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人教版歷史考什麼

人教版歷史考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5 23:53:43

『壹』 馬上半期考了,歷史重點有哪些(詳細)初一下冊,人教版,急!急!

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2、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南北。3、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5、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7、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8、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9、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作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為著名的諫臣 10、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11、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12、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14、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15、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訪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 16、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17、唐玄宗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18、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於隋文帝時。隋煬帝時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19、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重要。 20、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 21、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22、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23、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24、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25、8世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26、8世紀中前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玄宗封大祚榮首領為渤海郡王。玄宗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 27、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 28、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 29、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長安是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0、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特產居唐朝進口首次。 31、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32、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3、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畢生心血寫成《千金方》,被後世尊稱為「葯王」 34、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大為發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5、10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36、11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 7、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38、1127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39、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堰城大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 40、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41、唐朝時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區。 42、北宋時蜀地絲織品「號為寇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 43、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44、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 45、宋朝的海外貿易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僑胞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46、元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7、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48、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的陋習。 49、北宋的肉食中以羊為多;南宋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50、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為元旦,最為重視。

『貳』 人教版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衡水內部資料人教版初中歷史七至九年級知識點總結及中考總復習word文檔 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bUiFXu1s8XXvbgZD7NMUNw

提取碼: 2kdq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叄』 人教版中考歷史都考哪幾課有人說初一上下冊都不考,,歷史老師回答下

初一隻考秦漢隋唐(不是不考),初二的比重比較大,重點是鴉片戰爭和抗日,解放戰爭。初三的世界史考的比重也很小,老師到時候會給你們劃重點的

『肆』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的重要知識點有哪些

知識點總結 也就是課文中的重點知識和現階段關繫到社會的熱點問題 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

『伍』 七年級下冊歷史(人教版)簡答題和材料題題一般可能會考哪些(考到概率大的),是簡答題和材料題,就是要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給好評哦~~謝謝】二、問答題
1、簡述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 (1)、北宋時遼宋議和,訂立澶淵之盟。 (2) 宋與西夏連年交戰後議和,西夏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 (3)、南宋時,宋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
2、簡述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1)、南方農業有較大發展。水稻躍居宋朝糧食作物首位。棉花種植地推廣到長江流域。茶樹栽培也有很大發展。 (2)、南方手工業興旺。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在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宋朝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 (3)、南方手工業繁榮,有開封、杭州等商業都市,有廣州、泉州等外貿商港,是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3、宋太祖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 (1)宋太祖即位後,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 (2)宋太祖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收歸中央,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4、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1)、目的: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系。 (2)、意義(作用):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5、簡述《尼布楚條約》的簽訂的歷史意義。 《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6、隋唐時期,我國取得的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哪些? (1)、隋朝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修建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唐都長安規劃整齊,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 (4)、唐朝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7、清朝前期對外實行什麼政策?清政府為什麼要實行這種政策?實行些政策造成的危害是什麼? (1)、清朝前期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 (2)、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是:第一:清朝統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第二: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佔主要地位,統治者認為天朝的物產豐盈,無須同外國互通無關。第三: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外國商人和沿海人民往來會滋擾生事,威脅其統治。 (3)、閉關鎖國造成的危害是: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手工業的進步和發展;清政府看不到世國界形勢發展變化,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交流,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8、簡要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裡的勞動人手 (2)、加上自然條件的優越性,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較快,逐漸超過北方。
9、明朝前期加強君主專權制的措施: (1)、政治方面:①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③設立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加強對臣民的監督;④遷都北京,加強對北方的控制;⑤執行削藩政策。 (2)、文化方面:採取八股取士,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

『陸』 求七年級下冊歷史期中必考知識點1~12課,人教版

知識點有點多,我說幾個常考的吧,
第一課:隋鞏固統治措施意義,科舉制
第二課:貞觀之治內容意義,武則天鞏固統治措施,開元盛世措施
第三課:熟讀即可,常考文成公主入藏
四課:知道遣唐使鑒真東渡即可
五:熟知


本次期中重點記科舉制,行省制度,各朝代鞏固統治措施意義

『柒』 七年級下冊人教版歷史期中考試范圍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捌』 人教版中考歷史復習提綱

(中國古代史部分)
1、識記:元謀人、北京人的文化遺存。
1)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保留猿的體質特徵,直立行走,能夠用手製造和使用工具從事勞動,會使用天然火,過群居生活。
2、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1)炎帝:傳說中,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號稱神農氏,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葯學的創始人。2)黃帝:傳說中,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創始人。3)炎帝和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4)堯、舜、禹先後成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堯、舜通過「禪讓制」推舉繼承人;禹是治水英雄。
3、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實: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後,兒子啟繼承父位,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4、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史實: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2)獎勵生產;3)獎勵軍工;4)承認土地私有;5)推行縣制;6)統一度量衡。
作用: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知道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夏,陳勝和吳廣率眾在大澤鄉起義。起義失敗,但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6、張騫通西域的史實。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作用: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7、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穿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作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有力地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
8、了解秦兼並六國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史實: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順應了歷史潮流,有利於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對歷史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秦的統一,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統一的趨勢則成為此後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9、了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和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項目\ 皇帝 措施

『玖』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材料題,要考試經常考到的。

 
 1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總復習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課題 知識點 
要求識記的內容 
一、神州大地的原始人類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會製造工具,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已經會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能人工取火,長相已經進化得與現代人接近了。 二、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 河姆渡遺址:距今約1萬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長江流域,河姆渡人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住著干欄式的房子。 
半坡遺址:距今約六千年,陝西西安半坡,黃河流域,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住著半地穴式的房屋,能製造色彩鮮艷的彩陶。 三、中華文明
之祖 
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距今約四五千年,黃帝和炎帝是黃河流域部落首領。炎帝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黃帝被後人尊稱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華人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堯、舜、禹。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四、夏、商、西周的更替 世襲制替代禪讓制 禹是最後一個原始社會禪讓制首領,又是第一個奴隸社會君主,他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第一個世襲制君主,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夏、商、西
周的更替 
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建立者禹,都城 陽城;約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建立者湯,盤庚時遷都殷;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鎬京; 西周的分封制 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天子作戰。   作用:西周通過分封,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五、甲骨文和青銅工藝 
甲骨文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為甲骨文,刻在青銅器上的稱作金文。 
司母戊鼎 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司母戊鼎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殷墟出土。 六、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春秋爭霸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首霸:齊桓公(任用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稱霸標志:「葵丘會盟」)。晉文公(城濮大戰中退避三舍),楚莊王(問鼎中原),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了齊、楚、燕、秦、趙、魏、韓七雄並立的局面,史稱戰國七雄。 講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注意: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 七、商鞅變
法 
都江堰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變法。 
內容: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理解:商鞅變法的目的和效果,既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發展封建經濟和確立封建統治的需要,又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確立。對戰國時期的社會轉折起到促進(催化)作用,商鞅變法的目的和效果達到高度統一。所有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改革或者變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初一全科目課件教案習題匯總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

 
 2 
八、春秋戰國的文化 
春秋:老子和孔子 
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學派創始人,主張「陰陽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等正反面相互轉換的辯證思想。 
孔子:春秋晚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 政治思想:「仁」和「禮」。 教育思想(成就):①興辦私學,廣收門徒;②教學方法:提出「因材施教」; ③學習方法: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溫故而知新」。  《論語》是由其弟子整理,記載孔子言論編成一書; 
孔子的影響: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後來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影響極大。 
戰國:諸子
百家 儒家學派代表:孟子、荀子;墨家學派代表:墨子;道家學派代表:莊子;法家學派代表:韓非;兵家學派代表:孫武(春秋)、孫臏(戰國)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九、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歷史作用 
秦始皇的歷史作用 
    積極措施:①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②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以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格局,影響深遠。統一貨幣、度量衡等,統一文字,北築長城;開發南疆;興修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對後世產生積極深遠影響。 
消極措施: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①濫用民力,繁重的徭役負擔。②秦朝賦稅負擔沉重;③制定嚴刑峻法;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秦始皇沒有能處理好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實行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     但從長遠的歷史發展來看,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 
秦長城 為了抵禦匈奴,派大將蒙恬將匈奴趕到大青山以北。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萬里長城」。作用:抵禦匈奴 十、 伐無道, 
誅暴秦 
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安徽大澤鄉起義。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楚漢之爭 巨鹿之戰:項羽以破釜沉舟的決心重創秦軍主力。 「破釜沉舟」「鴻門宴(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三個典故連起來講。 
十一、大
一統的漢朝 
漢武帝的大一統 
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經濟上:統一鑄造五銖錢。 思想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 
作用:這些措施的實施,西漢王朝實現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統。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統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 
衛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戰役:漠北之戰。 作用:解除了北方邊疆的邊患,實現了軍事上的大一統。 
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王昭君嫁給了匈奴呼韓邪單於,使邊境安定。 張騫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兩派張騫出使西域。 作用: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作用:溝通了中西交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識圖) 

 
 3 
評價漢武帝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漢武帝還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數的侯國。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削除了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威脅,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打擊,無力再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西遷。 
作用:解除了北方邊疆的邊患,使國家的統一、安定得到了鞏固,實現了軍事上的大一統。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作用: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民族關繫上: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作用: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經濟文化的聯系。 
對外關繫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作用:溝通了東西方交通,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漢武帝的大一統使我國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統一、穩定和鞏固。 (注意:秦、漢兩個朝代的特點都是大一統) 十五、秦
漢的科學技術 
造紙術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西漢早期用麻做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做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九章算術》 成書於東漢時期,是一部數學名著,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 
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 東漢華佗製成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他還編了一套醫學體操「五禽戲」。  東漢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十六、秦漢的文化藝術 
佛教的傳入、道教的興起 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佛教文化對我國文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興起於東漢時期,創始人之一為張陵。道教對我國文化也有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和《史記》 西漢漢武帝時,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編寫出《史記》。它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秦始皇兵馬俑 陝西西安臨潼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藝術水平很高,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明珠。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十七、三國鼎立 
官渡之戰 200年,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 
208年,曹操和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對峙。孫劉聯軍用火攻大敗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三國鼎立的形成 
國號 時間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陽 漢(史稱蜀) 221年 劉備 成都 吳 
222年 
孫權 
建業 

 
 4 
十八、江南地區的開發 
江南的開發 
時間:六朝時期(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江南地區逐步得到開發。 
原因: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優越條件;②從東漢末年開始起,許多人為躲避戰亂,逃往江南地區。西晉後期以來,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③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④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開墾。 
影響: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使我國經濟格局中心開始發生變化,使經濟南北差距縮小,趨向平衡。 
十九、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內容:①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②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的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氏改姓元; 
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⑥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 ⑦遷都洛陽 
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和要求,改革的完成又加速
和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十、魏晉南北朝科學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後的第七位數,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它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和《水經注》 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二一、魏
晉南北朝文化藝術 王羲之與《蘭亭序》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他被後人尊為「書聖」。 
顧愷之 東晉畫家顧愷之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石窟藝術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這些雕像繼承了秦漢以來
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特點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歷史考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