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歷史建築
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其實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載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包括歷史和未來如何協調。
B. 歷史建築認定標准
法律分析:歷史建築物包括民居類、公建類和生產類等。歷史建築價值指標包括歷史文化價值(H)、科學價值(S)、藝術價值(A)、環境價值和實用價值(E)等4個價值層和19個指標項。
法律依據:《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方案》 第一條 充分認識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的重要性:歷史文化街區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核心內容,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歷史建築承載著不可再生的歷史信息和寶貴的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開展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對於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延續城市文脈,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推動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C. 東方明珠塔是不是歷史建築物
在當代肯定不是,只能算作地標建築物,十幾二十年後如果還有保留,也應該可以列入歷史建築物了。
歷史建築即為歷史上的建築物,一般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研究價值以及觀賞價值。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又名東方明珠塔,是一座位於中國上海的電視塔。坐落在中國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毗鄰黃浦江,與外灘隔江相望,上海國際新聞中心所在地。東方明珠塔是由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的江歡成設計。建築動工於1991年,於1994年竣工,投資總額達8.3億元人民幣。高467.9米,亞洲第三,世界第五高塔,僅次於日本東京天空樹電視塔(634米)、廣州新電視塔(600米)、加拿大的加拿大CN電視塔(553.3米)及俄羅斯的奧斯坦金諾電視塔(540.1米),是上海的地標之一。
D. 什麼是歷史文化街區什麼又是構成其主體的歷史建築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並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文物保護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界定是:法定保護的區域,學術上叫「歷史地段」。
其構成包括所有要素:
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道路、街巷、院牆、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
意義
歷史文化街區重在保護外觀的整體風貌。不但要保護構成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還要保存構成整體風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牆、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成片的地區,有大量居民在其間生活,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有其特有的社區文化,不能只保護那些歷史建築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護非物質形態的內容,保存文化多樣性。這就要維護社區傳統,改善生活環境,促進地區經濟活力。
歷史
歷史地段保護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經濟恢復發展,城市中開始了大規模的住宅建設,當時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區,蓋起新樓房。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改善了建築,卻破壞了歷史環境。城鎮歷史聯系被割斷,特色在消失。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割斷歷史,而文物古跡、歷史地段等正是這些歷史文化發展的實物例證。所以,除了保護文物建築之外,還應保存一些成片的歷史街區,保有歷史的記憶,保存城鎮歷史的連續性。
中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在1986年,國務院在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小鎮村落等也應予以保護,可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公布為當地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這是保護歷史遺產的重要舉措,從此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分層次的保護體系。2008年開始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保護
保護外貌、整修內部,歷史街區的歷史建築不必像文物那樣一切維持原狀,可以進行室內的更新改造,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對歷史性建築要按原樣維修整飾,對那些改動不合理的地方,維修時可恢復其原貌或原來的風格,對有悖於歷史風貌的新建建築可以適當改造,恢復歷史原來的風格。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這個問題不解決,居民就很難在這里繼續生活,保護就成了一句空話。要逐步整治,反對大拆大建。之所以提倡逐步整治的方法,是為了精心設計與施工,保存更多的真實歷史遺存,也是為從容籌集資金,減輕政府壓力,更是為保存和延續社區文化,保護其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它的保護不是簡單的規劃問題,而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實踐。要特別關注保護實施中的方法和政策問題,總結前一階段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實施。可以認為,凡是需要保護的地區,就不可能就地平衡資金,所以也不應該按房地產開發的方式進行運作。一些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中制定了好的保護規劃,但由開發商來主導建設,為了平衡資金、追求利潤,只能是不斷修改規劃,其結果是達不到保護的目的。正確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導,按著規劃的要求制定相關政策,保證按規劃實施。同時,要注意採取逐步整治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願,保護居民利益,調動居民的積極性,政府出資為主,居民出資為輔,要「政府主導,居民參與,逐步整治,漸進改善」,這樣才可以做好保護區的保護、整治工作。
有的地方全部遷出原住民,把房子重修再高價賣出,或變成有錢人居住的新社區、或變成高檔娛樂休閑地、或變成專供旅遊參觀的布景道具,這些都不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方向。國外一些城市舊區的成片更新,往往針對的是已衰落的商業區、倉庫、碼頭等,很少有大量遷出原住人口的。從避免社會分隔出發,他們也不贊成「紳士化」的改造。
E. 歷史建築是哪一級政府公布
歷史建築,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F. 著名的歷史建築有哪些
第一、萬里長城
長城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G. 什麼樣的建築才能稱為歷史建築
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具有一定的保護價值能夠反應地方特色和歷史風貌的建築。
H. 中國著名歷史建築物有哪些
1、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2、頤和園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佔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
頤和園以仁壽殿為中心的行政區,是當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地方。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芸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3、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之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趙州橋景觀該橋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創造了世界之最。河北民間將趙州橋與滄州鐵獅子、定州開元寺塔、正定隆興寺菩薩像並稱為"華北四寶"。
4、長城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
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5、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有19處,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園林。
蘇州的造園家運用獨特的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築,並用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傢具陳設和各式擺件等來反映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
I. 《歷史建築》里的內容是什麼
費舍爾·馮·埃拉赫編撰了一本建築方案和構想的畫冊,名叫《歷史建築》。畫冊里是諸如避暑宮殿這樣的建築構思。申布隆城堡應該建在最高點,由其正面展開一幅輝煌的圖畫:可以看見帶陽台的公園、水庫、林陰道,一直向東穿越整個維也納,到達邊界。除了氣氛之外,避暑宮殿還應該讓人感到自由自在。
J. 什麼是歷史性建築
城( The Great Wall)稱萬城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城修築歷史溯西周期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源於春秋戰期列爭霸互相防守城修築進入第高潮修築度都比較短秦滅六統秦始皇連接修繕戰城始萬城稱 明朝修城朝代今所看城修築北京故宮全名北京故宮博物院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軸線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皇家宮殿古代漢族宮廷建築精華與倫比建築傑作世界現存規模、保存完整木質結構古建築宮殿七十座房屋九千餘間太、、保三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