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考歷史常考哪些歷史常識題
我是09屆江蘇的,就拿我們那一屆高考來說吧。09年的高考塵埃落地,全國二卷歷史高考試題猶如當頭棒喝,震驚了全國師生及家長。緊接著全國痛罵二卷的聲音鋪天蓋地,就是那些不用全國二卷的地方也加入了聲討隊伍,甚至有人把出題老師的名字放在網上供人有的放矢的謾罵。學不學一樣,教不教相同,尤其是一些平時功夫下足了,成績優秀的學生,與那些平時不怎麼讀書,上網、玩游戲的學生成績差不多,覺得實在不公平,怒火熊熊。
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之際,高考試題在逐年變化。07年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因為當時試題偏離主幹知識,師生不滿之餘,沒有做更深入的研究。08年有了更大的變化,比如第12題就是一個信號。師生已經注意到了,只是沒想到會有整體性的調整,以為還會是漸進式的變化,尤其高三的師生根本不敢做太多的變動。結果09年做了乾脆徹底的調整,讓師生、家長無法承受。那麼09年試題的特點有哪些呢?
第一,09年高考全國二卷試題確實有偏、冷、怪之嫌。
1、試題內容忽略了學科具體知識。統攬試卷,試題幾乎全部是根據試題給出的材料有效信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只有第15、19、21題,算是與教材有隱性聯系。以往試題如果給出的材料是依託教材的新材料,試題答案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如果給出的是與教材脫鉤的材料,試題答案與教材內容有隱性聯系。但今年的試題所給材料是與教材脫鉤的新材料,試題答案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09年的歷史考綱與08年相比一字不差,沒有變化。以為在向新課程轉型時期,會保持穩定性。實際上是因為今年試卷不依據考綱所列考試范圍出題,所以沒用也就不用變。
2、試題立意缺乏人文關懷,沒有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無法實現高考測試的選拔功能。如第39題與學不學歷史無關,只要學過初中語文課文《隆中對》,作答就可與學過三年高中歷史學生的答案相媲美。再如第37題所給材料是沒有依託教材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紀初教材沒有涉及的思想領域,內容是學生讀不懂的古文,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比較、評價等多種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中學生既要翻譯又要組織答案,實在難以做到。中學歷史課程是國民教育的基礎課程,中學歷史教育不同於大學的「專業化」的歷史教育,應該盡力避免中學歷史教育的「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的傾向。從整體來看,試題顯然是把中學生當作大學生來對待,不從實際出發,測試過於「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所以缺乏區分度,不能實現高考測試的選拔功能。
3、試題形式刻板、不活潑,構思不精,有故作高深莫測之嫌。試題大部分是文字性材料,且主觀性試題所給材料全部是文言文,其他客觀性試題表述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非常濃厚,僅第14題、15題用了一幅圖、一個表格作為點綴。整體來看,試卷板著面孔、冷冰冰的樣子。試卷缺乏時代感,第39題考查三國時魏蜀吳的關系,讓這種特點尤為突出。第37題試圖體現熱點「國學熱」,但因為背景是20世紀初,材料是學生讀不懂的古文,隱性涉及當今社會對「國學」的看法和認識,所以其時代感就大打折扣。試題構思不精,欠缺嚴密。如第37題,所給材料過於突兀,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在試題給出材料前先介紹一下鄧適其人,學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就容易讀懂材料,也就易於作答。
總的來說,全國二卷歷史難得讓師生絕望。那麼,為什麼命題中心會以全國二卷做這么乾脆徹底的調整呢?是不是僅僅因為這些專家脫離實際,脫離中學教學呢?我分析這實際上是高考命題組有意為之,全國二卷相對全國一卷來說適用於邊疆相對落後地區,如黑龍江、吉林、雲南、貴州、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和西藏,歷年相對簡單,但今年是過分的難。是因為命題組就是想從這些考生成績相對差些、人數相對少些的地方入手,進行根本性的變化,通過這種根本性的變化來改變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內容和形式,具有很強的導向性。
第二,09年高考二卷試題強烈的導向性
1、高考測試力圖擺脫教材的束縛。
全國二卷歷史到底是怎麼調整的呢?仔細解讀09年高考試題,你會發現這種調整實質是脫離現行某一教材。這種調整幾乎貫穿了整個試卷,只有21題、22題、37題(1)、(2)問的部分與老教材有一定的隱性聯系。脫離教材的實質是教材職能的變化,教材的職能也許很多,但我認為過去教材最實用的職能就是考試,教材既是考試依據也是考試目標,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熟讀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試就沒問題了。試題的難度體現在對教材內容進行問法上或思維上的轉化,所以過去我們老是擔心出題人會在問法上為難學生,絕不擔心超出教材范圍。教材就是考試的工具。但是當前高中新課程歷史教材有四個版本,新課程高考試題不可能依據某一教材、某一版本,只能在《課程標准》規定的知識范圍內命制。擺脫教材、版本的束縛是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的必然結果。
2、測試依託《考試大綱》考核目標與要求,體現《課程標准》要求,突出對三維目標的考查。測試首先考查了《課程標准》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即「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看,13題考查了唐朝的經濟,14題考查的是明清民族關系,15題是經濟體制改革,16、17是早期英美資產階級革命,19題是德國統一,21題是雅爾塔體系,22題是亞洲經濟,23題是全球化,37題是文藝復興和新文化運動等,可見考查的基本是重大歷史問題。試題通篇都是通過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出現的,考查的是「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尤其37題和39題兩道主觀題,在設問中就明確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詞語體現其對能力目標的考查。
其次測試突出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課程標准》指出「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我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看,試卷所有的試題都是通過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出現,並且是自求教材中沒有的結論。實際就是運用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歷史學習基本方法來解決問題。第37題的第(2)問是開放性試題,且在評分標准中明確要求「評析須有史實、有分析、有論點,言之成理。」學生必須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否定另外的觀點。體現了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和「探究性學習」能力的考查。
第三測試滲透了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例如第37題試圖通過對「國學熱」的認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並且與文藝復興運動進行比較,體現了開放的世界意識。
依據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的特點,我認為今後教學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正確把握方向,教學目標要圍繞實現《課程標准》的三維目標進行。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應用,更有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不僅掌握歷史知識,還要全面提高人文素養。
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在掌握歷史基本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正確方法。歷史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研讀史料,獲取信息、辨別真偽、運用材料論證探討問題,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徑收集的材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而不是從「課本」中學習歷史,改「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以「提出問題,提供或收集材料,解決問題」的流程展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三、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文學和法學等與歷史相關的人文科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高考改革也在進行。我們要及時轉變理念,把握課改和高考方向,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高考的需要,向真正實現課程改革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B. 新高考歷史類可以報考哪些專業
新高考歷史可選專業有:考古學、民族學、地理學科、歷史學、世界歷史、漢語言文學、文物保護技術。各個本科高校招生專業對考生的選考學科也有具體要求,具體還要看各個高校公布情況。一般的文科類專業都可以報考,理工科專業中應用型的專業應該也沒問題,但純理科專業可能不行,醫學類專業可能不行。
歷史專業分析
1、專業受限較大
選擇歷史,專業集中在以前的文史類專業,再加上一些不限制選科的專業,專業主要限制在文史哲、語言、經濟、法學等專業,可報考專業比選擇物理的少,而選擇歷史的人數又非常多,這也意味著選擇歷史的學生,報考大學專業時,競爭更強,分數線更高。
2、未來發展受限
成績好的學生,以前選擇理科,現在選擇帶物理的組合,這是因為以後有更好的前途或者」錢途「,現在熱門的專業,比如計算機、人工智慧等,都是理工科專業,而文史類專業,被稱為是」貴族學科「,對於一些家庭條件很好,又喜歡這些學科的學生而言,完全可以選,但是如果想畢業後就能拿著不錯的工資或者年薪,這對於文科類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是奢望了。
C. 河北2022高考歷史政治地理現在用的什麼教材 考哪幾本
河北2022高考歷史政治地理,
現在用新版的人教版教材。
原來的實驗版教材,
已經沒有用。
D. 高考歷史考什麼
錯!!!!!!
本人今年高考,文科,平時成績620-650,尤其文宗最好,因看不行學校老師講課那弱智勁現在家自己復習。
歷史:1.把握知識主幹,就像大樹的樹干,學哲學的都知道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把歷史從事情發展的順序來看問題,高中階段的歷史是考察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不是背書就行的,在分析問題時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說一件事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分析,原因,結果,影響。從主幹知識引申出很多細節,就想樹的樹枝了,抓住他們。要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其次要統籌兼顧,恰當把握次要矛盾,這在歷史學習中很適用。
2.理性與感性結合,在分析某個問題時,當感性材料不夠充分時,就要自己去想了,去猜,你決的如果你是當時的當事人,你會怎麼做。
3.注意運用哲學的理論與實踐想結合的原理,看課本,做題要結合起來。
4.正確把握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啊!這很重要。別顧此失彼了~
5.注意幾件大事:1.古代史,朝代變更的循序,原因。(古代史是圍繞「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這個關鍵詞開始的~)
2.中國近現代史:鴉片戰爭,侵華戰爭,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的聯系等),解放戰爭(重慶談判),11屆3中全會,社會主義是在探索中前進的(大包干,小土群,大躍進,原因,影響)
3.世界近代歷史:文藝復興,新航路,工業革命,1戰,2戰,社會主義建立,世界格局,(多元化發展)
哥們,其他的就不說了,有不懂的繼續問我,很願意交你這個朋友。
文宗超有意思勒~
還有 別死記硬背了啊,理解!分析!考試不考背的內容的!
E. 高考中的歷史要考的內容有什麼的有多少本書一本多少頁
要考的內容不過就是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好象有5.6本的樣子。看完不一定就能記住,記住不一定能理解。學歷史,理解性的記憶是最關鍵的。
F. 想知道高考歷史的考試范圍
高考歷史的考試范圍包括「中國古代史"主要指從黃帝時期到先秦時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戰國、到秦統一六國」,再從秦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開始包括「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也就是說中國古代史是指黃帝時期一一184O年之間的政治、科技、文化、和著名戰爭方面的知識,而後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指1840年一至今其中的重點考點包括"鴉片戰爭"中共黨史」「辛亥革命"「抗日戰爭」「改革開放"等內容,還有就是世界史方面的內容,包括世界文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兩次世界大戰方面的知識,再有就是美、蘇兩極格局的考點,蘇聯解體的考點等等,總之高考的范圍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歷史三方面的政治、科技、文化方面的內容,有涉及面廣及縱向深的特點,必須下苦功,好好復習!
G. 歷史高考必考知識點有哪些
一、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
二、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並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
(2)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是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三、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學藝術
(1)科技: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發明和發現,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都產生過巨大影響。
(2)古代書畫:古代中國書畫一體,其藝術獨具東方神韻,在世界藝術寶庫中佔有重要一席.並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影響。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1)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共產黨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國共合作促成國民革命高潮到來。
(2)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建國初期三大外交方針是「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H. 現在高考都考什麼科目呀,綜合是什麼科目呀
現在高考的科目如下:
文科生考的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文科綜合,其中文科綜合是歷史、地理、政治。
理科生考的科目:語文、數學、外語、理科綜合,其中文科綜合是物理、化學、生物。
另外,還有一些省市的高考科目是不同的,江蘇省實行「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高考方案。其中,「3」指「語文、數學、外語」。
而上海和浙江開始施行新高考,不分文理科。浙江高考考試科目及對應的科目滿分別為語文、數學、外語、選考3門。
(8)今年高考歷史考什麼擴展閱讀
高考注意事項:
1、必定要提早前往高考考場實地考場,對去考場的道路要非常清楚,並計算路上需求花費的時刻,在預留堵車等因素的狀況下,保證不遲到。如果離考場較遠,主張家長預訂考場跟前的酒店,由於高考期間客房嚴重,需求家長提早預訂。
2、驗考場時,考生能夠知道自己在考場的詳細座位,主張考生順便檢查一下桌椅的高度是否適宜,上、下午考試時陽光是否會直射自己的座位,如有任何問題,能夠向監考教師提出,懇求幫助處理。家長在此過程中,要重視細節,保證考生有良好的答題環境。
3、高考飲食講究幾個准則:養分均衡、能量足夠,清淡、易消化,一同保證食物干凈清潔及重視色香味齊全。家長不能一味尋求大魚大肉,而疏忽孩子的吸收,必定要注意調配,一同保證考生在飲食上不出問題,吃壞肚子肯定會嚴重影響考生的發揮。
4、高考期間氣候往往比較酷熱,偶然還會有勁風大雨等惡劣氣候呈現。家長要提早重視高考期間的氣溫文氣候狀況,提早預備衣物和雨具等,保證考生在最舒服的環境下答題。
5、恰當的有氧運動,例如漫步和擴展運動並配合聽聽音樂,促進體內有利的神經遞質排泄,緩解過度焦慮,有利於高考的發揮。但必定要避免籃球、足球等劇烈的運動,避免身體損傷。
I. 高考歷史主考哪些
命題指導思想
2008年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歷史科(江蘇卷)的命題將以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和高考考試大綱為指導,以考試說明為依據,實現對學科主幹知識、學科能力和思想素養相統一的考核目標,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歷史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考查內容的選擇,以課程標準的模塊「學習要點」為依據,結合教學實際和學術標准,實現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考查內容的呈現,不拘泥於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具體表述,重視「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鼓勵考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符合考試目標,使考試保持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並在試卷結構和命題方式上體現出穩中求變、穩中出新的原則。
二、考試內容及要求
參照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歷史科)考試大綱》(課程標准實驗版)以及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標准教學要求》,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確定考試內容與要求。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信息
•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
•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准確、合理的解讀。
2.調動和運用知識
•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
•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
•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
3.描述和闡釋事物
•客觀敘述歷史事物。
•准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徵。
•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做出正確闡釋。
4.論證和探討問題
•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
•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
•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試范圍
考試范圍涉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所規定的必修和選修內容。其中,歷史(Ⅰ)、歷史(Ⅱ)和歷史(Ⅲ)三個必修模塊為必考內容;「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以及「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四個選修模塊為選考內容。為減輕考生的復習負擔,「必考內容」與「選考內容」在「考試大綱」以及本省「教學要求」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必考內容
古代部分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機構、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初郡國並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軍機處的設置、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古代中國的經濟
(1)農業
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小農經濟的含義、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手工業
官營手工業;紡織、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3)商業
「市」的形成與發展、主要的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4)主要經濟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董仲舒的儒學主張、漢朝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3)宋明理學
程朱理學、王陽明的心學。
(4)明清之際的儒學
李贄、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張。
4.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1)科技成就
四大發明及其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2)漢字與書畫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中國書畫。
(3)文學成就
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的成就;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4)京劇
京劇產生與發展的歷程。
5.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臘的民主政治
希臘地理環境與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伯里克利時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雅典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2)羅馬法
羅馬法的內容與作用。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關於人的價值的闡述。
J. 高考歷史考幾本書
必修1、必修2、必修3、選修六本: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選修3——20世紀的戰急與和平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選修5——探索歷史的奧秘選修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在繁重的學業中,歷史是一門讓人倍感艱辛的科目,光是其背誦的內容就多之又多。這里就給大家說說學習歷史的注意事項。
工具原料歷史課本充足的學習時間
方法/步驟分步閱讀
1
/6
歷史是以時間為線索進行的。所以首先,我們要梳理一遍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以時間為軸,將各個歷史事件排列下去。
2
/6
其次,我們要在記下時間的基礎上,盡量記下各個歷史事件的其他基礎資料,如地點和相關人物。
3
/6
接著,我們就要選取其中重要和有高頻考點的歷史事件,記下它們的主要內容和最後的結果。
4
/6
隨後,我們要了解其中歷史事件的背景和發生的原因。而這些背景和原因,大多來自於時間軸上前一個事件。
5
/6
然後,我們要熟練地將最重大的歷史事件的意義(或影響、或作用)記下來。這些意義(或影響、或作用)大部分是對於時間軸上下一個時間有推動或鋪墊的作用。
6
/6
最後,我們要把這些整合成歷史的一個專有記憶思路。這樣就能在做題時用整個思路快速定位到要考的事件。
注意事項
要利用時間軸記憶
要形成記憶思路學習歷史有階段性
等你上了高三你會發現,高三的歷史學習和高一高二很不同,它是一個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復鞏固的過程,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實的基礎和"歷史基本功"。
我的觀點是高一、高二階段,不必苛求知識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識的廣度。你會發現語文水平的高低和課外知識的豐富程度對歷史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建議 ,你多讀一些課外歷史書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語感的培養,建立自己的一套歷史觀和世界觀。這些東西對你的影響可能不會馬上體現在分數上,但上了高三以後你會發 現它們太重要了。
2.抓住課堂
要說實在的東西,課堂是很實在的。
我們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聰明的理科生不聽課是可以照樣考好的,但是一個歷史生如果不聽課他一定什麼成績都別想拿到。 聽課也有聽課的方法,我認為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預習的過程中把你理解的這一課的知識框架和系統大致構建出來,充分去領會書上每一個部分、每一個框題是為了說明什麼;然後在聽課的過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礎上調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聽課筆記,課後再和參考書上的知識重點、知識 框架進行對比補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