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書評該怎麼寫
大致如此:首先講講獨立一篇歷史文獻的寫法,我估計你要的是這個:
第一,首先要好好把原著的相關篇章好好讀讀,仔細讀讀。歷史著作是以事件為中心的,所以讀的時候務必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像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必須弄清楚。也就是說書評的第一部分,務必把這六要素簡要地寫清楚。
第二,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事件是沒有意義的,人物才是有意義的。因此,第二步是分析這個歷史事件中反映出來的某一人物的性格特點,這個人的能力、水平。
第三,歷史的意義在於鑒於昨日而有補於未來。因此,第三部分必須重點分析重要人物在這件事情中的功過得失。有什麼做得好,有什麼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如何做才能更好,才能最好。這也是一篇歷史書評容易出彩的地方。
第四,也是最後,由於歷史文獻是史家所寫,怎麼寫,反映了史家的認識和思想。因此,在全部分析之後,要重點分析這個文獻中隱藏的史家的看法和思想。因為歷來中國是講究春秋筆法的。
以上是單獨的一篇歷史文獻的書評的寫法。要想寫法,最好從單獨一篇來寫。比如說要寫史記,要評論整個一本書,除非是研究了幾十年的大家,不然是寫不出什麼好東西的。因此,要想寫好,可以退其次,單選一篇,比如選刺客列傳,寫這樣的題目:從刺客列傳來看司馬遷的游俠思想。這樣就更加容易出彩些。
當然,如果你是大家,那當然也可以寫一本書的。但即使是大家,也要注意有所重點,比如專寫史記的語言風格,比什麼都寫,要好得多。因為什麼都寫,那肯定是好幾百萬字的著作。
如果寫一本書的一個側面,那寫法與單獨文獻寫法有所不同,不能以事件為中心了。如果你研究語言特點,那必須以語言為中心。必要的話先把能體現語言風格的相關內容都列出來,如果太多,那麼至少一個類型的,必須列一種為代表,然後各個種類,必須全了,這樣才有意義。然後第二部分你詳盡地分析,比如分析語言特點,有什麼特點,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然後第三部分,可以找同時代或相近著作進行對比,對你研究的部分作出中肯的評價。如史記的語言風格,你可以和漢書比,因為內容相同;你也可以和通鑒比,因為歷來的地位相近。
最後的部分,你可以簡要分析作者形成這種語言風格的歷史原因和個人原因,我們應該怎麼借鑒和發揚。
大致的內容就如此了,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
B.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的讀後感受
好不容易在這個假期看完了那麼厚重的一本歷史文學書。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這本書足足有10厘米那麼厚,我覺得這本書一開始看名字就很有興趣了,內容也的確有趣,這本書的作者,更有趣,他的名字叫袁騰飛。
這個人,來頭可不小了,網上說他是中國史上最牛的歷史老師,是海淀高級教師,我記得去年每天都追著看他那《百家講壇》講的那個「兩宋風雲」,可帶勁了。他就是把歷史簡單化,生活化,毫不顯得枯燥,
讓學歷史顯得好玩,有趣來。
好了,直接切入正題,看完這本書的讀後感。
這本書敘述的是中國歷史(上)那可見中國的歷史簡直是源遠流長啊,連綿不絕的。
從夏,商,周慢慢憶起。
周朝實行分封制,最後滅於諸侯征戰
秦朝統一天下後,吸取教訓,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但由於實行暴政,天下大亂,因為沒分封諸子,諸子無權無力救亂,很快滅亡.
西漢吸取周秦的教訓,既分封,又實行郡縣制,同時平叛諸侯騷亂,實行推恩令削奪諸侯王權利,是好了點,卻又亡在外戚篡權上
東漢吸取祖上教訓,嚴禁外戚涉政,卻亡在宦官亂政,最終導致豪強征戰三國鼎立.
曹丕在老子的基礎上廢了漢,卻不料司馬氏通過兩代的努力廢了曹魏
唐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滅於安祿山(少數民族)的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後,唐走下坡路
宋吸取唐的教訓,同時因為自己掌握軍權奪取政權,所以對掌握軍權的將領很不放心,杯酒釋病權,,結果是,宋自建立就沒真正統一過中國,是個比較柔弱的政權,不過文化高度發展.最後滅於少數民族政權。真的是可以說,人算不如天算。
可是,有一句成語是「人定勝天」
那是內子說的,他為什麼要這么講呢?
那就是為了反對佛教。
在唐朝的時候,人們廣泛信任佛教,人們所信仰,所供奉的,都是佛祖。
人類歷史如此長久,又怎能缺少宗教呢?
那當然,有些事情過了頭,自然會有人來起義抱不平的。所以,好多反佛教的人就都站了起來,手拉手,心連心,一起反佛教了。
不過現在還是有好多人信仰佛教,歷史,也許是會被人們遺忘的。
再來說到唐宋時期的歷史了。
大歷史裡面制度、社會大的變革都需要動亂,這樣才能夠調整利益集團。如第一帝國向第二帝國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第二帝國向第三帝國經歷了元朝。(名詞解釋,黃仁宇認為中國的封建王朝可以分為三個大時段,第一帝國包括秦漢,依靠權貴來統治下層。第二帝國指唐宋,採用科舉制度,通過官僚士紳來統治。第三帝國指明清,較唐宋內斂)。
說到大的動亂,唐朝那就肯定是安史之亂了。
那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安祿山這一幫大痞子,大流氓呢,那肯定是想要搶奪王位的了,這歷史上,哪個朝代不是興旺,衰落。滅亡的?自己悉數,那不全都是嘛?
都是農民起義的,所以,勞動就是一切啊,沒有一個人就可以掌控天下的,那些人就是想錢想瘋了,歷代的皇上,我估計,腦子都是那麼不好使的。
勞動的力量,勝過一切,農民的力量,建立中國!怪不得我們毛主席那麼愛勞動,才有新中國呢。
書上還提到隋朝總結錯誤,以為國家滅亡就是沒搞分封,人家就是搞了分封才滅亡的,這都不知道,那還怎麼掌控大權呢?最後,啪嘰一下給人滅了吧。
接下來講的就是宋了。
說到宋,那個趙匡胤你可得知道了吧,宋太宗呢,好不容易一大將軍坐上皇位呢,接下來的皇帝,我可就真覺得是窩囊了,想那個宋高宗,「傀儡皇帝」啥玩意啊,皇帝還有給傀儡的?我的天,金的力量也許是真的大,人家科技比中原發達,人比中原的多,可是,為什麼不學學唐朝,怎麼和人家文化交流的,怎麼和人家和平共處的?那天下不都挺太平的么?唐不剛才滅了嘛,再怎樣,這都總結不出來,我可得五體投地了。
C. 歷史學是什麼的書評
《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系列叢書的出版可以說善莫大焉、功莫大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彌補嚴重缺乏人文精神和獨立人格這一人生缺憾的機會。……我知道把專業知識和精神用淺顯有趣的方式和文字表達出來是極其困難,也是最能考察作者真實的知識與能力的。從各種細節來看,本套叢書顯然是經過精心策劃的。衷心希望這套叢書的編撰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和永續的過程,做成一個像法國《這是什麼》叢書的品牌。--河北:王紫薇高二學生感謝你們出了這么一套好書!通俗生動,是相當難得的社會科學普及讀物。對我的文科學習大有幫助,懂得了很多事。人文知識在當今中國比科學技術還貧乏、緊缺,適合大眾、學生的文科讀物就更少了,感謝你們為我們文科學生辦的這件好事。--昆明:陳太微本科我是個罪犯,我唯一的建議就是,你們能把人文社會科學帶進小學嗎?從娃娃抓起,使他們從小就明白人文社會科學,最好是倫理學社會學、法學。如果我從小讀到這些書該多好!--湖南:曹澤崎服刑人員作為人文科學殿堂的北大,值此新世紀之初出版此叢書,乃我之大幸,希望北大其博大的胸懷讓更多追求你的人們從你那裡獲得更多知識吧!--山西:申永軍大專學生這套叢書很有價值,能讓我粗略掌握各門學科的基本知識,比較全面,而且作者都是國內有名的學者,希望繼續出版更多的這類叢書。--浙江:邱芳烈碩士學生
D. 《歷史是什麼》讀後感
中國的史學家中,並沒有看到就歷史本身是什麼展開過專題論述,倒是更多的探討「歷史為什麼」的話題。這一區別本不是東方與西方史學的不同,究其根本,應該是東西方哲學的本質區別所在,但確實這一問題是重要的。
「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注歷史,要關注歷史學家,更要關注歷史學家所在的社會。
書的第二章,探討了歷史的社會性,與個人性。其實本質上是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問題。歷史是人的行為過程,但歷史不是某個人的行為過程,我們不能罔顧歷史的社會性,而誇大一個人的歷史作用。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被動性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我們只有根據現在才能理解過去,我們也只能通過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現在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功能。本質上看,歷史是社會性的。
第三章,探討了歷史、科學和道德。歷史學家和歷史資料的收集者的本質不同,在於對歷史事實的歸納。而這種歷史研究的歸納方法,其實是和科學是相通的,我們要為歷史找到不止是一個發生的原因,這是歷史學家的思想性之所在,沒有這種思想性的存在,歷史的作用也就不復存在。在這里,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劃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意義又何在呢?知識本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認知,歷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學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組成部分,它們本都是哲學的衍生,它們的方法本都是一樣的。
第四章的題目是「作為進步的歷史」。其實提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歷史是進步的嗎?進步是什麼,進步是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的前進,而歷史的確有這樣的一種方向性嗎?這一點我相信,真正傾心歷史的人,有著較他人對未來更多的憧憬與責任。歷史中的進步依靠的是人類不斷的持續的獲得性財產的轉讓,而這一過程便是進步的源動力。進步在於繼承,而不是毀滅。對於歷史的進步是一種信仰,是代表我們對於未來的信心。進步是歷史藉以編撰的科學假設。換句話說,沒有這一假設,歷史是毫無意義的。科學的假設的方法,是構建任何知識大廈的必要前提。
E. 一篇歷史書評,200字以上·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黃仁宇
黃仁宇的讀本以新的視角引導我們回望中國的歷史,對於我們這些深受國家歷史教材影響的人來講,無疑是旱地甘霖。起碼把我們的歷史知識梳理成了「邏輯合理」的格式。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一書,列舉了從春秋戰國到元順帝北撤約2000年歷史中的幾十個重要人物,細致入微的分析了中國歷史進程因果。
黃的這幾本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筆調,盡管分析透徹而新穎,但是通過這文字,我們仍能嗅到一股強烈而熟悉的氣息。仔細品來,不難發現,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唯物史觀的篤信者:「經濟決定論」是貫穿著他的所有這些歷史著作的一根主線。所不同的是,黃沒有把任何農民造反領袖視為歷史進程的推進者,而是把皇帝視為真正的農民領袖,而把皇朝視為農民組織。
那些鼓吹「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推進力量」的人們總是迴避解釋:中國歷史上成功了的農民起義領袖無一例外地都作了皇帝,陳勝、劉邦、黃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如果皇帝張三換成皇帝李四可以視為歷史進步的話,歷史就成了月份牌,今天就是昨天的革命,現在勢必在革剛才的命。
黃的歷史觀中突出地表現了人的作用:重要個人對歷史的直接影響。並很強調這些個人的性格與才能的完美與歷史進程的關系。突出表現在對王安石變法的遺憾,在《萬曆十五年》中,直指王安石「有其心無其才」,是造成改革失敗的原因之一。黃認為王安石變法在當時技術上尚不成熟,實質上,縱觀北宋時代的中國歷史,如果社會能夠繼續穩定100年,王安石的改革將毫無問題地走向成功,而技術問題畢竟是小問題。只是,中國的地理歷史環境容不得這個社會出現過大的波瀾,定居在長江黃河沖擊平原上的農業文明與強悍的高原的游牧文明長期對峙,其勢力平衡稍一打破,立即會引發社會的動亂。白山黑水之間一個新興的游牧民族正虎視中原,此時的北宋王朝恰應是全民皆兵的時代,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當完顏氏的戰馬突出在燕山山口的時候,宋人還在鋪展他們的清明上河圖景。大廈傾覆的時候,王的苦心孤詣也即難免付之一炬了,漢人的最後一線思想靈光至此熄滅。
知識的優美在於邏輯,歷史更是如此,只是由於各種非歷史本身的原因,加之作史者的個人色彩,很多史書都難免前後矛盾,破綻百出;讓人讀著難受。黃仁宇的有關歷史題材的書籍恰恰注重邏輯和分析,強調前因後果,很大限度迴避了個人好惡。
《赫》、《萬》無疑是難得的好書!
F. 關於歷史類書籍的書評 2000字左右不是讀後感!!!求大神們幫幫忙不要轉帖
《史記》讀後感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住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園前91年完成的曠世巨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里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才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 「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斗勇的,還有那些有著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游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游說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十分悠久。作為新世紀青少年的我,當然要好好的了解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驕傲的時段。為了了解這些歷史,我選擇了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盡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由於平時,我們所熟悉的指鹿為馬、完璧回趙等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均來源於《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天子時期,它先容了黃帝的由來、發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堯、舜、禹的功績,然後禹建立了夏朝,《史記》還講述了夏、商、周、秦興盛和終極衰敗得原因,在天子和漢武帝時期,發生了許很多多的事件,《史記》都逐一記述下來,還講解了其中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生於公元前145年西漢時期的夏陽,他的父親司馬談時漢武帝的***令。在父親的熏陶和影響下,司馬遷20歲時就開始游歷全國,考證歷史遺跡、了解風土人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為司馬遷以後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歲時,發生了一件影響司馬遷至深的事:漢朝大將李陵進攻匈奴,由於寡不敵眾,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族人,司馬遷沒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樣爭相附和,而是為李陵辯護,希看天子寬恕。因此司馬遷受到牽連,被處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代。經過了20餘年的專心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通過閱讀《史記》,我了解了很多歷史知識,還讓我熟悉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讓我知道了很多平時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的歷史典故,而且在《史記》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還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傳,既豐富又詳實,使得人們閱讀完它之後,感覺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識,它的豐富、充實性,也使得人們百看不厭。之所以有《史記》這本著作,是由於作者司馬遷的不懈努力,他敢於大膽地評論漢武帝的功過,肯定陳勝、吳廣反抗暴秦的首創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惡,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史記》真實性的要求。
《史記》的經典之處也就在於文章的真實性。由於在古代,每個朝代的吏官由於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幾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們將皇室貴族的醜陋的一面都不將記載或美觀化,使得歷史不真實,但司馬遷卻不是這樣,司馬遷不僅將漢武帝的功過逐一記錄下來,還在《史記》中將漢朝以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用自己對其的評價寫下來,使得後人對古代的歷史有了正確的了解。
《史記》從文字上看,文筆簡潔,語言生動,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同樣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明史》讀後感
中華古籍經典按照經、史、子、集分四類。我對中國歷史情有獨鍾,而其餘三類幾乎沒有太多涉獵,僅在十餘年前讀過《周易》。當時,由《周易》而至南宋邵節康《梅花易數》,最後至當今易學大師西安邵偉華《周易預測學》、《四柱預測學》。孔子讀《易》,緯篇三絕。可是,我卻誤入了周易預測學的迷宮,知其大學,未敢深窺,悄然早退。
然而,中國歷史,卻讓我從一開始就喜歡上。
記得還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自己每天從早飯錢和零花錢中省吃儉用,在高二的時候,就花58元買了中華書局的豎排繁體字版全套《資治通鑒》(20冊)。當時,我母親還向我要發票,說把這套書退到她們單點陣圖書室,讓後一本一本地交替借出來給我讀。當時,我嚴正地跟母親說,《資治通鑒》是我要讀一輩子的書,不準她這么做。由此,《資治通鑒》成為我書櫃中第一套史書。逐漸至今,又先後買了《史記》、《漢書》、《周書》、《宋書》、《南史》、《舊唐書》、《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剛買不久》。按照順序,剛剛讀完《明史》。
我是在2006年10月9日開始讀《明史》。我的讀史習慣是每天必讀2頁,除非看到非常精彩的時刻,一般每天也不多看,以保持持久的興趣。我讀史,也不是遍讀:
本紀部分,由於是皇帝更替,基本是編年記述,因此這部分是通讀;
志部分,一般只看看地理志、職官志和兵志,其餘像天文志、五行志、歷志、禮志、樂志、輿服志、選舉志、食貨志、河渠志、刑法志、藝文志,由於這些太專業化,我又沒有興趣,因此基本不看。
表部分,基本是一個時間表,因此,也是迅速跳過。
列傳部分,這是最精彩的,往往把人物和事件講述得比較詳細,這也是我次重點看的篇章,特別是彪炳史冊的人物列傳,如陳友諒、張士誠、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劉基、宋濂、藍玉、方孝孺、解縉、於謙、李東陽、胡宗憲、俞大酋、戚繼光、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顧憲成、李成梁、楊嗣昌、袁崇煥、史可法、鄭和、魏忠賢、胡惟庸、嚴嵩、李自成、張獻忠等等等等,看得最細致認真。
讀完《明史》後,讓我感嘆和遺憾的地方比清末更加多。
首先,明朝開創性地建立了內閣首輔制,國家的日常性事務由內閣處理。嘉靖、萬曆兩朝皇帝甚至可以常年深居內宮,不理朝政,國家機器照常運轉。這可以說,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君主立憲制的一個很好嘗試。
其次,明朝制度化地建立了對內閣政府的常設檢察機構。雖然說錦衣衛、東廠、西廠濫殺無辜,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也的確對當時的貪官污吏起到了很好的震懾和監督作用。只是,這樣的特務機構所作所為超出了正常的范疇,有些過頭。
第三,明朝中晚期,作坊式經濟出現,甚至逐漸成為國庫收入的重要依賴對象。這樣的情況,大大地超出了以前朝代對農業收入的依賴。
第四,明朝末年,已經意識到火炮在戰爭中超乎尋常威力。只是,由於當時認識不充分,使得居然擁有先進火炮的熱兵器部隊,被冷兵器的清朝騎兵給打敗。
第五,明朝人體現出漢人清晰的個性和氣節。如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永樂皇帝)居然把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給推翻,當了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住了,明朝居然不接受要挾,另立新帝,繼續抵抗;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北京面臨李自成和皇太極的兩面夾擊,明知抵抗不了,也不遷都南京,或是暫時逃亡迴避一下,而寧願自盡煤山。
第六,明朝末年的流寇張獻忠為患四川,《明史》記載:獻忠性狡諛,嗜殺,一日不殺人,則悒悒不樂。川中自遭獻忠亂,列城內雜樹成拱,狗食人肉若猛獸虎豹,吃人死則棄去,不盡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遍體皆生毛。
如果明朝還能多存在100年,則中國有可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再一次領先,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G.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書評
首先說,我很喜歡袁騰飛老師的課程。在高中這種應試為重的環境下,能夠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課程感興趣,無疑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正如他自己所言,把他們講笑了總比把他們講睡了要強些。
但這本書,其實或多或少有些尷尬。
首先說書名,他自己也在博客中解釋了這個問題。從中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他的一些無奈。出版商必然是為了書能夠大賣,才搞出「什麼玩意兒」這種說法,還有腰封上「袁騰飛=易中天+郭德綱」這種無聊的噱頭。
至於書的內容,有一些錯誤自不必提,有些措辭也不甚妥當也是不錯。但這本書是自教學視頻整理而來,如果這些東西放到口頭而不是紙面上,我相信精彩程度會提高很多。而正是同樣的原因,這本書很多地方顯得並不是那麼出色。過渡生硬、很多地方處理草率,但我覺得,這不是一本嚴肅的歷史書,而是一本課堂口述的整理本。而口述的人在他講述的時候又是如此的不羈……如他自己所言,「大放厥詞」。
所以,這本書確實多少有些尷尬。個人認為,遠不如看隨書附贈的光碟精彩。課堂上的東西,還是應該留在課堂上,一旦商業化了,功利化了,或多或少都會變味。好在袁騰飛老師本人是一個很明智和理性的人,他對種種質疑和不滿都給出了中肯負責而令人滿意的答復,若不是如此,這本書就不僅是尷尬這么簡單
H.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讀後感500字
這本書的內容就像它的書名一樣,生動、幽默,卻不乏知識性,它的作者就是被網上稱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的袁騰飛,是易中天加郭德綱。歷史固然是死的,但作者的文筆給你活生生的感覺,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作者不僅用簡練的語言述說了幾乎每個歷史典故,而且讀著讀著,自己還會不禁的笑出來。
「你看那廝長的那模樣,哪有一點帝王福相啊。那臉跟個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滿臉麻子……你給他畫成這樣,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畫得跟秦始皇漢武帝似的是吧,他也宰了你。」大約沒有哪本說史的書能出現這種文字,說的還是一朝開國之君,然而袁騰飛不但說,而且旁徵博引,條理分明。他講到「血如漂杵」中的「杵」他就簡單的把它說成木頭棒子,在講到當時很受歡迎的武器「殳」時,他也說是木頭棒子,最多再鑲幾個釘子。著名的牧野之戰,就是一幫人拿著木頭棒子上去打仗,讀起來確實有趣。他在講遼打宋時,說當時的遼軍騎兵打宋國步兵,就象德國足球隊踢中國隊一樣,想進幾個就進幾個,這種類比既幽默又發人深思。還有,如:「七次下西洋,600萬兩銀子花出去,鄭和整個是一個散財童子」、「漢人的服裝是最笨拙的,寬袍大袖,那個大袖子能鑽進一個人去,穿上那個衣服一上街,勤勞的清潔工都得下崗。」從這些通篇通篇充滿智慧的文筆可見,袁騰飛說史真有點兒相聲樣,學和唱談不上,說和逗不含糊,讓一本說歷史的書變得飽滿鮮艷,像含著滿口的跳跳糖一樣充滿驚喜。
除了生動、幽默,他也明確闡明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他不屑於反清復明而有理有據地贊揚了滿州的諸位明君,他把懦弱無能的大宋朝總結成「最可愛的王朝」,種種跡象表面,普遍的歷史觀念在《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這本書里休想輕易扎穩馬步,你總能在讀這些顛覆性論斷的時候發覺從前對歷史的認識如此概念化,它們被袁騰飛風卷殘雲地描述成另外一番風景。等你醒悟過來又幡然覺著,他教會你的卻並不是形式化的顛覆,而是重新審視既定事實的勇氣同智慧。
讀了這本書後不僅影響了我的歷史觀,也提高了我對歷史的興趣,而且我也明白了一些事,皇上壞,天下亡,皇上好,天下也不一定興,中間總是有些奸臣、貪官、污吏,就像現在那些大地震的捐款,有些也許還沒送到災民手裡就被人拿走了,更有甚者如漢獻帝,雖然應該算是個好人,卻只能看著曹操的臉色行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一個很郁悶的皇帝。
I. 《歷史是什麼玩意》讀後感400字
初次拜讀袁騰飛老師的作品,感覺此書:條理分明,見解獨到,旁徵博引,焦點集中,信息量大,文風新穎特別,措辭犀利,鋒芒畢露,一針見血,幽默風趣..集趣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於一身.然在總結寫讀後感時卻又無從下手,頓筆許日,還是看看究竟歷史這個玩意兒對我們的生活有何意義及指導.
歷史什麼人學了有用?大人物學了有大用,比如國家領導人學有用,吸取歷朝歷代治亂興衰的教訓,定國安邦.而現在的大部分高中生學習歷史目的是很明確的,就是考上一個好大學,畢業之後找一個好工作,奔一個錦綉前程.而象我們這些在職的尋常工作青年,它可以提高人文素養、定位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可以從歷史長河之中尋找有益的東西進而指引前進的征程.
J. 歷史是什麼書評
我覺得應該可以去參考一下作者的一個目錄之類的,可以通過目錄去了解一下整篇書到底是什麼結構?或者說主要寫的是什麼內容?這個是一個主要的部分,另外可以去閱讀別人的一個讀後感,或者說是對文章對書的一個總結了解,其中的大致的一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