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紹一下河北張家口市的歷史!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保定市,東鄰北京市,東北與承德市相連,西與山西省接壤。張家口市是河北省轄市,現轄4區(橋東、橋西、宣化、下花園)13縣(萬全、懷安、宣化、陽原、蔚縣、涿鹿、康保、沽源、張北、崇禮、赤城、尚義、懷來)。張家口人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宣化縣王家窯遺址可將其追溯到原始社會。歷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就發生在張家口的涿鹿和懷來一帶。 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後來向東遷徙,沿著北洛水南下,到現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邊,向東北走,最後定居在涿鹿附近。炎帝部落的發祥地約在今陝西的渭水上游一帶。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到達今山東一帶。蚩尤部落,史書上又稱九黎族,是原來居住在我國東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動范圍大致是北自山東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東達海邊。炎帝部落東遷的結果,在山東、河南一帶與原居住在這一地區的蚩尤部落發生了沖突。經過長期的斗爭,炎帝部落被打敗,逃往涿鹿投靠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部落在涿鹿進行了戰爭,結果蚩尤被打敗後逃到冀州一帶,被殺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不久,因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於是炎、黃部落又發生沖突,大戰於阪泉(今懷來一帶)。結果炎帝被打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戰後,炎帝部落歸順了皇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進一步結合。以後,又向南發展,進展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春秋以來,這些中原地區的居民自稱「華夏族」和「炎黃子孫」。張家口之名始於明代。由於連年戰爭,河北人口銳減。明朱棣遷都北京後,為充實京畿人口,鞏固邊防,增加兵源,與永樂二年(1404年),有計劃地從山西人煙稠密的縣、區,移民到張家口、宣化一帶,由官方築起土堡,以居新遷之民。為防禦北方游牧部族騷擾,於各地築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並可攜眷久居耕種。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鎮屬縣各隘口均築磚城,分設參將、守備、千總、指揮、游擊等武官駐防。由於「大境門」地形險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張文指揮負責在口南五里許建張家口堡,屯住重兵,守衛邊塞,有「武城」之稱,即今武城街名之由來。《萬全縣志·張家口概況》記載:「張家口在明代原屬萬全右衛,宣德四年(1429年)始築堡城,為與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鎮。」相傳因其北五里有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兩山相距數百步,對峙如門;又因該堡城為指揮張文所築,故名張家口堡,後改稱張家口。請順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門邊牆開豁建門,曰「大境門」。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京張鐵路的通車和張家口火車站的建立,是張家口近代經濟發展的起點,對其城市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築京張鐵路,委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會辦。1906年1月6日,京張鐵路開始從豐台鋪軌,詹天佑在路軌上釘下第一個道釘。1980年5月,京張全線關鍵工程,長1091米的八達嶺隧道竣工。1909年7月,京張全路鋪軌完成。9月20日,張家口站為京張鐵路全線正式通車舉行慶祝茶會,招待官商各界。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全長201.1公里。同年,又自張家口向西展築張家口至歸綏(今呼和浩特)鐵路,即京綏鐵路。京張、京綏鐵路的通車,大大促進了張家口工商業的發展。 1982年9月17日,國民黨政府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區改建為省,張家口為察哈爾省會。1037年8月27日,日軍佔領張家口,爾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39年初,肇建張家口特別市,成立偽市公署,張家口始設市。同年9月,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成立,首府駐張家口市。 1945年8月23日,張家口第一次解放,隨之成立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屬晉察冀邊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晉察冀邊區委員會均設於張家口市。同年11月改屬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1946年10月,我軍戰略轉移,撤離張家口。1948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張家口,復建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15日,察哈爾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張家口市。1952年11月7日,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張家口市劃歸河北省,為省轄市。
㈡ 誰能簡單幫我介紹下河北張家口的人文歷史,謝謝大家。
歷史沿革編輯
春秋戰國時張家口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
秦時南部改屬代郡、北部屬上谷郡。
漢時大部分屬幽州地界,小部分屬烏桓、匈奴、鮮卑。
隋時東為涿郡,西屬雁門郡。唐時北屬突厥地,桑乾都督府,南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少屬河東道蔚州。
北宋時張家口市皆屬遼之西京道。
南宋時皆屬金之西京路。
元張家口市皆屬中書省。
明張家口市除蔚縣一帶屬於山西大同府外,其它皆屬京師(治順天府,北京市)。
清時北屬口北三廳(多倫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廳),南屬宣化府(治今宣化)。
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察哈爾特別區興和道和口北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張家口市多個縣成立抗日民主政府,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重設察哈爾省建制。
張家口風景圖冊(23張)
1952年11月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察南、察北兩專區合並後稱張家口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為專區治所,張家口、宣化兩市劃屬河北省。
1958年5月張家口市改屬張家口專區。
1959年5月撤銷張家口專區,所轄各縣劃歸張家口市。
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及所屬各縣隸屬之。
1967年12月,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轄張家口市,縣屬不變。
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
1989年12月,張家口市撤銷茶坊區、龐家堡區。
1992年,經河北省政府批准,張家口市成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1993年7月1日,張家口地、市合並,稱張家口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2003年3月,察北牧場、沽源牧場由河北省農墾局劃屬張家口市,改為察北管理區、塞北管理區。
2004年4月,市委,市政府將高新區和南新區合並為高新區。
2010年3月22日,經市委、市政府批准,張家口市產業集聚區成立。
交通編輯
張家口地處京、冀、晉、蒙四省市交界處,市區距首都北京僅180公里,距天津港340公里。是京津冀
交通
(環渤海)經濟圈和冀晉蒙(外長城)經濟圈的交匯點。張家口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808公里,鐵路通車里程623公里。[5]
高速公路網發達,京新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首都環線高速公路、張石高速公路、京大高速公路、張承高速公路、繞城高速公路四通八通,交通極為方便。
京包鐵路在此設有張家口站和張家口南站。京張城際鐵路也即將開工建設。
張家口機場有航班往返國內各大城市。
7人口編輯
2007年張家口市常住人口為419.65萬人,比上年增加1.5萬
城市全景
人。人口出生率為13.12‰,死亡率為7.1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3‰。[6]
8經濟編輯
2012年張家口市實現生產總值1233.67億元,同比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05.89億元,同比增長4.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29.05億元,同比增長11.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98.73億元,同比增長9.9%。人均生產總值達28142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張家口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6.7%、42.9%和40.4%。[7]
農業
2012年糧食播種面積47.53萬公頃,同比下降0.8%,糧食總產量達154.73萬噸,同比增長321噸,糧食單產3255公斤/公頃,同比增長0.8%。2012年蔬菜播種面積99298公頃,同比增長11%,蔬菜總產量達638.8萬噸,同比增長10.8%,蔬菜單產64336公斤/公頃,同比下降了0.2%。園林水果總產量達到61.4萬噸,比2011年增長8.3%。[7]
工業
2012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97.30億元,同比增長13.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9.4%,集體企業增長16.2%,私人控股企業增長23.9%,港澳台商控股企業增長18.5%;輕工業增長18.2%,重工業增長11.9%。分產業看,礦產品及精深加工產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86.21億元,同比增長16.6%;食品加工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87.81億元,同比增長16.1%;裝備製造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2.22億元,同比增長7.7%;新型能源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3.06億元,同比增長5.2%。分企業類型看,大型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87.67億元,同比增長9.0%;中型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81.10億元,同比增長9.2%;小型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23.79億元,同比增長23.3%。
張家口市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74.46億元,同比增長4.54%;累計實現利稅149.09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實現利潤66.67億元,同比增長3.03%。
--網路
㈢ 張家口歷史
張家口市是一座塞外古城,具有悠久歷史,歷為北方各民族雜居之地。 春秋時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秦時南部改屬代郡、 上谷郡。漢時分屬烏桓、匈奴、鮮卑。隋時東為涿郡,西屬雁門郡。唐時 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少屬河東道蔚州。北宋時為武州、蔚州、奉聖州、 歸化州、儒州、媯州地。南宋時皆屬遼。元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 部置興和路(治今張北)。明為延慶州、保安州、雲州、蔚州及萬全都指揮 使司十二衛、所地。清時北屬口北三廳(多倫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 廳),南屬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察哈爾特別區口 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民國二十八年(19 39年)初設立張家口特別市。
1952年12月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察南、察北兩專區合並後稱張家口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為河北省直轄,並為專 區治所。1958年5月張家口市改屬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撤銷張家口專區, 所轄各縣劃歸張家口市。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及所屬各縣 隸屬之。1967年12月,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轄張家口市,縣屬不變。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1993年7月1日,張家口地、 市合並,稱張家口市。
真誠歡迎您到張家口來,現在國際滑雪節正在張家口舉辦!
㈣ 張家口市區的根和原點是哪一座古堡擁有多少年歷史
張家口這座塞外名城,在中國古近代發揮著無比巨大的作用。在古代,張家口堡曾是明朝抵禦蒙古人進犯中起的無比重要的作用,而在近代,從張家口的起源的張庫大道一直起著溝通庫倫、俄羅斯的重要通道,今天讓我們走進張家口,走進張家口最早的城堡——張家口堡。
古老的牆壁,古老的民居,濃重厚實的古老氣息。曾經的張家口堡已經失去了曾經的軍事功能,但但是卻憑添了現代人們的古典韻味。對於張家口堡,你想來么?
ps:
地址:張家口堡位於張家口市橋西區鼓樓西街16號;
景區級別:國家級3A級景區
交通方式:橋西區政府站:9路,特10路;賜兒山街路口站:102路,特10路;華新園站:6路,32路,32路支線,38路
張家口這片街區,已有近600歷史,也是張家口的「原點」與「根」
㈤ 張家口在古代占什麼位置
張家口的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黃帝、炎帝、蚩尤「邑於涿鹿之阿,合符釜山」。
春秋戰國時,張家口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
秦時,南部改屬代郡、北部屬上谷郡。
漢時,大部分屬幽州地界,小部分屬烏桓、匈奴、鮮卑。
隋時,東為涿郡,西屬雁門郡。
唐時,北屬突厥地,桑乾都督府,南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少屬河東道蔚州。
五代後,屬遼之西京道。
金時,屬於西京路。
元時,張家口市皆屬中書省。
明時,張家口市除蔚縣一帶屬於山西大同府外,其它皆屬京師(治順天府,北京市)。
清時,北屬口北三廳(多倫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廳),南屬宣化府(治今宣化)。
「張家口」的名字由來:
嘉靖八年(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
春秋戰國時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
距今200萬年前,遠古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5000年前,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炎帝、蚩尤「邑於涿鹿之阿」,開啟了中華文明先河;
張家口市是現行長城最多的地區,素有「長城博物館」的美稱。崇禮、赤城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天然滑雪場,被譽為東方達沃斯。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攜手河北省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十佳冰雪旅遊城市」
㈥ 張家口的來歷誰知道啊
張家口名字的由來與明洪武年間的移民有著直接的關系。
從明初到宣德四年這六十年中,能夠使地名發生變化的因素莫過於洪武移民。據《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余丁充之」。
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一點可以從《宣府鎮志》關於此處有「張家莊」記載中得到印證),這就使「口」與,「張家」發生了聯系,而賦之以新的社會人文內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們冠以張姓,稱做「張家隘口」後來又簡化為「張家口」。
(6)張家口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宣德四年,張文修築城堡,以「張家口」做為堡之專稱,命名為「張家口堡」。據此,可以認定,張家口的得名當在洪武末年到永樂年間,而宣德四年則可看做是官方正式命名之始。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張家口」名稱的內涵也發生了幾次大的演變。當「張家口」一名被移植為城堡的專稱之後,它便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向社會聚落名稱轉化。
及至清朝辟大境門,人們對東、西太平山之間的山口的稱謂漸被「大境口」所代,至此,「張家口」也就徹底完成了其做為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的歷史使命。
經過幾代人口繁衍,居民以張家口堡為中心,不斷向周圍廣闊地區散布,形成日益增多的居民區和村落,「張家口」又被人們用來泛指這一帶地區,而張家口堡的稱謂則被「堡子里」所代替。「張家口」名稱內涵的延伸、擴大,促使其由聚落地名進一步演變為區域地名。
到了1939年,日偽設置張家口特別市,「張家口」又開始成為行政市的名稱。1945年8月,張家口首次解放,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宣告誕生。從此,雖然張家口市名稱的內涵隨著其管轄范圍及隸屬關系的變更而有所變化,但是,它做為行政市的名稱則一直穩定下來。
㈦ 張家口之名始於什麼朝代
張家口之名始明朝。
元朝時,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大統一,這一帶及壩上蒙古高原都屬於元帝國的版圖,因此,這個山口在當時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作用和意義。
到了明朝,明統治者雖然幾次北征,卻無力征服蒙古,蒙古貴族反而常常向隙南侵,對明朝形成嚴重威脅,這一帶遂成為抵禦蒙古入侵的邊防重地,於是這個山口便具有了重要的軍事價值。開始時,這里被稱做「隘口」,並設有「隘口關」。
據《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余丁充之」。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一點可以從《宣府鎮志》關於此處有「張家莊」記載中得到印證),這就使「口」與,「張家」發生了聯系,而賦之以新的社會人文內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們冠以張姓,稱做「張家隘口」後來又簡化為「張家口」。
(7)張家口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張家口的歷史
張家口地處華北平原、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北京的西部屏障。這里山河壯美,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細細品讀她的廣袤神秘,可以探尋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這里孕育發祥的足跡,綿延起伏的長城古堡,也會使我們聯想到這里曾經「大漠孤煙」下的不羈豪情。
散落在張垣大地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構成一部敞開的歷史畫卷,為我們揭示出遠古至今的滄桑變遷,它的博大、深邃和雋永,都不覺使人怦然心動,悠然神往。
泥河灣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根。在這里留下的200萬年前人類與自然抗爭的歷史痕跡所衍生出的泥河灣文化,開創了東方人類從這里走向文明的先河。
涿鹿三祖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魂。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三祖黃帝、炎帝、蚩尤共同生息戰斗在張家口的涿鹿大地,逐步形成並最終確立了中華文明「和諧、統一、團結」的核心價值。
㈧ 張家口的歷史和文化
從戰國起,張家口就有了修建長城的記載。群山中蜿蜒著八個朝代修築的長城達1804公里,有著「長城博物館」美譽。長城蘊含著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建築、美學、民俗的深刻內涵,展現的科學技術已成為張家口的驕傲,成為一道充滿陽剛之氣的風景。
聞名中外的張庫商道,從大境門起始,穿過遼闊的草原、起伏的丘陵、荒涼的沙漠,從張家口一直綿延到蒙古草原的腹地烏蘭巴托。二百年間,在聲聲駝鈴的鳴響中,在萬里長城唯一一個打開的大門前,演繹了一幅生動的商貿「清明上河圖」,走出了一段載入史冊的商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