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為什麼辛亥革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為什麼辛亥革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發布時間:2022-05-15 00:17:20

① 為什麼說辛亥革命的發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生產力不能滿足生產資料,或其倆者出現矛盾時,就意味著需要改革,使生產力順著向合適生產資料的方向發展,這種改革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因為戊戌變法因為袁世凱的漏密而以失敗告終,使人們看清變法是不可取的,必須要革命。所謂革命就是要推翻原有統治,建立新的政權。當時清政府無能,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走上落敗,沒有大力發展生產力。當歐洲國家因為工業革命而發展壯大時,中國非但沒進步,越來越落後,最後簽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斷地戰火和不平等條約使得民不聊生,正所謂官逼民反,一些有志之士看清社會本質後決定推翻清朝政府,走上了革命之路,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辛亥革命

② 為什麼說辛亥革命是歷史的必然性

革命是無法告別的

孫中山的排滿革命思想與其在李鴻章那裡受阻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清廷的政治腐敗,歷史給了清廷上百年的機會,但都被清廷不知不覺放棄了。中國沒有踏准工業革命的節奏,沒有在近代國家的建構上做出積極准備,三十年洋務新政只是造成了一種虛假的畸形繁榮,中國沒有在政治體制、社會重建等方面做一點積極的工作,這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也是孫中山排滿思想革命思想得以發生的背景。從這個意義上說,孫中山在近代中國先知先覺者的角色定位是對的,確實是他第一個看到了中國問題的症結。

更重要的是,孫中山不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發現了問題,而且試圖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的排滿革命就是為中國尋找出路。孫中山還是一個行動家、宣傳家,他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症結,他就按照自己的認識去落實去發動。1894年底他就在海外鼓動華僑參加革命,明確告訴他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將滿洲人趕出中國,重建中國人的天下。第二年,孫中山就著手發動了一場武裝起義,這雖然不可能從根本動搖清廷的政治根基,但毫無疑問,孫中山是在遵循孔子的教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在孫中山的鼓吹、行動影響下,意識到中國必須革命必須排滿的人越來越多,參加革命追隨革命的人也越來越多,革命的影響急劇擴大,自然引起清廷的關注。

按理說,孫中山排滿革命的興起,是體制外力量對體制的反抗和徹底失望,清廷如果是一個發憤圖強知道未來的政府,那麼面對這種反抗,其實應該反求諸己,應該反省自己的體制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有哪些可以改進應該改進。然而,正如所有統治者一樣,清廷面對孫中山這樣的政治反抗尤其是武力反抗,本能的反應第一是鎮壓,第二還是鎮壓。統治者到了這個時候,都不明白早期儒家反復陳述的一個道理,即馬上可以得天下,馬上無法治天下。武力或許是奪取政權的工具,但武力絕對不是維護政權的利器。1896年,清廷在倫敦將孫中山秘密綁架,弄巧成拙,這個國際事件將孫中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造反者塑造成了世界級政治領袖。孫中山雖然在此後歲月中長時期流亡海外,有家不能回,有國歸不得,表面上看這對孫中山是一種折磨和摧殘,其實際後果則是幫助孫中山擴大了革命的影響力,幾年後,孫中山和他的革命黨,名正言順成為中國政治格局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對於龐大的清帝國來說,孫中山領導的武裝革命當然不可能很快從根本上威脅帝國的安全,革命的真意義是以革命促動了清廷的變革,並為這種變革提供了一個持續不斷的外部推動力。在此後十年,只要清廷的自改革有懈怠跡象,革命就凸顯,革命與清廷的改良成了蹺蹺板的兩端,這才是革命在那個時代的真意義。

實事求是地說,清廷在甲午戰爭失敗後很快就意識到了改革的必要性,《馬關條約》簽訂後很快就進入了一個維新時代,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維新運動。從維新運動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清廷的目的是期待向日本明治維新學習,進行體制改革,在深度與廣度上肯定與先前幾十年的中體西用不一樣了。

清廷主導的維新運動在1895年後確實做了不少事情,政治上的言論空間打開了,新的社會團體、新的傳播工具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全面開花健康成長,一代新知識分子也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形成,這為後來的政治變動社會發展提供了助力;在經濟上,清廷根據《馬關條約》的約定,幾乎全面放開對國際資本的管制與限制,國際資本潮水般地湧入中國,全面開花,鐵路修築從無到有,也就幾年時間,中國就利用國際資本構建了一直影響到現在的基本路網。在礦產資源開采方面,清廷也對外資全面放開,各地的礦產資源利用國際資本和國際技術廣泛興建,許多影響深遠的大型煤礦、鐵廠及各種特色資源的礦產,都在這個時候被發現被利用,中國經濟不僅出現一個先前幾十年洋務新政不曾有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維新時代的經濟增長是一種健康的增長,經濟增長主要在重工業和製造業。

維新運動打開了中國與國際交往的空間和渠道,中國在那幾年與各國重建了一種比較和諧的近代國家關系,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往來都為中國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保障和機會。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由於中國人的世界理念還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許多中國人對外國人覬覦蠶食中國的主權還是非常敏感。隨著經濟交往的擴大,列強需要在中國徵用土地修建港口,以便他們的貨船以及保護貨船的軍艦能夠得到及時維護,海員能夠有一個休整的地方,由此發生了膠州灣事件,德國人在協商未果的情形下強佔了膠州灣,要求租借一百年。

膠州灣事件的由來並不蘊含主權流失問題,但由於這件事情牽涉列強之間的利益紛爭,隨著各國按照利益均沾原則紛紛要求租借港口和土地,這就被一些人渲染為一次滅亡中國的行動,於是激起1898年急劇的政治變革。

1898年急劇的政治變動是維新運動的延續和高潮,也是維新運動的終結,急劇的政治變動及其各方面的反對,而維新派不知妥協不知天高地厚竟然異想天開籌劃兵變擴大光緒帝的權力,結果使這場原本具有希望的政治變革瞬間毀滅。新知識階層對此深表失望,而列強也對清廷的解釋不再信任,中外之間的互不信任加劇終於引發了1900年的義和團戰爭。

義和團戰爭無論如何都是中國發展的一股逆流,及至《辛丑條約》簽訂,在列強建議和壓力下,清廷重啟政治改革,至1903年,這次新政在地方自治、司法改革、教育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相當成就,人民逐步淡忘清廷幾年前對政治改革的壓抑,重新燃起政治改革的熱情,中國的政治改革面臨新的機遇。

然而到了這個時候,清廷的政治改革其實又遇到了一個瓶頸,下一步往哪兒走,清廷自身也處在困惑與焦慮中。一部分人主張中國應該大刀闊斧像日本那樣實行君主立憲,一個有限責任的政府和一個半御用半民選的議會,一定會對政治改良有幫助;而另一部分認為,中國問題的關鍵不在君主的權力過大,而是地方諸侯的權力嚴重削弱了中央的及皇帝的權力,中國的未來不是將君主的權力過分分散,而是應該像俄羅斯那樣加強中央集權,重建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君主享有至上權威,這樣就能盡早帶領中國踏上世界一流強國的道路。

就理論而言,正反兩方的爭論都有道理,都有政治學的基礎,只是第二年即1904年的日俄戰爭給了中國一個正面的極大教訓,「小日本」戰勝了「大俄國」,所有爭論隨之煙消雲散,君主立憲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惟一選項,經過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至1906年清廷正式宣布,中國終於在政治改革方面找到了一條大致合乎國情的道路。由此既凝聚了國人共識,也使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在經歷了1905年高潮之後迅速陷入困境,革命的希望日趨渺茫,國家極有可能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所以在那前後發生吳樾捨身炸五大臣、徐錫麟捨身刺殺安徽巡撫恩銘,以及同盟會內部紛爭及分裂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大背景就是中國踏上了一條新路。

1908年,清廷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制定了君主立憲路線圖。稍後,清廷雖然發生兩宮相繼突然死亡的大變故,但政治變革的既定安排並沒有因此而中斷,君主立憲依然在比較健康的軌道上前進,革命也就在這種情形下日趨落寞,1911年春天發生的黃花崗起義,與其說是革命高潮的到來,不如說是中國在向革命告別。一旦中國進入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革命或許一點希望都沒有了,所以孫中山、黃興等領袖好好籌劃了這次起義,但依然失敗,他們也就心灰意冷,在失敗之後各奔東西,聽天由命去了。

天無絕人之路,革命也是如此。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個多月,清廷宣布了第一屆責任內閣名單,引起軒然大波;緊接著,清廷又宣布鐵路干線國有,更是激起全國范圍的反抗。原本毫無希望的革命因清廷的錯誤起死回生,重新活躍。及至10月10日湖北新軍武昌首舉義旗,革命再次成為中國人的一個重要選項。

武昌起義後,清廷並非沒有迴旋餘地,湖北軍政府也並非一定要推翻清廷,重建國家。只是清廷重犯過去的錯誤,對自身問題沒有絲毫反省,一味相信武力相信鎮壓。無奈這一次並非孫中山革命黨人單方面起義,而是革命黨、新軍及立憲黨人的全面聯合,甚至有整個民族覺醒聯合的意思,因此到了灤州兵諫發生,清廷發布《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以平息動盪,幾乎全面接受了自5月宣布第一屆責任內閣名單之後所不曾答應不願答應的條件。可惜的是,此一時彼一時,清廷如果在一個多月前答應這些條件的一半,機會都有,現在全部答應了,也未必有機會。這就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真實意思。只有經過了這樣的痛苦經歷,清廷主政者、滿洲貴族才知道時不我待的意義。

從皇室立場和利益說,重大信條十九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君主立憲,而簡直就是將君主弄成了一個端拱無為的虛君。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的精神不必說了,但盡管這樣,皇室並不再刻意反對,因為保全一家一姓的大清帝國,保全愛新覺羅家族萬世不替,即便是名義上的,也是極有意義的,甚至也是當時比較合乎中國國情,是各方力量最容易接受的。然而,皇室同意,並不意味著滿洲貴族統治集團都同意,這個時候,皇室之外的滿洲貴族統治集團與皇室的利益似乎並不一致,似乎還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沖突。

按照重大信條十九條的制度設計,除了皇室享有名義上的至上地位外,皇族、滿洲貴族都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享有特權,他們可以和一般百姓同台競爭,可以從政,可以經商,當然也可以做官,只是不再享有特權,沒有辦法利用皇族貴族身份官商勾結,更不可能享有從事政治的天然優先權,新的政治形態不會刻意排斥皇族、貴族從事政治,但其政治起點及晉升步履與平民無異。這大概就是盡管皇室同意了虛君立憲,盡管南北和談也談出了大致線索,但南北和談的協議無法執行,虛君立憲的希望實際上因滿洲貴族統治集團的反對而成為一紙空文。清廷究竟以什麼樣的方式繼續存在,成了各方爭執的焦點,最後還是革命佔了上風,只有走上共和,才能結束南北紛爭,才能重建統一與和平。這就是革命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說「革命是無法告別的」根本原因。

③ 辛亥革命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

必然的。

因為洋務的沒有成功,因為甲午中國的慘敗,因為維新變法又被清政府鎮壓了,最後侵華定了一個辛丑和約,巨額賠款不說,而且外國軍隊已經直接駐扎到了北京的東郊民巷,離紫禁城皇帝的所在地不過咫尺之遙,可見中國的國家地位已經到了非常低落的地位。

所以,要求改變這樣的地位,在其他路沒有走通的情況下,用革命的方法,用武裝的方法是完全合理的。它是有歷史淵源的,所以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來考慮這個問題,辛亥革命確實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的產物。

(3)為什麼辛亥革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必然性的歷史背景:

在近代以後,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應該說,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境,中國本來是一個相對閉關自守的國家,在列強的強烈的壓迫之下打開了大門。

這個國家的國民應該是有一種強烈的民族的自豪感,但是這樣一種自豪感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之下,卻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不斷地喪權失地,當然使民眾有一種強烈的不滿。

一方面是中國國家的地位不斷地在沉淪,從上到下,尤其是廣大中國百姓中就非常不滿意,另外很多有識之士想走這樣那樣的道路挽救中國的命運,改變中國的命運,結果又都沒有走成功。

④ 辛亥革命的爆發是偶然還是歷史必然

歷史必然。

辛亥革命的爆發其實是19世紀後期以及20世紀初期中國的歷史發展的必然。

辛亥革命的爆發原因:

1、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為對外支付巨額賠款,腐朽的清政府加劇了對人民的盤剝,致使民怨沸騰,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產是辛亥革命爆發的重要原因。為了擺脫困境,清政府先後宣布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由於其根本目的在於延續其反動統治,清政府不斷借改革之名加強皇權,最終使統治集團內部分崩離析,沒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統治危機。

3、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並成為革命的階級基礎和骨幹力量。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的發展。隨著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數量的增多和規模的擴大,民族資產階級及與它相聯系的社會力量也有了較大的發展。

⑤ 為什麼說辛亥革命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選

因為步入20世紀初的,清政府,內憂外患。搖搖欲墜的大清朝,淪為了洋人統治的工具,所以清政府的垮台在所難免,辛亥革命的爆發也在所難免的。

⑥ 為什麼說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⑦ 辛亥革命的歷史必然性

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1)物質和階級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較快發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
(2)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為辛亥革命爆發作了輿論准備。
(3)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和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形成,為辛亥革命爆發作了組織准備。
(4)群眾基礎: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稅斗爭、收回利權運動等,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奠定群眾基礎。

⑧ 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原因是什麼

一、清封建王朝統治的沒落,腐敗。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1)物質和階級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較快發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 (2)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為辛亥革命爆發作了輿論准備。 (3)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和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形成,為辛亥革命爆發作了組織准備。 (4)群眾基礎: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稅斗爭、收回利權運動等,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奠定群眾基礎。 辛亥革命的發生並非偶然。它既不是由於「西方思想的影響」激起的「騷動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數人「極端感情」或「革命狂熱」煽動下的「幼稚與瘋狂」,而是社會矛盾運動的產物,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通過對中國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強迫中國訂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根據這些條約,它們一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把封建統治階級變為它們統治中國的支柱;一方面操縱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在經濟上進行剝削掠奪,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的生長和生產力的發展。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極大危機。1895年,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興中會章程》中指出,中國的外部環境是「堂堂華國,不齒於列邦;濟濟衣冠,被輕於異族」,「強鄰環列,虎視鷹瞵」,「瓜分豆剖」,「蠶食鯨吞」;國內狀況則是「政治不修,綱維敗壞」,「鬻爵賣官,公行賄賂」,「盜賊橫行,飢饉交集,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是一幅何等觸目驚心的悲慘景象!

二、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⑨ 為什麼說辛亥革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如 指出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在近代歷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1.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是第一次比較完整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在這次革命中,資產階級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制定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國和發展資本主義的奮斗目標,最終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催垮了清王朝,建立了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超過了前人為尋求國家出路而進行的一切斗爭.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共和政體.
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王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並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正因為如此,當袁世凱、張勛先後復辟帝制時,均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和人民群眾的堅決反抗.
3.使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4.沖破了封建主義的束縛,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以振興實業為目標,設立實業部,先後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隨後的幾年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革命政府還提倡社會新風,掃除舊時代的「風俗之害」.如:以公元紀年,改用公歷;下級官吏見上級官吏不再行跪拜禮;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稱取代「老爺」等的稱呼;男子剪辮、女子放足之風迅速席捲全國等.這些變化不僅改變了社會風氣,也有助於人們的精神解放.
5.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辛亥革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