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帝王姓什麼的最多
古代帝王姓劉的最多。
兩漢29位,前趙(漢趙)4位,南朝宋10位,十國中桀燕1位,南漢4位,北漢4位,後漢2威,另外耶律的漢姓也為劉。
綜上所述,姓劉的帝王最多。
希望能夠幫到您,望採納!
『貳』 中國歷史上,哪個姓氏的名將最多
應該是姓李的吧。
李是中國的大姓,甚至是朝鮮和越南的大姓。由於李姓開創的唐朝文治武功,許多名將被賜姓李,歷史上李姓名將數量應該是最多的,但在僅僅是個人觀點。
在唐朝,李淵開創了唐朝,主要依靠的是兩個能文能武的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他們都有將人之才。唐朝還有有大批功臣和少數民族將領賜姓李,如李子和、李忠臣、李抱玉、李國臣、李寶臣、李光進、李光弼、李晟等。
『叄』 歷史上,出皇帝最多的姓氏是哪個姓
姓氏是一個人的家族及血緣關系的符號。在古代,姓一般指的是族號,而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後,姓氏逐步合為一體,直至演變到今天常見的姓。當前,我國共有100多個常見的姓氏,集中了全國87%的人口。在眾多的姓氏中,以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等19個姓最為集中,其人群數量約佔全國的一半左右。
朱姓也能排到前三,確實有點意外。印象中,朱姓只有有明一代16帝,其實如果再算上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建立的後梁所出的7個皇帝,朱姓一共產生了23個皇帝。朱姓的起源很多,一般認為朱姓源於朱襄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其封地叫做「朱」,位於今天河南省的柘城。後來朱襄氏成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動於今河南柘城一帶,其後代以朱為姓氏。西周時,朱姓向東遷至山東,向南遷至安徽丹陽、江蘇丹徒等地,戰國時期又遷到湖北黃岡一代。到了秦漢,尤其是魏晉時期,朱姓人南遷,遍及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國蔓延,以至於到了閩、粵等沿海地區,後來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形態。
『肆』 中國什麼姓氏最多
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約有928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25%。李是第二大姓,共有9207萬人(7.19%);張為第三大姓,有8750萬人(6.83%)。
除這三大姓外,姓氏人口數超過2000萬的姓依次為:劉、陳、楊、黃、趙、吳和周。姓氏人口數在1000萬至2000萬之間的共有12個,包括: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和梁。
(4)歷史上姓什麼的最多擴展閱讀: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宋朝時期,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
參考資料:網路-王姓(含人口分布)
『伍』 請問中國百家姓哪個姓氏最多
中國使用的姓氏大約三千餘個,常見姓氏大約三百餘個,其排名居前的百家大姓的人口達十一億左右,約佔全國總人數的87%,是中國的主體姓氏。中國百家大姓淵源深厚,名賢輩出,代不乏人,史不絕書。
王姓為當代中國第一大姓,天下王姓多尊奉東周靈王太子晉為祖先,也有由王族之後改姓王的,如黃帝、虞舜及商周諸王的後裔以王為姓。少數民族中也有多支改漢姓王氏。王姓郡望有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平、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巨野、大名、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堂邑、河南、比沙、紹興等。
王姓歷史名人有:秦國大將王翦、王離;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丞相王陵、陽平侯王禁、大司馬王鳳;新朝皇帝(建興帝)王莽;東漢丞相王允、哲學家王充、學者王符、詩人王粲;東晉丞相王導、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前秦丞相王猛;唐代宰相王圭、王方慶、王孝傑、王晙、王玙、王縉、王涯、王播、王鐸、王摶、王溥、王徽,詩人王維、王之渙;宋朝宰相王溥、王旦、王欽若、王安石、王曾、王隨、王圭、王黼、王淮、王爚;金代名道王重陽;元代戲劇家王實甫;明代哲學家王守仁(王陽明)、學者王世貞、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學者王鳴盛、王先謙、王念孫。近現代則有王韜、王國維、王亞南、王稼祥等。
李姓為中國第二大姓 。相傳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皋陶曾任唐堯的"大理"官,遂以官職為姓,稱"理"氏,商周時改為李姓。唐代李姓大榮,徐、丙、董、安、茹、阿跌、郭、鮮於、王、張、杜、胡、弘、麻、羅等姓都有被賜姓李的,某些姓氏甚至冒姓李氏。李姓郡望有隴西、趙郡等。
李姓歷史主要名人有:春秋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魏國丞相法家始祖李悝、八仙之首李鐵拐,財神李詭祖,秦國蜀守李冰、趙國大將李牧;秦代丞相李斯;西漢大將李廣;隋代工匠李春;唐代皇帝李淵、李世民、李治、李隆基、丞相李適之、李嶠、李泌、李吉甫、李德裕,大將統帥李孝恭、李道宗、李靖、李晟、李愬、李光弼、李勛,天文家李淳風,學者李延壽、李百葯、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南唐國主李煜;西夏君主李元昊;北宋學者李心傳;南宋詞人李清照;濟公李修緣,明代文學家李東陽、李夢陽、醫學家李時珍。近現代則有李鴻章、李大釗、李達、李漢俊、李維漢、李立三、李公朴、李宗仁、李叔同、李四光、李先念、李小龍。
張姓為當代中國第三大姓,相傳出自黃帝第五子揮的後代。因揮發明弓箭,被任命為"弓正"官。弓正亦即弓長,合為"張"字,後人便以此為姓。張姓郡望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等。
張姓歷史名人有:戰國縱橫家張儀;西漢謀臣張良、使臣張騫;東漢科學家張衡、醫學家張仲景、名道張道陵;蜀漢大將張飛、曹魏大將張遼、張鄶;南梁畫家張僧鯀;唐代丞相張說、張九齡、詩人張籍、張若虛、書法家張旭;北宋畫家張擇端;明代大學士張居正、名道張三豐;清代大學士張玉書、張廷玉、學者張澍。近現代則有張之洞、張作霖、張學良、張聞天、張元濟、張自忠、張治中、張大千等。
劉姓是現代中國第四大姓,相傳主要為陶唐氏的後裔,因封於劉而以為氏。劉姓郡望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廣平、高平、東莞、高唐、臨淮、琅邪、東海、南郡、范陽、東萊、丹陽、武功、濮陽、尉氏、濟陰、京兆、廬陵、南康、譙郡、河南等。
劉姓歷史名人有:御龍氏劉累、劉康公、西漢高祖皇帝劉邦、漢武帝劉徹、經學家劉向、劉歆;更始帝劉玄,東漢皇帝劉秀、劉協;蜀漢皇帝劉備,劉禪;前趙皇帝劉淵、劉聰;劉宋皇帝劉裕、後漢高祖劉知遠,北漢世祖劉崇,臨川王劉義慶,淮南王劉安;胡夏皇帝劉勃勃;劉齊皇帝劉豫,燕國皇帝劉守光,西晉名將劉琨,南梁文藝理論家劉勰;隋朝名將劉方,唐朝宰相劉仁貴,唐代學者劉知幾、詩人劉長卿、劉禹錫;北漢皇帝劉曼,南漢皇帝劉龑;北宋學者劉散、劉恕;南宋詩人劉克庄;明代謀士劉伯溫、學者劉宗周;清代學者劉獻廷、書法家劉墉、文學家劉鄂。近現代則有劉坤一、劉銘傳、劉錦棠、劉公、劉志丹、劉少奇、劉伯承、劉華清、劉師培、劉大白、劉天華、劉半農、劉海粟、劉大傑、劉白羽、劉德華、劉歡,黃色閃電劉翔,劉國梁,劉璇;越南占城國王劉繼宗;
陳姓為當代中國第五大姓,相傳出自姚姓,是舜帝裔孫胡公滿的後代。西周武王封胡公滿於陳,胡公因此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此外,晉代有高姓、北魏有侯莫陳氏、唐代有帛姓和曹姓、元代有高姓、明代有黎朝後裔及西域胡人,改姓或冒姓陳。陳姓郡望有潁川、江州、汝南、下邳、廣陵、河南等。陳姓全球人口9000多萬。
陳姓歷史名人有:陳國陳胡公東漢詩人陳琳;西晉學者陳壽;南朝陳陳皇帝陳霸先、陳叔寶;唐代詩人陳子昂;北宋詩人陳師道、音韻學家陳彭年;南宋思想家陳亮、藏書家陳振孫;明代學者陳邦瞻、文學家陳子龍。近現代則有陳啟源、陳寶箴、陳天華、陳獨秀、陳佈雷、陳立夫、陳果夫、陳誠、陳望道、陳毅、陳庚、陳嘉庚、陳垣、陳寅恪、陳景潤等。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其美、陳天華、陳少白、陳作新、陳獨秀;經濟學家陳岱孫、陳翰笙。
楊姓為當代中國第六大姓,相傳出自西周公族唐叔虞。唐叔虞受封於晉,其後人有羊舌氏和楊氏兩支。春秋末晉國發生六卿之亂,楊氏後裔南逃華山仙谷,落籍為弘農華陰人,是為後世楊姓的最大支派。楊氏郡望除弘農華陰外,尚有天水、四知、棲霞等。
楊姓歷史名人有:戰國思想家楊朱;隋代皇帝楊堅、楊廣、重臣楊素;唐代丞相楊炎、詩人楊炯;吳國皇帝楊行密;北宋大將楊業、楊延昭、楊文廣、學者楊時、文學家楊億;南宋詩人楊萬里;明代重臣楊溥、楊榮、楊士奇、楊一清、文學家楊慎;清代學者楊守敬。近現代則有楊銳、楊深秀、楊杏、楊杏佛、楊虎城、楊靖宇、楊小樓、楊開慧、楊小燕、楊得志、楊成武、楊樹達、楊朔、楊振寧、楊利偉等。
趙姓為當代中國第七大姓,相傳出自少昊一支的贏姓氏族。少吳裔孫造父為周穆王巡遊駕車有功,被賜以趙城作為食邑。其子孫世居趙城,並以食邑名為姓氏。秦滅趙國後,趙姓族人分為邯鄲、東武城和天水三支。至宋代,趙姓的最大支派為涿郡趙氏和天水趙氏。趙姓郡望除涿郡、天水外,尚有南陽、金城、下邳、潁川等。
趙姓歷史名人有:趙國大將趙奢、趙括;秦代重臣趙高;西漢皇後趙飛燕、大將趙充國、農學家趙過;東漢學者趙歧、文學家趙壹;蜀漢大將趙雲;北宋皇帝趙匡胤、趙佶、丞相趙普;南宋皇帝趙構、學者趙明誠;元代書畫家趙孟j頤;清代學者趙翼、文學家趙執信。近現代則有趙九章、趙世炎、趙尚志、趙樹理、趙朴初、趙丹、趙紫等。
『陸』 歷史上姓什麼的皇帝最多如題 謝謝了
1.劉共59帝 西漢15帝 漢皇帝劉玄(公元23年稱帝,都長安,25年亡於赤眉軍,被殺) 東漢14帝 蜀漢2帝 前趙5帝 南朝宋9帝 定揚皇帝劉武周(公元617年稱帝,都馬邑,620年亡於唐,奔突厥後被殺) 燕皇帝劉守光(公元911年稱帝,都幽州,913年亡於後唐,後被殺) 南漢4帝 後漢2帝 北漢4帝 齊皇帝劉豫(公元1130年被金所立,都汴梁,1137年被金撤消) 2.李共47帝 成漢5帝 越皇帝李賁(公元544年稱帝,都交州,546年亡於南朝梁,不知所蹤) 唐22帝 吳皇帝李子通(公元619年稱帝,都江都,621年降唐,被殺) 楚皇帝李希烈(公元784年稱帝,都大梁,786年為其將陳仙奇毒死) 後唐4帝 南唐3帝 西夏10帝 3.朱 23帝 楚皇帝朱粲(公元615年稱帝,都冠軍,619年降唐,後又降王世充,最終為唐所殺) 後梁3帝 明19帝(包括南明) 4.趙共20帝 南越武帝趙佗(公元前183年稱帝,都南海,前179年自去帝號) 宋19帝 5.蕭共19帝 南朝齊7帝 南朝梁9帝(包括南梁) 梁皇帝蕭紀(前南朝梁武陵王,公元552年稱帝,都成都,553年亡於南朝梁,被殺) 梁皇帝蕭庄(前南朝梁永嘉王,公元558年稱帝,都郢州,560年亡於南朝陳,奔北齊) 梁皇帝蕭銑(公元617年稱帝,都江陵,621年降唐,被殺) 5.拓拔(元) 19 北魏19帝(包括東魏、西魏) 7.司馬 16 晉16帝 8.耶律 13 遼13帝(包括西遼) 8.孛兒只斤 13 元13帝(包括北元) 10.慕容 12帝 前燕2帝後燕4帝西燕4帝南燕2帝 11.愛新覺羅 11 清11帝 12.完顏 10 金10帝 13.石 9 後趙7帝、後晉2帝 14.王 8帝 新1帝 鄭皇帝王世充(公元619年稱帝,都洛陽,621年降唐,被殺) 前蜀2帝 閩4帝 14.高 8帝 北燕1帝 北齊6帝 齊皇帝高紹義(前北齊范陽王,公元577年稱帝,都范陽,580年亡於突厥,流死於北周) 16.陳 7帝 南朝陳5帝 漢皇帝陳友諒(公元1360年稱帝,都武昌,1363年戰死,子理嗣,1364年亡於宋) 17.苻 6 前秦6帝 17.楊 6 隋5帝、南吳1帝 19.曹 5 曹魏5帝 19.宇文 5 北周5帝 21.孫 4 東吳4帝 21.呂 4 後涼4帝 23.姚 3 後秦3帝 23.赫連 3 胡夏3帝 23.郭 3 後周3帝 26.贏 2 秦2帝 26.馮 2 北燕2帝 26.安 2 燕皇帝安祿山(公元756年稱帝,都洛陽,757年為子慶緒所殺,759年安慶緒為其將史思明所殺) 26.史 2 燕皇帝史思明(公元759年稱帝,都范陽,761年為子朝義所殺,763年史朝義為唐所滅,自縊) 26.孟 2 後蜀2帝 26.明 2 夏皇帝明玉珍(公元1362年稱帝,都重慶,1366年崩,傳子升,1371年亡於明) 26.吳 2 周皇帝吳三桂(公元1673年稱帝,都衡州,1678年病卒,子世潘嗣,1681年亡於清) 33.公孫 1 成家皇帝公孫述(公元25年稱帝,都成都,36年亡於東漢,被殺) 33.盧 1 漢皇帝盧芳(公元29年稱帝,都九原,37年亡於東漢,奔匈奴) 33.冉 1 冉魏1帝 33.張 1 前涼1帝 33.葛 1 齊皇帝葛榮(公元526年稱帝,都定州,528年亡於北魏,被殺) 33.林 1 楚皇帝林士弘(公元616年稱帝,都豫章,622年病故眾散) 33.梁 1 梁皇帝梁師都(公元617年稱帝,都朔方,628年亡於唐,死於內訌) 33.武 1 武周1帝(女) 33.黃 1 齊皇帝黃巢(公元787年稱帝,都長安,884年亡於唐,為其甥林言所殺) 33.董 1 羅平皇帝董昌(公元895年稱帝,都越州,856年亡於唐,被殺) 33.徐 1 天完皇帝徐壽輝(公元1351年稱帝,都漢陽,1360年亡於漢,被殺) 33.韓 1 宋皇帝韓林兒(公元1355年稱帝,都毫州,1366年亡於明,被殺)
『柒』 在中國史上,君王用的最多的姓氏是哪些
追祖溯源是人類的天性,對於自己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傳承歷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假如自己擁有的姓氏、宗族在歷史中能夠有任職高官、名滿天下,甚至稱霸一方的君主帝王,那更會是無上榮光,值得驕傲自豪的。讓我們看看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君主都擁有什麼姓氏,哪幾個姓氏使用的最多。在歷史上帝王君主使用最多的姓氏前三位分別是劉姓、李姓、朱姓。
朱姓在現代人的姓氏排行榜不能算是大姓,但在中國歷史由於朱元璋這位傳奇帝王的建功立業,成就了大明王朝276年的統治,僅比唐朝少了13年的時間。朱姓也由於朱元璋的崛起,成為史上第三個帝王擁有最多的姓氏。在目前最新中國”百家姓“排名第14位,這也算是朱元璋的功勞了。封建社會各個階級的統治,其實就是一個家族、一個姓氏的延綿更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捌』 中國姓氏簡介 中國歷代以來姓什麼姓的人最多
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姓氏歷來有百家姓之說,常雲:「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中國人見於文獻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復姓2032個,三字姓146個。這還不包括元代、清代移居中原的蒙族、滿族人譯改的漢字姓。邊疆少數名族譯成漢字的姓也沒有計算在內。宋代《百家姓》收入628個姓氏,明代《千家姓》收入1594個姓氏。解放以來,在北京市的戶口檔案中就有二千二百多個姓氏,上海市有一千四百個姓氏。宋朝《百家姓》中排在前十六位的姓。這里的「百」是指復數和很多的意思,並非按意特指百個之意,而今民間常說的老百姓亦源於此,百家姓的稱呼起自於宋代《百家姓》著作出來以後。根據中國史籍記載及甲骨文的出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但是在中國古代姓和氏是有著嚴格區別的,夏商周三代之際,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氏是貴族宗法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即遠古時期的部落組織。
書 名
中國姓氏
ISBN
9787508712086
頁 數
217頁
出版社
中國社會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年1月1日
裝 幀
平裝
開 本
16
叢書名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
版 次
第1版
正文語種
漢語
『玖』 世界上姓什麼的最多
中國是李姓最多。
中國的姓氏按人口排應該是:
1.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
2.王姓排行: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大姓,分布非常廣,約占漢族人口的7.41%,人口眾多。
3.
張姓是我國分布很廣、人口眾多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7.07%,中國人口第三大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四省為最多。
004、劉姓排行:劉姓分布極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5.38%,為中國人口第四大姓。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占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
4.劉姓
5.
陳姓是人口列全國第五位的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南方地區多陳姓。在台灣、廣東二省,陳姓約占本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6.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在全國分布極廣,尤以長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
7.
趙姓是分布很廣、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29%,為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七大姓。
8.
黃姓分布極為廣泛,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2.23%,在中國最多的十個姓中排第八位。黃姓在要集中於工江以南地區,廣東省的黃姓人口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廣西、江西等省黃姓人口也比較多,以上五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56%。
9.
周姓是當今常見姓氏之一,分布極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2.12%,在中國姓氏人口中占第九位。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佔比例相對其他地區要高。
10.
吳姓是當今較常見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05%,位居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第十位。江南各省吳姓均占省人口總數的2%以上,尤以福建為高,約占該省人口5%,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江南大姓。
13.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15.高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21%,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五位。尤以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為多。
16.
林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8%,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六位。尤以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約佔全國漢族林姓人口60%。
17.
何姓是中華民族姓氏中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7%,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七位。以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多此姓。
18.郭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5%,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氏之一,居第十八位。萬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
19.馬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尤以我國西北地區最為集中,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總數的1.05%,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居第十九位,同時也是我國回族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