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元朝的歷史最值得借鑒的是什麼

元朝的歷史最值得借鑒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5 17:16:23

1. 元朝歷史值的借鑒的是什麼

千萬不要從物質上和精神上雙重奴役中國人,特別是漢族人。清朝成功的經驗就是還算把漢人當人看,好歹算二等公民,有吃的,有地方住。反觀元朝,漢族人是四等公民,連名字都只是數字,連書都不能念。就和日本侵略中國一樣,暫時會勝利,以後肯定會被踢回老家。千萬不要小視中國人,因為咱們有一種雜草的精神,不會被任何一種實力給消滅的,除非地球毀滅!

2. 如何正確認識元朝的歷史地位

「乾哉大元」,據說元世祖忽必烈當時就因看到了《周易》中的這句話而將自己建立的政權定名為「元」的,如果這屬實的話,則說明了忽必烈在重視接受漢族文化的同時,他本人也很迷信,「君權神授」的思想成為歷代帝王最樂於接受的命題之一。然而以後的歷史告訴我們,「大元」並沒有象忽必烈事先設計的那樣「與天同壽」,11帝97年的中原統治,使後人毫不猶豫地將其歸入「短命王朝」行列。但是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大元」在它短暫的97年生命歷程中給中國歷史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 政治上:

1、 元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達360餘年的幾個政權分立和割據的局面,出現了

空前的統一。這種大統一局面在中國歷史上是僅見的,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歷朝不可比擬的,也為它以後五、六百年的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石。

據《元史 地理志》載,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

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歷來由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的一些地區,也正式劃入了元朝版圖。正所謂「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

隨著吐蕃諸部歸附元朝,西藏地區就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

域。元政府在此設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務,自此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開始確立。

也是在元朝,政府在台灣地區設置了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台灣。這是中國政府在台

灣正式建立的行政權力機構。所有這些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都是極為巨大的。

2、 為加強中央集權,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事務之同時,在地方推行了行

省制,統管地方軍事、行政、財政事務。當時全國共分設了11個行省。其中包括了唐時所謂的「羈縻之州」。行省制度是元朝的一個創舉,是對秦漢以來郡縣制的發展,對後代行政區劃影響很大,這一制度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

(二) 經濟上:

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促使國內經濟的發展。元代的農業生產從總的來說,不是倒退,而是有所前進,但各地區的發展卻並不平衡。

由於蒙古貴族在西征,攻金和滅宋戰爭中,俘虜了大批工匠,都集中到官營手工業局、院。元朝統一全國以後,手工業局、院幾乎遍布全國各地。規模較大,分工很細,能工巧匠多,故而生產有了發展。手工業空前發達,其規模和產量遠在宋、金之上。總之,元代的工商業保持著相當發展的趨勢,在中國史上佔有一定地位,均超過前代。

(三) 民族關繫上:

元朝的大統一為國內各民族的聯系與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當時的中國由各民族間的相互廝殺的戰場變成了一個民族的大熔爐,因此在元代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又一個新高峰。

漢族與少數民族長期雜處,互通婚姻,實現融合。進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其他多種色目人,與漢人逐漸融為一體,蒙古人也逐漸漢化。

元朝又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國的「回族」便開始形成於此時。蒙古汗國西征後,中亞和西亞信奉伊斯蘭教的各族人士大批來到中國,他們被稱為「回族」,為色目人種之一。

在元代,他們受漢文化的深刻影響,明顯漢化,但他們保持著信奉伊期蘭教和一些獨特的生活習慣,後來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即:「回族」。

(四) 交通及對外聯繫上:

元朝的交通十分發達。不僅陸路有完備的驛傳制度,四通八達,(這種制度對國外諸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俄羅斯,沿用了數百年之久)而且注意發展漕運和海運。

元朝滅南宋後,為了南糧北運,開辟了南北海運線。海運線自長江口的劉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東行,由成山轉西至劉家島、登州,於萊州大洋入界河口到直沽。這條海運線成為元朝南糧北運的主要航道。

隋時開鑿的大運河在宋、金時已不暢通,於是元世祖決定對運河進行疏浚與整修。分別開挖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自此元代運河航線不必繞道洛陽,全程縮短了900餘公里。對於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鞏固國家的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

有元一代是對外開放的時代,進入了中國中外交通,經濟文化大交流的活躍期。陸路通波斯、敘利亞、斡羅思和歐洲其它國家。海路通日本、朝鮮、東南亞、印度、波斯灣,以至非洲各地。泉州、廣州、明州成為當時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各國旅行家在元代交往頻繁。馬可波羅的《行記》成為歐洲人了解中國及亞洲知識的重要來源,對歐洲人編制地圖和哥倫布等人的遠航產生了很大影響。元朝時,中國的印刷術、火葯等技術發明,先後輾轉傳入西歐,中醫學及紙紗制度傳入了中亞。元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世界文明的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五) 文化上:

元代在繼承前代文化的基礎上,由於國際文化的大交流,它大統一為文化發達提供保障。經濟發展為文人安心從事文化活動提供條件。「兼容並包」的相對自由、寬松的學術空氣促成了元代文化的繁榮與進步。元文化成了我國封建文化繼漢唐以來的第三個文化高峰。

當然,我們在肯定元代對中國歷史作出貢獻的同時,始終不能忘卻,游牧民族對農業民族的征服,必然會對農業民族造成許多不利的影響,對封建經濟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

(一) 政治上:

蒙古軍隊在統一戰爭中,即採用分而治之的辦法控制被征服民族。元建國之初為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採取了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將全國人分為四等,分別在政治、經濟、法律、科舉等方面區別對待,構成了人為的民族等級。以致造成民族、階級矛盾十分尖銳。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做法,成為元帝國短命的重要因素,社會正常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二) 經濟上:

蒙古族在經濟發展中的落後因素造成了元帝國生產關系某些方面的落後。如;蒙古軍隊在統一戰爭中,在已佔領的土地上,退耕還牧,造成了農業生產的極大破壞.元朝建立後,又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大量奴役驅口進行勞動。這種奴隸制的殘余形態與中原長期以來的封建生產關系是格格不入的。然而它竟一直與元帝國相始終,最終阻礙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再如:元代官辦手工業中實行工匠和匠戶制度。重新加強了對手工工匠的人身依附關系,致使官辦手工業各部門生產效率極低且質量差。

(三) 文化上:

元朝雖然最先把程朱理學規定為考試取士的標准。對明、清兩代科舉制有重大影響。但是元朝本身對科舉並不重視。有例為證:有元一代,共開科 16次,取士人數僅占文官總數的4%。科舉制可謂跌入了歷史的最低深淵,這對文官的素質和社會風氣都產生了不利影響。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之說。因此元時大批文人受歧視,有的甚至被下放,社會地位極低,以致於不少文人才士隱匿山林。

3. 元朝有什麼歷史意義

每一個朝代必有其存在的價值,一旦失去其中的一個,歷史的長河便會出現一個漏洞,長河中的水也會流盡。
元朝。。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內。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滅亡。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元國號並改國號為「韃靼」。元朝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98年。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羅兄弟及其子馬可波羅成為得到元朝皇帝寵信,在元朝擔任外交專使的外國人。元廷曾要求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緬甸、爪哇)臣服,接受與元朝的朝貢關系,但遭到拒絕,故派遣軍隊進攻攻打這些國家或地區,其中以元日戰爭最為著名,也最慘烈。
元代為了滿足大都的糧食、物資需要,除了利用陸路和運河交通外,又開辟海運航線。海運成本低廉,終元之世,深受重視。 元代修治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大運河原為隋朝時修建,元代為補充修建)。其中主要有從山東的濟寧(今屬山東)到東平(今屬山東)段的濟州河,從山東東平到臨清(今屬山東)段的會通河,自大都至通州(今屬北京)段的通惠河等。
文學
元曲- 元曲四大家,即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又稱」關、馬、鄭、 關漢卿
白」。 元代,民族樂器三弦的出現值得注意。戲曲藝術在元代出現了以元雜劇為代表的高峰。元雜劇的興盛最初在北方,漸次向南方發展,與南方戲曲發生交融。代表性的元雜劇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另外還有王實甫、喬吉甫,世稱六大家。典型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單刀會》,王實甫的《西廂記》。元雜劇有嚴格的結構,即每部作品由四折(幕)一楔子(序幕或者過場)構成。一折內限用同一宮調,一韻到底,常由一個角色(末或旦)主唱,這些規則,有時也有突破,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達五本二十折。元雜劇對南方戲曲的影響,造成南戲(元明之際叫做傳奇)的進一步成熟。出現了一系列典型劇作,如《拜月庭》、《琵琶記》等等。這些劇本經歷代流傳,至今仍在上演。當時南北曲的風格 已經初步確立,以七聲音階為主的北曲沉雄;以五聲音階為主的南曲柔婉。隨著元代戲曲藝術的發展,出現了最早的總結戲曲演唱理論的專著,即燕南之庵的《唱論》,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則是北曲最早的韻書,他把北方語言分為十九個韻部,並且把字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這對後世音韻學的研究以及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均有很大的影響。

4. 元朝借鑒了漢朝的哪些制度,都體現在何處呢

1279年蒙古徹底滅亡了南宋,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的混亂局面,建立了元朝,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時期,國家統一,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繁榮,文化出現了接近民俗的元曲。那麼元朝這些現象的背後借鑒了漢朝的哪些制度呢?

三、地方制度仿效州刺史制建立行省制

西漢中期,中央統轄的郡國數量越來越少,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漢武帝視具體情況而定,把除了三輔(京兆、馮翊、扶風)、三河(河南、河內、河東)和弘農以外的地區把全國分成了13個州部:冀州、青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涼州、幽州、並州、交趾、朔方。中央在每個州設立刺史一名,專職監察地方。後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而元朝的行省制正是仿效這種制度建立的,亦是根據具體情況而設置,把當時的西藏設置為宣政院,台灣為巡檢司,其他地區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省、江西、湖廣,這就更加鞏固了元朝的王朝政權。

5. 元朝在我國歷史上有什麼重要貢獻

元朝的最大歷史功績是統一了中國,中央設省,其所設嶺北省,包括今蒙古全部和前蘇聯西伯利亞中部一帶;遼陽省包括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以東及西伯利亞地區.同時負責管理澎湖列島和台灣.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
1、蒙古統一中國北部,形成了新的北方強勢國家。
2、中國軍事技術先進,火器發達,蒙古軍隊是當時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軍隊。
3、元朝實現了中國再一次的大統一,各民族再一次實現大融合。
4、在地方創立行省制度,被沿用至今。
5、元朝時期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6、紙幣成為流通貨幣,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7、開通海運。
8、八思巴創蒙古文字
9、馬端臨著《文獻通考》
10、趙孟珧書畫,對後世影響深遠。
11、王禎著《農書》
12、黃道婆的改進棉紡織技術,
13、景德鎮青花瓷、景泰藍等手工業發達
14、元朝雜劇成就輝煌。
15、《大元通志》成為具有法典性質具權威的官方政書
16、修正宋史、遼史、金史
17、畫壇「元四家」為後世留下不少傳世傑作。

6. 大家怎樣看待元朝歷史呢

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空前的大一統,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王朝。然而在很多人的觀感之中,卻是存在感很低的王朝。

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

這就好比今天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的,不僅是現在,在歷史上,中國從來都不是單一民族國家。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同樣是中國歷史上值得關注的一個時期。至於這個王朝所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因素多,還是消極的因素多,那則是另外一個問題。換句話說,你可以討厭元朝,但無法忽視元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王朝的事實。

也有一些人,動輒就說,我們假如承認元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王朝,就意味著我們否認文天祥等人抵抗的合理性!這是非常荒謬的,我們承認元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王朝是一回事,而文天祥等人抵抗的合理性是另外一回事,他們之間並不矛盾,這就如同我們說,秦國和趙國都是戰國時期的重要政權,但是,趙國人對秦國的抵抗,當然是具有合理性的。俗話講,親兄弟明算賬。但並不意味著,明算賬就是否定親兄弟。

7. 元朝在歷史上有哪些事件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1、推行行省制: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因大元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2、發展商業、推行紙幣:由於蒙古對商品交換依賴較大,同時受儒家輕商思想較少,故元朝比較提倡商業,使得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國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為當時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為了適應商品交換,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
3、文化松禁:元朝文學以元曲與小說為主,對於史學研究也十分興盛。相對的元朝的詩詞成就較少,內容比較貧乏,但是文以虞集為長,詩以劉因為著。 明朝王世貞說「元無文」,但是敘事性文學如戲曲、小說第一次成了主導地位。元朝使華北誕生元曲,江南則出現以浙江為中心的文人階層,孕育出《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長篇小說,自由奔放的文人如楊維楨、倪瓚等人,在城市發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8. 元朝興衰制度分析與借鑒

行中書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因元朝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建置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遵用漢法,立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宰執官。其後,相繼於各大地區建立行中書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書省宰執官出領各行省,稱行某處中書省事。以後此類行省實際上已成為常設的地方行政機構,與前代所置臨時性的分遣機構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書省宰相行省事系銜,就與中書省的許可權沒有區別,嫌於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稱某處行省某官,不再帶中書省宰相職銜。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銓定省、台、院、部官,罷各行省所設丞相,只置平章政事為最高長官,以與都省相區別。後來,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許設丞相。延佑七年(1320年),復罷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為平章政事。泰定(1324~1328)以後,某些行省又設丞相,視需要及任職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兩員(從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員(正二品),參知政事兩員(從二品),其品秩與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為一,置郎中、員外郎、都事,品秩皆低於都省。元末,有些行省還增置「添設」平章、右丞、左丞、參政等官。行省掌管轄境內的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及其他軍國重事,統領路、府、州、縣;距離省治遠的地方,另設宣慰司統之,作為行省的派出機構。、

在封建制度里,貴族處於最高統治地位,當蒙古族佔領其他國家建立政權後,就出現了包括蒙古族貴族在內的多個民族貴族並立的情況,這產生了全國該由誰統治的問題。元朝為了國家穩定和維護蒙古貴族在全國的統治權,採用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元朝在民族文化上採用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國內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並鼓勵國內各個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還包容和接納外國文化,甚至能准許外國人在中國做官,通婚等。歐洲著名歷險家馬可.波羅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員。 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主要指蒙古族。 色目人繼蒙古人之後名列第二等,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欽察、唐兀、畏兀兒、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邊的一些較早歸附的部族,也屬於色目人,如汪古部等。 漢人為第三等,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雲南(大理)人,東北的高麗人也是漢人。 南人為第四等,指最後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區的人民)。

由於蒙古的勢力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元代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比歐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時因濫發紙幣而造成通貨膨脹)。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
農業生產和賦役制度
由於長期的戰爭,使得北方人口下降,農田大量荒廢為牧場。在內地先進農業經濟的影響下,元朝統治者逐漸放棄落後的游牧經濟和剝削方式,實"以農桑為急務"的政策。 忽必烈在位期間,先設立勸農司,後又更名為司農司、大司農司,派出許多勸農使分赴各地整頓農桑。元政府又將《農桑輯要》一書頒行各路。 元朝推行了軍屯、民屯及軍民和屯等屯田措施。此外,還採取了興修水利等其它許多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於是,各地的農業生產逐漸獲得恢復和發展。元代棉花種植的逐漸推廣,是農業生產上的一項重要成就。 在土地佔有關繫上,元代基本上沿襲遼金及南宋的傳統,佃戶從事生產的租佃關系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在元朝,佃戶的地位又有所下降。 元代還存在著落後的驅口。他們另有戶籍,稱驅戶、驅丁。非經放良或贖買,不能改籍。驅口作為奴隸制的殘余形態,直到元朝滅亡才消失。 在元朝,土地兼並的趨勢繼續發展。隨著土地兼並的惡性發展,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社會危機迅速加深。 元代的賦稅制度,主要有稅糧和科差兩項。稅糧南北不同,北方分為丁稅、地稅;南方則沿襲宋代舊制,按地畝徵收兩稅。科差行於北方者,包括絲料、包銀和俸鈔三項。南方科差則有戶鈔、包銀。 元朝差役,按里甲戶等編派,如坊正、里正、倉官及庫子等。又有修城、開河、築堤、運輸等力役。元朝差役極為繁重,給勞動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手工業生產
元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生產規模都很大,內部分工更細。官營手工作坊服務的對象,主要是統治者。 元朝實行匠戶制度。工匠另編戶籍,稱為匠戶。元代匠戶分為軍匠、系官人匠。此外,還有投下匠戶。匠戶職業世襲,非經放免,不能脫籍。 元代棉紡織業取得了突出的發展。在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的推動下,松江烏泥涇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同時,絲織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其中如杭州等地的私營絲織業作坊,在元朝後期達到較大的規模。 元代的制瓷業有新的發展。景德鎮是全國最大的制瓷中心,產品精美,其中的青花瓷最為著名。其餘如龍泉窯、鈞窯、定窯等,都繼續得到發展,產品遠銷海內外。 此外,元代的礦冶、造船以及印刷等行業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商業的發展
元朝的大都,不僅是全國的經濟中心,而且是當時國際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東西方很多國家的商隊和使團。 其它重要城市,多集中在水、陸交通沿線,其中運河和長江沿岸的商業城市進一步發展起來,如揚州(今屬江蘇)、集慶(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平江(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及杭州(今屬浙江)等。此外,沿海的廣州(今屬廣東)、泉州(今屬福建)、福州(今屬福建)、溫州(今屬浙江)及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等,都是重要的外貿港口。 元代沿襲前代的專賣制度,從鹽、茶、酒、醋到農具、竹木,無不列入專賣范圍。其中最重要的則是鹽。元政府也設立市舶提舉司,嚴密控制海外貿易。 元世祖時,先後發行了中統元寶鈔和至元鈔。以後,幾代元政府曾變更鈔法,並鑄造過銅錢,但都行之不久。元末,濫發紙幣,結果紙幣貶值,激化了社會矛盾。 斡脫原是由中亞貴族出資交商人們經營的商業組織,即商隊、夥伴的意思。斡脫們放出的高利貸稱斡脫錢。元朝時期,斡脫錢橫行,元政府也先後設置斡脫所、斡脫總管府,以牟取暴利。
海運的利用和大運河的疏浚
元朝時期,為了滿足大都的糧食、物資需要,除了利用陸路和運河交通外,又開辟海運航線。海運成本低廉,終元之世,深受重視。 元朝修治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大運河原為隋朝時修建,元朝為補充修建)。其中主要有從山東的濟寧(今屬山東)到東平(今屬山東)段的濟州河,從山東東平到臨清(今屬山東)段的會通河,自大都至通州(今屬北京)段的通惠河等。如今成為享譽世界的京杭大運河,對南水北調工程有巨大作用。

1.結束了唐朝後三個多世紀的分裂狀態,實現了歷史上的新的大統一,大元朝領土面積超過了漢唐,是歷史上最大的版圖,中國今天的疆域是元代基本上定下了輪廓。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尤其是西北方面伸展到了難以計算里數的地方。 2.歷史上第一個蒙古民族建立的君臨全國的王朝。 3.對今新疆,西藏等地進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轄,西藏(吐蕃)首次進入「大中國」版圖。 4.中國現在的省制發韌於元代的行省制度。 5.對外關系發展,擴大了中國人視野,促進了中國社會變化。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元朝的天下「梯航畢達,海宇會同」,超出了以前任何一個朝代。 6.在歷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豐富內容,對中國及廣大亞歐世界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7.成吉思汗為古代軍事史寫下了獨特的篇章,忽必烈軍隊從北往南,越過大渡河,大雪山和金沙江,完成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創舉。 8.中原地區長期遭到破壞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中原文明保存和延續有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9.包容多種宗教,忽必烈說全世界崇奉的預言人有四(基督,穆汗默德,摩西,釋迦牟尼)我對這四人都致敬禮。 10.1332年造的銅火銃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火炮,其他手工業生產提高。 11. 發達的海道漕運,龐大的船隊航行於東海,黃海和渤海的海面,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壯舉,南北大運河暢通無阻,浩浩荊吳船,日夜行不已。 12.元大都是全國的商業中心,交通中心。 13.興旺的海外貿易,貿易國由宋時的五六十個發展成140多個,東到日本高麗,西抵波斯灣,紅海和非洲東海岸。 14.創制和推行八思巴字,被稱之為中國文化庫藏中的一塊閃爍著奇異光彩的瑰寶。 15.巧思絕人,度越千古,從此大科學家郭守敬的月球山,郭守敬星運行在浩茫的太空中。 16.充滿草原氣息的《蒙古秘史》,被稱之為中國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作品。 17.產生元曲,獨創元雜劇,大劇作家關漢卿,西域文人薩都刺等一代名流。 18.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著作是哥倫布決心出航的一大誘因。 19.道教始祖丘處機稱成吉思汗為:天賜勇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

9. 短命的元朝在歷史上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

元朝將南宋滅了之後,它只是統治了97年,算是短命的,但是元朝卻開辟了一個包容多民族文化的強大帝國,而且元朝還非常強悍的將西藏和台灣收於囊中,並且元朝還廢除了地方的行政權力、軍事權力和財政權利,地方再也沒有機會為非作歹,瓜分中央集權的紅利了。這幾種變革,對於整個歷史發展都是有益的。

一、元朝蒙古軍,將國家領土擴充的相當廣闊



元朝的生存壽命雖然不長,但是蒙古人將元朝打理的還是非常好的,這也為後來現代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打下了基礎,這樣的貢獻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且貢獻也是非常卓著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是元朝的最具功勛的君主,他們為後世的中國貢獻了很多自己的力量。

10. 請問幾道歷史題:元朝最值得我們借鑒的是什麼東西 第二:請介紹一下元朝名族融合的情況嗎。

我看過蒙古秘史、成吉思汗傳等書,覺得元朝值得我們借鑒的是 對資源的所有權。
當一個民族沒有了資源,沒有了生存之地,沒有了干凈的空氣、干凈的飲用水、干凈的地盤之時,能夠解決民族危難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擴張、再擴張!
鐵木真殺死了多少人,沒有人統計過,但卻有人統計鐵木真所統治的歐亞大陸板塊,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的壽命很短暫,即使沒有被殺死最終也總是要死的,而偉大的事業確是亘古不變的。
當我們的危機對內無法解決的時候,就需要學習鐵木真,這大概就是成吉思汗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至於民族融合,都是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閱讀全文

與元朝的歷史最值得借鑒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