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簡要論述歷史學的社會功能與教育功能。
一、傳統史學對史學社會教育功能的誤解與認識缺漏
長期以來,我們由於忽略了歷史學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即社會教育功能,由此而導致了今日國民對國情和自我認識的嚴重不足與失誤。我們甚至於連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具體包括哪些內容都人言人殊、模糊不清,以致在整個市場經濟中,在整個學校教育中,歷史學教育都被整體忽略了。由此而大大阻礙了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不能不說是認識上的一大失誤。每當言及現在國民對歷史的熟悉程度和社會上泛濫成災的歷史戲說劇,筆者總是憂心不已,感慨良多。
社會教育功能是史學的兩大傳統功能之一(另一為借鑒功能),古人稱之為「教化」功能。對於它的重要性,古往今來的中外史學家都曾有過不少的論述,像中國南宋鄭樵、近代梁啟超、章太炎,古希臘波里比阿、德國的黑格爾等都曾闡述過。不過,總的來說,傳統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僅僅局限於倫理道德和愛國主義兩方面,而且都是點到即止,沒有專門系統的闡述。即使是在現代歷史學中,有關著述也基本上集中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偶爾也有論述人生觀、倫理觀教育的。應當承認,用歷史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然而,僅僅把歷史教育局限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則是對歷史教育的一種誤解。即使是在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點上,我們的歷史教育也存在著極大的缺漏和偏差,對其具體內涵的理解與論述也是不全面不系統的,關於這一點,筆者將另文闡述。這里所要探討的是,在新時期里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
二、對市場經濟下史學社會教育功能的詮釋
在筆者看來,歷史有血有肉,它既形象具體又生動有趣,它那實實在在的人和事,既能感人又能教化人,是進行社會教育獨一無二的絕好材料。用歷史,特別是用祖國的歷史進行社會教育,不僅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而且其內容是相當廣泛的,除了傳統的愛國主義和倫理道德教育外,它更包括了民族自豪感、民族氣節、民族與社會團結、國情、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的教育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和建構和諧社會的到來,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第一,在民族自豪感教育方面,祖國輝煌的歷史是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揚起奮發向上精神的根本所在。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僅此一點,就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我國歷代名人輩出,成就非凡,貢獻卓著。孔子是世界級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孔子的《論語》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正日益受到西方社會的重視。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醫葯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等,都已被譯成了數十種文本,影響遍及全世界。至於文化寶典和古跡遺存以及古代科技發明,那更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與法比肩的。舉世無雙者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湖北擂鼓墩的戰國曾侯乙墓編鍾、敦煌莫高窟千佛洞、萬里長城、渾天儀、水運儀像台、四大發明、圓周率、大衍求一術、《四庫全書》《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凡此等等,不勝枚舉。誠如毛澤東所說:「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有了指南針的發明。還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發明了造紙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經發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發明了活字印刷。火葯的應用,也在歐洲人之前。」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國的歷史是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幫助國民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生動具體和最具說服力的材料。用中華文明史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可以讓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知道我們祖輩先賢的光輝成就,從中領悟到堯舜亦人、催人奮進的自豪與感慨。中國搞建設求發展,目的是提高綜合國力,揚我國家之威名,樹我民族之雄風,這就需要利用中國的歷史從根本上樹立起強大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這一方面我們作了不少努力,但優秀的普及性讀物如鳳毛麟角,學者們更願意從理論上而不是從歷史事實上來闡述這個問題。
第二,在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氣節教育方面。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本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為民族氣節是愛國主義的突出表現之一。對於歷史學的這一傳統功能,論者頗多,這里只做簡單闡述。
在所有學科中,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歷史學一樣容納了那麼多真實生動、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事件。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為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奮斗、英勇捐軀的歷史;一部中國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歷史。錐刺股的蘇秦、頭懸梁的孫敬、鑿壁偷光的匡衡、囊螢照書的車胤、映雪而讀的孫康等這些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歷史人物是我們效仿的榜樣自不待說,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捍衛民族的尊嚴,為了謀求國家的獨立與富強,用自己的熱血譜寫出了一頁頁可歌可泣的壯烈愛國詩篇!戰國的屈原、南宋的岳飛和文天祥、明末的袁崇煥和史可法等,及至近代,外國殖民主義侵略者強占我山河、屠殺中華兒女、盜劫我珍貴文物、踐踏我文化遺產和古跡……值此國難當頭之際,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與光大,有多少中國人用言行表明了自己的愛國之心:「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魏源、虎門硝煙的林則徐、三元里英勇抗敵的人民群眾、鎮南關挺身陷陣的馮子材、黃海海戰中英勇捐軀的丁汝昌和鄧世昌、抗日英雄丘逢甲、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等等,毋庸贅述。丘逢甲的「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洲」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等凄然壯烈詩篇,至今讀來都讓人油然而生一股愛國之情。正是歷史上這些仁人志士和他們的壯烈愛國詩篇,激勵著中國人民在八年抗日戰爭中以兩千一百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為代價贏來了中華民族和國家的獨立!這樣的歷史難道不是進行愛國主義、民族氣節教育和振奮民族精神最生動最具體最感人的材料么?在這里,我們決不能忘記也不應該忘記祖國的歷史!忘記祖國的歷史,中國人何以為中國人?丟掉民族的精神,奮斗的目標和動力何在?
第三,在倫理教育方面,歷史學一直起著舉足
輕重的作用。一個民族或國家是否注重倫理道德的教育及其道德觀念的強弱,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通過歷史長河的潛移默化、在歷史的發展中日積月累起來的。歷史上那些注重個人修養、講究社會公德、行為品格高尚的人物及其言行,在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不斷弘揚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誦和效仿中,便逐漸形成了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史學家都特別強調歷史學的倫理教化作用。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注重文明禮貌和個人品德修養,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孔子的儒家學說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它講究嚴於律己,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仁、義、禮、愛。在調整人際關系的自律倫理上,倡導忠恕之道,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安邦治國的政治倫理上,主張以德治國,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要求治國者必須先正己、修身,禮賢下士,廉潔奉公,以民為貴,「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並把政治倫理和家庭倫理融為一體,認為「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中庸》),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推而廣之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人使眾也」(《大學》),至使「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如此才能達到「安民」和穩定社會的目的。在為富做人倫理上,主張以正當手段合法致富,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堅持「見利思義」,並要求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等等,而且還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綱領性學說「九經」:「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中庸》第二十章),以求完善理想人格……這些早已成了體現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進行倫理教育、提高國民道德素質、確立良好社會道德觀念、凈化社會風氣、增強領導幹部人民公僕意識的最好材料,也是市場經濟時代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
第四,在民族和社會團結教育方面,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中國歷史上,統一局面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就有利於民族的自然同化。事實上,不管是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經濟建設還是在共同反抗民族和階級壓迫的斗爭中,各民族之間都建立了利害與共、血肉相連的兄弟情誼。民族團結和友好合作成了中國歷史的主流,從而促進了民族的融合。雖然中國歷史上有過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宋遼夏金三個大動盪時期,但中華民族正好是在這三個時期經歷了三次民族大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方面,中華各族先民更是為我們樹立了無數的榜樣。單說清代,就有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平定內亂、土爾扈特人民重返祖國、左宗棠抗擊沙俄侵略者,等等。正是由於各民族人民長期的共同努力和團結奮斗,才創造了祖國如此光輝燦爛的歷史和絢麗多姿的文化。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上之所以能夠持續五千年而連綿不衰、從未中斷,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之所以能夠戰勝一次又一次外來文化的挑戰和武力侵擾,最終贏得了在世界東方的崇高地位,讓中華文化大放異彩,靠的就是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奮斗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而表現出的強大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榮辱與共的團結拼搏精神。特別是各族人民在經過近代百餘年共同浴血奮戰、力挽民族危亡歷史的洗禮之後,這根維系各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精神紐帶,已經變得非常堅韌了。誠如近代史學家鄧之誠所言:「二千年來,外患未嘗一日或息,軒黃胄裔,危而復安,弱而能存,滅而再興者何?莫非由群力群策得來。其艱難經歷,非史事何由征之。故欲知先民締造之跡,莫如讀史。」在此,歷史事實也一再表明,何時中華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社會就會發展得快,如漢唐盛世、兩次國共合作等時期;何時鬧分裂戰爭,社會就會動盪不安、停滯不前,如三國混戰、南北朝分裂、安史之亂、北洋軍閥混戰等時期。所以,祖國的歷史又是進行團結和統一教育、培養團結一致奮斗精神的生動材料。
第五,在國情教育方面,歷史學可以幫助國民認識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國策制定的歷史依據與現實基礎。國情,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基本情況。歷史學之所以能夠認識國情,是因為國情包括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兩大部分,而且,現實條件實際上只是歷史條件的延續,我們對國情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歷史的認識。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在《歷史學與國情認識》一文中已經有過比較詳細的論述。所以,只有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寫出了有利於國情認識的史學作品,國策的制訂才有據可依,國情教育才有籍可憑。比如,為什麼要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經濟建設和建構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史學家就應該向國民說明,因為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具體的歷史特點,是以中國歷史為依據、從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概括出來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一是中國有幾千年來土生土長的民族文化傳統,凡是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紮根,就必須同中國的固有文化相容,這叫因國制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根據自己的國情特點施行不同的政策,這就是特色,中國必須依據自己的歷史特點走自己的路。二是中國近代百年救國史證明,在中國走資本主義或別的什麼道路行不通,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三是建國之初中國是一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以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養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跡。所以,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所以,在中國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絕對行不通的。再如,為什麼要把我國現階段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為很久以來中國一直處於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生產力發展水平既不高也不平衡、經濟不發達和科技文化教育落後的狀態之下。這種狀態是歷史的延續,是現實的反映,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也即國情。又如,為什麼不少邊遠落後地區的老百姓不懂得計劃生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呢?因為當地老百姓還普遍地停留在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生產不發達人多好辦事的傳統宗法家族觀念里,所以要想讓當地老百姓明白計劃生育國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必須首先把他們從宗法家族傳統的束縛中解救出來!像這些基本的國情國策,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啟示,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更是中國歷史運動的連續不止性和中國歷史傳統的相對穩定性對中國當代社會的限定與制約。只有讓國民對這種國情有了
比較明晰的認識之後,我們的各項決策才能順利實施,市場經濟的建設才能順利進行。
第六,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蘊涵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從商周的甲骨、青銅文化到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從大一統的秦漢文化到魏晉玄學,從中外交融的隋唐文化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宋元理學,從明清的啟蒙思想到觀念大更新的近代文化;從《說文解字》到《康熙字典》,從《詩經》《楚辭》到明清小說,從《左傳》《史記》到《文史通義》、從《禹貢》到《皇輿全圖》,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從《齊民要術》到《農桑輯要》再到《天工開物》,從《九章算術》到《算經十書》再到《測圓海鏡》,從《甘石星經》到《授時歷》,從《考工記》到《夢溪筆談》,從《北堂書鈔》到《古今圖書集成》,等等,無不飽含著中國先民傑出的才能和聰穎的智慧,顯示出中國歷史內涵的豐富多彩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們對國民進行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內容。中國人學習專業知識,必須先打好人文知識基礎,這基礎就是傳統文化。通過對歷史學文化教育功能的實施,既可提高國民文化、精神和科學素質,又可幫助國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及人文之正確判斷標准,引導國民自覺地吸取歷史的智慧,高瞻遠矚,鑒往察來,以史觀我,認識並完善自身,更可以幫助國民從祖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中領悟到生生不息、奮斗不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精神。
以上六個要點便是筆者對新時期歷史學所應具有的社會教育的具體內容的解釋。換句話說,這六個方面就是用歷史學所包含的內容在新時期對國民進行社會教育時所能夠達到的具體目的。然而,在以上的各個方面我們到底做得怎樣了?由於誤解和認識上的缺漏等種種原因,現狀令人堪憂。
三、在新時期重視並加強歷史教育的理由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是巨大的,在市場經濟時代歷史學不能丟。對在新中國的舒適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這位孔方兄的懷抱里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一代進行歷史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為什麼呢?至少可以列出七大理由。一是我們這代人沒有經過亡國的慘痛,就算要愛國,如果不懂歷史,也不知從何愛起。二是在當今市場經濟下,為富不仁、見利忘義、弄虛作假、行賄受賄、以權謀私、公款吃喝、坑蒙拐騙、嫖娼賭博等等不道德行為和腐敗現象充斥其中,物慾橫流,腐風滋熾,人情冷漠,傳統文化沉淪,國民與幹部的整體倫理素質正在不斷地下降,社會風氣正在被嚴重污染。三是國民對國情國策不甚了了,在市場競爭和其他工作中處處受到歷史的制約和束縛,致使損失慘重。四是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的歷史意識、憂患意識、愛國意識和奉獻精神正在不斷地淡化。五是國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和人文、科學素質更是讓人憂心,思想保守、觀念落後、封建迷信嚴重、虐待動物、破壞生態環境、對邪教歪理學說識不破等等,都跟人文與科學素質不高、缺乏是非判斷能力有關。六是世界很不平衡。七是中國還不夠強大。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更應懂得包括那段血淚斑斑、慘絕人寰的近代史在內的中國歷史,從中了解國情、汲取養分,找到中國落後的歷史根源,領悟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樹立起高尚的民族氣節、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良好的道德觀念,建立起把祖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自信心,為市場經濟建設、為祖國的經濟騰飛和繁榮富強、為和諧社會的建構,盡到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盡的最大責任。在這里,我們沒有理由開口閉口抱怨中國落後,說西方比中國好,也沒有理由躺在孔方兄的懷抱里貪圖享受,更沒有理由抱怨歷史學無用。
國恥遺址圓明園又遭破壞,歷史的恥辱被人為地抹去,既砍傷了歷史,更砍折了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將來子孫後代對那段外國殖民主義者奴役中國的歷史,就只能去紙上憑吊或全靠想像了。曾幾何時,國恥日「九・一八」成了吉祥日「我要發」,文物盜賣猖獗,以日本侵略戰艦為模型的玩具、游戲二戰史實的日本游戲軟體、皇軍帽、德國納粹勛章等都成了商品而堂而皇之地在出售。更有甚者,劉文彩、西門慶、潘金蓮、黃金榮、湘西土匪這些遺臭萬年的歷史垃圾居然也成了商業「題材」!就連思想、文化、藝術乃至史學界也是「錢」字當頭,歷史人物的籍貫和活動、革命烈士的性別和經歷、庄嚴的革命歌曲等等,可以隨意改變或捏造,以致以訛傳訛,信以為真;至於歷史戲說、宮闈軼事、鬼神術數、封建迷信、亂改成語這類的小說、影視劇和廣告,更是比比皆然,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誤導力量。什麼職業道德和策略,什麼愛國主義和民族情感,什麼歷史良知和是非,什麼社會責任,什麼歷史尊嚴和民族精神,全然沒有了,剩下的就一個「錢」字!也難怪青少年一代對歷史茫然無知,在中國的學校教育中,誰重視歷史教育?在成人、函授、自學乃至普通高等教育中,絕大多數專業連中華文明史、中國文化課的影子都沒有!再加上社會的誤導,還有幾個青少年知道「林則徐是什麼人,他為我們留下了什麼遺產」呢?所以只好問「林則徐唱過什麼歌,拍過什麼影視片」了。當有演員穿日本海軍軍旗服做封面廣告的時候,當許多理工科博士除了自己的專業對別的一無所知的時候,當《三星堆文化大猜想》這種把中國人種歸為耶穌後代的書居然也出版了的時候……難道就跟我們的教育沒有關系嗎?所有這些,既是市場經濟下思想文化的貧困,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墜落,更是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缺憾。所以,必須採取各種方式和途徑加強正規歷史教育,否則,任由歷史糟粕繼續泛濫,任由學史無用論和史學無用論繼續泛濫,後果不堪設想。因為你不學歷史就不懂祖國是個什麼樣子,那就無異於忘了自己的祖宗、背叛了自己的祖國。近代西方一些殖民主義者之所以要宣揚「中國人種西來說」,就是想達到讓中國人忘掉自己的歷史和祖宗、服從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者的目的。近年一些日本政界和商界要人竭力粉飾侵華戰爭、修改歷史教科書中的二戰史及游戲二戰史實,其目的也是想讓世人和後代忘掉日本軍國主義者那段慘絕人寰的侵華史。而歷史的垃圾和糟粕的繼續泛濫則只會比不懂歷史更糟糕,它不僅是對自己祖宗和祖國的背叛,更是對祖宗和祖國的踐踏,既不利於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自我認識,也不利於當代精神文明的建設,更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對我們的子孫後代將遺害無窮。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發展市場經濟、建構和諧社會,不僅不能忽視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而且還要加強,國人也應更自覺地去學習歷史。否則,當歷史虛無主義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四、結語
歷史學所從事的研究和價值判斷,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有機結合,其生動具體性和說服感染力等優越性,為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用歷史學來進行社會教育,在幫助國民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國情國策、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凈化心靈、注重倫理道德、增進團結、振奮精神、提高文化科學素質、形成健康心態、促進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等各方面,其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因此,社會和學校學史無用論的流行、國民尤其是青少年歷史意識的淡化以及充斥於社會各個角落的歷史垃圾和糟粕的泛濫,都是危險的。所以,真誠希望全社會有更多的人來關心和扶植歷史學學科的建設,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歷史學的社會教育活動中來;也希望我們史學工作者能更多地面對現實,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更希望國人在忙於經濟建設時別忘了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養分。章太炎說:「鄙人提倡讀史之志,本為憂患而作。頃世學校授課,於史最疏,學者諱其傖陋,轉作妄談,以史為不足讀,其禍遂中於國家。」此言極是,謹此作結
② 歷史的作用是指什麼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③ 歷史有什麼好處
學習歷史,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事實,洞悉系列事件的發展規律,知曉和推論今天的一些事物的發展趨勢,同時無疑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譬如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兩種方式取徑切入歷史:一種系以宏觀歷史之思,從歷史的縱橫總體聯繫上把握微觀的歷史研究對象;一種強調從較長的時段來觀察歷史,注重歷史的結構性變動和長期發展趨勢。在黃仁宇「大歷史」的范疇內,主要分析因果關系及其歷史的合理性。對此他曾解釋:「縱使事實之衍化對我們個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時看來為荒謬不合理,可是把這些情事前後連貫,又從超過人身經驗的角度看去,則它們有其意義;最低限度,這些事跡使我們知道我們生命旅途之原委。」以「天地不為堯舜而存,也不因桀紂而亡」的客觀態度,放寬歷史的視界,探尋事件的前因後果。 讀史可以知興替,可以辨是非,今日社會風氣千變萬變,有時很難搞清方向和對錯,我們需要借鑒歷史。「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史為鑒,避免我們犯類似的錯誤,避免走彎路,借鑒其經驗,可以使我們多一些思路應對現在的問題。同時一切事物也都是在探索中發展,在發展中摸索的。吸收蘇聯的治國經驗,我們可以建立國家社會主義制度;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卻沒有成功歷史的典範可以借鑒,只有「摸著石頭過河」。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指導人們更好地把握今天、開辟未來。有利於汲取歷史上安邦治國的經驗教訓、有利於培養和弘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利於提高我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尊重歷史、珍視歷史經驗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 學習歷史尤其是本國歷史,可以培養一種獨特的民族氣質和民族情結,傳承歷史文化。眷戀國土,讓同根同生之華夏兒女落葉歸根,讓歷史與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緊密聯繫到了一起。有著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認同感,有著深刻華夏歷史意識的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是歷史的價值,在於建構國民意識。讀本國的歷史,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增長閱歷,培養民族節氣。一個不了解本民族歷史的人意味著對國家和民族的背叛,如趙薇披日本軍旗事件,台灣影星楊丞琳的戀日情結等等,這都是對歷史的無知,從而傷害了人民的民族感情。學習歷史,要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了解和正確認識國情,提高文化修養,增強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一想到歷史就應當有歷史的映像。三國風雲喚起磅礴之志,魏晉歷史鑄就桀驁不馴,漢唐盛世激起自信豪邁,兩宋衰弱使得我們哀婉惆悵,元清擴張凸現人們鐵血殺伐。這才能達到具有民族國民意識的標准。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求採納
④ 歷史對於我們有什麼作用
歷史對於我們作用如下幾點:
一我們可以了解社會發展史,能夠認識民族和世界歷史發展進程,從而有利於對我們人生坐標的定位。二我們從事的各領域的工作需要了解各行業歷史發展,從而對本專業形成正確的認知。三學習歷史有利於我們自身素質的加強和精神品質的培養。
簡介: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⑤ 歷史的重要性是什麼
歷史的重要性:
1、歷史的作用在於使人明智曉理、通古博今、修身養心,學習歷史對於個人、社會、民族以及國家都是很重要的,可以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可以從歷史中,探索未知世界,可以從歷史中,樹立民族自尊,可以從歷史中,考慮將來趨勢,歷史的作用不僅以史為鑒,更可以以史為鏡,以史為警。
2、歷史的重要性在於,接近真相,盡管歷史在發展中被曲解、隱藏,被人為扭曲的還是客觀發生的歷史,認為扭曲的歷史會形成一種偏激和扭曲的歷史。
3、歷史文化,只有傳承了歷史文化,才有自己的民族氣節,國人的靈魂,這里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屈原與端午節,由此演變而來的端午節就是一種歷史文化,歷史上的事件或者是活動流傳下來的影響,積淀在民間,並由此而催生的文化。
4、 對個人而言,增進知識,促進思考,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健全人格;幫助自己認識自我、實現自我。以史為鑒,聯系現實,服務於人生。
5、 對一個民族而言,增強民族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經世致用,服務於社會和國家。
6、 對人類文明而言,傳承歷史,延續文明;培養擁有全球意識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與教訓,造福人類。
⑥ 歷史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的價值和功能是什麼
歷史學的價值與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積極影響上。歷史學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特徵。
歷史學具有的鼓舞、教育的作用,能振奮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歷史實踐表明,一個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是這一民族自我保存、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動力與源泉。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堪稱民族脊樑的偉人,他們的精神力量永遠鼓舞著後人振奮向前。
歷史學以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為對象,其他各社會科學雖然也都是研究人類社會的,但它們是從某一側面、某一視角對社會進行考察、探討。
歷史學探究與敘述的是整個社會的歷史,探索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的復雜聯系,尋找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相互作用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較,歷史學表現出綜合性與整體性特徵。
(6)什麼是歷史功能擴展閱讀:
古代時候的歷史學: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史學名詞可能始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稱王之年——東晉太興二年(公元319年)。在當時和其後一個半世紀間,並未對它的內涵作出明確的解說。
但是,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
⑦ 歷史作用是指長遠影響還是短時的作用
作用 對人或事物產生的影響或其功能、效果
意義 價值;作用
影響 以間接或無形的方式來作用或改變[人或事] 的行為、思想或性質
一般情況下,作用側重歷史事件的具體的、短時或當時的作用,影響側重對以後的歷史事件的作用,有積極、消極兩個方面,意義側重在歷史地位上的作用,以積極作用為主。
⑧ 歷史有什麼作用
學歷史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內涵,和修養,更能提高我們對生活的理解,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一些規律,漸漸的你就理解了生活!歷史可以提高你對生活的判斷能力,例如在人生中的種種抉擇,坎坷,困難,面前你會慧與常人。
⑨ 歷史的作用
總的來說,歷史有兩大作用,用俗話說就是: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讓歷史告訴未來。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歷史是螺旋式的反展,她重復出現,但又不是完全的重復。了解歷史,了解傳統,就能在社會中處於不敗的地位。
說小點一個人的學習過程也可以說得上一部歷史,如果你「不以古為鏡」,那麼不好的歷史就會重復出現。在容易粗心的地方多加留心,就會「見興替」。
http://zhengxiliu.blogbus.com/logs/2214023.html
============================
歷史的作用,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內心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在渴望了解自己人類的歷史,總是會問「我們是怎麼回事,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種內心對於時空的渴望能填補對於生存環境的恐慌。而歷史,雖然對於我們自己遠了點,但是仍然是在這個意義層面上的。學習和了解歷史給自己帶來的跨度感能在很大限度上拉長對人們對生命的態度。
二是生活的需要,歷史對我們的作用不是體現在某一件事情上,不是臨時用什麼故事中的策略來處理。而是滲透在人們的觀念中,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象當時台下的一個老先生提到的「教育作用」相似,確切的說,不應該是教育作用,而是一種告誡。關於歷史,我們還沒有辦法生活回去了解歷史真相,我們能知道的就是這些歷史載體帶來的文化境界上的沖擊,我們知道,當時書寫歷史的這些人,其中就摻雜了他們對於事情的認識,而這樣的認識往往和歷史是存在差距的。只是史學比起文學創作來,少的是構思的相當然,少的是呼應式的完美,多的是真實的滄桑,滄桑中包涵的無奈。我們學習和認識歷史,無形之中是豐富了我們的閱歷,應該怎麼說呢?當我們這些平凡的小人物能站在歷史的高度去接納和改造生活,這是一種怎樣的閑庭信步。
http://post..com/f?kz=191021887
⑩ 歷史功能是什麼
歷史功能是用來觀看你以前所做過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