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張居正改革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張居正改革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5 10:34:27

① 張居正改革

從公元前的商鞅變法開始,到七十年代我國的改革開放,巍巍華夏歷史上進行了無數次改革。如果論述起改革的成效,多次改革褒貶不一。但是其中有一次改革一直被歷史學家奉為圭臬,它甚至延長了一個腐朽王朝七十年的壽命。它就是萬曆年間明朝首輔張居正進行的「萬曆新政」。

要談萬曆新政,就必須從萬曆新政的倡導者張居正說起。

舉世無雙的幼年天才

張居正

明朝制度的落後來源於復雜的制度,張居正首先開始簡化制度,類似於今天的簡政放權。最著名的舉措叫做「一條鞭法」,即在全國實行賦稅徵集的統一標准,這項改革中興了疲勞了明朝,大幅增加了財政收入。張居正還整頓了吏治,削減了很多官職,這也給他死後的慘狀埋下伏筆。

但是張居正這些都不知道,他面對經過他的手強盛無比的大明朝,無比的欣慰。張居正萬曆十年逝世,撒手人寰,埋入了江陵的墳墓。死後被抄家,封號被削。

② 張居正變法是我國哪個朝代實行的改革

張居正改革(又稱萬曆中興),是在明神宗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一場變法革新運動。

③ 明朝張居正改革是怎麼一回事,有何作用

在明神宗時期作為內臣首輔的張居正為了挽救明朝改善社會矛盾,針對經濟、政治、國防、土地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史稱張居正改革。本次改革在強化中央集權、提升軍隊實力、促進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④ 張居正變法是哪個朝代

張居正屬於明朝中期的 一位首輔大學士 ,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筆墨 ,一個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 ,他的變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明朝當時已經走向了衰敗 ,最終也是無力回天 ,萬立皇帝在張居正死去以後 ,是更加變本加厲的 墮落,加速了明朝滅亡的步伐

⑤ 張居正是在萬曆幾年幾開始改革都有什麼項目(要詳細)。

張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而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張居正在萬曆年間,連續10年擔任內閣首輔。

明中葉,貴族大地主兼並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所隱占,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土地兼並、封建剝削的進一步加劇,社會矛盾日益加劇,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明王朝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為自救,當權人物選擇了改革政治,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在內政方面,首先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張居正創制了「考成法」,嚴格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情況,要求定期向內閣報告地方政事,提高內閣實權。罷免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頑固派官吏,擢選支持變法的新生力量,為推行新法做了組織准備。整頓了郵傳和銓政,其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

在經濟方面,張居正的成績最為突出。他任用潘季馴督修黃河,使黃河不再南流入淮,於是「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達北京。「一條鞭法」則是張居正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的重大變革。

明朝初年的賦稅制度十分繁雜,當時的賦稅以糧為主,銀絹為輔,分夏秋兩季徵收。此外,還規定農民要服各種徭役,並交納特殊的土貢等等。「一條鞭法」的內容是:「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就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徵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實行這種辦法,解除了無地農民勞役負擔,提高了有田農民農耕積極性,穩定了農業生產。同時,把徭役改為徵收銀兩,農民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給手工業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沒有土地的工商業者可以不納丁銀,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一條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歲入有了顯著的增加,財政經濟狀況也有不少改善。國庫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可供五六年食用。

張居正在軍事上也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任用戚繼光等,加強了邊防;與韃靼俺達汗之間進行茶馬市貿易,採取和平政策。從此,北方的邊防更加鞏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韃靼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張居正改革對鞏固明朝的封建統治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因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1582年六月,張居正病死,反對派反攻倒算,改革的成果很快毀於一旦。

張居正改革另外一個也是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於,「一條鞭」法解決了逃役問題,為賦稅制度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促進了貨幣化納稅,擴大了貨幣流通的范圍,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使商販和工匠獲得了人身自由,這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對後世的影響甚大。

⑥ 張居正變法的內容和歷史意義

張居正變法
隆慶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風駕崩,子朱翊鈞繼位,是為神宗,改元萬曆。由於神宗年幼,於是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
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洪武年間,全國耕種田地有八百五十萬零七千六百卅二頃。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萬八千零五十八頃。而萬曆九年經過張居正的治理後達到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
張居正變法後,萬曆初年呈現出太平盛世的景象。 張居正逝世之後,中興之象消失。明王朝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萬曆怠政
張居正死後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萬曆十四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萬曆十七年元旦後,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後每年的元旦神宗再也不視朝。自萬曆十六年後,常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還進行選美。神宗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在他廿一歲時就開始籌建陵園。萬曆十七年,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上疏,稱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結果被貶為民。神宗還派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導致多處民變發生。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神宗在位期間另外兩項嚴重敗壞朝綱的事件是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東林黨源於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一詞則起源於萬曆三十八年的一次人事變動事件。起因是內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摸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而起。東林黨興起後,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後,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初年東林黨才重新被啟用。
另外一項政爭是國本之爭。主要是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鄭貴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兩個派別。直到萬曆二十九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
不過萬曆朝的亮點則是包括援助朝鮮王朝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亂、平定寧夏哱拜之亂、平定貴州楊應龍之亂的的萬曆三大征都取得了勝利。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討明朝。次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女真從此轉為戰略防禦。

⑦ 張居正改革是怎麼回事

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北江陵人。嘉靖進士,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他和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萬曆初年,神宗年幼,國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後當國十年,為人善謀,獨攬朝政,是明代最有權威的一個首輔,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當政期間,面對吏治敗壞、財政危機、賦役不均、軍心渙散的局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雷厲風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張居正改革的主要內容如下:①整頓吏治。張居正目睹嘉、隆時期的混亂政局,認為其症結在於吏治腐敗,官僚們「虛聲竊譽」,「愛惡交攻」,結果吏治不清,貪官為害,故救時之急務便是刷新政治。萬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其方法是逐級考核,隨事考成,「撫按以此核屬官之賢否,吏部以此別撫按之品流,朝廷以此觀吏部之藻鑒。」(《張文忠公全集》奏疏5)以部院考查撫按,以六科監督部院,以內閣督察六科。實行相互制約、監督,藉此提高內閣權力。同時,抑制宦官勢力,整飭學政,加強對生員的控制,重用人才,裁汰「冗員十二、三」。結果,行政辦事效率提高,中央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卷213《張居正傳》)。②整飭邊防,改善民族關系。張居正安定邊防的方針是「外事羈縻,內修戰守」。當時,北邊戰守的重心在薊州。隆慶元年,調任御倭名將譚倫、戚繼光主持薊州防務。戚繼光以曾對倭作戰的浙兵作骨幹,加緊練兵。他根據薊州地理條件和蒙古兵作戰特點,決定使用戰車,並以步、騎配合作戰。他又修補長城,建築敵台一千多個,大大加強了防禦力量。戚繼光整飭邊備的工作得到了張居正的大力支持,從而保證了北邊的安全。遼東方面,經過王崇古、方逢時的修邊牆,開屯田,戰守力量也加強了。至此,長期以來「虜患日塗,邊事久廢」的局面得到扭轉。在邊防鞏固的基礎上,張居正還通過和談來改善明朝和蒙古族之間的關系。停戰議和,互市貿易,「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水,西抵嘉峪,七鎮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明史》卷222《王崇古傳》)③量入為出,節縮開支。為挽救當時的財政危機,維持國家財政收支的平衡,張居正一方面裁減冗官冗費,節省皇室的費用。另一方面,嚴加催征田賦和清理逋欠。萬曆初年,下令「自隆慶改元以前逋租,悉賜蠲除,四年以前免三征七」。萬曆二年(1574)規定,拖欠七分之中,每年帶征三分。第二年又定「輸不及額者,按撫聽糾,郡縣聽調」。並用考成法來嚴厲督促官員奉行。經過一番整頓後,明王朝的財政收入有了好轉。④丈量土地,打擊豪強。萬曆五年下令清丈土地,凡莊田、民田、職田、盪地、牧地,通行丈量,限三年竣事。萬曆九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國田畝數字為701萬余項。對豪強地主隱瞞土地起了一定的抑製作用。⑤改革賦役制度,實行一條鞭法(參見《一條鞭法》)。張居正改革,是明朝封建統治者,為了挽救明中葉以後積弱積貧的統治危機而搞的一場改良運動。經過改革整頓,階級矛盾暫時緩和了,社會經濟也有相對的恢復和發展,府庫錢糧充羨,邊防力量加強,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

張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而進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朝中葉,貴族大地主兼並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萬頃。
在朝廷,大學士徐階一家就占田24萬畝。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所隱占,
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貴族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的進一步加
劇,激起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化,接二連三地發生了鄧茂七、劉通、藍廷瑞以及劉六、劉
七等農民起義。明王朝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
怎樣才能將封建統治維持下去呢?地主階級一些當權人物認為,必須改革政治,尋
求一條自救的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湖北江陵人。
在明神宗萬曆年間,連續10年擔任內閣首輔(宰相)。他採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內政方面,他首先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張居正創制了「考成法」,嚴格
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情況,要求定期向內閣報告地方政事,提高內閣實權,罷免
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頑固派官吏,選用並提拔支持變法的新生力量,為推行新法做了
組織准備。並且整頓了郵傳和銓政,他的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
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
在經濟方面,張居正的成績最為突出。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學家潘季馴督修黃河,使
黃河不再南流入淮,於是「田廬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達北
京。
「一條鞭法」則是張居正在經濟改革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
的重大變革。
明朝初年的賦稅制度十分繁雜。當時的賦稅以糧為主,銀絹為輔,分夏秋兩季徵收。
此外,還規定農民要服各種徭役,並交納特殊的土貢等等。「一條鞭法」的內容是:
「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就是把各州縣的田
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徵收手續,
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實行這種辦法,使沒有土地的農民可以解除勞役負擔,有田
的農民能夠用較多的時間耕種土地,對於發展農業生產起了一定作用。同時,把徭役改
為徵收銀兩,農民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比較容易離開土地,這就給城市手工業提供
了更多的勞動力來源。沒有土地的工商業者可以不納丁銀,這對工商業的發展也有積極
作用。
「一條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歲入有了顯著的增加,財政經濟狀況也有不少改
善。國庫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
年用的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張居正在軍事上也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派戚繼光守薊門,李志梁鎮遼東,又在
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了「敵台」3000餘座。他還與韃靼俺達汗之間進
行茶馬市貿易,採取和平政策。從此,北方的邊防更加鞏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韃
靼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經過上述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
「言之必效」,國家的經濟狀況有了改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國防上增強了反侵略
的能力。當然,張居正倡導改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而是為了鞏固明朝
的封建統治。因而,他的變法不可能觸動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補補的
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歷史總趨勢。盡管如此,張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
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1582年六月,張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對派重新麋集,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他
們攻擊張居正改革「務為煩碎」,清丈土地是「增稅害民」,實行「一條鞭法」是亂了
「祖制」。他們下令撤銷了張居正死時特加的官爵和封號,進而查抄家產。
張居正的長子被逼自殺,其他家屬也慘遭迫害。代表大地主、大貴族勢力的封建頑
固派又掌了權,勞動群眾生活更為痛苦。

⑧ 張居正驛遞改革的背景和特點

張居正驛遞改革的背景:
明初的給驛條例只有六條,執行也很嚴格,但到嘉靖年問,給驛條例及其執行都有很大的變化:
1、驛條例日漸寬松,最後擴充到五十一條,每條的使用者都有"勘合"(官吏馳驛的憑證),驛站的馬、驢、車、船隻及夫役也相應呈幾何級數巨增,費用開支大幅飆升。
2、勘合的填發雖有限制,但執行中把關不嚴。
3、勘合沒有規定繳還期限或有效期,領用者是否繳還全靠自覺,讓實際領用勘合的官員們,大多隻領不還,成為 終身護照,有的甚至塗改姓名,轉贈他人。
4、使用勘合的官員們早已養成了特權惡習,每到驛站,不僅要公款 大吃大喝,還要百般索要。

可見,當時的驛遞制度無疑己蛻變為一種虐政。要解除交通干線附近人民的疾苦,削減官員們的特權,整肅吏治,對驛遞制度進行大膽的改革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特點:
1、嚴格勘合使用條件,非奉公差,不許借行勘合。
2、監督嚴格。

⑨ 張居正改革的背景

明朝中葉,兼並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突出的表現是皇族、王公、勛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奪買等手段,大量占奪土地。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所隱占,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貴族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進一步加劇,租種官田的農民生活極苦。有「一畝官田七斗收,先將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和「為田追租未足怪,盡將官田作民賣,富家得田民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的歌謠,農民產去稅存和田居富室、糧坐下戶的情況多所發生。
明中期後,政府的財政危機逐漸加重。洪武年間, 夏秋二稅米2473萬石,麥471萬石。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賦役不均,人口流移,地方買囑書吏,隱匿賦稅,政府每年公征米2216萬石,麥462萬余石。嘉靖後,稅收更降到米1822萬余石,麥462萬余石。但政府的支出卻與日俱增。特別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進逼北京,政府因添兵設餉,軍費大增。據戶部統計,嘉靖三十年,各邊餉銀達525萬兩,修邊、賑濟等所需又800餘萬兩,兩項合計約1300萬余兩。而正稅、加派、余鹽販賣,加上其他搜刮,總共才900餘萬兩。隆慶元年(1567年)底戶部統計,太倉僅存銀130萬兩,而應支官軍俸銀135萬、邊餉銀236萬、補發年例銀182萬,三項通計總支出銀需553萬兩。以當時的現銀當之,只夠3個月的開支。京倉存糧也只是夠支在京的官軍月糧的兩年余。明王朝的財政拮據到了可怕的地步。蒙古、女真時常入寇邊塞,在南方,叛亂時作。黃河屢次決口,動輒漂縣數十。
張居正指出當時存在五大積弊:「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張居正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改革。

閱讀全文

與張居正改革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