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瀘洲歷史
瀘州歷史 瀘州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 封蘇嘉為江陽候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 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置犍為郡,領江南朝劉宋、齊置東江陽郡。肖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 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戰35年,元屬重慶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省,九年(1376年 ) 直隸四川布政使司。 清嘉慶七年 (1802年) 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置永寧道,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12月瀘縣解放,瀘州先後為川南人民行政公署 (相當於省級) 、瀘州、瀘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地級)、瀘州專區專員公署(地級) ,瀘州市(川南行署轄、地轄)所在地。1960年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1983年3月3日,國務院批復將地轄瀘州市改為省轄市, 原宜賓地區的瀘縣、納溪、合江、敘永、古藺5縣劃歸瀘州市。
------------------------------------------------
��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制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
��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元代,准許釀酒、制鹽、制茶、分兵屯田,修築馬道、橋梁,開辟驛傳,製造木船發展航運事業,溝通物資交流,發展農村商品經濟。
��明朝,瀘州直隸省,十五世紀初,瀘州進入全國三十三個較大的商業及手工業城市行列。
��清代,實行移民入川,促進瀘州經濟、文化發展,瀘州成為川滇黔接合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民國時期,瀘州開始有了現代工業,在抗日戰爭的前期和中期,瀘州經濟繁榮。
��瀘州解放以後,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現代工業基礎雄厚,農業、商業蓬勃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瀘州各行各業實行改革,進入市場經濟,瀘州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化工、工程機械、釀酒工業基地。
⑵ 瀘州過去的資料
瀘州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 封蘇嘉為江陽候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 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置犍為郡,領江南朝劉宋、齊置東江陽郡。肖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 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戰35年,元屬重慶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省,九年(1376年 ) 直隸四川布政使司。 清嘉慶七年 (1802年) 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置永寧道,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12月瀘縣解放,瀘州先後為川南人民行政公署 (相當於省級) 、瀘州、瀘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地級)、瀘州專區專員公署(地級) ,瀘州市(川南行署轄、地轄)所在地。1960年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1983年3月3日,國務院批復將地轄瀘州市改為省轄市, 原宜賓地區的瀘縣、納溪、合江、敘永、古藺5縣劃歸瀘州市。
------------------------------------------------
��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制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
��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元代,准許釀酒、制鹽、制茶、分兵屯田,修築馬道、橋梁,開辟驛傳,製造木船發展航運事業,溝通物資交流,發展農村商品經濟。
��明朝,瀘州直隸省,十五世紀初,瀘州進入全國三十三個較大的商業及手工業城市行列。
��清代,實行移民入川,促進瀘州經濟、文化發展,瀘州成為川滇黔接合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民國時期,瀘州開始有了現代工業,在抗日戰爭的前期和中期,瀘州經濟繁榮。
��瀘州解放以後,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現代工業基礎雄厚,農業、商業蓬勃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瀘州各行各業實行改革,進入市場經濟,瀘州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化工、工程機械、釀酒工業基地。
--------------------------------------------------
瀘州文化古跡
��
報恩塔 位於市區商場二街。 建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明弘治年, 清光緒十四年及1983年1985年均有維修,迄今保存完好。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瀘州明代城垣�位於市區沿長江、沱江岸。規模大,保存好,現存城垣總長1177.2米。始建於宋代,明、清及民國年間皆有維修。全部城垣皆為長方形石料砌成。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腦橋�位於瀘縣大田鄉九溪河上。建於明代洪武年間,長54米, 寬1.9米,高5米。是全國罕見的明代大型石雕橋, 14座橋墩中間的8個上,分別雕刻有龍、象獅、麒麟,其藝術精湛,刀法剛毅,形象生動別致。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子圖�位於瀘州城西北角。原名真如寺。初建於宋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乾隆五年(1788年)培修。因寺壁塑有「世俗百子圖」石刻,被稱為「百子圖」。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峰寺�位於方山南麓,初建於唐天寶六年(747年),宋、元、明、清各代均有重建。現該寺佔地面積近萬平米。雲峰寺名勝古跡甚多, 為川南旅遊勝地。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祠�座落在敘永縣西城。亦稱陝西會館。清光緒年間,陝西、山西鹽商相約成立「西幫」,就關帝廟原址重修作為會館,亦名春秋祠。建成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以精湛的藝術見稱,刻工精細,形態生動,意境鮮明,構圖巧妙。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龍透關�位於市區西郊。始建於蜀漢。全長7華里。北臨沱江,南抵長江,尤如巨龍穿透兩江而得名。瀘州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龍透關為唯一陸路通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1926年12月1日,劉伯承等領導的瀘州起義爆發,10萬反動軍隊圍剿革命軍,龍透關前展開殊死決戰。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口及二郎灘渡口舊址是紅軍一方面軍長征時四渡赤水河遺址,均在古藺縣境。現有太平渡陳列館和紀念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朱家山石園�座落在市區主幹道中段。佔地4100平米,建築面積3500平米,由外花園和朱德舊居以及石園三部分組成。分別為現代、清末和民國初年建築。朱德駐瀘時,組建「東華詩社」,常在此活動。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瀘州大麴老窖池�位於市區下營溝街。建於明代萬曆年間, 現存窖池4口。仍持續用傳統工藝生產老窖大麴,其酒質優良,形成了中外馳名的「瀘型酒」。1915年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瀘州大麴明代窖池在中國釀酒學中具有很高的科學和歷史研究價值。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州解放史
��民國38年(1949年)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徹底勝利的前夕,國民黨蔣介石統治集團不甘失敗,妄圖「固守四川,保住西南」,伺機卷土重來。3月,委國防部第3廳廳長郭汝瑰為陸軍第22兵團司令兼七十二軍軍長、敘瀘警備司令,率部駐瀘州,扼守川南長、沱二江及川南通滇、黔各要道。5月,經軍統頭子毛人鳳保舉, 西南長官公署少將高參羅國熙出任第七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軍統瀘縣組組長。11月,四川省政府將第七區劃為川南戰區第三分戰區,以羅國熙兼司令,同時組建第364 師派駐合江。羅國熙控制第七區軍政警特大權後,為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川,加緊備戰,進行反共宣傳,在專、縣各種機構建立特務組織諜報組,於當年11月出動軍警特在古藺、合江、瀘州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趙瑞林、李宗佑、顧雪庄、張忠、龐克、張科素、周去非、曹仲蘊、艾仲倫、金溪生等及其他群眾2000餘人,其中300 餘人遭殺害。羅為擴充武裝,將保安司令部直屬保警大隊擴編為總隊,各縣民眾自衛中隊擴編為常備大隊,各縣警察中隊編入常備自衛大隊。先後領取和購買3000餘支(挺)步、機槍及大量彈葯,裝備各縣、鄉「模範中隊,加緊調訓常備大隊中、分隊長和模範中隊隊員,累計訓練7000餘人。
��1949年7月25日,羅國熙召開專署行政會議, 令各縣充實地方武力,建立游擊根據地,進行頑抗,失敗後「上山打游擊」並親自選定瀘、合交界的大理村、鼓樓山為全區中心游擊根據地,頒布《城寨辦事處組織規程》,委傅健、肖鎮南為城寨辦事處主任,構築工事,修理寨牆,儲備糧彈。同月成立「瀘(縣)、合(江)、敘(永)、古(藺)、赤(水)5縣聯防辦事處」。9月成立瀘縣東、西、南、北、中5個作戰指揮部,各指揮官分統若干模範中隊,分區作戰。11月成立「敘、藺、古聯防辦事處」、「敘、納聯防辦事處」和「瀘、富、隆聯防辦事處」。11月21日,因解放軍挺進貴州和川東南,羅國熙與郭汝瑰在瀘州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鼓樓山和大理村為第一根據地,古藺、古宋山區為第二根據地,敘永、納溪一線由新34師防守,瀘城各要地分別由72軍直屬隊及保警總隊、警察中隊、模範2中隊分區防守。
��為了迎接解放,牽制和打擊國民黨殘余勢力,策應和配合解放軍,瀘州地區中共地下黨組織在古藺的彰德、復陶和敘永三門橋及合江等地成立川南武工隊,擁有3300人,2500支槍。川黔邊區游擊隊亦已發展到千餘人、槍,控制部分鄉保政權和自衛隊武裝。同時,組織地下宣傳員,利用散發傳單、走親訪友等方式開展秘密宣傳,團結爭取各界人士,策反國民黨軍警武裝,組織領導群眾開展護廠、護城斗爭,保全了瀘州城、23兵工廠、洞窩電廠和79軍後方倉庫。與中共上海局直接聯系的地下黨員、國民黨第72軍軍長郭汝瑰,根據中共中央「在有利時機率部起義」的指示,利用自已的特殊權力,於瀘州解放前夕將羅國熙及其保警總隊調往納溪、由自已控制瀘州全城,同時以「保存實力」為名,令所部「不與解放軍正面作戰」節節後退,於12月11日率部在宜賓起義。
��1949年11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0軍、16軍、18軍52師,由黔北分三路進軍川南瀘州:西路:解放軍16軍47師140團2營於11月29日先後佔領古藺縣赤水河鎮、摩尼鎮(今均屬敘永縣),殲敵1 個營及部分民眾自衛隊,30日在敘永後山堡圍俘國民黨兩個新兵連。 12月1日凌晨2時,140團向駐敘永城的國民黨第6 編練司令部發起進攻,戰至拂曉全殲該部2500餘人,俘中將副司令肖以寬,敘永解放。12月2日,16軍48師副師長張培榮率142團、144團解放打鼓場,3日6時全殲國民黨內二警1個連,12時勝利進入納溪縣城。羅國熙部被解放軍16軍47師139 團擊潰,羅於20日回瀘向瀘縣軍管會投城。東路:解放軍10軍11月底進抵赤水、習水,合江縣縣長樂鍾鎮帶民眾自衛隊避走福寶。30日,國民黨364師和699團分別從合江縣城和九支逃走。10軍30師由習水向合城進發。28師經赤水向合江、瀘縣進發。12月2日傍晚,30師89 團抵合城東南之馬街,見由江津逃來國民黨44軍渡河入城,因判斷失誤而未予攻擊,至晚發炮向合城警告,44軍連夜逃走。3日上午,30師師長馬金忠、政委魯大東率部入城,合江解放。12月3日,30師從合江出發,相繼在瀘縣五通場、桐子林、 太和場等地追殲44軍軍部及所屬36師,後繼續西進。10軍28師84團在瀘縣豐樂鎮 (今屬納溪) 永安橋殲滅國民黨新軍1個團,繼向藍田壩進發。 請師主力經瀘縣分水場至泰安場,渡江進駐羅漢場和23兵工廠。師長陳雲中通過電話同瀘城郭汝瑰接洽,郭不意解放軍突至,僅答以「按計劃行事」,不及詳述,立率所部西撤宜賓。16時許,該師趙營進抵小市,沱江浮橋被撤,不得渡。20時許,由起義的警察中隊駕船渡江,地下黨瀘縣臨工委書記王新民等組織各界人士在管驛嘴迎接解放軍入城,瀘城宣告解放。中路:11月底,解放軍16軍46師進抵赤水河東岸與西路該軍主力形成夾擊古藺之勢。地下黨組織帶領群眾趕搭浮橋、籌集糧草,助46師渡赤水河北上。古藺縣縣長張樹良和民眾自衛隊頭目駱國湘、肖鎮南、王逸濤等急忙逃離縣城。地下黨古藺中心縣委負責人何顯忠、陳昭忠抓住時機開展統戰工作,爭取代理縣長王廓塵,省參議員羅辟金、警察中隊長胡元鑫、民眾自衛中隊長鮑志君、楊雲程等接受和平解放,同時調某地下黨武裝駐守要道,派員同境內國民黨軍隊談判,收繳一些鄉鎮民眾自衛隊武器。駐長田、鍋廠壩的國民黨軍何少舟兵團殘部1個團和72軍1個營亦繳械投誠。12月5日下午,由解放軍18軍派任的縣委副書記、 縣長等一行9人由楊雲程中隊1個排護送,自摩尼進入古藺縣城受到各界人士熱烈歡迎,古藺宣告解放。解放軍進軍瀘州期間,12月2日,國民黨72軍新編34師在西撤宜賓途中, 於古宋縣(今屬興文縣)與新軍一部會合,被解放軍47師追擊。4日,新編34師師長柏恆率師部及100團、102團4000餘人,進入納溪縣文昌岩山區據守。5日,解放軍16軍143團和18軍某連,相互配合發起三路攻擊。激戰至6 日下午全殲該部。是役,解放軍傷亡55人。至此,瀘州地區全部解放。
⑶ 瀘州的歷史有多久呢
瀘州
風光旖旎的瀘州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地處長江和沱江匯流處。轄江陽、龍馬潭、納溪三區和瀘縣、合江、敘永、古藺四縣。幅員12243平方公里,人口462萬。氣候溫和,物產富饒,荔枝、龍眼等佳果久負盛名。境內江河縱橫,素有"魚米之鄉"、"天府糧倉"之稱。瀘州又是多民族聚居地,民風純朴,民俗獨特。
瀘州旅遊資源:江陽大地多佳景,國家級森林公園佛寶,被譽為地球同緯度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常綠闊葉樹帶,景區面積達380平方公里;古藺黃荊原始森林、八節洞瀑布、紅龍湖、二郎美酒河、吳公岩、白馬洞、烏龍洞等等,極具旅遊開發價值;位於市區茜草壩長江岸邊的瀘州桂圓林風景區,沿江岸十華里翡翠長廊,被世界旅遊組織專家譽"四川生態旅遊和觀光農業的理想場所"。敘永丹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畫稿溪、龍泉洞;瀘縣玉蟾山、玉龍湖;納溪天仙洞、鳳凰湖;江陽區方山、楊橋湖、甜蜜櫻桃園、桂妃園、瀘州桂圓林的"山、水、園、林";合江省級風景區筆架山、法王寺、將軍湖和巴蜀一絕--瀘州漢棺、堯壩古鎮、福寶古鎮;龍馬潭區九獅山、大通山、芙蓉島、龍馬潭、洞賓亭等等,構成瀘州旅遊資源"多、廣、奇、美"的特色。瀘州古稱江陽,西漢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置江陽縣建制並築城寨,至今已有2150年歷史。1983年建立省轄瀘州市。宋代,瀘州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位達到了極盛時期。史書記載,宋徽宗頒詔書雲:"瀘州,西南要會,邊閫之寄付非輕,可升為節度,仍賜名瀘州軍。"明代,瀘州躋身為全國33個商業都會之一,四川僅成、渝、瀘三個城市。1994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繼後又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殊榮,享有"酒城"美譽。
瀘州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遺存了豐富的文物古跡。全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64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10處,瀘州大麴明代窖池、龍腦橋、報恩塔、春秋祠、護國岩、龍透關、玉蟾山摩崖造像、合江漢代畫像石棺,以及市區內的明代城垣和清代民居,都是珍貴的旅遊資源。
瀘州地靈人傑,孕育了歷代名人:西周太師尹吉甫,蜀漢尚書令董允,晉朝被譽為"忠規奮烈,美志不遂"的江陽太守侯馥,元末明玉珍王朝右丞相劉楨,明末兵部尚書熊文燦,清末志士佘英、黃方等,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寶貴的一頁,為故鄉人民爭了光。解放前夕,在重慶渣滓洞犧牲的革命烈士劉國志、成善謀、李青林、劉振美、雷震、陳繼賢等,是瀘州人民的優秀兒女。藝術家蔣兆和、王朝聞、凌子風、屈義林、劉止庸的成就,離不開養育他們的這方熱土。
江陽大地多佳景:國家級森林公園佛寶,被譽為地球同緯度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常綠闊葉樹帶,景區面積達380平方公里;古藺黃荊原始森林、八節洞瀑布、紅龍湖、二郎美酒河、吳公岩、白馬洞、烏龍洞等等,極具旅遊開發價值;位於市區茜草壩長江岸邊的瀘州桂圓林風景區,沿江岸十華里翡翠長廊,被世界旅遊組織專家譽"四川生態旅遊和觀光農業的理想場所"。敘永丹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畫稿溪、龍泉洞;瀘縣玉蟾山、玉龍湖;納溪天仙洞、鳳凰湖;江陽區方山、楊橋湖、甜蜜櫻桃園、桂妃園、瀘州桂圓林的"山、水、園、林";合江省級風景區筆架山、法王寺、將軍湖和巴蜀一絕--瀘州漢棺、堯壩古鎮、福寶古鎮;龍馬潭區九獅山、大通山、芙蓉島、龍馬潭、洞賓亭等等,構成瀘州旅遊資源"多、廣、奇、美"的特色。
瀘州城肘江負山,枕帶雙流,扼蜀南、渝西、黔北、滇東交通咽喉,有"天生重慶,鐵打瀘州"美譽。長江、沱江如兩條綵帶,繞城而形成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美麗壯觀的城市風貌。江陽道上,花團錦簇;濱江路上,遊人如織;長江岸邊,酒樓、船舫、漁村,燈紅酒綠,重現清代詩人張問陶"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的景象。
瀘州是川、滇、黔、渝四省市通衢之地,交通十分便利,長江水道橫貫東西,穿城而去;隆納高速公路和321國道縱穿南北,傍城而過;瀘州民航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海口、昆明、貴陽等9條航線。程式控制電話直撥世界各地。旅遊賓館、飯店服務一流,設施完善。
山川靈秀的瀘州,展示了清代詩人張船山筆下的"灘平山遠人瀟灑,酒綠燈紅水蔚藍。只少風帆三五疊,更余何處讓江南"的境界。我們熱忱歡迎國內外朋友前來瀘州旅遊觀光,投資開發。
周邊旅遊景點——
·瀘州概況 ·張壩桂圓林 ·堯壩古鎮 ·玉蟾山 ·佛寶 ·丹山
·方山 ·海潮湖 ·紅龍湖 ·天仙洞 ·龍腦橋 ·瀘州大麴老窖池
·忠山 ·黃荊 ·倒流河 ·鳳凰湖 ·報恩塔 ·九獅山
地方特色
瀘州,長、沱二江交匯而過,帶給她水的靈秀;淺丘地形,使她呈現獨有的小山城魅力;站在茜草看夜景,整個城市猶如一艘「鐵達尼」號,昂揚向前航行。更有醇香的老窖、甜蜜的桂圓、荔枝以及熱情好客的瀘州人。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繁華的都市與悠閑的田園生活的完美結合。
特產小吃
四川火鍋起源於長江與沱江交匯處的川南重鎮瀘州,這里的火鍋業興旺,造就了許多品牌的火鍋店。魚火鍋有長江鮮魚黃辣丁、沙鍋魚、半湯魚,家常麻辣,鮮美而不燥火,川南風味突出。
瀘州老窖、瀘州郎酒、瀘州花酒、先市醬油、瀘州桂圓、銀針米、合江荔枝、瀘州白糕、豬兒耙、古藺麻辣雞、殷家坡醪糟、瀘州紅傘、納溪泡糖、白果雞、鹵蹄花
⑷ 瀘州古稱江陽,後來為什麼要改成瀘州
四川瀘州很有名,原因大家都很清楚。瀘州西漢時稱江陽縣,屬犍為縣,今屬宜賓。東漢沒有變化。漢獻帝的時候,其實是劉璋統治的末期。公元213年,姜陽縣從犍為縣分出來。諸葛亮入蜀,派趙雲丁去江陽、犍為。當時瀘州發展較晚,靠近中國的中南部。許多中國人不願意在這里當官員。比如投降劉備,沒有得到重用的彭陽,被“左移”為姜陽太守。這種左移意味著降級使用,所以彭陽稱劉備為老皮。
總結:江陽城的概念,在曾少岷的文章裡面,應該只是限於長沱兩江交匯處的城池。如今的瀘州,作為一個地級市,其概念是遠在江陽城之上的,隨著城市范圍的擴大和城市實力的增強,如今的瀘州,已是名副其實。
⑸ 瀘州歷史上的名人
1、奢香夫人
奢香夫人(1358年-1396年),彝族名舍茲,又名朴婁奢恆。元末明初人,中國古代傑出的彝族女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為維護地方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建立了豐功偉績的巾幗英雄。
元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奢香出生於四川永寧(今瀘州敘永縣);系四川永寧宣撫司、彝族恆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彝族土司、貴州宣慰使隴贊·藹翠之妻,婚後常輔佐丈夫處理政事。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藹翠病逝,因兒子年幼,年僅23歲的奢香承擔起重任,攝理了貴州宣慰使一職。
奢香攝理貴州宣慰使職後,築道路,設驛站,溝通了內地與西南邊陲的交通,鞏固了邊疆政權,促進了水西及貴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病逝,年三十八歲。
朱元璋特遣專使弔祭奢香,同時敕建陵園、祠堂於洗馬塘畔。對於奢香夫人的功績,朱元璋曾贊道:「奢香歸附,勝得十萬雄兵」。
奢香夫人是彝族著名女政治家,作為一個民族頭人,在國家加強西南地區統治的形勢下,為貴州建省創造了必要條件,客觀上維護和促進了祖國統一。
交通條件的改善,促進了水西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鞏固了西南邊疆,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她改良本民族文化、學習漢文化的舉措,促進了彝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2、奢崇明
奢崇明(?-1629),四川永寧(今瀘州敘永)人,大明永寧宣撫司土司,天啟元年,叛明自立,偽號「大梁」,自稱「大梁王」,割據西南。
1622年5月23日,明朝大軍進逼重慶,奢崇明奮力固守,但明軍勢大,秦良玉率秦民屏奪取二郎關,總兵杜文煥破佛圖關。川東兵備副使徐如珂亦擊退奢寅所遣周鼎援軍數萬,殲敵萬余。
二十八日,收復重慶,樊龍、張彤敗死。此後,奢崇明調集軍隊與明軍戰於建武(今四川省大壩西、興文南)、長寧(今四川省珙縣東)、珙縣、宜賓、遵義一帶,雙方互有勝負。
明軍設疑兵於納溪,佯為進攻,而主力由長寧突然進兵永寧,官軍與秦良玉的白桿兵連戰皆捷。四月,克永寧。
五月,克藺州(今四川省古藺)。奢崇明父子率余部敗退水西龍場(位於四川省敘永縣東南,今屬貴州省),聯合貴州安邦彥,分兵犯永寧、遵義,被川軍擊退。
此後,奢崇明父子長期客居水西,依附於土司安邦彥(彝族)。天啟六年(1626年),奢寅被部下殺死。
崇禎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作最後的努力,自號大梁王,安邦彥號四裔大長老,二人合兵全力進攻永寧,但遭到朱燮元所率明朝川黔諸軍的追擊,是年八月十七,大霧,奢安所部被明將李仕奇伏擊於紅土川,被明軍主力趁機包圍,力戰不脫,全軍覆沒,奢崇明、安邦彥身死。
3、魚朝恩
唐朝的擅權宦官。瀘州瀘川(今四川瀘縣)人。唐玄宗時入宮當太監。安史之亂發生後,隨唐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頗得信用,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統率神策軍。
最後被宰相元載設計縊死。魚朝恩的出現大大加強了宦官的實力,為唐朝中、晚期的宦官專權局面埋下了伏筆。
4、李超瓊
李超瓊(1846-1909),字惕夫,又字紫璈,四川瀘州合江縣人。光緒五年(1879年)舉人。年輕時曾在東北邊境擔任過軍務幕僚。
中舉後分發到江蘇,歷任溧陽、元和、陽湖、無錫、吳縣、南匯、上海、長洲等地知縣。在朝廷考核中2次被認為才能出眾,4次受到嘉獎。
5、先汪
先汪,生於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瀘州市合江焦灘鄉(今神臂城鎮)人。幼年讀書神臂山。
唐德宗貞元年間「神童科」及第,是瀘州有據可考的科舉中試第一人。二十一歲賜進士,授合江縣令。休致(退休)後,講學安樂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奢香夫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魚朝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超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先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奢崇明
⑹ 四川瀘州除了是酒城外也是四川火鍋的發源地么
談到四川火鍋,它的名氣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紅遍國內的大江南北、甚至名聲都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是漂到國外去了,火鍋它已經是四川、重慶這兩個地方的最經典美食代表了,但是,你知道火鍋美味,你知道它法院哪裡嗎?有的人會說是重慶。實際上這兩地都不是的,四川火鍋,它的發源地來自於,你一座有點熟悉、又很陌生的城市,這個城市不僅只有火鍋出名,包括它的酒也是名氣很響亮的。
人在閑暇之餘,之所以喜歡到一些景點去看看,主要是因為長期宅在家裡就會心情很異域,這時候適當的放鬆自己,看看綠色的美景,就會發現心靈也是很舒服的。而且,得到緩解之後我們工作的過程就會事半功倍,這也是人們為何喜歡到處看看,欣賞一些不同的風景主要原因。
對於瀘州,這座如此美麗的城市,你如果有機會,會放慢腳步好好看看它的美景嗎?歡迎大家對於瀘州印象留言。
⑺ 老瀘州城的相關歷史
瀘州是南宋長江上游重鎮之一,位於南宋四川釣魚--重慶--瀘州--嘉定弧線防線的中線。在宋末元初, 即公元1243年至1277年間,曾是宋蒙戰爭爭奪的焦點,在此瀘州人民抗蒙古軍經歷了34年五次易手,鑄就了保衛中原,反抗入侵的壯麗史詩,民諺「天生重慶,鐵打的瀘州」由此而來,史有「鐵瀘城」之美稱,列入舊時八景之一。 早在宋代年間,瀘州就與成都、重慶一道躋身於全國26個大商業城市之列。明代中葉,瀘州為全國33個大中商埠之一。自古就是蜀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發達。
公元1235年,蒙古軍大舉南下,四川西北成都失陷,蒙古軍繼而兵分四路,深入四川腹地擄掠,消息傳來,諸州無不驚惶失措,「不四旬而東、西兩州從風而靡」。蒙古軍入蜀,一路燒殺戮掠,四川諸州遭此浩劫,已是滿目瘡痍,生靈塗炭;昔日都邑成為瓦礫,過去良田顆粒無收。成都人口最為集中,損失尤為慘重。南宋將領賀靖後來在蒙古軍退兵後入成都,清理出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則無法計算。倖免於難的蜀人四處逃亡,四川各州的人口「十喪七八」。這一年,四川五十四州被攻破,僅瀘州、合州得以保全。
蒙古軍其後雖暫時撤出四川,對四川的侵擾卻從未停止,蒙古騎兵輪番對成都等州縣進行瘋狂的洗劫與屠殺,並再次攻破成都,俘虜宋朝守將陳隆之,擄掠大量百姓而返,蜀人的生活依然極不安定。瀘州、合州成為蜀人僅存的避風港。 1234年以後,蜀地流民、潰敗的士兵紛紛蜂擁入瀘州,流民居無定所,士兵借尋家小為名,侵擾當地居民,整個瀘州城一片混亂;然而,禍不單行,1236年,一場大火突臨瀘州城,城內房屋相鄰,瞬間化為焦土,百姓躲避不及,葬生火海者不計其數。據宋王朝統計,重修瀘州城花去「錢十萬五千緡,米三千六百餘斛」,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四川邊防日益困頓。
1241年,隨著成都、嘉州(今樂山市)的相繼淪陷,失去屏障的瀘州最終也難逃城池破陷的厄運。《宋史》記載,成都、樂山失守,陣亡者不計其數;蒙古軍隊攻佔瀘州,見人則殺,瀘州一時屍橫遍野,見者無不寒心。
1242年,南宋名將余玠立下「手挈全蜀還本朝」的誓言,自告奮勇來到四川,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主持四川防務。余玠效仿諸葛亮治蜀之法,「集眾思,廣眾益」,在蜀地張榜招賢,遴選守臣,懲殺潰將,整頓軍政。
1243年,宋四川安撫使余玠命知州曹致大築神臂城,將瀘州遷治於此。同年,蒙古軍再次攻蜀,在余玠率領下,宋軍與蒙古軍「大小三十六戰」,在大渡河俘虜蒙古軍將領禿懣,一掃過去頹敗之態;余玠還一度率軍北伐,與蒙古軍大戰於興元(今漢中一帶)、文州(今甘肅文縣),余玠治蜀10餘年,蒙古軍一直未能佔到半點便宜。
1253年,宋理宗卻聽信奸臣讒言,下令解除余玠兵權,召其回朝,余玠飲恨自盡,蜀地百姓無不悲 泣。隨著余玠的冤死,蜀地士兵群龍無首,原本已臻完善的四川防務大有支離破碎之勢。
1260年,劉整為宋四川潼川路安撫副使兼瀘州知州。劉整原籍京兆樊川,入蜀後屢立奇功,步步升遷,素有「鐵胡孫」美譽,南方籍將領心懷嫉妒,視之為「北人」;而在一片贊揚聲中,劉整也不把上司放在眼裡,矛盾日益激化,最終招致排斥。其累戰有功而遭賈似道集團的忌狠與誣陷,向朝庭申訴不得。1262年,走投無路的劉整以瀘州15郡30萬戶投降蒙古軍,神臂城首次失陷。
蒙古軍以瀘州為基地,四川六十餘州大部分歸於蒙古軍囊中,南宋王朝「止有二十餘州,所謂二十餘州者,又皆荒殘,或一州而存一縣,或一縣而存一鄉」。
1262年,宋四川宣撫使呂文德收復神臂城。咸淳三年(1267)至咸淳六年(1270),蒙古四川行省也速答兒曾三次攻瀘,皆未得手。
在遭受重大損失久攻不下後,蒙古人最終聽從了瀘州降將劉整的計謀,把進攻的重點從四川轉移到襄樊,並派劉整率軍攻打襄陽。
咸淳三年(1267年)九月,忽必烈下令攻打襄陽,讓劉整到襄陽同蒙軍主將阿術圍攻襄樊。襄樊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長達六年的關及南宋政權命運的襄樊保衛戰由此開始,宋蒙戰爭進入轉折點。劉整圍襄陽城而不打近五年,並且為蒙古訓練了強大的水軍,拿下了襄陽,元軍從此勢如破竹,南宋覆亡已無可挽回。
1273年6月,宋瀘州知州梅應春又投元,城堡再次陷落。德祐元年 (1275)六月,嘉定及其以下沿江諸城降附,瀘州失去遮擋,當元西川軍抵神臂城下時,宋潼川安撫使、知江安州梅應春與部將趙金等不戰而降。元改江安州為瀘州,留梅應春戍守,大軍繼續東下,合東川軍攻重慶。 1276年六月,宋四川制置副使張珏遣部將趙安、王世昌、王立率合州軍在瀘州義士劉霖導引下,與城中合江人先坤明裡應外合,收復神臂城,處決梅應春,俘虜了元西川行院諸將家眷,迫使正在圍攻重慶的西川軍回師救助。
景炎二年(1277)、元至元十四年春,元軍水陸並進,合圍神臂城,阻截了宋合州援兵。十一月,「瀘州食盡,人相食」,矢盡援絕,宋安撫王世昌等戰死,神臂城最後被攻破。戰爭結束後,瀘州治所便又遷回原址。
宋代嘉定十六年(1223年)川陝四路有人口259萬戶,到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僅剩12萬戶,尚不足宋代的5%;《江陽譜》也記載,瀘州原有人口4萬多戶,到元初僅剩萬余戶(很多還是外地奔逃而來)。
⑻ 瀘州自西漢置郡至今已有( )多年歷史
你好.瀘州自西漢置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2158年)歷史
具體情況如下.希望你滿意
瀘州下轄瀘縣、合江、敘永、古藺四縣和江陽、龍馬潭、納溪三區,幅員1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473萬人。
瀘州自西漢置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2158年)歷史。宋、明時期瀘州即成為與成、渝鼎足而三的全國性商業城市和全國33個商業都會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瀘州曾是川南行政公署和瀘州專區治所,198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省轄市。瀘州現在是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四川西部化工城。
今日瀘州更具水陸空立體交通區位優勢。西南出海通道縱貫全境,陸路經此通道一日內可直達廣西防城、北海;瀘州鐵路經隆昌連接成渝鐵路,貨運直達國內各地;瀘州機場為四川第二大航空港,可起降波音737型客機,現已開通瀘州至北京、廣州、昆明、貴陽等地航班;瀘州港是四川長江上游常年可通行1000噸級船舶和四川省在長江上的第一大港,已建成年吞吐量5萬標箱、20萬噸重件的直立式多用途集裝箱碼頭;瀘州是全國「二類水運口岸」,已先後設立商檢局和海關機構。是國家交通部確定的二級樞紐站和長江主樞紐港城市。
瀘州市的主城區位於長、沱兩江交匯處。與瀘州主城區一江之隔的十里張壩桂圓林作為北回歸線以上桂圓林適宜地帶最集中的、具有上百年歷史的桂圓人工造林,其植物學價值一如動物學中的大熊貓,被譽為「世界罕見奇林」,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瀘州境內的合江福寶、古藺黃荊原始林區為地球上同緯度保存最為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其中福寶原始林區為國家「AAA」 旅遊區。瀘州有兩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瀘州特曲老窖池和明代瀘縣龍腦橋,其中瀘州老窖工業園區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瀘州市人民政府傾力打造的「十里濱江經濟長廊」——瀘州濱江路與成都府南河於2001年同獲聯合國迪拜人居範例獎。
瀘州位處攀西——六盤水資源「金三角」開發區,資源密集度高,具有南煤硫、北水氣的分布特點。瀘州的古敘礦區煤、煤層氣、硫鐵礦共生富集,無煙煤資源量69億噸,佔全省的33%;煤層氣1000多億立方米,已被列入全省綜合開發利用示範區;硫鐵礦資源量32億噸,占川南儲量71%。
瀘州是一個以釀酒、化工、機械為支柱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馳譽中外的瀘州老窖、古藺郎酒使瀘州享有「酒城」美名。年產合成氨80萬噸、尿素124萬噸的瀘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尿素生產企業。隨著瀘天化 1620噸/日尿素擴建、瀘化廠4500噸硝化棉改造、瀘州鼎力鹼業公司四氯化碳裝置技改等項目的逐步實施以及中海油、科氏瀝青公司生產項目的建成投產,四川西部化工城正拔地而起。長江工程機械集團是全國最大工程機械集團之一, 以長工集團為龍頭的50多家工業企業可生產近20個大類、2000多個品種規格的機械產品。瀘州已成為中國中西部CNG(壓縮天然氣)汽車應用生產基地,城區內大部分公共交通車輛都使用壓縮天然氣作為燃料。
省轄瀘州市建市20年來,是瀘州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到2002年年底,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4.2億元,年均增長8.1%,比1982年增長3.8倍,提前3年實現現代化建設「翻兩番」的戰略目標;財政收入14.8億元,年均增長13.8%,比1982年增長13.1倍;城鄉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飛躍。工業總產值比建市時增長16.9倍。
2004年,瀘州生產總值(GDP)達到258.8億元,比上年增加42.4億元,增量超過了前兩年的總和,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3.8億元,比上年增長7.0%;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00.3億元,比上年增長17.7 %;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94.7億元,比上年增長12.5%。人均GDP再上新的台階,突破6000元大關,達到6180元,比上年增加983元。全年實現全社會工業增加值80.2億元,比上年增長19.4%。2004年,實現財政收入17.45億,增長1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100億元,比上年增長18.9%。
⑼ 瀘州的歷史沿革
瀘州得名「瀘水說」,古稱江陽。南朝梁大同年間(535—546年)置瀘州,領江陽郡。江陽郡領:江陽縣(治今江陽區)、漢安縣(治今納溪區大渡口鎮)、綿水縣(治今長寧縣北)、安樂戍(治今合江縣合江鎮)。州、郡治今江陽區。
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春,秦國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包括江陽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陽郡。西晉仍置江陽郡。江陽郡屬益川,下轄江陽縣、符縣、江安縣。南朝劉宋、南齊置東江陽郡。
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瀘州轄一郡即江陽郡,三縣即江陽縣、江安縣、綿水縣。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改江陽縣為瀘川縣,為瀘川郡治。瀘川郡轄瀘川縣、富世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瀘州轄瀘川縣、富義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
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宋未改瀘州為江安川,屬潼川路。轄瀘川縣、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戰35年。元改為瀘州,並廢瀘川縣入瀘州,屬重慶路,轄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明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1376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轄江安縣、納溪縣、合江縣。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屬永寧道,為永寧道治,並與江安、納溪、合江三縣脫離。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中共川南區委在自貢成立。1950年1月川南區委遷瀘縣,設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8月撤銷)。
1949年12月1日,敘永解放;2日,古藺解放;3日,瀘縣、合江、納溪解放。5日,瀘縣人民解放委員會成立,代行縣政府日常工作。13日,中共瀘縣委員會和瀘縣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7日,設瀘縣專區,轄瀘縣、納溪、合江、隆昌、富順、敘永、古藺和古宋8縣。
1949年12月設置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稱瀘縣專員公署,屬川南行署區。7月10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瀘縣析出設立瀘州市,同月底成立中共瀘州市委,8月15日正式成立瀘州市人民政府。瀘縣專署駐瀘州市,轄瀘縣(駐瀘州市小市鎮)、合江、古藺、敘永、古宋、納溪、富順、隆昌等8縣。1952年3月,瀘縣專署遷隆昌縣,改稱隆昌專區,後屬四川省領導。同年12月專署遷瀘州後,改稱瀘州專區。原由川南行署直轄的瀘州市劃歸瀘州專區。轄1市、8縣。
1953年1月12日,瀘州市劃歸瀘州專署領導,並為專員公署所在地。(1953年,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委託瀘州專署代管。)
1960年,撤銷古宋縣,並入敘永縣。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
1983年3月3日,瀘州市升為地級瀘州市,將宜賓地區的瀘縣、納溪、合江等3縣劃歸瀘州市管轄。同年5月四川省政府批准設立瀘州市市中區。6月1日,市委、市政府辦事機構正式成立。1985年1月17日,市中區政府成立。1985年6月4日,宜賓地區的古藺、敘永2縣劃歸瀘州市管轄。
1995年12月24日,瀘州市市中區更名為江陽區;撤銷納溪縣,設立瀘州市納溪區;新設瀘州市龍馬潭區;瀘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
1996年7月1日,正式實施行政區劃調整,瀘州市轄三區四縣(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 古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