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思想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思想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指出,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粉碎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並在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整個歷史時期中鞏固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
為了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必須有共產主義政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是在各式各樣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反動思潮、同國際工人運動中各種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反復斗爭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
在第一國際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同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進行了毫不妥協的原則斗爭。
通過這些斗爭,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確立了統治地位。另外,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還對其哲學分別做了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角度的解讀。
由於馬克思學說涉及領域之廣,使得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分別都在自己的領域內對其進行闡釋,因此還可以根據學科分工考察其內容。
(1)馬克思歷史思想是什麼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其前身是德國古典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的基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們能夠認識並正確運用客觀規律。
辯證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引出來的,實質上可以歸結為以下
3個規律:從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辯證法是關於一切運動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運動的根源在於矛盾。矛盾雙方只存在於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之中。
人們要認識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必須通過實踐,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個別人的認識又是有限的,這個矛盾要在無窮無盡的、連綿不斷的世代中解決。
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兩者的結合構成生產力。
人們在發展生產力時也發展著一定的相互關系,即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為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性質隨著生產力的改變而改變。
②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由馬克思提出的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中文名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又名
唯物史觀
創立者
馬克思
定義
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其主要思想有以下一些內容[1] 。
人與自然的關系
1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2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
3 社會與人的關系是「社會生產人」與「人生產社會」,「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4 「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
5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對立統一的。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1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反過來對生產關系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2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1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性質,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
2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
3 歷史時代是現實社會形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具體統一。
階級、國家、革命
1 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產階級社會的過渡。
2 國家是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3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是整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革,從舊的社會形態向新的社會形態的轉變總是通過社會革命實現的。
4 人類社會從無階級、無國家發展到有階級、有國家,再到無階級、無國家。
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起反作用。
③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嗎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最重要的就是兩點: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
拓展內容: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思想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19世紀法國及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1、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思想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哲學領域實現了革命變革。
2、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論等合理思想,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使經濟學發生了革命變革。
3、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積極成果,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社會主義理論的變革。
哲學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我們既要「對立統一觀」也要「系統觀」。當我們窮究事物的二個元素間的終極因果關系的時候,需要「對立統一觀」,需要把握事物全局的時候,需要「系統觀」。我們既要看到樹木,也要看到森林。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的事物。
系統科學可以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聯系」銜接過來,但是,系統科學的出現和發展卻是人類社會科學發展的一道分水嶺。系統科學還使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④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是什麼
1、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是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一切為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
2、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規律的科學認識,是對人類思想成果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
3、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體系,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科學認識成果,也是影響力最廣、帶來的社會變革力量最顯著的思想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評價:「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科學理論和遠大理想,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廣泛而巨大的影響。130多年來,馬克思作為革命家和思想家從未離開這個世界,並且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世界。今天,我們有充足理由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心和信念。
⑤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
馬克思主是一種以唯物主義解釋歷史、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的思想。
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
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變遷: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67年,馬克思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資本論》是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母本經濟理論,是中性經濟理論。直接閱讀《資本論》,不能夠體會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內容,需要對中性經濟理論進行改編社會屬性,才能夠學習解讀到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1875年,馬克思完成了《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見》寫作,這標志著馬克思完成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全部設計與寫作。
⑥ 馬克思主義核心思想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主要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二是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歷史形態。唯心主義的根源、基本觀點及主要形態。舊唯物主義的成就和缺陷。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開放並不斷發展著的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科技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物質及其存在形式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形態的多樣性。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現代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及其哲學意義。
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化活動。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的目的性、物質性和社會制約性。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與實事求是
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
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意識與人工智慧的關系。
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和實事求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堅持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辯證統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聯系和發展的規律及其核心
聯系的普遍性和發展的規律性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聯系與系統。
世界是永恆發展的過程。事物發展中的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規律是事物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必然和偶然的辯證關系。
唯物辨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唯物辨證法,防止形而上學。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辨證法思想。
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的統一性和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系是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辯證思維方法
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的關系。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認識的本質
實踐是認識的現實基礎。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反映與信息、選擇的關系。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導向作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及其現代價值。
認識過程中的辯證運動
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現象和本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能動飛躍。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的真理性和檢驗真理的標准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真理是具體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實踐標准與邏輯證明的關系。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認識論與思想路線。黨的思想路線及其意義。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社會的本質和社會規律的特點
社會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社會規律的客觀性及其特點。人類社會是由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組成的復雜有機體。
社會的經濟結構
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的要素和構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的物質性和社會性。生產關系的構成和類型。生產關系與階級結構。
社會的政治結構
社會政治結構是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設施、制度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
社會的觀念結構
社會觀念結構是由各種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按一定關系和方式組成的有機整體。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
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動力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革命與改革。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標准及其意義。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科技發展與「全球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哲學意義。
歷史的創造者
社會發展規律的實現離不開人的活動。歷史的參與者與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原則。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
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與主體的選擇性。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價值及其實現。
共產主義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人的自由及其實現。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共產主義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樹立共產主義理想,積極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馬克思主義主要內容:科學社會主義
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功績及其局限性
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
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功績
二、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與社會主義「一國勝利論」
列寧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特徵及其影響
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世界意義
三、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現代化建設
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興起與發展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原則和基本步驟
四、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
20世紀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思潮
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
⑦ 在歷史進程中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價值是什麼呢
馬克思將世界歷史思想上升到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層面,通過對資本主義的歷史性追溯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進而指明了人類未來發展道路。馬克思提示過一個重要觀點,「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這一觀點在於說明探索高級的文明形態對於揭示低級文明形態的重要意義,而最為關鍵的在於二者之間的互釋性。
具體來說,對於資本主義的解剖是探索從前的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追溯資本主義之前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的歷史性根源。馬克思的兩大發現,無論是剩餘價值規律,還是人類歷史發展規律,都是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辯證分析,其意義在於深入把握和透析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以時代特徵為核心內容展開對於現實問題的理論探索,不但拓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視野,而且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當代性。一方面,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對於時代特徵的認定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改變世界」的宗旨相契合的。准確把握時代特徵是改變世界的前提和條件,不能透視所處時代的本質,改變世界就無從談起。
⑧ 馬克思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講話中總結馬克思一生的思想貢獻時鄭重指出:「這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餘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都應當歸功於馬克思」。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以簡練的語言概括了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大發現之一,即唯物史觀的發現:「正象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象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在哲學這個概念及其根本範式的變革沒有被呈現之前,談論馬克思的哲學,並且在部門哲學的意義上談論馬克思的歷史觀,存在著很大的危險。這會導致在西方傳統哲學的路線上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從而在近代學科建制和專業細分的意義上闡釋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似乎馬克思思想中存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哲學體系。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馬克思那裡,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哲學批判、對英國古典經濟學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政治思想批判,並不是分別在三個不同的學科領域實現了革命並形成了三個新學科。恰恰相反,馬克思思想是這三個相互分裂的學科的「合題」,三者以相互揚棄、內在貫穿的方式熔鑄成一個內在統一的總體,而【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概念能夠較好地揭示出這個思想總體的基本內涵和特徵。
馬克思指出:「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須形成一樣,人也有自己的形成過程即歷史,但歷史對人來說是被認識到的歷史,因而它作為形成過程是一種有意識地揚棄自身的形成過程。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這段論述比較集中標識了馬克思對待「歷史」的基本態度。(1)關乎問題之根本的方面,是馬克思把「歷史」與「人」相勾連。一方面,「歷史」是以人為核心、動力和歸宿的過程;另一方面,「人」是擺脫不了過去、現在、未來三重時間向度為生存條件的歷史性存在物。(2)「被認識到的歷史」之提法,表明歷史的可理解性,毋庸置疑與鼓吹或製造歷史神秘化的謬論區分開來。(3)歷史過程「有意識地揚棄自身」,意味著歷史不是像自在自然界那樣自發地變化,而是蘊涵人的自覺選擇在內的人的自主活動過程——換言之,歷史正是人的自我把捉、自我決定、自我建構的過程。依馬克思之見,「歷史」與「人」其實同源同質,歷史專屬於人。由於生存歷史性之於人的天生註定性質,也唯有人才是歷史性存在物。
社會存在之所以是社會的、歷史的,乃是因為它是屬人的,是在人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對象化關系和對象化狀態,是精神意識和物質存在在現實中的統一。在這個意義上,不可能存在著一種不包含社會意識的社會存在,好像社會存在先在於社會意識從而派生出社會意識。社會存在包含著對象化了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由於在實踐中的對象化不再是一種唯靈論的觀念,而是一種社會的、歷史的客觀存在。因此,我們對於社會意識的理解就不能從觀念內部出發,而應該從社會存在出發。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這樣一種強調社會歷史存在,強調存在的社會性和歷史性的唯物主義,它本質上是改變了抽象唯物主義的唯物主義新形態,開啟了一種後形而上學的存在論視域。正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這種獨特的存在論傾向,使其相對於其他的後形而上學思潮具有理論上的優勢。社會性和歷史性作為存在論的基本原則,瓦解了物質與精神、存在與意識、內在與外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抽象對立,確立起了以實踐為基礎的統一性視域,形而上學的抽象本體論由此不再可能了。更為重要的是,歷史性和社會性作為基本的存在論原則,一方面瓦解了相對性與絕對性、穩定性與流動性、同一性與差異性等的抽象對立;另一方面,在瓦解本體論絕對主義的同時避免了滑向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泥沼。我們要社會地、歷史地理解現實和我們關於現實的觀念,這本身在強調相對性、具體性的同時,包含了穩定性和確定性意識。現實的存在和關於存在的觀念受到客觀的社會歷史狀況的制約,它們是在社會歷史中的,因此是變化著的,但同時又是相對確定且穩定的。
黑格爾用哲學的方式參與建構了資本社會的主導原則,並形諸於哲學語言,表現出切中現實生活、把握時代精神的思想特質。這是黑格爾哲學的巨大功績。問題在於:黑格爾生活在他所揭示的社會現實中,馬克思也不可能離開這樣的社會現實;雖然從黑格爾哲學中獲得了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但馬克思毫不妥協地與黑格爾區別開來則是不容置疑的;【歷史唯物主義】正是在這種區別中、並通過這種區別而通達人類社會現實,進而形成了標注自身存在的自律性。黑格爾開辟了「思想把握現實」的哲學進路,致力於在理論上闡明現代世界之優越性及危機,並通過思辨力量激活被抽象原則所湮沒的現實的人。
相反,馬克思則轉而「向現實本身去尋求思想」,既延續黑格爾哲學理解社會現實的合理取向,又揚棄其用概念框架來型塑社會現實的抽象思辨性。【歷史唯物主義】的自律性正是由此而建構並呈現出來。從馬克思致力於終結以概念演繹為動力機制的思辨哲學進路來考量,【歷史唯物主義】的自律性當有以下三個本質重要的環節或向度需要我們去闡揚:(1)抽象思辨的來歷——「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2)【歷史唯物主義】的立足根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3)【歷史唯物主義】的存在方式——「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在《1844年手稿》之最後一章《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他指出:徹底地剖析和批判黑格爾的整個哲學體系,「必須從黑格爾的《現象學》即從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開始」。
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後成果——辯證法,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偉大之處首先在於,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秘密」即核心,或者說中心。
簡言之,黑格爾思想的中心,就是以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之否定性為動力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即勞動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
由於「黑格爾惟一知道並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所以這一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是精神通過否定之否定實現自我發展的辯證法。但它並非僅僅是唯心主義的謬誤,而是包含著深刻的合理內容:它「為歷史的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
把握了這一中心,就可以合理理解和闡釋黑格爾之《哲學全書》由《邏輯學》到《自然哲學》再到《精神哲學》的邏輯展開,而不致墮入其精心編織的龐大的概念之網的五里雲霧之中。所以,研究和把握思想家思想之中心的合理方法是透析其誕生地的方法。
馬克思思想的誕生地:《1844年手稿》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哲學之誕生地的揭示和批判,同時也就道明了自己的新哲學的誕生地。馬克思《1844年手稿》:「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自然科學往後將包括關於人的科學,正像關於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手稿》創作時期的馬克思已深刻洞察:「一切科學的基礎是感性即感性的人的活動,其對對象的掌握必然具歷史性。自然科學掌握的自然,只能是歷史的自然;人的科學掌握的社會、掌握的人,自然也只能是歷史的社會、歷史的人。在一切科學都具有歷史性這一意義上,科學可以總括為「歷史科學」。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馬克思主義的整個學說,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為根基的。這一方法,不僅鍛造出把握社會—歷史的偉大認識工具,而且構成馬克思主義學術的內核與生命線。作為基本的思想方法,【歷史唯物主義】的真正要義在於:揭示並切中當下的社會現實。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性一度」中去了;它能夠理解和把握我們這個時代的雙重現實,即「經濟發展以及這種發展所需要的架構」。作為馬克思的偉大發現之一,【歷史唯物主義】開辟了一條理解人類社會現實的道路,而我們今天依然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為了能夠充分認識和分析這一社會現實,【歷史唯物主義】的綱領必然被人文社會科學愈來愈多地加以消化和吸收。只要我們今天仍然面臨著揭示和把握社會現實的思想任務,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就將按這一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突出地顯現出來。
馬克思哲學的根本不在於他是唯物主義的,而在於他的唯物主義是歷史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性原則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思想的局限,將唯物主義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思想境域。在這里,歷史性原則獲得了世界觀意義,它瓦解了唯物主義本體論抽象主義和絕對主義的思維方式,將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樣看成是思辨本體論的一種形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很多學者甚至不願意再將馬克思的思想稱為唯物主義,哪怕是歷史的唯物主義。似乎這樣一種稱謂仍然留著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尾巴。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術語,而在於思想原則本身,在於如何規定歷史性原則的意義,在於如何賦予歷史唯物主義范疇新的內涵,從而才能揭示出歷史唯物主義如何成了唯物主義的新形態。
如果將重心放在唯物主義上,馬克思思想的意義就會被限定在近代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斗爭的層面。當然,即便在這個層面上,馬克思思想也不是沒有意義的,尤其是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日常生活中很多蒙昧主義荒謬劇的流行一再說明了這一點。但是,以唯物主義及其無神論原則打擊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畢竟不是馬克思哲學的根本使命,而是近代啟蒙哲學和自然科學的使命。馬克思將這一點闡釋得很清楚。他甚至說,他的共產主義學說不再需要以無神論和唯物主義為中介了。因為對馬克思來說,對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的批判實際上已經結束,他的任務是對現實的世俗世界本身進行批判。顯而易見,唯物主義只是馬克思思想的前提和出發點,而不是本質原則,就像物質性的肉體是人之為人的前提,但人的存在不能還原為肉體一樣,馬克思思想的原則不能還原為作為其理論前提的唯物主義。因此,我們絕對不能說,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創新之處,在於用唯物主義的原則來理解歷史,認為人類歷史具有如自然世界那樣的規律性。這樣一種將自然規律概念向歷史領域的簡單挪用,恰恰是舊唯物主義的問題所在。通過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和自然之間的抽象對立,物質與精神之間的抽象對立,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抽象對立被歷史性的實踐瓦解了。現實存在不再被理解為觀念中的極端抽象,而是歷史實踐中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相互作用中構成的對象化世界。走出抽象的本體論,存在才能作為歷史實踐中的生成被理解。立足於實踐思維,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歷史存在論要求歷史地看待歷史,並且歷史地看待存在世界,把握存在物在這個世界中的對象性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
《手稿》續篇《穆勒評注》指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也就是說,人的類本質是人的社會性。在費爾巴哈那裡是自然存在物的概念,而在馬克思這里是社會存在物的概念。
在費氏這里,「異化」是宗教批判的概念。他認為:上帝是人之本質的異化。這種異化本質上「是人跟他自己的本質的分裂」,對它的克服,就必須把屬上帝的本質回歸給人。這一批判有其深刻性,但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費氏對人的本質的理解是抽象的。費氏的沿用是一個進步——它以人的本質的異化揭示了黑格爾之絕對精神的神學本質,《手稿》的沿用更是一個革命性的變革。因為前者之宗教異化批判只是對現代市民社會的副本批判,而後者之勞動異化批判則是對現代市民社會的原本批判。《手稿》的異化勞動理論對市民社會的理論——國民經濟學作存在論批判,深刻揭示市民社會本質的矛盾的根源——勞動活動本身之異化,揭示人的存在——勞動的自我異化與異化的揚棄的辯證發展規律,從而合理論證存在論之真理——共產主義之應然性。這並非傳統理論所說的「異化史觀」,而是勞動史觀。
馬克思正是在異化勞動理論揭示的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鑰匙。
《手稿》之「自由自覺的活動」的勞動——勞動的異化——勞動異化的揚棄這一歷史發展三階段的概括,與馬克思晚年在人類學研究基礎上作出的公有制之原生社會——私有制之次生社會——向公有制之原生社會復歸的再生社會「三形態」的概括對應。兩者的關系是:前者為後者提供哲學基礎,後者為前者提供科學論證。《手稿》的勞動異化是歷史唯物主義范疇。
由此可見,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就【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就已經初現雛形。
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存在是實踐中介的對象性的存在,關於存在的意識是對象性的認識。現實的感性的世界與關於這個世界的認識都是受到人的實踐中介的,因此是歷史性的。非對象性的存在和非對象性的認識只是觀念中的抽象,而不是現實的具體。歷史性成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原則,意味著要求在特定的時空中把握具體的現實,把握事物和認識在實踐中的對象性存在形式。在這個世界觀層面上,自然是歷史的產物,人們關於自然的認識也是歷史的產物。問題的關鍵已經不在於自然物質是否存在,而在於自然如何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關系中存在並且在什麼樣的存在關系中被領會和把握。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新唯物主義的關鍵之所在。【歷史唯物主義】以肯定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和超驗主義的批判為理論前提,但通過批判抽象主義、還原主義和絕對主義的思維方式,將歷史性引入世界觀,終結了舊唯物主義(包括與之對立的唯心主義)的抽象本體論哲學形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告別思辨本體論是馬克思思想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在告別思辨本體論基礎上展開的現代性存在論分析才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成果。
通過歷史性原則的引進告別思辨本體論僅是在哲學的現代轉型中定位了馬克思思想,馬克思也因此被看成是傳統西方哲學的終結者。現代西方哲學在拒斥形而上學、批判思辨本體論這一點上具有廣泛的一致性,即便是近幾十年興起的後現代主義也只是在瓦解形而上學方面做最後的努力。因此,我們拒絕在傳統哲學的框架中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堅定地將馬克思的思想劃歸在後形而上學的現代哲學范圍之內。然而,這樣一種闡釋在肯定馬克思思想歷史地位的同時尚不能突出馬克思思想的當代價值。如果馬克思思想只是現代西方後形而上學思想中的一條支脈,那他就成為歷史的了,將不再具有與我們時代同步的當代價值。相對於其他的後形而上學哲學思潮,【歷史唯物主義】所具有的基本意義和理論優勢在哪裡呢? 我們在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性以反思思辨本體論的同時,應當充分地注意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唯物性」,注意到【歷史唯物主義】歷史性原則的引入並不是否定唯物主義,而是揚棄物質本體論,通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樣一個基本原則顯示出其強大的理論優勢。
唯物主義進展到【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法進展到歷史辯證法,二者是內在統一的。只有辯證法成為歷史辯證法,唯物主義才能成為歷史唯物主義。前面我們說過,【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唯物主義,絕不是按照自然的邏輯來理解歷史,甚至不是按照自然的邏輯來理解自然。【歷史唯物主義】要把握的是在自然中超越自然的、在實然中超越實然的存在過程。這個過程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是人類實踐在改變環境的同時自我改變的生成過程,因此本質上是一個辯證地展開的可能性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洞穿了現實的思想成為創造現實的內在因素,歷史表現為創造性和制約性相互規定和相互構成的辯證生成空間。在這個意義上,歷史辯證法本質上就是歷史存在論。在這里,【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的,反之亦然,辯證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正是歷史性、唯物性和辯證性三者相互規定,或者說「三位一體」才使得馬克思思想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存在論視域。
資料來源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研究網:
http://myy.cass.cn/mkszyjbyl/201108/t20110826_1971336.shtml
http://myy.cssn.cn/mkszyfzs/201611/t20161108_3268134.shtml
http://myy.cssn.cn/mkszyjbyl/201604/t20160414_2967752.shtml
北京市委《前線雜志》http://www.bjqx.org.cn/qxweb/n3333c192.aspx
⑨ 馬克思思想是
馬克思思想是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是與時俱進的。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
馬克思的偉大人格和歷史功績,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輝思想,像屹立於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最明亮的燈塔,像閃耀在歷史長河中最瑰麗的思想畫卷,輝映著人民前行的征途。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產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而創立的嶄新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經接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從1841年下半年起轉向 L.A.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他們吸取G.W.F.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而擯棄其唯心主義,吸取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而擯棄其形而上學和社會歷史問題上的唯心觀點,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馬克思主義
⑩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基本的觀點是:實踐。
在兩個意義上可以說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一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任務的意義上,二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過程中科學實踐觀的形成所具有的決定性的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是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它錯誤地回答了意識和物質即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唯心主義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識,後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它根本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真實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