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壯闊進程中,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做出"四個選擇
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壯闊進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正是由於這「四個選擇」實現了中國社會的三次歷史性轉變產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的成立,被稱為「開天闢地的大事變」。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光輝歷史。這部史詩,記載著中國共產黨不懈的奮斗和探索,訴說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利益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解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指導思想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其先進性,最根本的是因為她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它的精髓是實事求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和方法。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中國人民就在與眾多思想和理論的比較中認識到,這是能夠指導中國發展進步的科學理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之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堅信馬克思主義,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總趨勢。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得出的科學結論。《共產黨宣言》發表後,席捲歐洲的1848年革命爆發。
馬克思恩格斯極為關注這場斗爭,認為這是可能為社會主義革命掃清道路和准備基礎的革命。然而,無產階級革命在歐洲並沒有很快發生。
馬克思恩格斯對此作了反思,認為「在這種普遍繁榮的情況下,即在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力正以在整個資產階級關系范圍內所能達到的速度蓬勃發展的時候,也就談不到什麼真正的革命。
(1)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社會主義擴展閱讀:
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多方面的執政成就:
政治上,建立了各級人民民主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初新政權的建立過程看,新政權的建立一般經過三個步驟,先是建立軍事管制委員會,安定新解放地區的局勢。
第二步,協商產生臨時性政權;第三步,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正式的政權。政權的參與者來自方方面面,受到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
經濟上,恢復了被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1949年國民黨逃往台灣時,帶走了大陸多年積累的黃金、白銀、外匯和重要文物,留給共產黨的完全是一副爛攤子。有人等著看共產黨的笑話。這嚴重低估了共產黨人的能力。
我們黨內不光有經濟行家,更重要的是能用正確的政策調動各方面群眾的積極性。對農民,實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使三億多農民分得了七億畝土地;對工人,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國營經濟,使他們感到政治和經濟上都得到了解放。
對民族工商業者,不光不沒收他們的資產,反而還通過加工訂貨等方式幫助他們恢復和發展生產。這些辦法,使國民經濟到1952年底就恢復到舊中國的最高水平,還迅速解決了國民黨留下的嚴重通貨膨脹問題。
外交上,盪滌了帝國主義的污泥濁水。新中國建立前夕,黨中央還在西柏坡的時候,毛澤東就提出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其中一條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國防上,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武裝干預,戰火迅速燒到中朝邊境,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美軍還進入台灣海峽,直接干涉中國內政。
從1953年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又領導人民實現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為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保證了國家的經濟安全,能為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對於實現共同富裕有著重要作用,起碼使中國不會出現有的發展中國家的貧民窟現象。
改革開放使非公有制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農村也全面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有人認為改革否定了當年的改造。這完全是誤解。當年改造建立起的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制度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改革是對原有基本制度的豐富和完善,絕不是要否定它。
新中國建立初期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也發揮著很大優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使來自各方面的人大代表表達自己的訴求,實現真正的當家作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能使中國政治有穩定性連續性,避免多黨制國家無法避免的政治惡斗,協商民主能更好地凝聚全社會的共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少數民族群眾體會到各民族的平等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還領導人民為建設國家做出巨大努力,建立了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打下了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礎。
實現了「兩彈一星」等尖端科技的突破,奠定了中國真正的大國地位;中美關系接近導致整個西方世界同新中國關系改善,為後來的對外開放創造了前提條件;還培養了人才,積累了經驗,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
⑵ 社會主義為什麼是中國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
1、中國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制度,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演變的軌跡有關,也是中國民眾民心向背和主動必然的選擇,是中國人民在發展探索中通過實踐證明後的必然選擇;
2、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社會主義制度符合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也是中國民眾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選擇,選擇社會主義制度不是由少數人的意志來決定的,而是社會客觀發展的歷史必然取向;
3、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歸結起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⑶ 論歷史和人民為什麼要選擇社會主義
歷史和人民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是因為它有其自身的優越性;社會主要分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就中國的社會歷程來看的話,中國花了幾千年的時間,才找到屬於自已的社會,這個代價是沉重的,這個代價使中國獲得自由,獲得富強,理所當然歷史和人民會選擇社會主義;歷史和人民選擇社會主義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⑷ 為什麼說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資本主義制度盡管是一種剝削勞動人民的制度,但以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畢竟是一種歷史進步,一些國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確實走向了富強。可是,為什麼在近代中國歷史條件下,資本主義道路總是行不通?為什麼不能通過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去完成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為什麼中國人民會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其中深刻的原因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要從中國社會具體的歷史條件來說明。從歷史發展看,中國之所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至少有這樣三點原因:
一是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狀況不允許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從19世紀下半期開始萌芽,但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始終沒有發展為獨立的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未完全斷絕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系,在政治上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力量,他們所具有的軟弱性、動搖性,決定了沒有徹底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能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來尋求生存和發展。中國沒能發展成獨立的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狀況並沒有因國民黨的執政而改變。國民黨取得政權後,既沒有兌現它所許諾的「平均地權」,也沒實現它所聲稱的「發展民族工商業」,倒是依附於帝國主義、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資本和「四大家族」聚斂了大量財富,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對國民黨政權的完全失望,使中國的普通民眾和知識界堅定地站在了中國共產黨一邊。民主黨派紛紛明確表態支持中國共產黨改造舊中國、開辟新道路的政治、經濟主張。甚至連主張第三條道路的知識分子也不反對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得到了工農大眾的支持,得到了知識分子的贊同,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的擁護。
二是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的新特點促使中國人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正處於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中國要完成近代以來兩大歷史任務,實現自己的發展,必須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必須同時代進步潮流相適應。毛澤東同志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況。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的矛盾,決定了中國要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0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資本主義的吸引力不斷下降。而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蒸蒸日上,經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在經濟危機打擊下,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華經濟掠奪,日本更是悍然發動侵華戰爭。民族危機促使人們尋找新的出路。社會主義蘇聯為中國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制度選擇和新的社會樣板。中國知識分子大多把蘇聯的成功歸因於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馬克思主義,因此,走俄國人的路,成為許多先進分子的共識。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迅速擴大,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三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完成中國近代以來的兩大歷史任務,首要的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從中國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特性來看,農民階級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於他們的經濟和文化條件而帶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後性;民族資產階級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強烈願望,但由於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能力;工人階級是中國最先進、最革命、最有組織性的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天然領導階級。因此,中國的民主革命只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理所當然地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在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而沒有其他哪個政治力量能夠提出正確的綱領,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問題,解決中國實現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問題。無產階級作為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者,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後,必然要把這一革命引向社會主義方向。正如毛澤東同志說:在這兩個階段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這就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由上述情況可知,中國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而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不是由哪一個政黨、哪一部分人的主觀意願所決定的,而是中國人民包括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其他社會階層人士共同作出的選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⑸ 中國人民歷史性地選擇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因及其意義是什麼
一、社會主義最符合中國的現實需要。
在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指導下的中國革命,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特別代表著占人口大多數的工農大眾的根本利益,故而,它能夠盡可能地調動起中國社會的革命力量與積極因素。
二、社會主義提供了現代中國的轉型目標。
中國的革命建國,以及後來的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就設定了一個堅定的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要走的現代化之路,其原初意圖已包含著對於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之路有所超越。
不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建者並沒有具體描繪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開放的。它是對資本主義的超越,意味著人類可以過上更加美好的共同生活。而「中國」也是開放的。
三、社會主義也契合傳統中國的文明理想
中國社會的最高理想,便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形成一個親睦協調、團結有情的和諧社會。在某種意義上,社會主義從來都是中國人的美好夢想;而源自西方的社會主義理論之所以被中國吸收借用,自然與此有關。
⑹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要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有其必然性決定的:
1、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統治者相互勾結,一步一步地把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尋找救國之路,先後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運動、辛亥革命,但最終都失敗了。這充分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這是因為,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封建勢力反對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農民階級及民族資產階級沒有能力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准確地把握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深刻地分析了中國的特殊國情,找到了一條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前途是社會主義。
(2)50年的巨變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50年來,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實現了國家獨立,結束了任人宰割的歷史;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經濟建設、人民生活、綜合國力都上了一個大台階;依法治國已成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們將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最終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⑺ 為什麼說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和歷史的選擇
1、近代中國遭受的侵略從一個正面告訴我們,腐朽落後的封建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在那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靠封建制度以及搖搖欲墜的清朝政府是不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的;
2、辛亥革命的失敗從另一個方面告訴我們,在中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實施也是不可行的;
3、中國共產黨出現以後,經歷了多年的戰斗,使得中國人民走向了富強的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
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socialism)一詞源於拉丁文。是一種經濟社會學思想,主張或提倡整個社會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其管理和分配基於公眾利益。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一詞在西歐廣為流傳。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並作了科學解釋,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過渡。
⑻ 為什麼近代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有哪些優越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吸取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又結合中國的國情、政情和黨情,顯示出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其中最大的優勢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因為在黨的集中領導下,中國制度才能不斷創造發展的奇跡。具體來說,是歷史和人民自覺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體現了中國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並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前進的方向和服務的對象。
⑼ 為什麼社會主義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原因如下:
一、正視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這一表述,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二、正視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
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
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⑽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這一表述,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就已經成為先進的中國人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他們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試圖按圖索驥,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來改造中國,把中國富強的希望寄託於實行和發展資本主義。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以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歷史以其血的代價告訴我們,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義不願意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三千年,在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也最頑固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雖然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封建勢力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封建勢力還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勢力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毛澤東同志曾說:「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並以其強大的經濟勢力排除和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它們決不允許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具備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由於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所以,他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更沒有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因而,靠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中國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封建主義舊統治又延續不下去。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裡?正當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感困惑的時候,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了中國新的出路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人民選擇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歷史性的選擇,是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是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當時的出路有三條:一是限制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走資本主義道路;二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互不相干,長期平行發展;三是限制、改造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走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三條道路中,中國的近代歷史已經表明,第一條道路走不通;第二條道路實際上也行不通,不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戰勝社會主義,二者之間沒有調和的餘地;惟有第三條道路,才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且新民主主義革命也為中國人民選擇這條道路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政權,確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鞏固和加強了工農聯盟。在經濟上,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轉化為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實現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因此,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鞏固和發展,體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得出的必然結論。所以,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