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眼鏡的起源
眼鏡的雛形始於東漢水晶凸面鏡,江蘇揚州憎泉山的劉荊墓里,出土了一隻小巧玲瓏的水晶放大鏡。它是水晶凸面鏡,圓形,並鑲嵌在一個指環形的金圈裡,它能使物體放大五倍。
劉荊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由此可見早在東漢初年,中國的造鏡技術和工藝就已經十分高超了。這為眼鏡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南宋時期,管監獄的小吏史沆,首先發明了成形眼鏡。外形是一個橢圓形的透鏡,材料是岩石晶體、玫瑰色石英、黃色的玉石和紫晶之類。
義大利的馬可·波羅是13世紀末來到中國的。後來他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
由此可知,在中國的元朝初年,眼鏡就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他於1295年才返回自己的國家,而他的父親尼克羅·波羅、叔父馬菲歐·波羅卻早在1269年之前就來到中國做貿易。他的父親和叔父早在那時就已經把這種東西帶回了義大利。
(1)漸鏡片有多久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眼鏡的作用
1、戴眼鏡可以矯正視力
近視眼因為遠方的光線不能在視網膜上聚焦,造成視遠物不清楚,而配戴了近視鏡後,就可以獲得清晰的物像,從而使視力得以矯正。
2、戴眼鏡可以減輕視疲勞
近視而不戴鏡,必然導致眼鏡極易疲勞,其結果只能是促使度數日益加深。正常戴鏡後,視疲勞現象就會大大減少。
3、戴眼鏡可以預防治療眼外斜
近視眼視近時,眼的調節作用減弱,時間一長眼外直肌作用超過內直肌,就會引起眼位外斜。當然,近視伴外斜,仍可通過近視鏡矯正。
B. 最早的鏡片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才料是什麼
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用天然水晶石。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在義大利,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鏡的畫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於1352年繪制的。
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代已有西方的眼鏡經過西域或南洋傳入我國。
(2)漸鏡片有多久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配鏡技術傳入我國,為眼鏡行業的崛起開辟了新的道路。清朝末年,首先是英國人約翰·高德(J。hnGoddard),在上海開設了「高德洋行」,專營機磨檢光眼鏡。之後其他洋人接因而來。如托極司(TobiM)開設了「明晶洋行」,英籍猶太人雷茂頓開設的「雷茂頓洋行」等。
至此以後,到1911年曾經在「高德洋行」工作的中國人籌資開設了「中國精益眼鏡公司」。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的開業,使我國眼鏡行業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在驗光配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
①開始廢除了舊式店鋪沿用已久的「對光牌」驗光配鏡,採用了主客體相結合的驗光技術。
②淘汰了純手工操作製做鏡片的方法,設置了機械研磨加工設備,發展了研磨技術,這時不僅能磨製各種不同性質、不同規格的鏡片,還開始自製式監制各類鏡框(架)。
③在檢、磨、割、裝、矯、制等技術方面,由於採用了一些國外的新技術和設備,因而培養了一代製做眼鏡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眼鏡行業很快形成一支新的技術隊伍,打下了堅實基礎。
C. 漸進片的發展歷史
1907年Owen Aves首次提出了漸進多焦點鏡片的構思,標志著一種全新的視力矯正概念的誕生。
這種特殊鏡片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象鼻子的形狀。人們使鏡片前表面曲率從頂部到底部連續地增加,可以使其屈光力相應變化,即屈光力從位於鏡片上部的遠用區,逐漸、連續地增加,直至在鏡片底部的近用區達到所需近用屈光度數。
在前人構思的基礎上,藉助於現代科技提供的設計、開發的新成果,1951年法國人梅特納茲設計出第一片現代概念的漸進鏡,可用於臨床配戴。經過多次的改進,於1959年首次投放法國市場。其在視覺矯正概念上創新使它贏得了世人的關注,不久就被推廣到歐洲大陸和北美洲。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先進設計軟體和儀器應用於眼鏡片的設計和發展,使漸進鏡設計取得巨大的發展,總的趨勢是:由單一、硬式、對稱、球面視遠區設計向多樣、軟式、非對稱、非球面視遠區設計發展。在最初的漸進鏡設計上,人們考慮的主要是數學、機械、光學上的問題,隨著對視覺系統更加全面地了解,現代和未來的漸進鏡的設計將日益關注漸進鏡與生理光學、人體工程學、美學、心理物理學之間的聯系。
漸進鏡經過幾次重大的革新,鏡片種類日益增多,漸進鏡的配戴人群日益龐大,在法國、德國等西歐發達國家,漸進鏡已經成為視力矯正的首選方式;在日本美國,漸進鏡配戴每年呈明顯的遞增趨勢;在亞太地區、東歐,隨著以漸進鏡驗配為核心的視光學教育課程的推廣,越來越多的驗光師和眼視光師將漸進鏡作為視力矯正的重要選擇。
D. 眼鏡的歷史
我國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1. 明清之際行業幫會的形成
在我國歷史上隨著個體手工業的發展,眼鏡用料由天然晶石發展到使用玻璃後,眼鏡的使用范圍則開始向民間推廣和擴大,製作技術也有新的發展。
中國姑蘇(蘇州)是我國眼鏡的發源地,蘇州生產眼鏡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對我國的眼鏡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代激幀初年(公元1628年)、蘇州眼鏡史上山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師,名叫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濱,原籍吳江。他從小勤奮好學,當時他看到視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單照」鏡之類又使用不方便。於是他就汰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他經過反復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創造了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這種牽陀車,就是所謂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最後終於掌握了「磨片」技術。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現稱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這是我國主覺驗光配境的開始。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研製了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放大鏡、多面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可惜,這樣一位有作為的技術人才,33歲就病逝了。但是他留下一部名為《鏡史》的科技著作.對推動後世眼鏡製造技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繼孫雲球之後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又出了一個製造眼鏡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進一步發展了製造眼鏡的技術,頗有影響。
由於蘇州出了孫雲球、褚三山兩位傑出的製造眼鏡的技術人才,從而推動了當時蘇州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在1735年,蘇州已出現了專門生產眼鏡的手工作坊。
到了清康熙年間,眼鏡的製作與銷售已在北京、上海、蘇州、天津、廣州等地蓬勃發展。眼鏡已成了專門的商品。
2.清末民初眼鏡行業的順起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配鏡技術傳人我國,為眼鏡行業的倔起開辟了新的道路。清朝末年,首先是英國人約翰·高德(J。hnGoddard),在上海開設了「高德洋行」,專營機磨檢光眼鏡。之後其他洋人接因而來。如托極司(TobiM)開設了「明晶洋行」,英籍猶太人雷茂頓(Ram5比n)開設的「雷茂頓洋行」等。
至此以後,到19門年曾經在「高德洋行」中國人籌資開設了「中國精益眼鏡公司」。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的開業,使我國眼鏡行業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在驗光配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
①開始廢除了舊式店鋪沿用已久的「對光牌」驗光配鏡,採用了主客體相結合的驗光技術。
⑨淘汰了純手工操作製做鏡片的方法,設置了機械研磨加工設備,發展了研磨技術,這時不僅能磨製各種不同性質、不同規格的鏡片,還開始自製式監制各類鏡框(架)。
③在檢、磨、割、裝、矯、制等技術方面,由於採用了一些國外的新技術和設備,因而培養了一代製做眼鏡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眼鏡行業很快形成一支新的技術隊伍,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生產的眼鏡適應了我國人民的需要,售價又低於洋行洋貨,不久便在全國佔領了市場並在各地開設了分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精益眼鏡公司已在北京、香港、天津、濟南、沈陽、大連、哈爾濱、南京、無錫、蘇州、杭州、揚州、漢口、長沙、南昌、開封、廣州、重慶等十八處開設了分支機構。
在抗戰前,精益眼鏡公司的產品,還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曾到廣州精益公司分店驗光配鏡,並為之題詞:「精益求精」。
1935年前後.上海除精益眼鏡公司之外、還開設了幾家大型專業眼鏡公司,其中有「茂昌眼鏡公司、吳良才眼鏡公司」等。這些專業眼鏡均設有先進的驗光配鏡設備和鏡片加工研磨、割邊專用機器。
與此同時,北京的眼鏡行業也大為發展。北京先後開設了慎昌鍾表眼鏡行.大明目鏡公司(始建於1937年)等,也都分別設有驗目配鏡和前店後廠的鏡片加工車間。同時,原有老式的生產方式家庭手工業作坊,也隨之發展增多,並且不斷革新其生產技藝,採用一些國外進口材料,使舊式眼鏡在形式上力求更新。從此.北京的眼鏡行業更是興旺發達,進而成立了眼鏡同業工會.協調全行業的共同事宜。這是舊中國北京眼鏡行業的大致形成過程
E. 在中國角膜塑形鏡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角膜塑形鏡起源於美國,歷經50年的發展,己在全球34個國家得到應用;它是採用一種特殊逆幾何形態設計的角膜塑形鏡片,其內表面由多個弧段組成。鏡片與淚液層分布不均,由此產生的流體力學效應改變角膜幾何形態,在睡覺時戴在角膜前部,逐步使角膜彎曲度變平、眼軸縮短,從而有效地阻止了近視的發展,被譽為「睡覺就能控制和矯治近視的技術」。
角膜塑形鏡通過使用特殊設計的角膜塑形鏡,對稱地、漸進式改變角膜中央表面形狀來減低近視;與激光手術效果相似,但與激光手術不同,角膜塑形術產生的效果是臨時性及可回復的,是非手術摘掉近視眼鏡的有效可逆性治療方法。
在中國最少有20多年的歷史了。
F. 關於漸鏡片的知識
這個從科學角度是說不過去的。我就是光學儀器(望遠鏡、顯微鏡)的廠家經銷商。
近視眼鏡只是一種補償,不會有防止近視加深的作用(那是商家誤導)。如果要保護眼睛,注意的一點就是,如果你需要長時間看近處的東西(比如學習寫作業),把眼鏡摘下來。看遠的東西的時候,看不清楚,再戴眼鏡。
G. 大家好!有懂 漸近多焦點近視鏡片的嗎MD格雷迪是那裡生產的
漸進多焦點鏡片也稱為漸進片,顧名思義一隻鏡片上有多個焦點。 如果從焦點來劃分,可以把鏡片劃分為單焦點鏡片、雙焦點鏡片、多焦點鏡片。我們最常見的鏡片就是單焦點鏡片,鏡片上只有一個光度;雙焦點鏡片就是雙光鏡片,以前很多老年人用來解決看同時遠看近的問題,但由於本身的重大缺點和漸進多焦點的普及,雙光鏡片已經基本被淘汰;多焦點鏡片作為鏡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將是以後科學家研發和市場普及的主要方向。 漸進片的歷史 1907年Owen Aves首次提出了漸進多焦點鏡片的構思,標志著一種全新的視力矯正概念的誕生。 這種特殊鏡片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象鼻子的形狀。人們使鏡片前表面曲率從頂部到底部連續地增加,可以使其屈光力相應變化,即屈光力從位於鏡片上部的遠用區,逐漸、連續地增加,直至在鏡片底部的近用區達到所需近用屈光度數。 在前人構思的基礎上,藉助於現代科技提供的設計、開發的新成果,1951年法國人梅特納茲設計出第一片現代概念的漸進鏡,可用於臨床配戴。經過多次的改進,於1959年首次投放法國市場。其在視覺矯正概念上創新使它贏得了世人的關注,不久就被推廣到歐洲大陸和北美洲。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先進設計軟體和儀器應用於眼鏡片的設計和發展,使漸進鏡設計取得巨大的發展,總的趨勢是:由單一、硬式、對稱、球面視遠區設計向多樣、軟式、非對稱、非球面視遠區設計發展。在最初的漸進鏡設計上,人們考慮的主要是數學、機械、光學上的問題,隨著對視覺系統更加全面地了解,現代和未來的漸進鏡的設計將日益關注漸進鏡與生理光學、人體工程學、美學、心理物理學之間的聯系。 漸進鏡經過幾次重大的革新,鏡片種類日益增多,漸進鏡的配戴人群日益龐大,在法國、德國等西歐發達國家,漸進鏡已經成為視力矯正的首選方式;在日本美國,漸進鏡配戴每年呈明顯的遞增趨勢;在亞太地區、東歐,隨著以漸進鏡驗配為核心的視光學教育課程的推廣,越來越多的驗光師和眼視光師將漸進鏡作為視力矯正的重要選擇。 漸進片的應用 漸進多焦點鏡片的設計初衷是為老視患者提供自然、方便和舒適的矯正方式,戴上漸進鏡就像是用攝像機攝像,一副眼鏡既可以看清遠處,又可以看清近處,還可以看清中距離物體。所以我們又把漸進鏡片形容成「會變焦的鏡片」,戴上之後一副眼鏡相當於多付眼鏡使用。 隨著「近視發展和調節理論」的研究,漸進多焦點鏡片慢慢應用於控制青少年近視發展之中——長時間近距離閱讀與近視發生和發展的關系一直是近視研究者所認同的事實,有關其發生和發展機理的學說很多,「調節理論」是其中之一。經典的調節理論認為,近距離閱讀時使用了調節,長時間使用調節,將產生調節痙攣,引起眼軸增長,就使得近視發生,隨著進一步長時間閱讀工作,使得近視加深。基於調節和近視發生發展的理論,研究者使用近距離閱讀附加方法預防兒童近視發生、控制近視發展。 隨著漸進多焦點鏡片的設計逐步完美,國際上近視研究者對其在近視青少年兒童的應用上表現出極大興趣。我國的近視研究者在20世紀90年戴中期也開始了漸進多焦點鏡片對近視兒童作用的應用研究,如溫州醫學院、上海眼耳鼻喉科醫院、北京同仁醫院等相繼開展有關研究,其目的就是通過嚴格的設計和分析、對照研究,對分別配戴漸進多焦點和單焦點鏡片的近視兒童進行對比分析,證明近距離閱讀附加對緩解近視發展的作用,並通過眼球參數測量分析比較,進一步闡明近視發生和發展的機制。 近幾年,漸進多焦點鏡片在國內呈現極快的發展和普及狀態。現今科學家根據不同年齡人群的用眼方式、生理特點,對多焦點鏡片做出相對應的研究,並最後分為三大類鏡片:1、青少年近視控制鏡片——用於減緩視疲勞,控制近視發展速度。2、成年人抗疲勞鏡片——用於教師、醫生、近距離和電腦使用過多人群,以減少工作中帶來的視覺疲勞。3、中老年漸進片——用於中老年一副眼鏡輕松視遠視近。
H. 螢石鏡片的發展歷史
最早的螢石鏡片,由日本佳能公司在1960年研發成功,用於攝影鏡頭的製造。但由於自然界中純凈的大塊螢石很少存在,並且其物理特性(硬度較低,易劃傷)導致加工不易,因此使得採用螢石鏡片的鏡頭造價極其高昂,異常珍貴。
佳能公司在1970年後期,在原有螢石鏡片的製造技術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出了另一種由光學玻璃混合專利氧化物的替代品,取名為超低色散鏡片(UD - Ultra Dispersion),這是一種接近螢石鏡片光學特性的鏡片,但製造成本大大降低。
此後,佳能公司在1990年研發出更進步的(Super UD)鏡片,通常來說,兩片超低色散透鏡相當於一片螢石鏡片的成像效果,而一片Super UD透鏡可提供相當於一片螢石鏡片的效能。採用這兩種透鏡製成的鏡頭具有很強的抗色散能力,色差非常小,能顯著地提高影像清晰度,特別是使用在長焦鏡頭的時候更為明顯,這種鏡片在佳能鏡頭群中廣泛應用。
I. 眼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在義大利,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鏡的畫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於1352年繪制的。
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
(9)漸鏡片有多久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眼鏡由鏡片、鏡架組成。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鏡及散光眼鏡、平光眼鏡、電腦護目鏡、護目鏡、泳鏡、夜視鏡、電競游戲護目鏡、電競護目鏡、風鏡、墨鏡、玩具眼鏡、太陽眼鏡15種。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
眼鏡的其他種類包括護目鏡,太陽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現代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及在左右兩臂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愛美或不習慣佩戴眼鏡的人,可以選擇以隱形眼鏡矯正視力。雖然近年隱形眼鏡及激光矯視手術越來越普及,但佩戴眼鏡仍然是安全有效的矯正視力工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眼鏡
J. 眼鏡的發明和使用有多長歷史了
很多人也許都認為,眼鏡是西方舶來品,是近代才傳入中國,有著「西洋鏡」的稱呼,但事實上,很多中外文獻都證實了,眼鏡其實是中國發明創造的。
世界上出土最古老的眼鏡是來自我國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800餘年歷史),從外觀上看,鏡片多由天然水晶、透明瑪瑙打磨製成,其後經歷了原始傳說、單片單柄、雙片無腿、雙片單腿、雙片屈腿5個階段發展。到了南宋和元代的時候,眼鏡的鏡框做工變得尤其精美,材料有銅框、牛角、象牙、甚至玳瑁框的。連眼鏡盒都是蛇皮製作的。
1270年(中國元代),馬克波羅在中國,除了記載中國的風土人情,經濟科技等,同時將眼鏡的製作使用方法帶回了西方。 由此,在西方世界,眼鏡的發明普遍被認為在1268-1289年間, 當時,主要佩戴者是僧侶和學者,由於當時的眼鏡沒有辦法做到像現在這么精準,所以只能架在鼻子上手動調節距離。
到了1452年,隨著眼鏡在西方的普及,受到了中產階級,上層階級的青睞,出現了更優雅,更精美的金銀框眼鏡。 1500年到1899年間,框架眼鏡設計的第一個重要的進展發生在17世紀。固定的鏡架替代了鉚接的鏡頭,使眼鏡可以平穩的架在鼻子上。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
眼鏡文化充分反映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思想意識形態、道德、價值觀、信仰、風俗習慣等文化特點,隨著各歷史時代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它以物質和藝術的結合,通過有形的方式體現出來。它一方面反映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同時也體現著佩戴者的身份、社會地位、思想觀念、興趣愛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