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曹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有政治見識深遠而正確。
最開始董卓佔領帝都洛陽,曹操就知道只有刺殺董卓並且是他自己去刺殺才行,無論成功與否,將打響他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炮。刺殺失敗後,逃到陳留招兵買馬,等待時機。後來袁紹召集18路諸侯討伐董卓,曹操知道自己要去且必須去,首先他已然算是一路諸侯,其次討伐國賊董卓人人有責。
看到各路諸侯各懷異心,知道成不了事果斷放棄。董卓被呂布所殺後,曹操從李傕,郭汜手中迎回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佔領政治高度,名正言順。
曹操還會利用政治手腕掌控人心,譬如踐田割發、得敵人部下死力、不計較與袁紹通書等,他還知道維持一個平衡,在該殺的時候絕不為小仁而去大義,具備了一個傑出政治家的條件和綜合素質。
2、有很強的知人識人能力。
在動亂的三國時期,他求賢若渴,唯才是舉。才放首位,不論德行。他用人有四大特點:第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第二:推誠取信,用人不疑。第三:令行禁止,賞罰分明。第四:虛懷若谷,見賢思齊。有了雄厚的人才,還怕江山不定?
3、曹操有過人的膽識、魄力、謀略和才學。
著名的《短歌行》,介紹了自己一生,詩中描述了曹操一生中各種情感,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平定天下的雄心壯志。曹操一生生活節儉,家產還不及曹洪,當然他心繫天下,天下都是他的了,還在乎家產,這是何等氣魄!
4、曹操也是有缺點的,這樣反而讓他的形象更真實。
曹操最大的缺點就是疑心太重。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投宿呂伯奢家之後,見有人磨刀懷疑呂伯奢家人要害他,於是殺死了呂伯奢全家八口,陳宮見後嘆息:「孟德心多,誤殺好人!」後來,在他們逃離途中,曹操為了斬草除根,又有意殺死了呂伯奢本人,陳宮便嚴厲指責曹操:「知而故殺,大不義也!」而曹操竟悍然宣稱:「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犯頭痛病,無人可以醫治,於是找到華佗。
華佗診斷後說要醫此病,需用利斧將曹操頭顱劈開,把腦中的毒瘤取出,曹操聽完驚疑不定,華佗就講出關羽的故事,譏諷曹操膽小。 曹操卻又犯起了疑心,怕華佗和關羽有交情,來刺殺自己,於是殺了華佗。
(1)歷史曹操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當今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與時事有某種關聯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薤露行》《蒿里行》二詩,作於建安初年。
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朴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慷慨悲涼,這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為典型,最為突出。
在詩歌體裁上,曹操的樂府詩並不照搬漢樂府成規,而是有所發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漢樂府中都是輓歌,他卻運用舊題抒寫了全新的內容。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
B. 歷史中的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呢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受到三國演義的尊劉貶曹影響,大多數人對曹操持負面看法。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謚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C. 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慧眼識英雄、精通權謀、機智靈活、熟悉兵法、有領導能力,最終三國歸魏,他功不可沒。
D. 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
曹操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歷史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一些人認為曹操擅玩權謀,陰險狡詐,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則認為,曹操能在亂世中統一中國北方,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是位蓋世英雄。那麼曹操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網路配圖 曹操出生於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騰是個太監,因擁立漢桓帝有功,被封為大長秋,賜費亭侯的爵位。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公之一,最高武職官員)。 作為一個官三代,曹操自幼身上就少不了那些紈絝子弟的習氣,調皮搗蛋的事那是沒少干。曹操身邊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出身世家的紈絝子弟,如袁紹、張邈等。不過在這些人中,就屬曹操鬼點子最多,經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來,事後還老讓袁紹背黑鍋。 曹操年輕時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身邊的人都覺得曹操就是個游手好閑的浪盪子,成不了大事。不過當時著名的人物評論家許劭卻對曹操作出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後來這個評價到了小說《三國演義》中,由於作者個人的喜好問題,將其改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曹操奸雄的罵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自這里。 網路配圖 曹操雖不研究學業,但他不研究的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古籍。他對學習知識還是有著很高的熱情,年紀輕輕便已博覽群書。曹操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這些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曹操生平第一份官職是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局長。當時洛陽到處都是皇親國戚,這些人平時驕橫成性,很難管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貴,但由於其父曹嵩是當朝太尉,沒人敢動曹操,於是就明升暗降,把曹操調至頓丘,任頓丘令。 網路配圖 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後因功受封為濟南相。曹操到職後,大力整頓當地官場的不良風氣,同時也因此得罪了當地權貴。後來曹操因不滿官場黑暗腐敗,遂託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過起了隱居生活。 漢靈帝統治末期,為了加強皇權統治,特設了掌管禁軍的西園八校尉。曹操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集團「十常侍」的矛盾徹底爆發,最後何進和十常侍兩敗俱傷,董卓趁機入京,把持了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逃往陳留,「散家財,合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從此,曹操帶領手下南征北戰,逐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成為亂世中的一代英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曹操的性格優缺點 史上的曹操作評語,那麼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具體點說,曹操是個英雄,他引領和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對時局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曹操是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家,取得了巨大的軍事成就,其軍事指揮能力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此外,他又是個大氣磅礴的詩人和作家。對於曹操的分析研究,至少夠出本書了。我在這里,只是對曹操的人格特徵做一些歸納,寫一寫我認為的曹操的性格優劣。 曹操能成為一名英雄人物,身上有一些常人無法企及的閃光點,也是我特別欣賞曹操為人的一些方面,如下: 1、做人大氣,寬宏大量。官渡之戰後,曹操收繳到了許多來自許都投給袁紹的信件,他沒有追究,一把燒掉,不留案底;對於寫文章罵了他祖宗三代的陳琳,也不追究,繼續給官做。起初,曹操推舉了一個叫魏種的人做孝廉(國家認可人才),又任用他做太守(地級市長),陳宮發動兗州事變的時候,曹操認為只有魏種一定不會背棄他。結果沒想到魏種也跑了。曹操十分生氣,表示只要魏種還在中國混,就一定不會放過他。後來生擒了魏種,想想說:「這個人還是有才啊!」還是松綁放了他,讓他繼續做官。兗州事變的時候,還有個叫畢諶的人,因為張邈劫持了他的母親等家人,曹操就讓他回去,而畢諶表忠心說絕不離開,把曹操感動的流眼淚。結果一出門他就跑了。後來也把他給生擒回來了,大家都覺得畢諶活不了了。曹操說:「能孝敬父母的人才會忠於君主,這種人正是我所求的。」還是任用他做官。張綉、賈詡反叛曹操,殺了曹操的愛子曹昂、愛將典韋,給了曹操最慘痛的教訓,但他們再來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能夠不計前嫌的接納,給予他們最豐厚的封賞和最高的官職。對於關羽這樣的義士,出走之後不去追殺。 2、虛懷若谷,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張綉反叛之戰,輸了,曹操作自我檢討,說「張綉投降了我,錯在我沒有馬上收取他的家屬做人質,他才敢反叛,導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經吸取教訓了,大家觀察我,從今往後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烏桓之戰,贏了,回來之後,曹操調查當初誰反對打這場仗,大家都很害怕,以為要秋後算賬。結果曹操厚賞了那些提反對意見的人,說:「我這次出征,非常危險,僥幸贏了,還是靠的運氣,這不是常有的事。你們的勸諫,是真正的萬全之計,所以要賞賜你們,以後不要為提這種意見感到為難。」 3、有極大的人格魅力,善於用人。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勢力還很弱小的時候,就從強大的袁紹那邊投奔過來的。程昱兩次被當地的刺史(省長)徵辟,都不為所動,等到曹操一過來,立馬就出山了。張遼、張郃、徐晃作為降將,於禁、樂進作為非親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這在曹操之前是從未有過的。一大批文臣武將用的都很好,不因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棄之不用,總能將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 4、做人實在,沒有架子。一篇《述志令》,作為剖析自我心路歷程的政令,寫的非常實在,沒有一點套話。對比袁術、劉備這些人來說,曹操的道德自律明顯大過野心,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吧!」討伐馬超時,敵人都擁擠著向前,想看看大名鼎鼎的曹操長什麼樣,曹操笑著對他們說:「大家想看我曹某人嗎?我也就是個普通人,又沒有四個眼睛、兩個嘴巴,要說比平常人怎麼不一樣,多了點智慧而已。」幽默可親的形象躍然紙上。恃才高傲的禰衡裸衣羞辱了曹操,曹操沒有殺他,反倒是笑的出來:「我本來想羞辱禰衡,反倒被他羞辱了。」《曹瞞傳》說曹操為人輕佻,與賓客宴會,說到高興的時候,哈哈大笑,頭低到餐桌上,頭巾都沾濕了。果真這樣,那不是一點架子都沒有? 曹操不是完人,更不是一個能用「仁」來衡量的道德家,作為一代梟雄,他身上有很重的殺戮氣。我認為曹操身上很明顯的幾個缺點: 1、殘暴。為父報仇討伐陶謙的時候,屠城,泗水為之不流。曹操的部下夏侯淵、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記錄,而他們的屠城行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說到屠城這方面,以「仁德」著稱的劉備還真沒什麼污點。而到孫權那邊,屠城屠得也不少,除了要對中原攻城略地,孫權還要征服山裡的少數民族,為此殺了不少人。衣帶詔事件東窗事發後,曹操殺董承之女,皇帝之妾董貴人,董貴人身懷六甲,漢獻帝為她求情,也不能免。伏完書信事件曝光後,又殺伏皇後和皇子,滅族。《曹瞞傳》說,有次白天曹操帶愛姬睡覺,睡前說好睡一會就叫醒他,結果愛姬看曹操睡得太香,不忍叫醒他,等到曹操自己醒了,一看睡過了,很生氣,下令棒殺了這名愛姬,等等。 2、嗜殺,除了殺人民,還殺名人。早年殺名士邊讓,殺和自己有過節的袁忠和桓邵,桓邵跪地求饒,曹操說:「下跪就能免死嗎?」還是殺。殺異己分子孔融。老友許攸因為官渡之功老是炫耀,傷了曹操面子,被殺。同是舊友和功臣的婁圭,也是因為言語觸犯了曹操,被殺。晚年逼死荀彧,冤殺崔琰。這些記載體現了曹操小人狠毒的一面,和他寬宏大量的一面截然相反,顯得非常矛盾。曹操一生饒恕了很多人,連著名的白眼狼呂布也想寬恕,結果因為劉備的一句話還是把他殺了。想寬恕陳宮,結果陳宮不領情。對於袁紹的忠臣沮授也想重用,沮授一心只想回袁營,只好殺了。對於另一位著名的白眼狼劉備也過於仁慈,結果縱虎歸山,養虎為患。卻不能寬恕這些人。 3、好色,有人妻癖。因為納張綉的嬸嬸導致張綉反叛;和劉備當年打呂布的時候,關羽請求曹操破城之後把呂布手下秦宜祿的前妻杜氏給他,曹操當時也答應了,城破之前關羽又屢次提起。曹操就起了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樣的美女,結果一看果然是好貨色,就自己收了,搞得關羽內心不安。秦宜祿之死也與奪妻有關;納何晏之母;還將袁熙之妻甄氏許配給曹丕。 還有幾個明顯被人誇大了的缺點: 4、奸詐。主要出自《曹瞞傳》,正史無,當然正史也說「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盪,不治行業」,也不算什麼好話,說的曹操就像狡猾、游手好閑的二流子一樣。《曹瞞傳》說他小時候就會裝病騙自己的叔叔。因為曹操小時候不務正業、游手好閑,他叔叔沒少給他爸爸打小報告。曹操就想了個辦法來治他。有一次看他叔叔走過來,就裝作面癱,嘴也歪向一邊,叔叔感到奇怪,問他怎麼了。曹操說:「中風了。」叔叔就去告訴他爸。他爸吃了一驚,趕緊把曹操叫過來,一看,沒事,挺正常的,就問他:「你叔叔不是說你中風了嗎?」曹操說:「沒中風啊,叔叔不喜歡我,才陷害我的。」於是他叔叔之後打的小報告曹操他爸再也不信了,曹操也更加放肆了。許攸來投奔的時候,也不交底,先謊稱軍糧可支持一年,再說是半年,一再逼問下才道出實情,只可支撐一個月。打仗的時候,軍糧不夠了,問管糧倉的小吏怎麼辦?小吏說:「那就換小斗發下去吧。」曹操也說行。結果大家不幹了,說曹操欺負人,糧食都不給足。曹操對那名小吏說:「事到如今,只能借你的頭一用了。」把他斬了,傳令出去:「是管糧倉的小吏換的小斗,盜取的官糧,現在把他殺了。」才平息了眾怒。《獻帝春秋》上還有則記載,說曹操和呂布交戰失利,呂布的士兵抓到了曹操但並不知道這就是曹操本人,還問:「曹操在哪裡?」曹操就騙他說:「騎那匹黃馬跑的那個就是。」於是這名士兵就放下曹操去追騎黃馬的人,曹操得以逃脫。曹操在軍事上比較多詭計,比如篡改書信離間韓遂馬超等等,但俗話說「兵不厭詐」,軍事上的巧施詭計不足以作為曹操奸詐的反面案例。普通老百姓認為曹操奸詐,是因為他是篡漢的奸賊,奸賊當然不奸不行。其實言過於實。曹操性格中的奸詐色彩必然會有,裴注里的《曹瞞傳》、《獻帝春秋》之類也可以拿來參考,但總體來說,《三國志》上的曹操英雄之氣十足,奸詐氣息難尋。 5、多疑。最有名的故事是殺呂伯奢一家。這個故事一共有三個版本,一個是王沈的《魏書》,這也是魏國的官方版本,說是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去找老朋友呂伯奢,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賓客搶劫曹操的馬和財物,曹操奮起自衛,用劍殺了幾個人後離開。第二個是《魏晉世語》,也是說曹操去找呂伯奢,呂伯奢不在家,他的五個兒子在,對曹操還彬彬有禮,但曹操想到自己是朝廷欽犯,疑心他們要加害自己,當晚用劍連殺八人後離開。孫盛的《雜記》就在此基礎上描述地更加有聲有色,說曹操聽到了鍋碗瓢盆的聲音,誤以為是要拿武器來對付自己了,就趁夜色把他們殺了,結果發現自己殺錯了,非常凄愴地說了句:「寧願我辜負別人,不要別人辜負我!」如果後面兩個版本記載真實的話,確實說明曹操當時多疑了。崔琰的死也能說明曹操多疑,崔琰的那幾句「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看不出有什麼深意。曹操心中有鬼,才會疑神疑鬼。自古以來,特務政治和文字冤獄都是專權統治者的拿手好戲,朱元璋、康熙都喜歡搞文字獄。《崔琰傳》中明確提到了曹操性格好猜忌,孔融、許攸、婁圭都是和崔琰一樣,因為對曹操不尊而遭殺害。而《曹瞞傳》更是說,曹操忌才到部將們要是有計謀勝過自己的,就找個理由將他們殺害。這和《三國志》記載的曹操的愛才、惜才又是成截然相反的對比。還有疑殺少年周不疑,周不疑和曹沖一樣也是個天生神童,才智有的一拼。曹操想將女兒許配給他,他沒有接受。等到曹沖夭折的時候,曹操想把周不疑一塊殺了,曹丕勸諫,曹操說:「這個人不是你能駕馭。」還是派刺客把他殺了。 還有一點,是我認為導致曹操最終不能完全成功的最重要缺點,就是曹操的驕傲自滿。因為謙虛,曹操打贏了官渡之戰。因為驕傲自滿,曹操不把孫權和劉備放在眼裡,導致輸了赤壁,輸掉了統一中國的大好機會。曹操寫給孫權的那封信,「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寫得十分傲慢,也許是出於震懾對手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了曹操的驕傲。黃蓋的詐降不是一點破綻都沒有,如果多留個心眼,黃蓋就不會得手。因為驕傲,曹操才會在張綉投降之後做出強納張綉嬸嬸這么出格的事來,才會不設防,結果差點性命不保,痛失愛子愛將。劉璋原本與曹操交好,還派張松去晉見曹操。張松本是個內奸,但曹操對張松態度傲慢,導致張松心生怨恨,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系,轉投劉備懷抱,使得曹操與益州失之交臂。這是導致曹操最終不能成功的最大缺點。 總的來說,曹操非常英雄,諸多優點是幫助他成功的關鍵因素。但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了人性和斗爭的殘酷,尤其是晚年之後,權力慾望膨脹,心中住進了一個惡魔,變得更加殘酷無情,連當年的良師益友荀彧和世間第一正人君子崔琰都不能免於一死。這也是自古以來權力欲的可怕之處。
曹操是個被我們認為是奸臣的人,但是他極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
做人曹操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歷史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一些人認為曹操擅玩權謀,陰險狡詐,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則認為,曹操能在亂世中統一中國北方,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是位蓋世英雄。那麼曹操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網路配圖
曹操出生於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騰是個太監,因擁立漢桓帝有功,被封為大長秋,賜費亭侯的爵位。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公之一,最高武職官員)。
作為一個官三代,曹操自幼身上就少不了那些紈絝子弟的習氣,調皮搗蛋的事那是沒少干。曹操身邊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出身世家的紈絝子弟,如袁紹、張邈等。不過在這些人中,就屬曹操鬼點子最多,經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來,事後還老讓袁紹背黑鍋。
曹操年輕時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身邊的人都覺得曹操就是個游手好閑的浪盪子,成不了大事。不過當時著名的人物評論家許劭卻對曹操作出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後來這個評價到了小說《三國演義》中,由於作者個人的喜好問題,將其改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曹操奸雄的罵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自這里。
網路配圖
曹操雖不研究學業,但他不研究的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古籍。他對學習知識還是有著很高的熱情,年紀輕輕便已博覽群書。曹操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這些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曹操生平第一份官職是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局長。當時洛陽到處都是皇親國戚,這些人平時驕橫成性,很難管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貴,但由於其父曹嵩是當朝太尉,沒人敢動曹操,於是就明升暗降,把曹操調至頓丘,任頓丘令。
網路配圖
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後因功受封為濟南相。曹操到職後,大力整頓當地官場的不良風氣,同時也因此得罪了當地權貴。後來曹操因不滿官場黑暗腐敗,遂託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過起了隱居生活。
漢靈帝統治末期,為了加強皇權統治,特設了掌管禁軍的西園八校尉。曹操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集團「十常侍」的矛盾徹底爆發,最後何進和十常侍兩敗俱傷,董卓趁機入京,把持了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逃往陳留,「散家財,合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從此,曹操帶領手下南征北戰,逐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成為亂世中的一代英雄氣,不為小事計較
E. 真實歷史上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
曹操此人性格太復雜,這里只能說個大概,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這些劉備、孫權都算不上。
曹操有濟世之心,這是他優於其他諸侯之處,也是荀彧、郭嘉等傑出人才放棄袁紹投奔他的主要原因,有曹操本人詩為證,"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里行》),郭嘉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時說袁公難以共濟大難,那麼他和誰共濟大難?曹操!曹操改編青州軍,收諭流民,軍民分屯,的確也是這樣做的。他穩固北方,使百姓安居樂業,功業偉大。然而這一點往往不被大眾所知。
曹操也是很大度的,他的部將中大半來自敵營,甚至殺死了他的長子曹昂的張綉投靠他時也受到厚遇。而這些智士名將願意為他效力,這不能不說是由於他的個人魅力。至於殺楊修,個人認為不是嫉妒那麼簡單,應該是政治斗爭,打壓曹植黨羽。
曹操重感情,他的發妻因長子陣亡一氣之下回了娘家,曹操親自跑去認了幾次錯,但都沒什麼效果,曹操也就不再勉強,說任從她改嫁。
另外,曹操務實,思想很開放,是一個相當令人敬佩的人。在此不再贅述。
當然,曹操脾氣有時很暴躁,一怒之下常常殺人,對政敵也血腥打壓,手段殘忍。但在封建時代,對於一個位高權重又不太受制度約束的人物來說,這些都不可避免,被羅貫中捧得宅心仁厚的大耳劉也干過不少類似的事。
想了解更多,可參閱張作耀先生《曹操傳》易中天先生《品三國》也可和在下交流
F. 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是什麼樣的
曹操之客觀評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曹操是談三國的時候不得不說的一個人物。
在大家的眼中,十有八九都會認為他是奸雄,狡猾奸詐,謀朝篡位,而最令人發指的是他那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其實這基本上只是曹操的民間形象和文學形象,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是褒劉貶曹的,誇大了劉備及其眾將領的人物形象,作為反面襯托的曹操自然而然就成了姦猾之輩。民間的藝術表演又基本取材於《演義》,於是這些人物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以《演義》的形象根深蒂固下來。
在了解上述兩種人物形象之外,其實我們還應該了解一下另一種史實的形象,即歷史形象。
剛才那句話句話是曹操在殺了呂伯奢一家之後說的。首先,殺,確實是殺了,但是是誤殺,在《三國志》、《三國演義》裡面都有記載,所以應該是史實。其次,但兩個版本中曹操說這句話時的語氣是不一樣的,《演義》中描述的是理直氣壯,殺了就是殺了,這是無可救葯的奸;但在《三國志》中曹操是嘆息著說的,木已成舟,已無法挽回,只能自我安慰,因為他是將,他需要服眾,就必須為自己找個合理的理由,何況還得考慮當時的時勢...同時,這里也表現出了曹操的坦誠,他是真小人,想像世界上還有多少偽君子...
上述解釋並不能完全掩蓋曹操奸詐的一面,我也並不想反駁這一點,他是奸雄,我同意。但從客觀上來說,曹操並不僅僅是奸雄,而是一個統一的矛盾體。
曹操有奸詐兇狠的一面,殺許攸,斬邊讓...可見一斑;但他又有真誠豁達的一面,放魏種,釋陳琳...也很能說明問題。
曹操有時是閻王脾氣,有時又表現得兒女情長。他的臨終遺囑就充分表現了這一點。他一生好事壞事都幹了不少,影響時勢甚至歷史的事業不少,卻都一筆帶過,盡是嘮嘮叨叨了一堆的家務事,分香賣履不說,還記掛著前妻丁夫人,怕無顏去見長子曹昂。蘇東坡說:「奸偽一生,死見真性。」。其實是體現了曹操的大氣,正所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不再多說,總而言之,從曹操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臉,既矛盾,又統一,可以說是:
既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
既狡猾奸詐,又坦率真誠
既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
既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
大家風范,小人嘴臉
英雄氣概,兒女情懷
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G. 在真實的歷史上,曹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首先說一下,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都評論過曹操,有些說他是國賊,有些說他好色等等,那曹操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這一篇有點長,因為我很喜歡曹操這個人。
一、曹操絕對是個好的演員,在治軍的時候,用割發代首給老百姓和自己手下演了一出好戲,讓百姓覺得他愛明如子而愛戴他,又讓將士覺得他軍紀嚴明,毫不徇私,公平公正而佩服他,在華容道給關羽演了一出好的感情戲,讓關羽冒死放了他,在各大諸侯面前演了一出好的睡夢殺人戲,讓各大諸侯放棄找刺客殺他的想法等等等等,大家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會發現這傢伙,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帶兵打仗的時候都全身是戲。
H. 曹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其實很多人評價曹操的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我們可以當成貶義詞,當然也能當成是他俾睨天下的一種豪邁氣場。不得不說曹操的確是是一個梟雄人物。但曹操身上同時也是一個矛盾共同體,喜歡他的人稱他是一代雄主,不喜歡的人呢,則將其稱之為曹賊和漢賊。
因此雨田君覺得評價曹操是——是權臣,同時也是漢臣
I. 歷史中的曹操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公元220年二月二十一日,漢魏王曹操在鄴城的西郊出殯。一代強人在自然力面前,被迫完成了人生的最後一次進退。
曹操是在一月二十三日於洛陽去世的,年六十六。《資治通鑒》記載,應在稍早一些時候,東漢的末代王朝更改了最後一個年號:「延康」。但曹操的健康每況愈下。曹操離世一個星期後,中原出現日食。按照當時的傳說,曹操在洛陽「起建始殿,伐濯龍祠而樹血出」,曹操自認為「不詳」,隨即一病不起。在此之前,他已經被偏頭痛折磨多年。
按照曹操的自述,他的人生願望原本是「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而在他離世之前,他已是位居諸王侯之前的魏王,更是漢王朝的實際控制者。
他的遺體被運到了黃河以北的鄴城。墓地的位置是曹操自己選定的。作為一個農耕社會的統治者,他在遺言中流露出對於土地的尊崇:「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因此我擇定西門豹祠的西原作我的壽陵,可在高地建墳陵地基,暫不封土,也不必種樹。特別不允許占民良田,破壞生產的葬俗,切記!切記!他的遺言無疑是真誠的,因為即使貴為魏王後,六十多歲的曹操仍然拖著偏頭疼下田躬耕。
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間隔,我們已經無法還原葬禮的具體盛況。曹丕曹植兄弟的誄文記載的細節包括,高搭靈棚,鹵薄齊整的禮儀裝飾有羽葆的轀輬車(喪車)。帝國的最高官吏帶著排列有送葬的節、輓歌、鼓吹、幢、麾、曲蓋、介士(手執武器儀仗的武士)等浩浩盪盪的送葬隊伍。甚至,連帝國名譽上的最高領袖、40歲的漢獻帝劉協都從遙遠的許昌趕來。
按照記載,這一切都發生在「鄴以西30里」,即如今河南省安陽縣地界。而剛剛發現的「曹操墓」,根據測算距離古鄴城直線距離28里。這里,是否就是一千八百年前那場宏大葬禮的發生地所在?
可以確認的是,年輕的漢獻帝在曹操的靈柩前哭了。這個龐大陰影的倒下,卻讓陰影下的傀儡更加地恐懼。當然,也許漢獻帝是真的因為感激曹操對這個沒落王朝的貢獻而落淚。在為自己一生的政治生活所做的辯護總結陳詞《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曹操以睥睨天下的語氣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確是事實。
但現在這個保護自己以及挾持自己的老人溘然長逝了。劉協的身後,跟著的是比他年少6歲的新晉魏王曹丕以及他的兄弟們。曹丕是劉協帝位的收割者。這一切發生在曹操去世僅9個月以後。
曹丕是一個不善於控制感情的人。當初獲悉自己被立為魏太子時,他當場情不自禁地摟著辛毗的脖子哈哈大笑,辛毗的女兒辛憲英由此判斷魏政權必然短命;在聽到父親死亡的消息後,曹丕又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於是再次被中庶子司馬孚嫌棄:怎麼能像一個普通百姓一樣呢。
下葬的時辰,是占卜確定的。在送葬的官員里,應該有吳國的使者梁寓。在曹操去世之前,恰是吳魏兩國從未有過蜜月期。因為關羽的死亡,曹孫被迫形成了短暫的聯盟。曹操死亡前一個月,曾上表漢獻帝,推薦孫權為驃騎將軍,授符節,領荊州牧,封為南昌侯。孫權投桃報李,上書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順應天命,即位稱帝。曹操當時笑著把孫權的信拿給陳群等人看,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呢。曹操內心所畏懼的「火」是什麼呢?在後世司馬光看來,權傾天下的曹操當然有不臣之心,但他畏懼的是內心的「教化」。曹操說,「如果上天讓我當皇帝,我還是當周文王吧。」
在曹操的內心深處,是否存在一個皇帝之夢?我們已無法確定這一點,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王朝的實際控制者,更喜歡以「齊桓」或「晉文」自況。他說,「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
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評價,東漢末年政治雖然污濁,但忠孝的風俗依然存在。所謂的「教化」何以如此強大,居然使強人曹操有所進退?我們姑且回頭看看曹操的成長。
治世: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
少年的曹操夥同袁紹干過一段時間的古惑仔,但絕大多數都限於惡作劇而已。曹操出身顯赫,父親和名義上的祖父都是朝廷重臣,政聲很好,他和「四世三公」的袁紹一塊,都屬於「大院子弟」。他從小就受到當時名人的重視,太尉橋玄和名士許劭將都對他有過極高的評價。橋玄甚至說:「吾老矣,願以妻子為托!」顯然是對他寄以治世的重望。
這段渾渾噩噩時光應該很快就過去了。和曹操年齡相仿的夏侯惇14歲時,殺死侮辱自己老師的人。曹操指責他的這個堂兄弟魯莽。夏侯很郁悶,平時比自己還魯莽的兄長,憑什麼指責自己魯莽。
曹操後來做官,不畏豪強,當洛陽北都尉(相當於區公安局長)任上,杖殺犯法的宦官蹇碩的叔父,是廣為傳誦的歷史故事。
史書沒有記載曹操少年時期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學修為,但作為一個武官,他的文采享譽一時,並且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也許歸結於那個奇特的年代。和曹操同時期的羅馬皇帝馬克奧里略,也是著有《馬上沉思錄》的「哲學家皇帝」,此人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主要闡述者。
青年的曹操,洋溢著針砭時弊的文人氣質。他多次上書為宦官的死對頭竇武、陳蕃說話,在宦官權傾朝野的時候,這是可能掉腦袋的。曹操在後來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回憶,「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這應該是曹操年輕時的理想。
和馬克奧里略一樣,曹操面臨的是一個衰落的帝國。他很快就對當政者徹底失望了。「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曹操很快辭去了公職,把自己關在家裡。
曹操復出是因為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董卓得勢後,曹操表現出了他的政治潔癖。拒絕了董卓推舉的驍騎校尉,改名換姓,逃回故里。
當時,他的鐵哥們夏侯惇已經在老家陳留攢了一票人馬。隨後曹操仍以一副「熱血青年」的形象,參與了18路諸侯討董卓之戰。在一幫政治老油條和投機者組成的盟軍中,三十多歲的曹操是不多的慷慨激昂者:
「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但沒人搭理曹操的義憤填膺,包括後來指責他是漢賊的人。曹操便自己帶著人馬往西進攻,但被董卓打得大敗,如果不是曹洪,幾乎連命都丟了。敗逃的路上,士兵嘩變,「太祖手劍殺數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營」。
史書沒有交代曹操敗後的「政治苦旅」。但他「熱血青年」的坦盪歷史,就到此為止了。再往後,他所呈現的,便是一個職業政治家的奸詐、冷酷形象。
離世: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曹操預感到死亡的臨近,是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6月。他提出了自己陵墓的幾個原則:必居瘠薄之地;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
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里,曹操在疲病交加中,西征劉備,無功而返。這是他最後親自參與的一次戰役。就像官渡之戰確立了他的基業、赤壁之戰確立三國的版圖一樣,最後的漢中之戰,確定了曹劉兩國的西部邊界。
曹操死亡前的一年,即建安二十四年是魏國歷史上戰爭失敗頻繁的一年。曹仁被圍,夏侯淵陣亡,於禁救曹仁不成被淹。好在徐晃解圍曹仁給這年的戰爭一個光明的尾巴。曹操拖著病軀出城7里,去迎接得勝歸來的徐晃。
這一年在百忙之中,曹操封了卞王後。在死前四個月,給了這個女人一個正式的名分。卞王後出身娼門,曹操25歲時納之為妾。在原配丁夫人負氣出走後,卞夫人一直打理著曹操的家事。卞夫人甚至開了一個幼稚園性質的撫養班子,曹丕曹植兄弟、曹真等曹氏晚輩包括何晏等大臣幼子,均在這個幼稚園被卞夫人養大。曹操曾叮囑卞夫人,班子里的所有孩童,要一視同仁。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殺人無數的曹操暴露出他溫情的一面。他曾在病危中嘮叨:「我這一輩子,想來想去沒有幾個對不住的人。但是如果我死了,到了陰曹地府遇到子脩(曹昂),他如果問我,『我媽媽在哪裡呢?』我將何辭以答!」
曹操原配正室丁夫人沒有生育,曹操另一位劉夫人生了曹昂和清河長公主後就死了,曹昂就歸丁夫人撫養,母子們感情很深。曹操在宛城召張綉的嬸嬸侍寢,激怒了張綉,曹昂在兵亂中為保護曹操戰死了。丁夫人為此又傷心又氣憤,成天哭個沒完,說:「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後來就跑回娘家去了。
過了些日子,曹操想念丁夫人了,就主動到岳父家去找。丁夫人正在織布,不搭理曹操,曹操徑直走到丁夫人身後,拍著丁的肩膀,輕聲的說:「跟我坐車回去吧!」丁夫人是既不回頭,也不搭理曹操。曹操陪了很久小心,仍見夫人不理,就退了出去。走到門口,還是不忍心,又叫道:「真不回去了?」丁夫人還是不理他,曹操只好說了一句:」真訣矣!「失望而歸。
曹操的臨終溫情,還表現在他對小兒子曹乾的惦念上。曹死時,曹幹才五歲。於是曹操又專門給曹丕下了一道遺令:「此兒三歲亡母,五歲失父,以累汝也。」因為有這道遺令,後來曹丕對曹干,頗有些「長兄如父」的樣子。
但這種溫情,是伴隨著殘酷的政治絞殺的。在確立曹丕的政治地位後,為了削弱曹植的勢力,曹操先是尋找機會清除了曹植的心腹楊修,又採取了一系列象徵性的手段擊打曹植,曹植的妻子因為穿著華麗的衣服去銅雀台,被曹操賜死。
身後:超世之傑,酷虐變詐
曹操最後所享有的聲譽,便是他提倡的簡葬。他在臨終前的《遺令》中,以「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為由,從自己做起,對古時喪葬之禮提出了挑戰。
「吾死之後,持大服如存時,勿遺。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葬畢便除服;其將兵屯戌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
生前的衣服都不讓丟,要分春夏秋冬裝在四個箱子里,並叮囑「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
曹操一生節儉,不好華麗,這是見諸史書的。《魏書》說曹操後宮很少穿著華麗錦綉,鞋子都只有一種顏色,帷帳屏風壞了,也就修補一下繼續用。他生前的節儉,和死後的簡葬,應該是一脈相傳的。
清人嚴可均曾將曹操告誡妻妾子女的話收編在《內戒令》中,再三叮囑衣著簡單。他甚至說,從前我從荊州(征討劉表時)帶回來的華麗鞋子,已經分給你們了,穿完了就可以了,千萬不能學著做。《內戒令》大都是曹操的晚年所言,所以也和《遺令》一塊被視作他的遺囑。
在《遺令》中,曹操隻字未提天下大業,而是就一些瑣事的安排。比如婢妾和藝妓們平時都很勤勞辛苦,我死了以後讓她們住銅雀台,不要虧待她們。餘下的熏香分掉,不要用來祭祀,免得浪費。各房的女人閑著也是閑著,可以學著編鞋子賣。這甚至惹來了後世諸如蘇東坡的嫌棄。但多年以後,這些細節反而讓現代人覺得親切。
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節儉,很難說和三國時戰亂引起的民生凋敝沒有關系。餓殍滿地的時代,軍費是第一位的。和曹操同時代的羅馬皇帝馬克奧里略,為了湊軍費,甚至連自己皇冠上的寶石都賣掉了。
但如果聯想到諸葛亮留給子孫們幾畝桑田的遺產,我們就會發現這是那時政治家們在財富面前共有的一種氣度。
當今人回頭檢視,會發現曹操的形象已經被一千八百年的時間模糊,扭曲,以至無法明辨。在中學歷史課本上,曹操被稱為「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而在這幾個大大的稱號後面,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魏書》著重稱揚了他的軍事才能,說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還「自作兵書十萬余言」;裴松之在注釋《三國志》時,則突出了曹操的多才多能,說他「才力絕人」,能「手射飛鳥,躬禽猛獸」,曾經在一次狩獵中射雉六十三頭;同時「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瞞傳》則為我們刻畫了曹操的日常生活形象:「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與賓客歡宴時講了一個笑話,就樂得頭撞案幾,頭巾都沾上了湯汁。隨和快樂的曹操同時又有非常危險的一面,下屬中有謀劃勝出他的,他就會嫉恨而借故殺害,一個昔日的仇人跪在他的面前請求寬恕,曹操卻說,「跪可解死邪!」遂殺之。對此裴松之注釋《三國志》時概括為四個字:「酷虐變詐」。
相較於形象和性格中的其他方面,「酷虐變詐」已經成為後世對曹操的主要認識。無論曹操如何多才多藝,如何勤儉隨和,如何以「齊桓」「晉文」自況,他的形象隨著《三國演義》一類民間文藝作品的流傳,已被固化到了一個大奸大惡的臉譜之上。
這無疑是曹操最為害怕的,在他成功地成為國家的實際控制者之後他致力於消減自己的恐懼:他不敢放棄兵權,「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他自減食邑,以求「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在離世之前,他為自己做了「簡葬」的安排,最後一次向世人表明了他追慕先賢的心思。他曾經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剖白過自己內心最大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在他身後卻完全變為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