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始皇最大的功績有哪些
秦始皇的功績主要有:
1: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這主要表現在他統一六國上面。戰國末年,從諸侯割據向全國統一的趨勢已日益明顯。當時,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和宦官繆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平定繆毐的叛亂,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令其徙處蜀郡;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延續到清朝末期。(1)他為炫耀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德,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2)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4)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對,不容許錯亂和篡改。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墮毀舊東方各國的城郭,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3:他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這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 (1)在經濟上,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2)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廢止戰國時代的各國貨幣,統一全國幣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為秦朝的專制主義統治製造神學根據。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4)始皇三十四年,又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4: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疆域統一、穩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收復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陰山以北;(2)為防其進一步侵擾,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3)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4)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僅遷至咸陽者即達十二萬戶。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十二個金人,陳列在宮殿之前。
我認為最大的功績是統一了國家.
『貳』 秦始皇最大的歷史功績是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都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引賈誼《過秦論》:⒈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⒉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叄』 秦始皇對歷史的主要功績是什麼
秦始皇的成就: 1.修築長城:秦始皇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接起來,『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萬余里』。 2.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 3.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斗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准。 4.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5.修建馳道 6.統一文字 秦始皇之過 : 秦始皇執政時期,過於竭盡民力,使民眾得不到休養生息;嚴刑峻法,致使民怨沸騰;「製造焚書坑儒"事件,得罪了天下的文人。因此,秦始皇廣為後世詬病,冠之以」暴君「的惡名。
『肆』 秦始皇有什麼功績
秦始皇的功績:
1.統一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通過戰爭,不斷兼並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奪取河套地區 防禦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發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占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於」。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5.越族地區的開發 溝通水系
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6.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伍』 秦始皇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哪些巨大貢獻最大的功績是
秦始皇最大的貢獻是: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封建王朝。
除此之外,他還下令修建長城,令蒙恬率軍北擊匈奴,保護了中原文明。
在文化方面,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為帝國的治理奠定了基礎。
『陸』 秦始皇最大的功績是
秦始皇最大的功績是統一六國。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柒』 秦始皇在歷史上最大的功績是什麼
秦始皇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國人口歷史上一直佔世界人口的20%以上,對中國有重要影響就可視為對世界有重要影響,而且由於中央集權和忠君思想,帝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遠大於對其他許多國家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7)秦始皇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什麼擴展閱讀:
秦始皇是兩千年之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公元前221年一統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性質的大一統王朝,也是將我國疆域擴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偉大的人。他創立的秦朝也被稱作為大秦帝國。
不僅如此,秦始皇在經濟上還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大理扶植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小篆為基礎,向全國推行,有人說焚書坑儒,其實坑的是方士,燒的書籍在皇宮也有備份。
在對外關繫上,秦始皇派兵南定百越,增設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更是派蒙恬收復了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使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至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象郡。
不可避免的是,因為秦始皇的暴政,所以使得秦國特別早的就毀滅掉,甚至還沒有經歷過兩世朝代,就使得秦國被其他的起義軍推翻。
歷史是由人書寫的,其中夾雜著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統治者的意志。秦始皇雖然有大功於中國,但同時也為秦朝迅速滅亡埋下了火種,對他的評價必然是褒貶參半。
『捌』 秦始皇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功績是什麼
始皇帝是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的偉大人物,如果當時的中國不在鐵血中被統一,中華民族是否能夠存在下去都是有疑問的,因為即便是統一、文明、富強的中國也經常不是來自北方民族的對手,甚至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的。
如果我們關注一下諸如印度、巴比倫和埃及的覆滅——現在談論誰是古印度人的後代,巴比倫人的後代在哪兒,古埃及人演變成了什麼都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了!就此,我們就知道相對先進的文明什麼都保證不了,只有那些能夠經受住戰爭洗禮的民族才能確保不滅種(也許會亡國)。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無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只有它無論在民族上還是文化上都延續了下了,而這種延續下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中國幸運地在始皇帝時代就統一了起來,從而為同一文化下種族的繁衍創造了物質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經歷漢代的發展,從人口上和文化上已經具備了即便亡國也不可能被滅種的條件——中國人在民族和文化上得以延續的根本原因就是大一統條件下人口的繁衍,其數量之多,力量之強大,就如同浩瀚的海洋,無論什麼東西都最終被稀釋並成為它的一部分,再野蠻的征服者也無法將其殺光。
秦始皇最大的歷史功績就在於它不僅征服了六國,更在於他創造了如何將已經在分裂的局面中習慣性地生活了數百年(也許上千年)的中國人(這里的中國人不具有確定的含義)統一在一起的制度基礎。我們設想中國一直無法統一,那麼時間的推移就會使文明在相對獨立基礎上繼續各自發展,統一的民族性就根本無從談起——如果我們考慮到兩岸相對隔絕已經引起的嚴重的民族和國家認同方面的問題和令人憂慮的趨勢,我們就能夠理解秦始皇和鐵血統一中國的歷史價值,而當時的交通條件決定了人們之間的直接交往要比現在落後百倍。這種價值不能從它在當時引起的東西去理解,而應當從「創造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基礎」和「開創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延續下來的歷史基礎」這樣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上述統一,中華民族就無法形成;如果沒有上述統一,那麼中國人的主體民族漢族在歷史上能否形成並延續下來便會成為嚴重的疑問,至於其文明的延續就更成問題了。正因為如此,即便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殘暴、荒淫……的皇帝(還好他不是),但是與在分裂的持續發展會使中國人和中國失去歷史基礎的情況下統一中國這一歷史功績相比,那都算不了什麼(在當時的中國,將荊軻、屈原之類看成是愛國英雄是正確的,因為當時中國和中國人都還在形成和演變過程中,是進行中的事情,而絕不是完成了的事情)。秦始皇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父,民族之父——在此意義上,我認為對秦始皇陵應當永久保護,絕不能挖掘。因為子孫們出於對歷史的好奇而挖開祖墳無論如何也是和中國人的基本道德相悖的。
秦始皇因為坑殺了一些列國的遺老遺少們(也許從當時歷史角度來看,他們是堅決的愛國者),燒了書生們喜歡的書籍,所以文人們出於「自我保護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是恨透了秦始皇的,盡管沒有秦始皇,他們和他們的國家的歷史基礎就不存在。這些人的著眼點是對秦始皇那個人的具體行為感情方面的評價和某種自我中心主義的值評價,而絕不是真正客觀地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對秦始皇的客觀的評價也許應該站在敵人的角度上進行——站在一個一直試圖滅亡中國但始終未能如願的民族或者國家的角度上,反思一下這個民族的形成和延續的歷史根源,才能真正理解秦始皇的歷史地位:即「創造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基礎」和「開創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延續下來的基礎」。
最後強調一下,如果我們想當然地把當時列國的人都看成中國人,把他們理解為一個民族中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中國人或者說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的形成歷史是非常復雜曲折的,它是不計其數的多民族長期融和的產物——而這樣一種融合的歷史基礎就是被強權整合在統一的國家裡,在書同文之類的規范下經歷漫長的演變。不了解這一點,已完成了的民族觀去看待形成中的民族歷史,就會陷入到混亂中。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理解秦始皇作為中華民族的締造者的歷史功績,就會知道為什麼他是民族之父了——在此意義上,他的功績是不可超越的——也許即便是中國再出一個能夠統一全人類的偉大人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