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湖南的歷史是什麼

湖南的歷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5 10:49:21

A. 湖南歷史是什麼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之地,據寧鄉縣、安鄉縣、津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穀,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相關信息:

湖南地處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地勢呈三面環山、朝北開口的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構成,地跨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截至2021年5月,湖南省下轄14個地級行政區,其中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共有36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60個縣、7個自治縣,合計122個縣級區劃。403個街道、1138個鎮、309個鄉、83個民族鄉,合計1933個鄉級區劃。

B. 湖南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湖南省,省會長沙市,位於我國的中部地區、長江的中游,因大部分區域是在洞庭湖的南邊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

湖南省的東邊是江西省,西邊是重慶市和貴州省,南邊是廣東省和廣西省,北邊是湖北省,湖南省的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2%,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6918.38萬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省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共14個地級行政區劃;68個縣(其中7個自治縣)、18個縣級市、36個市轄區、共122個縣級行政區劃。

省會長沙市,其他的地級行政區劃是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常德市、張家界市、益陽市、郴州市、永州市、懷化市、婁底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C. 湖南有什麼輝煌歷史,出了哪些偉人

根據中國史書記載和考古發掘,從新晃、辰溪、澧縣等地發現的舊石器遺址證明,距今5至10萬年前,在湖南各處的河谷、坡地就有原始人群生息繁衍。從石門、澧縣、湘鄉、瀘溪等縣900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實,在8000-9000年以前,洞庭湖周圍湘中、湘西等地的先民們,就進入了以原始農業和家畜飼養經濟為主的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11世紀),經濟生活有了進步,社會進入奴隸制時代,全省1500多處商周文化遺址的發掘比較系統地勾勒出祖先開拓荒野的進程。

在春秋、戰國時(公元前770年至221年),湖南為楚國地,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從發掘的3000餘座楚墓中,數以萬計的鐵器、鋼劍、漆器、青銅器、琉璃品、絲織品、天平和法碼、帛畫、毛筆、竹筒等珍貴文物,說明本地社會已經進入封建地主制時期。

秦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在湖南設置了長沙郡和黔中郡。

西漢時(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除置桂陽、武陵、零陵三郡外,還設立了長沙國。
在唐代(618年至907年),湖南地區分屬於江南西道、山南東道和黔中道,到公元764年,在這里設置「湖南觀察使」衙署,「湖南」名稱由此而始,湖南經濟也有了較快發展。湖南稻米每年轉運國都長安,茶葉開始為重要經濟作物,手工業中以燒瓷最為發達,品種繁多,裝飾精美,尤以釉下彩繪,更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創造。

在宋、元、明、清(前期)各朝代(960年至1840年),湖南經濟、文化和社會又有了進一步發展。

在宋代(960年至1279年),薴麻和棉花的栽培及手工紡織,成為農村經濟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宋史·食貨志》中,就有關湖南金、銀、銅、鉛、錫等數百處礦冶的記載。文化事業空前活躍,長沙嶽麓書院名列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還有衡陽石鼓書院等,也影響甚廣。

經元(1271年至1368年)至明代(1368年至1644年),從《大明天下一統志》等志書的記載看,湖南從明代始已基本奠定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社會生活的主要格局,即:城鎮分布大體定型,城內城外已有比較嚴格的行政管理制度;農業和手工業的主要物產已與日後相差無幾;洞庭湖周圍各府縣修築起一道長達數里至數十里的堤防,基本保障了農田的生產,使這里成為中國有名的糧倉。這時,湖南穀米在國內糧食供應中已躍居第一,「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廣為流傳。

清代自康熙3年(1664年)起,湖南行省正式辟置。雍正2年(公元1724年),將原專治苗疆軍務的偏沅巡撫遷至長沙,改稱湖南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軍事、行政長官,下轄4道、9府、4州、5廳和77個縣級單位。經過康、雍時期兩次大規模的「改土歸流」,阻礙社會進步的湘西土司制度被取消,湖南境域從此正式確定。糧食生產在全國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有大量穀米外運,但隨著封建地主對土地的兼並日益加劇,人民生活日益貧困。手工業中除遍及農村的家庭紡織業外,礦冶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也更見重要。如新化錫礦山、常寧水口以及郴州的某些礦山,都聚集了上千的工人。根據清代湖南礦冶業產的目的、規模、組織形式及勞動者與僱主的關系,可以判斷當時已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地阻礙湖南社會的進步,清王朝殘酷的壓迫剝削,激起湖南人民不斷的反抗。
蔡倫 (?-121)年
東漢造紙術發明家。湖南耒陽人。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職。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龍亭侯。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及舊漁網為原料造紙,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人稱「蔡侯紙」。《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

歐陽詢(557-641)年
唐書法家。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勃海縣男。工書法,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為唐初四大書家之一。碑刻有正書《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誕碑》,隸書《房彥謙碑》等。行書有《張翰》、《卜商》、《楚奠》等帖,編有《藝文類聚》。

周敦頤(1017-1073)年
北宋哲學家。湖南道縣人。曾任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旁,室名「濂溪書堂」,後人遂稱為「濂溪先生」。他繼承《易傳》、《中庸》和道教思想,依託道士陳摶的《無極圖》,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他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范疇。他本人成為理學創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等。後人編為《周子全書》。

王夫之(1619-1692)年
明末清初思想家。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人稱「船山先生」。明亡後,曾舉兵抗清,兵敗。後輾轉流亡,至順治14年(公元1657年)回衡陽隱居,潛心讀書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研究,尤精於哲學、經學、史學、文學等。重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等。後人編有《船山遺書》。

曾國藩(1811-1872)年
清末大臣、湘軍首領。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奉命在湖南辦團練,1月在長沙編練陸師,9月至衡陽創立水師,後稱為「湘軍」。兵員由將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結。這種「兵為將有」的格局,使「湘軍」具有強戰鬥力。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十餘年。1864年派曾國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1870年查辦天津「教案」,殘民媚外,受到輿論譴責。有《曾文正公全集》。

齊白石(1864-1957)年
書畫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年曾為木工。後習繪畫、詩文、書法、篆刻,以賣畫、刻印為生。60歲後畫風遽變,重視創作,融合了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的技法,形成獨特藝術風格。擅畫花鳥魚蝦,亦畫人物山水。論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篆刻單刀直下,蒼勁有力。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曾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

譚嗣同(1865-1898)年
中國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瀏陽人。早年為新疆巡撫幕賓。中日甲午戰後,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倡立學社。後遍游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學知識。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等設立財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維新救國之道。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9月政變遇害,為史稱「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同全集》。

黃興(1874-1916)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長沙人。1902年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赴日留學,回國後和宋教仁等組織華興會,被推為會長。1904年策劃長沙起義,未成。次年在日本協助孫中山建立中國同盟會,任庶務長。1907年起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武昌起義後,被推為革命軍總司令,在漢口、漢陽對清軍作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1913年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黃興任江蘇討袁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6年回上海後病逝。有《黃興集》。

D. 湖南古代的時侯是什麼國

湖南古代的時侯是長沙國。

長沙國,西漢時期湖南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諸侯封國;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7年廢除,共存在209年;轄境承襲秦代長沙郡和黔中郡轄境,將秦長沙郡治所「湘縣」(改名「臨湘縣」)作為國都, 漢朝開國功臣吳芮由衡山王改封為第一任長沙王。

最初將長沙王的封地(長沙、黔中)稱為長沙國,長沙國下轄若干個縣。最初也由長沙國藩王長沙王治國,擁有行政權、官吏任免權。

削藩集權後,長沙王的封地逐漸縮小到長沙一郡,與郡幾無差異,長沙王「唯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而成為名義上的王,上至相,下至縣令、長全部由朝廷任免。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漢高祖劉邦正式稱帝建立西漢王朝後,西漢時期在行政區劃管理上改秦朝的郡縣制為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即「郡國制」。

與西漢王朝的命運相始終,長沙國自前202年始封至公元7年廢除,存在了200多年,又先後分為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兩個時期。

(4)湖南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湖南歷史沿革: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一支)之地,據寧鄉縣、安鄉縣、津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穀,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

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蒼梧,洞庭二郡。

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

西漢初期屬於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

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

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

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中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主要在荊湖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

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權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康熙三年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

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立湖南省,下設長寶道、岳常澧道、辰沅永靖兵備道、衡永郴桂道四道,道下為府,直隸州(廳),府(州)下為縣[10]。雍正元年(1723年)設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

中華民國時,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民國三年(1914年),湖南省設湘江道、衡陽道、武陵道、辰沅道四道,道下轄縣。

民國五年(1916年),10月,省府裁撤武陵道 ,常德、岳陽、平江、臨湘、華容、漢壽、沅江、澧縣、安鄉、臨澧、南縣11縣劃歸湘江道,桃源、石門、慈利、大庸4縣劃歸辰沅道。湖南省分為三道,湖南劃分的三道一直延續到道制撤消。

民國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湖南省劃為九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市、衡陽市兩省轄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以前,湖南省有2市、10行政督察區、77縣,湖南省政府駐長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設置長沙地級市、1956年設置株洲地級市,以及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 。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5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3個縣和7個自治縣。

2018年6月19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撤銷株洲縣,設立株洲市淥口區。以原株洲縣的行政區域為淥口區的行政區域,淥口區人民政府駐淥口鎮學堂路1號。

E. 湖南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歷史,它是以什麼形式存在的

秦設長沙郡

【秦設長沙郡】秦滅楚後,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以原楚國黔中郡的東南部分置長沙郡。為秦全國三十六郡之一。從此,長沙作為一個獨立行政區劃的名稱出現,郡治在今長沙市區。?

漢封長沙國

【漢封長沙國】漢高祖五年(前202),封吳芮為長沙王,建立長沙國,並改秦置湘縣,作為長沙國的都城,始築城垣。自此,有史可查的長沙古城,距今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吳芮後,五傳無嗣,漢景帝後元二年(前155)封庶子劉發為長沙王(謚定王),七傳之後,王莽篡漢,國除。?

賈誼被貶於長沙

【賈誼被貶於長沙】漢文帝前元四年(前176),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居此三年,寫有《吊屈原賦》和《?鳥賦》,開中國文學史上漢賦的先河。賈誼第一次記載了"長沙乃二萬五千戶耳"的戶籍數,推知西漢時長沙已是一座約十來萬人口的諸侯封國都城。?

張仲景任長沙太守

【張仲景任長沙太守】張仲景(約150~219),東漢末期著名醫學家。名機,南陽人。早年曾學醫於同郡張伯祖。光武中興後為長沙太守。當時傷寒(中醫泛指一切外感發熱性疾病)流行,染疾而死者十有八九。張在大堂之上為老百姓看病,後中醫沿引在固定地點應診為"坐堂"。張刻苦鑽研古代醫書,廣泛收集各種有效方劑,並結合自己的醫療經驗,撰成《傷寒雜病論》,為中醫學範本。?

孫堅起兵討董卓

【孫堅起兵討董卓】三國鼎立形成前後,長沙是東吳孫氏發跡之地,孫堅任長沙太守時,董卓盜竊國柄,天下諸侯起兵征討。孫堅率先起兵討伐。?

始建嶽麓書院

【始建嶽麓書院】宋太祖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嶽麓書院於嶽麓山下。咸平四年(1001)獲朝廷賜國子監經籍。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召見山長周式,賜書並賜御題"嶽麓書院"匾額,於是"書院之聲稱聞天下"。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撫使劉珙延請張?主執教事,乾道三年,朱熹自閩來湘,講學嶽麓書院,朱張會講是嶽麓書院史上一樁盛事。自元明至清,書院時有興廢。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嶽麓書院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教學延續至今。?

辛棄疾創飛虎軍

【辛棄疾創飛虎軍】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力主抗戰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在長沙建立了一支飛虎軍。這是一支非常精壯的隊伍,令金人畏懼。?

李芾抗元

【李芾抗元】宋末,湖南安撫使李芾守潭州抗元,他率領全城軍民在蒙古鐵騎的攻擊下困守數月,彈盡糧絕,元兵登城。李芾殺全家老小19人後壯烈殉國。部屬沈忠、楊震、顏應焱等戰斗到最後自盡殉國。長沙居民舉家殉國者不可勝數。?

何騰蛟抗清

【何騰蛟抗清】清軍入關後,席捲中原。明將何騰蛟總督湖廣、四川、雲貴軍務,駐節長沙。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情況下,他聯合李自成的余部劉體仁、郝搖旗、李錦、李來亨、袁宗第等,雲集湖南並肩抗擊南下清兵。後何騰蛟兵敗被俘,嚴詞拒降,絕食七日後被殺。直至清順治四年,長沙才歸入清朝。李錦、李來亨等率部轉入四川繼續抗清。?

太平軍攻長沙

【太平軍攻長沙】清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領袖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等率軍攻打長沙,因長沙城垣高厚久攻未下。是年九月,西王蕭朝貴在攻城中被清軍炮彈擊中,壯烈犧牲。?

辟長沙為通商口岸

【辟長沙為通商口岸】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根據《中日通商行船續約》第十款規定,開放長沙為通商口岸。由於清王朝極端腐朽,續約中竟未確定口岸范圍,以致日、英、法等帝國主義勢力蜂擁而入,從此帝國主義對長沙與整個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進一步加深。?

"南學會"成立

【"南學會"成立】1898年2月21日,由譚嗣同、皮錫瑞、唐才常等人在長沙發起成立維新派政治團體"南學會"。譚嗣同、皮錫瑞任學會會長,長沙設總會,各縣設分會。學會以"講愛國之理,求救亡之法"為宗旨。每七天集會一次,主講人有譚嗣同、皮錫瑞、黃遵憲、唐才常等,藉以宣傳新學和變法救亡主張。戊戌政變後解散。?

創辦時務學堂

【創辦時務學堂】戊戌變法運動期間維新派在湖南長沙創辦的新式學校。由譚嗣同等發起,得到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的贊助,於1897年10月在長沙創辦。熊希齡任提調(校長),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歐榘甲、韓文舉、唐才常等任分教習。1898年春,全堂師生達200餘人。教學內容包括經、史、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與自然科學。戊戌政變後改為求是書院。?

華興會成立

【華興會成立】1904年2月15日在長沙成立。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為副會長。以"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宗旨,以"雄踞一省與各省紛起"、進而推翻清政府為戰略方針。設立"華興公司"作為總機關,設黃漢會以聯絡軍界,設同仇會以聯絡會黨,擴大革命力量。次年與興中會聯合,在日本東京建立中國同盟會。?

長沙搶米風潮

【長沙搶米風潮】1909年湖南發生水災、蟲災,糧食歉收。官僚、地主、投機商人、外國洋行乘機囤積居奇,或把糧食偷運出境,致使糧米短缺,米價陡漲。1910年4月12日長沙民眾搗毀抬價的碓坊,要求平糶。湖南巡撫下令鎮壓,逮捕領頭搗毀米店的木匠劉永福。13日民眾數千人包圍鰲山廟巡警局,要求釋放劉永福,並徒手與清軍搏鬥。兩日間群眾聚集萬餘人,搗毀米店100餘家,火焚撫署、稅關、大清銀行,並將外國領事住宅、洋行、郵局、教堂等盡行搗毀。18日英、美、法、德各國派軍艦配合清軍鎮壓,民眾被捕數百人,傷亡無數。清政府罷免巡撫岑春萱,出示平糶,風潮始告平息。?

湖南光復

【湖南光復】武昌起義後,湖南革命黨人首先響應。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等率新軍革命士兵和會黨舉義,佔領長沙城,巡撫余誠格逃遁。當晚,湖南軍政府成立,焦、陳二人為正副都督。10月23日以原諮議局為主組成都督參議院,由譚延?任議長。10月31日譚唆使新軍管事梅馨發動政變,殺害焦、陳二人,自立為都督,篡奪了湖南軍政府的領導大權。?

驅張運動

【驅張運動】1918年張敬堯任湖南督軍,對人民實行殘暴統治。1919年9月,毛澤東等聯絡湖南教育界和新聞界人士,發動了驅張運動。同年12月又領導新民學會和湖南學生聯合會組織長沙學生、教員萬餘人舉行總罷課,並派代表團分赴北京、上海、衡陽等地擴大驅張宣傳。同時利用駐在衡陽的直系軍閥吳佩孚和湘軍與張敬堯之間的矛盾,對其施加壓力。1920年6月張敬堯退出湖南,驅張運動以勝利而告結束。?

新民學會成立

【新民學會成立】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等在長沙成立新民學會,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宗旨,討論時事,研究俄國革命的經驗,尋求改造中國的道路和方法。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是湖南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組織。在1919年五四運動、1919年9月至1920年6月湖南的驅張運動、1920年9月至12月湖南的自治運動、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及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起了重要作用。至1920年底會員發展到70餘人。1921年初,許多會員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主義小組,學會停止活動。?

馬日事變

【馬日事變】1927年5月21日,國民黨何鍵所部第35軍第33團團長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叛亂,襲擊湖南省工會、農會及各革命組織,捕殺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100餘人。21日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故這一事件稱"馬日事變"。?

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1927年八七會議後,毛澤東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回到湖南,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8月18日,在長沙市沈家大屋召開改組後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計劃,成立秋收起義領導機關--前敵委員會。9月初,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向長沙進擊。由於革命已處於低潮,敵強我弱,起義軍的某些指揮員缺乏經驗,致使起義軍遭受嚴重挫折。毛澤東當機立斷,在文家市召集了前敵委員會,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部隊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29日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的三灣村,進行了改編。10月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1930年8月在瀏陽永和由紅軍第一、第三兩軍團組成,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亦稱"中央紅軍"或"紅一方面軍"。經過長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同紅軍第15軍團會師。11月第15軍團編入第一方面軍建制。抗日戰爭開始後,第一方面軍編為八路軍115師。?

長沙大火

【長沙大火】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佔領長沙,11月攻陷岳陽。長沙距岳陽130公里,日機不斷轟炸長沙,長沙城內謠言四起。負責維護長沙治安的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長沙警察局長文重孚,執行蔣介石"焦土抗戰"的指示,於11月12日夜間,命令軍警縱火燒城。至14日大火熄滅。長沙城內房屋2/3被毀,財產損失巨大,居民被燒死2萬餘人。大火之後,日軍並未立即進犯長沙,國民黨政府為了平息民憤,推卸責任,只好將酆悌、徐昆、文重孚三人槍決。當時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也為此受到處分。?

F. 湖南的歷史

湖南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有人類活動,古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區。西周時期為楚國南部。唐廣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觀察使,至此中國行政區劃上開始出現湖南之名。
湖南省現行行政區域在周朝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期納入楚國版圖。秦統一中國後, 實行郡縣制,湖南地區設置有黔中郡、長沙郡。
西漢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與封國並行。湖南境內設有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 長沙國。王莽新朝曾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桂陽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 九嶷郡。東漢時恢復原郡名,但長沙不再立國而保留長沙郡。
三國時期,湖南地區為蜀漢和東吳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屬蜀,長沙、桂陽郡屬吳。 後零陵、武陵郡歸入東吳版圖,並增置南郡、臨賀郡、衡陽郡、湘東郡、天門郡、昭陵郡 6郡。
西晉時,湖南分屬荊州、廣州。東晉偏安江左,湖南分屬荊州、湘州和江州。 南朝宋、齊和梁前期,湖南分屬湘州、郢州和荊州。陳朝時湖南分屬荊州、沅州、湘 州。
隋朝裁並州、縣,改州、郡、縣三級制為郡縣二級制。湖南省境設8郡:長沙郡、武 陵郡、沅陵郡、澧陽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
唐初改郡為州,武德四年置潭州總管府,管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南梁 州、南雲州、南營州8州。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統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 連州、邵州和道州。太宗朝始設道,道下設州(或郡),州下為縣。湖南分屬山東南道、江 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廣德二年又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有湖南,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楚分其所轄地為28州1監, 在湖南境有13州1監: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錦州、澧州、敘 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陽監。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 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 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 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 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 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 (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 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 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權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康熙三年 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 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 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至此,現行的湖南省行政區域作為獨立的地方一級政 權組織才基本確立下來。
清代湖南總計分4道、9府、4直隸州、5直隸廳(不轄縣)。直隸州、直隸廳直接隸 屬道與省,而不由府管轄。縣以外設有散廳、散州,受府節制,相當縣一級。湖南有散州 3個,散廳1個。作為基本行政單位的縣和散州、散廳,包括不轄縣的直隸廳和直隸州在 內,共有77個單位。
中華民國成立後,湖南的行政設置幾經變化。民國3年(1914),分全省為湘江、 衡陽、辰沅、武陵4道,其轄區與清代長寶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 相同,共75縣。
民國5年(1916),裁常德道,所轄縣常德、岳陽、平江、臨湘、華容、漢壽、沅 江、澧縣、安鄉、臨澧、南縣劃歸湘江道,桃源、石門、慈利、大庸劃歸辰沅道。全省存 3道,仍有75縣。
民國11年(1922),撤銷道制,僅存省、縣二級。
民國24年(1935),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區,將指定綏靖范圍的19縣劃為慈石 庸、沅瀘辰漵、永保龍桑、芷黔麻晃、乾鳳古綏5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1936), 正式設立專員公署。將澧縣、臨澧、靖縣、會同、綏寧和通道6縣劃入,與原19縣組成 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公署分別設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是由省政府派出機構,代行省政府職權。
民國26年(1937)12月,全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專員兼任駐在地 縣長。全省劃為9區:第一區轄瀏陽、平江、臨湘、岳陽、醴陵、湘陰、長沙、湘潭、寧 鄉、益陽等10縣,專員駐瀏陽;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 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縣,專員駐常德;第三區轄沅陵、大庸、桑植、漵浦、永 順、瀘溪、辰溪等7縣,專員駐沅陵;第四區轄乾城、龍山、保靖、古丈、永綏、鳳凰、 麻陽等7縣,專員駐乾城;第五區轄衡陽、常寧、衡山、耒陽、攸縣、茶陵、安仁、酃縣 等8縣,專員駐衡陽;第六區轄邵陽、湘鄉、安化、新化、武岡、新寧、城步等7縣,專 員駐邵陽;第七區轄黔陽、綏寧、會同、芷江、靖縣、通道、晃縣等7縣,專員駐黔陽; 第八區轄郴縣、桂東、汝城、永興、資興、宜章、桂陽、嘉禾、臨武、藍山等10縣,專 員駐郴縣;第九區轄零陵、祁陽、新田、寧遠、江華、道縣、東安、永明等8縣,專員駐 零陵。 民國29年(1940)4月,又將全省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曾一度增置陽明縣( 後改為陽明特別區),但不久即撤銷。先後還增設2省轄市(長沙、衡陽)、2縣(懷化、 隆回)。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個直轄市、10個行政督察 區,77個縣。具體情況如下:
省轄市:長沙市(民國22年設,省會),衡陽市(民國32年設)。 第一行政督察區,治岳陽,轄8縣:岳陽縣、長沙縣、湘陰縣、臨湘縣、瀏陽縣、平 江縣、湘潭縣、醴陵縣;第二行政督察區,治耒陽,轄8縣:耒陽縣、衡陽縣、衡山縣、 攸縣、茶陵縣、常寧縣、安仁縣、酃縣;第三行政督察區,治郴縣,轄10縣:郴縣、桂 陽縣、永興縣、宜章縣、資興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藍山縣、嘉禾縣;第四行政 督察區,治常德,轄9縣:常德縣、澧縣、桃源縣、石門縣、華容縣、南縣、慈利縣、安 鄉縣、臨澧縣;第五行政督察區,治益陽,轄6縣:益陽縣、湘鄉縣、安化縣、漢壽縣、 寧鄉縣、沅江縣;第六行政督察區,治邵陽,轄6縣:邵陽縣、新化縣、武岡縣、新寧縣、 城步縣、隆回縣;第七行政督察區,治零陵,轄8縣:零陵縣、祁陽縣、寧遠縣、道縣、 東安縣、永明縣、江華縣、新田縣;第八行政督察區,治永順,轄6縣:永順縣、龍山縣、 大庸縣、保靖縣、桑植縣、古丈縣;第九行政督察區,治沅陵,轄8縣:沅陵縣、漵浦縣、 辰溪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瀘溪縣、麻陽縣;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洪江,轄8縣: 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
此外,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 下,湖南省境的平江、瀏陽、醴陵、岳陽、臨湘、湘陰、長沙、酃縣、茶陵、攸縣、郴縣、 宜章、永興、耒陽、資興、桂東、汝城、安仁、桑植、永順、龍山、大庸、石門、慈利、 華容等25縣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或者成為游擊區,並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建立區蘇維埃 政府170多個,鄉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910多個,成為湖南最早的基層工農政權。 省一級蘇區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1930年10月成 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後改為湘鄂贛省工 農兵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 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以上均行使省級革命政權的職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 政權的先聲。

G. 湖南的歷史發展過程

明太祖平定江南,傳檄中原,一舉克服中華。湖南人重新獲得人格平等,回到正常的發展軌道上來。但是在南方軍閥混戰中,湖南仍舊受到過一次嚴重傷害,人口再次銳減。洪武朝對全國的人口分布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整。客觀地說,湖南在異族入侵中受到的傷害並不是最嚴重的,在此之前,僅僅受到宋末戰爭的破壞,這種破壞可能比不上四川、廣東甚至是湖北,最嚴重的破壞在中原,河南一帶是北宋的政治經濟中心,一度人口緻密,富甲天下,宋金戰爭之後,女真人的威脅使河南人大半南逃,中原遍地都是殘垣斷壁,不過即使這樣,河南仍舊可以成為金王朝的統治中心,結果蒙金戰爭中由於河南的漢人支持女真人,蒙古人最後不但血洗中原,還將中原良田辟為牧場,使中原的生態受到萬劫不復的破壞,開封一帶第一次受到了沙漠化的威脅,河南的凋敝可想而知。說了這么多,就是讓大家知道明初大移民的歷史背景:當務之急一是要充實中原,二是要鞏固邊疆。雖然湖南的人口稀少,也成了人口輸出省。同時從江西湧入大量人口,很大程度改變了湖南的人口構成,湖南原住民目前僅見於湘中婁底一帶,湘東的移民混合體構成了湖南文化的主體,這樣形成了新湘語區和舊湘語區。在湘西、湘北、湘南,為了抵禦蠻族的入侵,由大量的軍戶構築成一個個軍事堡壘,這些軍戶的來源更加復雜,他們一般都操比較標準的官話或新形成的西南官話。 明代的湖南人口仍然較少,經濟文化事業有所發展,出了李東陽、王夫之一些文化名人,但仍舊是一個思想閉塞、文化落後的地方,明代的湖南基本上形成了與今天相似的地方文化特色。由於天下承平長達兩百多年,明末的湖南成為全國的商品糧輸出地之一,老百姓生活基本達到了小康水準,和東南沿海、運河沿線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相比,經濟水平還相差甚遠。在湘西,軍戶們逐漸蠶食了苗人的土地,並割斷了他們的內部聯系。在湘西的西邊,更是屠殺了一個省的土司和苗人,設立了一個新的漢人省份。 厄運再次到來,由於內戰導致國門失守,建州鐵騎長驅直入奔襲李自成的部隊,並順利渡江攻克南都。何騰蛟總督率眾督守湖南,李自成和張獻忠的余部亦先後進入湖南合同官軍參加抗戰。湖南的戰事不算最激烈,但何騰蛟死得最慘烈。隨著湖南的全境淪陷,湘潭、長沙均被屠城,醴陵、湘鄉、武岡、寶慶等地已是千里無人煙。唯有湘南山區和澧州一帶受到的破壞較少。西南少數民族大部分站在明朝一邊參與了抵抗運動,和漢族人民結成了血的感情。 滿清定鼎北京以後,遷出部分湘南人、鄂西人和客家人充實四川,又遷部分江左流民進入湘中。到康熙年間,湖南人口飛快增長,遂從湖廣省析出單獨為一省,省會長沙。清代內陸人口劇增是在東南沿海日益凋敝的情勢下實現的,人口劇增的省份不獨湖南,更有湖北、四川、河南等。清代的湖南,形成了擁清和反清兩大政治勢力,擁清的大多是新的移民城市和八旗重點駐防城市,反清的主要是原住漢民。土著人普遍參加了天地會、哥老會,湖南一直是哥老會活躍的地區。太平天國的軍隊沒有攻克長沙,但是給相當部分的湖南人警醒,一則讓大家看到光復的希望,二則使大家產生了對孔教的懷疑,三則讓湖南人進一步了解嶺南大地正在發生什麼。這三點都對後來的湖南人產生深刻的影響——普天之下激烈反清的革命人士,湖南至少佔了三分之一,激烈的反孔分子也出在其中……盡管是湖南人撲滅了天平天國,但是首先站出來批判曾國藩的也是湖南人,如譚嗣同等。真正激盪湖南人思想的是太平天國戰士,而不是曾國藩。君不見後來湖南出來的新舊兩代革命家、學問家無不把矛頭都對准曾國藩,認為他是湖南人之恥,漢族人敗類。客觀評價,曾國藩還是有功勞的,他的眼界比朝廷里的那些八旗寄生敗類自然寬闊得多,所做的實績也不須我多說。

閱讀全文

與湖南的歷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