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杭州歷史上曾經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杭州作為我國古代八大古都之一,其歷史悠久性,文化遺產豐富性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作詩一首,詩中寫道“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詩中的西湖便是杭州最為著名的一道風景,這首經典的古詩詞無疑的描寫出了杭州景美、氣候舒適這兩大特徵,深刻的展現出了杭州作為省會城市的磅礴大氣之感。據史料記載,杭州曾是我國古代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自古便有人間天堂之稱。
㈡ 簡述杭州歷史``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趙構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軍進入杭州。同年,分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於此。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軍隊佔領,日本投降後被國民政府光復。1949年,解放軍進入杭州城,進而佔領浙江全境。
㈢ 杭州歷史上還有過哪些名稱
歷史上杭州的別稱有:餘杭、臨江郡、錢塘、臨安。
1、餘杭
傳說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
2、臨江郡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
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3、錢塘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
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
(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
安、於潛、唐山八縣。
4、臨安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
(3)杭州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杭州,簡稱「杭」,是浙江省省會,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
杭州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人間天堂」之美譽。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種植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杭州蠶桑、西湖龍井茶聞名全國。
風景名勝
1、西湖
西湖位於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它以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聞名中外,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總面積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於晴天水瀲灧,雨天山空濛。無論雨雪晴陰,無論早霞晚輝,都能變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態。湖區以蘇堤,白堤兩個景段的優美風光著稱。
2、千島湖
千島湖碧波萬頃,千島競秀,群山疊翠,峽谷幽深,溪澗清秀,洞石奇異,還有種類眾多的生物資源,文物古跡和豐富的土特產品,構成了享譽中外的島湖風景特點。經過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已形成了品位較高、內涵豐富的羨山、屏峰、梅峰、龍山、動物系列、石林六大景區的14處景點。
3、錢塘江
錢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是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河流全長688千米,流域面積5.56萬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億立方米。錢江觀潮的時間按農歷計算,每月的初三和十八日潮勢最大,在此前後則遞減。每天有兩次涌潮,其具體時間會有規律地推移。一年中,又以農歷八月十八日的潮勢最為壯觀,前往觀潮的人也最多。歷史上俗稱這天是「潮神生日」,如今則稱為「觀潮節」。
4、瑤琳仙境
瑤琳仙境位於桐廬縣境內,距杭州80公里,是華東沿海中部亞熱帶濕潤區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又名瑤琳洞,縱深1公里,總面積達28000平方米,是「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浙江省十大旅遊勝地」之一。它以曲折有致的洞勢地貌,瑰麗多姿的群石景觀,被譽為「全國諸洞之冠」。畫家葉淺予誇它是「中國少有,世界罕見」。
㈣ 杭州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1、雷峰塔
雷峰塔(Leifeng Pagoda)又名皇妃塔、西關磚塔,位於浙江省會杭州市西湖風景區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於公元977年,是吳越忠懿王錢弘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時恰逢北宋追謚錢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孫氏為「皇妃」,所以命名為「皇妃塔」。後來,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漸被人們稱為「雷峰塔」。
㈤ 杭州十大古城門在歷史上是什麼樣子的,都經歷了什麼
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古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先有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陽”,1983年“杭州、開封”正式列入六大古都,1988年“安陽”成為七大古都之一,2004年認定“鄭州”為八大古都之一,2010年又認定“大同”為九大古都之一,最後將成都列入古都,組合成十大古都。
但對於古都的個數一直爭論不斷,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有太多的城市曾經擔任過都城的角色。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無論是四大古都還是十大古都,保存有完整古城牆的只有西安、南京、開封三個城市。
這些古都中,杭州的存在感比較弱,這跟杭州較少參與這些古都之爭有關。提起杭州,大家都能想到南宋,想到岳飛,其實杭州對於南宋來說只是一個行在,名義上不是首都,實質上已經是首都了。而對於杭州的老城牆,現在很多年輕人的記憶大概就是那些掩映在樹木花叢中的古城門遺址的石碑。
杭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於生活居住是個好地方,於修建城池進行防禦卻非常地不方便。杭州山多水多,無法像北方城市一樣可以修一個非常方正的城牆。杭州的古城牆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窄,杭州的城門建設分為三個時期,隋唐築城、南宋巔峰、明清穩固。
杭州的歷史非常悠久,築城的歷史可追溯到隋朝時期,當年隋朝大臣楊素連續平定江南的叛亂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並桐廬入錢唐縣,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當時杭州只有四座城門:西北面的錢唐門,南面的鳳凰門,北面的鹽橋門,東面的炭橋新門。
杭州的城門數量在南宋時期達到頂峰。一方面是定都杭州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宋高宗趙構是一路難逃到杭州,還曾經在海上漂泊,因此有強烈的不安全感,趙構剛來到杭州,顧不上什麼風水,加上又比較窮,就把皇宮定在鳳凰山上,一來這是當時杭州的制高點,方便他控制全城,二來這里靠近錢塘江,對於已經是驚弓之鳥的趙構來說,如果金人一旦攻打杭州,他可以隨時從錢塘江逃往海上。於是趙構臨時使用早些朝代的皇宮遺址修築,整個皇宮內城只有三個城門:和寧門、東華門和西華門。
但杭州作為南宋實質上的首都,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商貿發達,很快人口倍增,於是南宋朝廷只好把城區往外擴張。經過不斷的修建和擴張,杭州外城的城牆形成旱城門13座、水城門5座的規模。旱城門的東城樓有便門、候潮門、保安門、新開門、崇新門、東青門、艮山門;南面的城樓有嘉會門;北面的城樓有餘杭門;西面有錢湖門、清波門、豐豫門、錢塘門。此外的水門五座,分別為保安、南水、北水、天宗、餘杭。
水門可以說杭州城牆的獨特所在,南宋之所以要修建水門,主要原因還是杭州的水系發達,既要滿足關防的需要,也要為城內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提供便利。杭州古時的河道就是通過水門穿越出城的。
宋人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對臨安城有的城門有詳細的記載:
旱門僅十有三,水門者五。城南門者一曰嘉會,城樓絢彩,為諸門冠,蓋此門為御道,遇南郊,五輅從此幸郊台路。城東南門者七:曰北水門,曰南水門,蓋禁中水從此流出,注鐵沙河及橫河橋下,其門有鐵窗柵鎖閉,不曾輒開;曰便門,曰候潮門,曰保安水門,河通跨浦橋,與江相隔耳;曰保安門,俗呼小堰門是也;曰新開門。城東門者三:曰崇新門,俗呼薦橋門;曰東青門,俗呼“菜市”;曰艮山門。城北門者三:曰天宗水門,曰餘杭水門,曰餘杭門,舊名“北關”是也。蓋北門浙西、蘇、湖、常、秀,直到江、淮諸道,水陸俱通。城西門者曰:曰錢塘門,曰豐豫門,即涌金;曰清波,即俗呼“衺門”也;曰錢湖門。其諸門內便門東青、艮山,皆瓮城。水門皆平屋。其餘旱門,皆造樓閣。諸城壁各高三丈余,橫闊丈余。禁約嚴切,人不敢登,犯者准條治罪。城內元三門俱廢之,獨朝天門止存兩城壁,杭人猶以門稱之。
南宋滅亡以後,杭州再也沒有成為首都,而元朝明文規定禁止修建城牆,再加上杭州是南宋的首都,對於前朝的首都,元朝總會有意無意的對杭州城牆多加“照顧”。杭州的21座城牆在元朝統治的一百多年間毀壞了很多,到了元代末年,起義軍的一支張士誠佔領了杭州,出於軍事考慮,張士誠更換、廢除了一些城門,杭州的城門變成了13座: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餘杭門、和寧門、清平門、天崇門、北新門、艮山門、慶春門、清泰門、永昌門、候潮門。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定都南京,對於臨近南京而又風景秀麗的杭州,明朝進行了修繕,杭州城門名稱和數量發生了變化:原13座城門中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候潮門、艮山門、慶春門、清泰門這七個城門的名稱沿用到了今天;和寧門、清平門、天崇門合並修建了鳳山門;餘杭門改稱武林門,因關外有“北關夜市”,也被稱為北關門;永昌門因以永昌為李自成的年號之故,又因登城樓可遠望江潮來處,清康熙五年改名為“望江門”,在附近有草橋,也被稱為草橋門。
從此這十座城門一直延續到清朝民國,成為我們現在熟知的杭州十大城門,沿著杭州的內環線依次分布,這十座城門除了修復過的鳳山水門和慶春門外後造的仿古城牆用以介紹杭州古城牆,其他的城門現在都已經只剩石碑,成為這些地方的地標。
慶春門的糞擔兒多到什麼程度呢?清朝時清朝的大將都不願意守衛這個城門,當時杭州的十大城門九個有清朝八旗把守,漢人不能染指,但唯獨只有慶春門有漢人把守,就是因為旗兵認為這里總擔糞出城,是污穢之門。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古城牆陳列館就位於杭城十大古城門之一的古慶春門遺址上,是杭州在城市改造“五縱六路”建設過程的一個產物,於2006年年底開工興建,2008年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陳列館全長不過66米,寬12米, 高6.6米,共分為兩層,內有南宋城牆考古遺址、古城門故事木雕壁畫、文物展示台等展示和陳列,蘊藏著超過1400年的老杭州歷史。
㈥ 簡述杭州歷史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跨湖橋遺址的發掘顯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史界稱為文明的曙光。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被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嘆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杭州古稱錢塘。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五代時的吳越國(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原錢塘、仁和縣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劃杭縣城區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㈦ 杭州的歷史
杭州歷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定都於此,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杭州地區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傳大禹到會稽(今紹縣)赴諸侯大會,在此「舍航(杭)登陸」,因稱「禹杭」,日後訛傳成「餘杭」。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又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於今杭州地域置錢唐縣,同時置餘杭縣,同屬於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於正史記載。
漢承秦制,漢初時節實行道、邑、侯國並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於韓信的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屬於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廢江都國。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承襲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並為吳郡都尉治,隸屬於揚州。兩晉時期,錢唐縣仍屬吳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時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餘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
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府,設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於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佔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直屬浙江省,並為省會所在地。民國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佔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改為7個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並為浙江省省會。
50年代以後,杭州的區域范圍經歷了不斷變化。先是將原有的八區改名為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艮山區、拱墅區、筧橋區;其後,艮山區並入下城區,筧橋區並入半山區,中城區大部分並入上城區,小部分並入下城區;1990年初,半山區又與拱墅區合並,成立新的拱墅區。屬縣則有蕭山、餘杭、臨安、建德、富陽、桐廬、淳安七個縣(市)。
50年來,杭州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杭州,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會。杭州在工業生產上已具備比較雄厚的實力,門類比較齊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農業科技力量和耕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大規模的城市和園林建設,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杭州,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東南部風景名勝優異、人文古跡薈萃的名城。
㈧ 歷史上都城在杭州的有哪些朝代
吳越國和南宋。
1、吳越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在唐天祐四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吳越先後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
2、南宋(1127-1279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 與北宋合稱為宋朝,共傳五世九帝,享國一百五十二年。
(8)杭州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
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㈨ 關於杭州的歷史文化和特點,有什麼資料(簡短一些,精練一些)
杭州鍾靈毓秀,數千年的歷史,孕育了豐富燦爛的「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和「南宋文化」。1936年,杭州近郊良渚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大禹治水時,在前往會稽(今紹興)途中,曾在此舌航登陸。航即方舟,「航」與「杭」通假,於是便有了「禹杭」的地名。此後杭州也就因此而得名。
杭州建城有2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代(
樂途遊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 黃金周出遊全攻略 前770-前477年),這里成了吳、越兩國的交界地,先後為吳國和越國所統治。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設錢唐縣。到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錢唐郡改稱杭州,此後州治遷至鳳凰山麓,依山築起杭州,州城方圓達「三十六里」。杭州作為南北大運河的終端,以商業經濟為主的城市化有了較大的發展。
五代時期的吳越國(907-978年)在杭州建都,一面在城內建造宮室、官署和宅邸,一面在西湖廣造佛寺、佛塔和經幢,杭州因此而有「東南佛國」之稱。由於吳越統治者實行了「保境安民,善事中國」的策略,東南沿海這片富饒的地區地區避免了戰亂的蹂躪。
到北宋,杭州一躍而為「東南名郡」,成了聞名全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大詞人柳永稱贊其「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宋室南遷,在杭州建都,歷時長達152年,杭州成為南宋統治區也是全國最大的國際性貿易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當時城市常住人口最多是曾達到120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經濟則以絲織、印刷、造紙、瓷器等手工最為發達。連皇帝宋仁宗也在詩中贊揚杭州「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洲」。
元代初年,訪游過杭州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歷明、清直到當代,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省會城市。
古老而又年輕的杭州,走過了千年發展變遷歷程,雖歷經滄桑,如今已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西湖景色流光溢彩,正步入從「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的黃金歲月,一個人文杭州、休閑杭州、最具有活力的杭州正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人們面前。
㈩ 杭州歷史
杭州歷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定都於此,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杭州地區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傳大禹到會稽(今紹縣)赴諸侯大會,在此「舍航(杭)登陸」,因稱「禹杭」,日後訛傳成「餘杭」。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又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於今杭州地域置錢唐縣,同時置餘杭縣,同屬於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於正史記載。
漢承秦制,漢初時節實行道、邑、侯國並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於韓信的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屬於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廢江都國。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承襲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並為吳郡都尉治,隸屬於揚州。兩晉時期,錢唐縣仍屬吳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時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餘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
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府,設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於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佔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直屬浙江省,並為省會所在地。民國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佔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改為7個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並為浙江省省會。
50年代以後,杭州的區域范圍經歷了不斷變化。先是將原有的八區改名為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艮山區、拱墅區、筧橋區;其後,艮山區並入下城區,筧橋區並入半山區,中城區大部分並入上城區,小部分並入下城區;1990年初,半山區又與拱墅區合並,成立新的拱墅區。屬縣則有蕭山、餘杭、臨安、建德、富陽、桐廬、淳安七個縣(市)。
50年來,杭州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杭州,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會。杭州在工業生產上已具備比較雄厚的實力,門類比較齊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農業科技力量和耕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大規模的城市和園林建設,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杭州,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東南部風景名勝優異、人文古跡薈萃的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