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始皇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功績是什麼
始皇帝是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的偉大人物,如果當時的中國不在鐵血中被統一,中華民族是否能夠存在下去都是有疑問的,因為即便是統一、文明、富強的中國也經常不是來自北方民族的對手,甚至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的。
如果我們關注一下諸如印度、巴比倫和埃及的覆滅——現在談論誰是古印度人的後代,巴比倫人的後代在哪兒,古埃及人演變成了什麼都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了!就此,我們就知道相對先進的文明什麼都保證不了,只有那些能夠經受住戰爭洗禮的民族才能確保不滅種(也許會亡國)。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無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只有它無論在民族上還是文化上都延續了下了,而這種延續下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中國幸運地在始皇帝時代就統一了起來,從而為同一文化下種族的繁衍創造了物質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經歷漢代的發展,從人口上和文化上已經具備了即便亡國也不可能被滅種的條件——中國人在民族和文化上得以延續的根本原因就是大一統條件下人口的繁衍,其數量之多,力量之強大,就如同浩瀚的海洋,無論什麼東西都最終被稀釋並成為它的一部分,再野蠻的征服者也無法將其殺光。
秦始皇最大的歷史功績就在於它不僅征服了六國,更在於他創造了如何將已經在分裂的局面中習慣性地生活了數百年(也許上千年)的中國人(這里的中國人不具有確定的含義)統一在一起的制度基礎。我們設想中國一直無法統一,那麼時間的推移就會使文明在相對獨立基礎上繼續各自發展,統一的民族性就根本無從談起——如果我們考慮到兩岸相對隔絕已經引起的嚴重的民族和國家認同方面的問題和令人憂慮的趨勢,我們就能夠理解秦始皇和鐵血統一中國的歷史價值,而當時的交通條件決定了人們之間的直接交往要比現在落後百倍。這種價值不能從它在當時引起的東西去理解,而應當從「創造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基礎」和「開創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延續下來的歷史基礎」這樣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上述統一,中華民族就無法形成;如果沒有上述統一,那麼中國人的主體民族漢族在歷史上能否形成並延續下來便會成為嚴重的疑問,至於其文明的延續就更成問題了。正因為如此,即便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殘暴、荒淫……的皇帝(還好他不是),但是與在分裂的持續發展會使中國人和中國失去歷史基礎的情況下統一中國這一歷史功績相比,那都算不了什麼(在當時的中國,將荊軻、屈原之類看成是愛國英雄是正確的,因為當時中國和中國人都還在形成和演變過程中,是進行中的事情,而絕不是完成了的事情)。秦始皇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父,民族之父——在此意義上,我認為對秦始皇陵應當永久保護,絕不能挖掘。因為子孫們出於對歷史的好奇而挖開祖墳無論如何也是和中國人的基本道德相悖的。
秦始皇因為坑殺了一些列國的遺老遺少們(也許從當時歷史角度來看,他們是堅決的愛國者),燒了書生們喜歡的書籍,所以文人們出於「自我保護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是恨透了秦始皇的,盡管沒有秦始皇,他們和他們的國家的歷史基礎就不存在。這些人的著眼點是對秦始皇那個人的具體行為感情方面的評價和某種自我中心主義的值評價,而絕不是真正客觀地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對秦始皇的客觀的評價也許應該站在敵人的角度上進行——站在一個一直試圖滅亡中國但始終未能如願的民族或者國家的角度上,反思一下這個民族的形成和延續的歷史根源,才能真正理解秦始皇的歷史地位:即「創造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基礎」和「開創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延續下來的基礎」。
最後強調一下,如果我們想當然地把當時列國的人都看成中國人,把他們理解為一個民族中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中國人或者說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的形成歷史是非常復雜曲折的,它是不計其數的多民族長期融和的產物——而這樣一種融合的歷史基礎就是被強權整合在統一的國家裡,在書同文之類的規范下經歷漫長的演變。不了解這一點,已完成了的民族觀去看待形成中的民族歷史,就會陷入到混亂中。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理解秦始皇作為中華民族的締造者的歷史功績,就會知道為什麼他是民族之父了——在此意義上,他的功績是不可超越的——也許即便是中國再出一個能夠統一全人類的偉大人物也是如此。
B. 秦始皇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地 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時期,其國土竟達到空前廣大的程度,而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為基礎,創建各種制度,他並未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創建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局限,則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C. 秦始皇一生中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
D. 秦始皇的功績有哪些
秦始皇的功績有:掃滅六國、統一海內、開創帝制、加強中央統治、改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等。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 ,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也有呂政一說。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繼承王位,時年十三歲。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之後,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為政舉措:
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
E. 秦始皇的主要歷史貢獻是什麼
⒈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⒉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准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⒋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⒌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後被毀是由於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⒎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9.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F. 秦始皇嬴政,他對歷史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秦始皇作為我們中華歷史上有名的帝王,功勛顯赫,其多項政績在中華延綿的千年歷史中,造成了深遠影響,其中貢獻最大的一項就是大一統。建立統一的王朝
作為中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踏滅了各諸侯國,第一次實現了華夏的大一統,為未來各代君王以大一統為目標奠定了基礎。這項戰績雖然令人側目,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他最偉大的貢獻,真正讓人欽佩的是他後續的鐵腕手段。
除了統一文字,秦始皇還有許多意義重大的業績。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准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等等,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G. 秦始皇有什麼功績
秦始皇的功績:
1.統一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通過戰爭,不斷兼並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奪取河套地區 防禦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發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占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於」。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5.越族地區的開發 溝通水系
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6.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H. 秦始皇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哪些巨大貢獻最大的功績是
秦始皇最大的貢獻是: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封建王朝。
除此之外,他還下令修建長城,令蒙恬率軍北擊匈奴,保護了中原文明。
在文化方面,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為帝國的治理奠定了基礎。
I. 秦始皇在歷史上最大的功績是什麼
秦始皇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國人口歷史上一直佔世界人口的20%以上,對中國有重要影響就可視為對世界有重要影響,而且由於中央集權和忠君思想,帝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遠大於對其他許多國家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9)秦始皇的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什麼擴展閱讀:
秦始皇是兩千年之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公元前221年一統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性質的大一統王朝,也是將我國疆域擴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偉大的人。他創立的秦朝也被稱作為大秦帝國。
不僅如此,秦始皇在經濟上還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大理扶植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小篆為基礎,向全國推行,有人說焚書坑儒,其實坑的是方士,燒的書籍在皇宮也有備份。
在對外關繫上,秦始皇派兵南定百越,增設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更是派蒙恬收復了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使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至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象郡。
不可避免的是,因為秦始皇的暴政,所以使得秦國特別早的就毀滅掉,甚至還沒有經歷過兩世朝代,就使得秦國被其他的起義軍推翻。
歷史是由人書寫的,其中夾雜著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統治者的意志。秦始皇雖然有大功於中國,但同時也為秦朝迅速滅亡埋下了火種,對他的評價必然是褒貶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