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杭州西湖的歷史
歷史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淹廢。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
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果。自從秦在西湖群山中設置錢唐縣以來,歷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縣治可能早已遷離山區,逐漸進入平原。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錢唐縣治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級上並且升為杭州的州治。
長慶二年(822)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橋附近即少年宮一帶修築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出數尺。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連接之處,西湖水位本來高於下湖,白居易這一築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盡管下湖早已淹廢,但這種人為的地形差距,從今少年宮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電站和東至環城西路這兩個方向上,還都明顯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紀初期的這一次修築湖堤,對西湖的發展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從此以後,西湖的性質已經改變,它已經從一個天然湖泊演變成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築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為人工湖泊後,吳越國時代對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後,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濟,不僅疏浚了全湖,並且修建了西湖的閘堰設備。宋仁守時代(1023——1063)的知州鄭戩和沈遘,前者動用了上萬民工,斥廢湖中葑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
後者在六井之外,添設了一處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後人所稱的沈公井。蘇軾於熙寧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蘇軾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之職,手制訂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說明杭州城市已經整個地建立在西湖以東,西湖之名已經普遍流行了。
簡介
西湖,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後西湖」或「後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於其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85年)和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6年)。
此外,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外匯兌換券壹圓券以及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更說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國風景名勝中的地位。中國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數十個之多,通常認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西湖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鍾、麴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並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鍾」改為「南屏曉鍾」。
但是「西照」與「曉鍾」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此後當地官吏將康熙帝御筆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嚴格上並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麴院風荷」、「南屏晚鍾」、「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片語,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後新十景確定為雲棲竹徑、九溪煙樹等。新十景的特點在於其地理范圍大於舊十景,其中大多數位於西湖周邊群山之中。與傳統的西湖十景一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
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其中「九」與「滿」均為數詞,較工);「玉皇飛雲」與「寶石流霞」、「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黃龍吐翠」與「阮墩環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徵集,靈隱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點中既有千年古剎靈隱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復重建的文化景觀錢王祠、萬松書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藝術
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長遠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其中尤以吳越國時期為鼎盛。
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後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內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隱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一。
2、文學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志》、《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於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跡掌故。
另外,近現代眾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里、林逋、徐志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眾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3、民間傳說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
另外,杭州還流傳岳飛、濟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大量民間故事和《初陽台》、《雙投橋》、《東坡肉》、《蔥包檜兒》、《十八棵御茶》等傳說。
2. 請問杭州西湖存在有多少年了
西湖從形成迄,也就是兩千年的歷史。然而在西湖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有三個人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公元822年,年過半百的白居易來到美麗的杭州任刺史,官場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時,精神為之一振。到杭州的當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寫了《杭州刺史謝上表》,從此開始了偉大詩人與美麗山河的千古絕戀。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績多不勝數,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築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開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築建白堤。 蘇東坡。在杭期間,他賑災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親自為西湖請命,上書宋哲宗,寫下歷史性的文件《乞開杭州西湖狀》,那著名的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便出於此。這之後,一場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動開始了。從夏到秋,蘇東坡發動全城募捐,動用了20萬民工,用淤泥葑草,便築就了今天的這道舉世聞名的——蘇堤。 蘇東坡在杭期間,築堤一條,吟詩千首,從這時起,才真正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風景勝地。 1508年3月,元朝賢太守楊孟瑛動用民夫八千,歷時152天,拆毀田畝3481畝,恢復西湖舊觀。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給鄉黨先賢蘇東坡的蘇堤,將其填高了二丈,拓寬了五丈三尺,兩岸遍植楊柳,蘇堤重新恢復了「六橋煙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築一堤,與蘇堤並駕齊驅,從棲霞嶺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對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愛,遂呼之為「楊公堤」。 西湖,從一個大海灣,再一個瀉湖,再到一個風景湖泊,我們的祖先臨湖而居,生生不息。可以說西湖的歷史,就是一部保護與治理的歷史。這其中貫穿了中國傳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體現了西湖歷史文化的延續性。
3. 西湖的歷史
中山公園原為清代行宮御花園,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公園命名「中山公園」。公園進門迎面石級上書有「孤山」兩大字,其中孤字沒有一點,人們猜測其意為「孤山不孤」。放鶴亭在孤山東北角,為紀念宋代以「梅妻鶴子」聞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館在孤山南麓,現有各類文物藏品10餘萬件,2004年1月1日起,開始對公眾免費開放。文瀾閣在浙江省博物館內西北角,清乾隆年間,為存放《四庫全書》,仿北京故宮文淵閣格式改建。西泠印社於1904年創辦於孤山西南麓,因地近西泠橋而命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金石書畫藝術團體。島內還有杭城老字型大小飯店「樓外樓」,以在西湖活養的草魚烹制「西湖醋魚」聞名。 白堤東起斷橋,經錦帶橋向西,在「平湖秋月」與孤山相接,長約1公里。在唐即稱白沙堤、沙堤,其後在宋、明又稱孤山路、十錦塘。古時白堤以白沙鋪地,後改為柏油路面,兩側廣種碧桃翠柳,是欣賞西湖全景和周邊諸山的最佳觀賞點。
斷橋(詳見「斷橋殘雪」)位於白堤東首,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斷橋為白素貞與許仙邂逅之處,因而在西湖諸橋中最享盛名。錦帶橋位於斷橋西,又稱涵碧橋。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錦帶橋舊架木為梁,聖祖仁皇帝(指康熙帝)臨幸孤山,御舟由此轉入里湖。」民國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與斷橋同時改築加設水泥混凝土拱券。現橋長8.1米,寬8.6米,單孔凈跨5.9米石拱橋。
蘇堤舊稱蘇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廟東,橫貫湖中,堤長2797米,寬30~40米。蘇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橋,從南往北分別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據考證,疑為「束浦」之訛)、跨虹。南宋咸淳《臨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東坡既奏開浚湖水,因以所積葑草築為長堤,起南訖北,橫跨湖面,綿亘數里,夾道雜植花柳,中為六橋,行者便之……後十年郡守呂惠卿奏毀之。咸淳五年,朝廷給錢命守臣說友增築。……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廣皆六十尺,堤舊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補植花木數百本。」清《湖山便覽》卷三:「國朝雍正二年與白沙堤同時修築,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滿植桑株所謂蘇堤楊柳,斫伐都盡。」1950年加高加寬堤身,修築沿湖游步道,設置座椅。
美麗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相會之橋,位於白堤始端。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古時橋上有門,門上有檐,下雪時中間一段的雪都在門檐上,橋上只有兩頭有雪,遠遠望去橋像斷了一樣,所以稱作斷橋。
橋堍有御碑亭等亭軒建築,面臨里西湖,與寶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對,山、塔、湖、亭、橋與湖邊桃、柳組成一幅如畫景色,十分迷人。斷橋是通往孤山的必經之路,每當雪後人們紛紛去斷橋欣賞西湖雪景,孤山與里西湖銀裝素裹,格外動人,因稱「斷橋殘雪」。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三潭印月景區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側三座葫蘆狀石塔,以賞月和水上園林著稱。全島面積約7公頃,水面佔60%。
小瀛洲
小瀛洲前身為水心保寧寺,也稱湖心寺,北宋時為湖上賞月佳處,其園林建築和景物布局,在18世紀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覽》卷三:「萬曆三十五年,錢塘令聶心湯請於水利道王道顯,繞灘築埂,成湖中之湖,以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楊萬里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從空中俯瞰,全島如一個特大的田字,構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奇景。小瀛洲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上園林特色,主要景點包括浙江先賢祠、九曲橋、九獅石、開網亭、亭亭亭、竹徑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浚湖期間,但據清初文獻記載,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間所建。三石塔頂為葫蘆狀,塔身呈球狀,高出水面2米,中空,環塔身均勻分布5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三塔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邊長62米。
湖心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舊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時,寺與塔俱毀。聶心湯《縣志》稱: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並廢,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復於舊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據此,則舊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覽》卷三:明「萬曆四年按察僉事徐廷裸重建,額曰『太虛一點』,司禮監孫隆疊石四周,廣其址,建喜清閣,但統稱曰『湖心亭』。國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闌,上為層樓……。」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書「光澈中邊」額。抗日戰爭後,喜清閣舊址先後改建為財神殿和觀音大士殿。1980年在島上刻置「蟲(異體字,為繁體字「風」的中間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塊,意指「風月無邊」。
阮公墩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於湖心亭西。清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以所挖葑泥堆疊成島,俗稱「阮灘」。島南北長34米,東西寬33米,面積0.57公頃,長期以來島上無建築,雜樹荒草叢生,成為候鳥棲息地。1952~1958年間疏浚西湖時,島四周加添亂石護岸,面積稍有拓寬。1977年,島四周駁墈,再次擴大面積並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島上添土1000餘噸,建「環碧小築」。島上有憶芸亭(阮元號「芸台」)、雲水居等建築。1982年,島上開辟西湖第一處垂釣區,遊人可登島品茗、垂釣。1984年起,島上舉辦「環碧庄」仿古旅遊,在西湖夜遊活動中頗受歡迎。 自從南宋的遷都,給西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華,出現了名傳千載的「西湖十景」,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鍾、麴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
元人效仿宋代設了六橋煙柳、九里雲松、靈石樵歌、孤山霽雪、北關夜市、葛嶺朝暾、浙江秋濤、冷泉猿嘯、兩峰白雲和西湖夜月的這個元十景。
清代添設的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歸鶴、魚沼秋蓉、蓮池松舍、寶石鳳亭、亭灣騎射、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湖心平眺、吳山大觀、天竺香市、雲棲梵徑、韜光觀海及西溪探梅十八景。
直到現代的西湖新十景,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和寶石流霞都無不流露出人們對西湖的喜歡之情。
之後,又由2007年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評選出最新的西湖十景,靈隱禪蹤、六和聽濤、岳墓棲霞、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台雲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 一湖、一月、一潭、一印(中國印),構成了西湖LOGO的四大元素,總體以水墨畫的形式勾勒輪廓。藍白相間的「妝面」簡單、清新,鮮艷的中國印成為了最出挑的一筆。這一抹靚麗的中國紅是中國美院教授、西泠印社篆刻家沈浩專門刻制的「西湖」印章。
這印不僅具有中國特色,在杭州,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西泠印社,所以它還具有杭州的地域特色。
西湖LOGO傳達和代表了三層信息和涵義:首先是中國文化。以中國傳統水墨畫表現手法,輔以中國印,體現出了西湖文化景觀歷史的源遠流長;其次是西湖特徵。潭、月有機融合,潭中印月、月中印潭,體現出「天人合一、湖天一碧」的意境,有效傳遞出了西湖特徵;第三層含義是三生萬物。LOGO中的潭由三個白色圓點變形而來,包含「三生萬物」的內涵理念,表達出西湖大氣開放的包容性。
「最能打動人心的就是那一抹藍色水波紋,它讓西湖靈動起來。」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王雪青評價,自然景觀加上人文特色是西湖LOGO設計最搶眼的地方。
這次西湖LOGO全球徵集活動,吸引了全世界設計者的眼球,英國、新加坡、法國、印度等優秀設計師都有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為杭州西湖文化景觀還專設了網頁宣傳此次活動。此外,美國有線新聞網(CNN)旗下知名旅遊網站CNNGO也專門撰寫了關於徵集西湖LOGO的報道,點擊率很高。
大家都知道,西湖十景都是四字景目的:蘇堤春曉、平湖秋月……同時,西湖文化景觀里,還充分包涵了春夏秋冬、晴霧風雪、花鳥蟲魚等關於季節、時段、氣象、動植物的景觀特色。
西湖LOGO,有湖、有月、有潭、有印,整體看起來又像一幅水天一色的中國傳統水墨畫,既具備了西湖所包含的所有元素,又極具東方文化名湖的獨特魅力,很靈動、很有國際范兒。
接下來,管委會將圍繞新推出的西湖LOGO,出台專門的使用、推廣和管理的規范性文件。新LOGO,將在西湖風景名勝區范圍內舉辦的重大活動、重要會議、宣傳活動、窗口單位、榮譽信用領域、公務系統如名片、工作證、信封、信紙、辦公用品、會議用品、城市傢具和衍生產品如各類旅遊紀念品、特色農產品的醒目位置使用。
4. 杭州西湖的歷史、形成
1.歷史早期的杭州還是海潮出沒的沙洲
遠古時期,今杭州西湖以東地區,是一片潮汐出沒、土地斥鹵的茫茫海灘,在西湖西北廣闊的沖積平原上,則是原始居民棲息繁衍的地方。1935年,在杭州城西北二十多公里的良渚,發現有約當公元前三千三百年到前二千二百五十年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考古學家從中發掘出斧、■、刀、戈、鐮、鏟、鏃等石器工具,以及壺、豆、盤、簋等造形規整、質地勻凈光澤的黑色陶器,考古學上稱它為「良渚文化」。以後,在良渚以西半山附近的水田畈遺址中,發現了碳化的稻穀凝塊,在比良渚更接近市區的老和山麓,解放前後又發現堆積有紅燒土、灰燼、獸骨燼和陶器殘片的五座灶基,以及大量石器、玉器①。以上的考古發現,反映了在距今五千年前後,杭州的原始居民在老和山麓及其迤西一帶居住和從事生產活動的情況。
先秦時期,今杭州市區仍是海潮出沒的沙洲,當時屬於吳、越的領地。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滅越後,又成了楚國的屬地。
2.秦代的錢唐縣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在吳、越舊地設置了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漢會稽郡統轄二十六縣,其中之一的錢唐縣是杭州歷史上最早的建置。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南巡會稽時,「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②。浙江即錢塘江,由於當時西湖仍與江、海相通,和煙波浩淼的錢塘江連成一片,波濤洶涌,只好再溯江西行一百二十里到今富陽境內江面較狹處過渡去紹興。相傳在今寶石山下,還有「秦始皇纜船石」的遺跡,元人陶宗儀記載此事雲:「父老相傳雲,此石乃秦始皇系纜石。蓋是時皆浙江耳,初無西湖之名,始皇將登會稽,為風浪所阻,故泊舟此處」③。又據傳說,今將台山為當年秦始皇因渡江而登山瞭望的地方,故名「秦望山」。以上說明秦時錢唐縣附近的浙江水面頗為遼闊。
關於錢唐縣的地理位置,最早見於記載的為南朝劉宋元嘉年間(424—453年)曾任錢唐縣令的劉道真所著《錢唐記》:「昔一境逼近江流,縣在靈隱山下,至今基址猶在」①。其後,北魏酈道元為《水經》作注亦雲:「浙江又東逕靈隱山。……山下有錢唐故縣,浙江逕其南」②。他們所說的位於靈隱山下的錢唐廢址或錢唐故縣,當指六百多年前秦代初建縣的遺址。今西湖群山中並無名靈隱山者,但北高峰東南的靈隱寺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在劉道真撰寫的《錢唐記》之前,根據以山名寺的慣例,可以推斷其時靈隱山可能即今靈隱寺所在。又秦時武林灣(西湖的前身)深入今西湖以西,近北高峰東麓,這與縣治「在靈隱山下」,縣境「逼近江流」也是符合的。
西漢時,錢唐縣一度成為會稽郡西部都尉治所。漢武帝元狩年間(前122—前117年),更上升為會稽郡治。王莽時(9—23年),更名泉亭縣③。東漢光武時,又恢復錢唐故名④。據《漢書·地理志》,會稽郡錢唐縣下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武林山指西湖群山,其時發源於西湖群山的諸水(武林水),入海而不入湖,可見西漢時期武林灣仍與海相通,杭州地區尚未成陸。
3.西湖的形成與杭州市區的成陸
劉道真《錢唐記》雲:「防海大塘在縣東一里許,郡議曹華信家議立此塘,以防海水」⑤。華信為東漢時會稽郡的地方官,劉道真追述他所創建的海塘「在縣東一里許」,說明了當時錢塘縣治已從靈隱山下向東遷徙到距江邊或海邊約一里處。《錢唐記》又雲:「明聖湖在縣南二百步,縣西有石姥山」⑥。按明聖湖即西湖,石姥山即寶石山,說明東漢時錢唐縣治乃遷於西湖北面寶石山的東麓今武林門內。華信在縣東一里許所修建的海塘,約當今杭州市區中河一線。
自華信修築錢塘後,原武林灣終於與海隔絕,西湖由此形成。杭州城區的成陸亦自此始。以後,隨著錢塘江口泥沙的淤積而不斷向東擴展。
4.六朝後期錢唐縣上升為郡
六朝時期,錢唐縣因有山川湖澤之利,北人南遷有不少在此定居。南朝蕭齊永明四年(486年),桐廬縣唐寓之領導的起義軍攻佔錢唐縣時,由「抑(柳)浦登岸,焚郭邑」①。柳浦位於鳳凰山下的錢塘江岸,為南北往來的重要渡口。說明錢唐縣城以南新淤漲的大片地區已得到開發。唐寓之在錢唐縣建都稱帝,「以新城戍為天子宮,縣廨為太子宮」②。當時錢唐縣已建有城郭,約當今杭州市區西北部中山北路與環城西路之間,范圍雖較狹小,但已粗具規模。其後,梁太清三年(549年),即改錢唐縣為臨江郡,陳時改置錢唐郡,從此上升為郡一級的治所③。
二、隋、唐時的杭州
1.隋代的杭州城與餘杭郡
隋初廢郡存州縣,開皇九年(589年)平陳,錢唐郡改州時,移置餘杭縣,因名杭州,杭州之名始見於此④,錢唐縣成為杭州的屬縣。次年(590年),又移居錢唐城。十一年(591年),隋文帝派楊素平定杭州楊寶英的叛亂後,「移州於柳浦西,依山築城」⑤,即由鳳凰山東麓逶迤而北。其范圍大約東至鹽橋河以西(今中山中路),西瀕西湖東岸(今湖濱路、南山路),北及錢唐門(今六公園附近)。城垣南北狹長,「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⑥,當時鑒於吳山逼臨江
滸,而隔其山於城外①,因而東牆在吳山地段呈向內凹進的弧形。
楊素築州城於柳浦後,錢唐從此成為地當交通要沖的大縣,並上升為州的治所,這也是杭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州城。
隋煬帝即位後,復改州為郡。大業三年(607年),改杭州為餘杭郡,錢唐又成了餘杭郡的屬縣。隋煬帝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杭州成為江南運河的終點,東南交通的樞紐,其地位起了顯著的變化。所謂「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②,為日後杭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2.唐代杭州六井的開鑿與西湖的整治
唐太宋貞觀初(627年),杭州屬江南道。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改為江南東道。肅宗時(756—762年),在杭州設置了江東防禦使。唐末昭宗時(888—904年),又升杭州為大都督府。
唐時的杭州,隨著江南經濟的發展而開始繁榮。唐政府對杭州地區的水利建設極為重視。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在海鹽重築海塘六十二公里,以抗禦海潮對杭城的沖擊。代宗年間(762—779年),杭州刺史李泌為解決杭州因成陸未久,地近江海「水泉咸苦」,不宜飲用的困難,在城內開鑿六井:相國井(今解放路井亭橋西,因李泌後升任宰相,後人稱它為相國井)、西井(今延安路南口)、金牛井(在西井西北)、方井(俗稱四眼井,在金牛井西北)、白龜井(在今龍翔橋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在今小車橋附近)③。這六處水井,都不是穿地而成,而是用「開陰竇」的方法,即在涌金門至錢唐門之間,沿湖分置水閘,掘地為溝,用竹管引湖水入井。所謂「井」,也就是容積較大的地下蓄水池。因為井水引自西湖,西湖的水源出自山泉,水質很好,從而保證了城市居民的飲水需要,從此,「民足於水,井邑日富」①。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對李泌所修六井作了疏浚,並在錢塘門外石函橋附近(今少年宮一帶),修築了一條湖堤,以增加西湖蓄水,進一步保證了六井的水源。
六井的修建和西湖的整治,為城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杭州經濟日漸繁榮,人口也迅速增加。據《乾道臨安志》記載:「自陳置錢唐郡,隋廢郡為杭州,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唐貞觀中,戶三萬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九;開元中,戶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在一百多年間,戶口增加了近五倍。當時城北武林門一帶,由於大運河的通航,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城東南的江干一帶,成為海外貿易的碼頭,江中海舶雲集,市區內商鋪眾多,所謂「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①,儼然成為東南一大都市。到憲宗時期(806—820年),杭州已是「戶十萬,稅錢五十萬緡②,佔全國財政收入一千二百萬緡的二十四分之一。
5. 西湖多少年歷史了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與南京玄武湖、嘉興南湖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湖」,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6. 杭州西湖有多少年歷史
大約有兩千多年了,秦朝的時候還沒有西湖,因為有歷史記載秦始皇當年是在西湖邊的寶石山下下船的,所以那個時候西湖還是和錢塘江聯通的,漢朝的時候有了西湖的記載,那個時候叫武林水,也叫金牛湖
7. 西湖的歷史有哪些
1.西湖文化名字由來:
杭州西湖的名稱,最早據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記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處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一般認為,武林山即今靈隱、天竺一帶群山的總稱,而發源於這一帶的南澗,北澗等山澗匯合為金沙澗,東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見於記載的西湖的名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此時衍生出西湖較早的另外兩個古稱:明聖湖和金牛湖。
出現「西」湖之稱,是由於早前的錢塘縣城,隋以後從位處西湖之西,遷建到西湖之東,也就是原來在城東的錢塘湖,現在位於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這和全國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樣的。至遲在唐代,「西湖」這個稱呼已經被頻繁使用,同樣是白居易詩文,就經常用「西湖」一詞,如其詩題有《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西湖別》等等。
北宋詩人蘇軾(東坡)在他的名篇《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中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唱後,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除上文提及的名稱外,西湖尚有眾多別名,如:龍川、錢源、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等。每個別名,各有來歷。
2.數朝的景點變化:
自從南宋的遷都,給西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華,出現了名傳千載的「西湖十景」。
元人效仿宋代設:「六橋煙柳、九里雲松、靈石樵歌、孤山霽雪、北關夜市、葛嶺朝暾、浙江秋濤、冷泉猿嘯、兩峰白雲、西湖夜月」的「元十景」。
清代添設:「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歸鶴、魚沼秋蓉、蓮池松舍、寶石鳳亭、亭灣騎射、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湖心平眺、吳山大觀、天竺香市、雲棲梵徑、韜光觀海、西溪探梅的「清十八景」。
直到現代的「新西湖十景」之後,又由2007年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評選出「西湖新十景」。
西湖的優美傳說及地質成因:
1.優美的傳說:
關於杭州,關於西湖,歷來就有很多很美好的傳說。這其中最優美動人的當屬於「白蛇傳」,以致於長久以來,雷峰塔與斷橋,一直都是遊人們最為詩意的去處。但其實關於西湖的來歷,也有個廣為人知的傳說。
據說遠古時期,天河東邊石窯里住著一條玉龍,天河西邊樹林中住著一隻金鳳,它們有一次在銀河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璞玉,於是一起琢磨璞玉,多年後,璞玉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明珠的光芒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
這個消息後來傳到了天宮,貪心的王母娘娘為了得到這顆寶珠,派下天兵把明珠偷走。玉龍和金鳳得知後,趕往天宮向王母索取,王母誓死護珠,爭奪中,明珠由天宮滾落到人間。這顆明珠一落地,立刻變成晶瑩碧綠的西湖。
2.地質成因:
西湖古稱武林水、錢塘湖,又名西子湖,西湖原本為海灣,因江潮挾帶泥沙長期堆積,日積月累,使海灣與大海隔絕,形成瀉湖,又經歷代不斷疏浚建設,最終成為半封閉之淺水風景湖泊。西湖形態為近於等軸的多邊形,湖面被孤山及蘇堤、白堤兩條人工堤分割為5個子湖區;湖中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島。子湖區間由橋孔連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摻混,形成各湖區水質差異的特點。大部分徑流補給先進入西側3個子湖區,再進入外西湖。湖水總面積6.145平方公里。總容積0.1247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235米。
3.人為因素:
西湖從形成迄,也就是兩千年的歷史。然而在西湖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有三個人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公元822年,年過半百的白居易來到美麗的杭州任刺史,官場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時,精神為之一振。到杭州的當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寫了《杭州刺史謝上表》,從此開始了偉大詩人與美麗山河的千古絕戀。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績多不勝數,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築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開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築建白堤。
蘇東坡。在杭期間,他賑災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親自為西湖請命,上書宋哲宗,寫下歷史性的文件《乞開杭州西湖狀》,那著名的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便出於此。這之後,一場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動開始了。從夏到秋,蘇東坡發動全城募捐,動用了20萬民工,用淤泥葑草,便築就了今天的這道舉世聞名的——蘇堤。 蘇東坡在杭期間,築堤一條,吟詩千首,從這時起,才真正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風景勝地。
1508年3月,元朝賢太守楊孟瑛動用民夫八千,歷時152天,拆毀田畝3481畝,恢復西湖舊觀。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給鄉黨先賢蘇東坡的蘇堤,將其填高了二丈,拓寬了五丈三尺,兩岸遍植楊柳,蘇堤重新恢復了「六橋煙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築一堤,與蘇堤並駕齊驅,從棲霞嶺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對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愛,遂呼之為「楊公堤」。
西湖,從一個大海灣,再一個瀉湖,再到一個風景湖泊,我們的祖先臨湖而居,生生不息。可以說西湖的歷史,就是一部保護與治理的歷史。這其中貫穿了中國傳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體現了西湖歷史文化的延續性。
8. 西湖的歷史變遷
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蓄水量僅400餘萬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隻能循航道行駛。1950年,國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國家投資計劃。1951年,杭州市啟動疏浚西湖工程,再次全面疏浚治理西湖,至1954年,工程已全部實行機械化操作。本次浚湖工程於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達到1.808米,最深處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萬立方米。挖出的淤泥填平昭慶寺、清波公園等環繞西湖的田盪、窪地18處。此後,由於湖床泥土沖刷和沉積物的積累,湖水深度又降為1.47米。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後,湖水深度又上升為1.5米。除了疏浚工程,杭州市政府還對西湖湖墈進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後總長度達29,800米,為西湖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駁墈。結合駁墈還整修或新建湖濱公園、中山公園、岳墳、蘇堤兩側等供遊船停靠的大小埠頭10餘處。
西湖引水工程於1985年2月1日正式動工。引水工程從錢塘江閘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為30萬立方米,相當於西湖總貯量的三十三分之一。引水後,西湖水體透明度提高5至7厘米。環湖污水截流工程於1978年開始籌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三線,埋設污水管道17多公里,建污水泵站10座。 1984年,杭州日報社等五家單位發起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後新十景確定為:雲棲竹徑、九溪煙樹、虎跑夢泉、黃龍吐翠、滿隴桂雨、玉皇飛雲、龍井問茶、寶石流霞、吳山天風、阮墩環碧。 由於兼具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蘊,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在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
2000年,時隔71年後,西湖博覽會再度在西子湖畔舉行。新西湖博覽會於10月20日至11月10日舉行,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4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1.2億人民幣,大大提高了杭州西湖在國內和國際的知名度。此後,西湖博覽會確定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
2002年,杭州市啟動了西湖綜合保護工程。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嚴格遵照「申遺」標准,貫徹「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指導思想,始終貫徹「保護第一,生態優先」、「傳承歷史、突出文化」、「以民為本、還湖於民」和「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堅持控制、整治、保護有機結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至2008年,已連續7次隆重推出新西湖。(1)2002年2月20日全面啟動西湖環湖南線整合工程,到10月1日向社會開放。該工程開挖水面26900平方米,新建、拆建各種橋梁24座,闢建河埠近10處,復建歷史文化景觀18處。同時還恢復了雷峰塔、萬松書院等景點。(2)2002年底,啟動西湖綜合保護「三大景區」建設工程,歷時300天,至2003年10月1日竣工開放。主要包括楊公堤景區、湖濱新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三大景區。(3)2004年對西湖北線(主要是北山街)以及散落在西湖周邊的「一街、二館、三園、四墓、五景點」等15個歷史文化景點進行了整治改造。(4)2005年按照規劃繼續實施8個項目,分別為兩堤三島、西湖博物館、龍井村、龍井寺、韓美林藝術館、北山街部分景點、靈隱頭山門牌坊、西湖學研究院等,實現了西湖的第四次推出。(5)2006年繼續深化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打好「收官之戰」,主要實施靈隱景區綜合整治、吳山景區環境綜合整治、「龍井八景」恢復整治等三個重點項目,已於國慶前竣工開放。(6)2007年先後實施靈隱景區綜合整治二期、吳山景區環境綜合整治二期、高麗寺恢復、南宋官窯博物館擴建、八卦田遺址保護、虎跑公園保護整治、虎跑路沿線及滿覺隴村莊整治等7大項目,第六次推出新西湖。(7)2008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又推出第七批八大項目:一是九溪-楊梅嶺綜合整治工程;二是杭州孔廟復建工程;三是玉皇山南綜合保護工程;四是三個「西湖十景」紀念標志項目;五是西湖夜景亮燈優化工程;六是吳山景區綜合政治工程三期;七是「梅塢春早」綜合整治工程;八是南山「景中村」綜合整治工程。
9. 西湖的歷史演變,你知道多少
西湖作為一個天然湖泊,它的名稱應該是錢唐湖(唐朝起作錢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個尚有爭論的明聖湖。西湖一名,在官方文件中始見於北宋,民間何時開始流傳則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築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
因此,可以肯定,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一個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們說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歷史地理學與地名學的角度,都是正確的。這正是竺可楨所說的「人定勝天」。
10. 西湖的歷史有多長時間了
我國各地共有西湖36處,其中浙江9處,廣東、湖南、四川各4處,江西3處,河北2處,福建4處,江蘇、廣西、雲南、湖北、河南、安徽、山東、陝西各1處。此外越南河內也有西湖。其中最著名的是我國杭州的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 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它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西湖的水面面積約4.37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最深處在 5米左右,最淺處不到1米。湖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1985年被選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 西湖古稱「錢塘湖」,古代詩人蘇軾就對它評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又名「西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