供了科學指南。
『玖』 我們為什麼學習歷史
因為無知,因為不了解歷史,不了解前人當年如何開創歷史,不了解後人應當如何承接歷史——於是我們忘記了過去太多美好的事情,秦的統一、漢的繁盛、唐的富強,當年的風流人物、千古英雄,還有多少人記得?
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挨打,就是沒有吸取歷史的教訓;而今天,歷史虛無主義甚囂塵上,將惡毒的攻擊強加在五千年的歷史之上,更使這個時代接近過去封建愚昧的深淵。
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發展是進步的,新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終有一天會戰勝舊事物。曾經也會有波旁王朝、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但是舊王朝的復辟無法使舊制度復辟。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上世紀曾遭受挫折,但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9)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的作用: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拾』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歷史學不僅是一門讓人們了解古往今來的史實故事的學問,它還「肩負」著一些很重要的社會職能。史實固然重要,但更有意義也更具難度的是尋找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為此,歷史學必然包含比事件更寬廣的時間跨度。
如果歷史學家順時間而下,考察後果而不是原因,那這種尋找就更容易。一個事件在那裡了,我們可以確定其後果:不管是什麼事件,這一點都很清楚。無論是19世紀發明鐵路,1914年的一戰,還是某一場選舉,對歷史學家來說,描述其後果總是相對容易些。
這些事件被視為「歷史性」事件也確實正是因為其影響深遠。歷史學家位於這些事情發生之後,他們享有的有利位置讓他們可以較輕松地完成工作。
如果要溯時間而上,確定事件的原因,難度就要大些。我們以法國1968年「五月風暴」為例。歷史學努力對1968年事件的諸多原因分出等級,確定哪些是深層原因,哪些是直接原因。
屬於深層原因的有:數年之間大學入學人數猛增,無政府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的抗議活動增多(這又與第三世界民族獨立斗爭以及越南戰爭有關),政府統治仍是傳統上的專斷作風,反對黨派力量薄弱(這與教育實踐中近年興起的自由化相沖突)等等。顯然,如果這些因素沒有湊到一起,就不會爆發1968年事件。
然而,這些因素只能構成事件爆發的可能條件,而沒有解釋事件為何爆發,只有這些因素的話,事件並非不可避免。因為還需要更為直接的原因。
歷史學家提到了兩點,一方面是1966年高等教育改革之後大學中氣氛相當緊張,迫在眉睫的難題是組織六月份的考試,以及宣布1968年入學考試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大學當局對於學生抗議時的表現。可以說這是點燃炸葯的火星。
為了解釋歷史,歷史學就這樣來確定諸種原因和條件,並將之分出等級,或者說掂量它們的分量。
衡量原因是歷史學家這份職業中的日常工作,如果做更細致的考察,我們會發現,衡量原因常常依據的一個關鍵標准,就是行動者在情境中能有多大的自主。一個極端是潮流浩浩盪盪,外在因素眾多,行動者無能為力,只能承受而無從改變;另一個極端是直接取決於行動者的介入。
一方面是約束,另一方面是自決。在兩端之間,是一個連續體,在這里,個體行動者組成集合體,他們的介入是一種復雜的終結,可能會無果,會遲滯,也可能會反而事與願違。
歷史學顯然不能將解釋只建立在難以抗拒的潮流或是只建立在行動者的介入之上;它必須二者兼顧並盡可能地弄清楚它們是怎樣交錯纏繞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它要構建一個世界,在這里,責任受到約束,沒有命中註定,也從來沒有完全的自由。
除了衡量原因之外,歷史學還塑造個人。
歷史學是民族認同的熔爐。通過民族傳奇、法國國王的傳說、革命和帝國的史詩,歷史學成為團結的要素。同時它也有批評職能。知識就是武器,歷史學解釋民族如何形成,由此給公民提供一些途徑,讓他們形成自己關於當時政治和社會演變的觀點。例如,它給法國人提供了要在政治和社會領域里採取某種獨立的、有強烈動機的立場所必需的思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