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方面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和實質都各有什麼含義上的區別
直接原因:與這件事情有直接的關聯
是由什麼而直接引發的
主要原因:這件事核心是什麼或最主要的事件
根本原因:起決定作用,但較抽象、深層次的原因。表面上看不到,需要通過理論思維歸納總結。
實質:事物、論點或問題的實在內容。
Ⅱ 歷史原因是什麼原因
你說的「歷史原因」可能就是過去的遺留的,卻又不好解釋的、或者無法明說的隱黯的原因吧。我的研究,中國語言原來是沒有這個詞彙的,誕生年代大概在共產黨成立後,最多使用的場合是在建國後,一般用於官場,後來也有民間借用,~~~本人也似乎用過一次,覺得很能掩蓋當時的緊張和沒法表達的難言之隱,覺得還是不錯的!
建議仔細觀察,方能體會起深遠的意義和妙處
Ⅲ 怎麼區分 <歷史>中的<客觀原因,主觀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導火線>
樓主,給你復制個詳細點的根本原因與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等的區別
在我們日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很多學生把歷史事件中的各種原因區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等等,如果對事件各種原因的內涵和分類理解不清的話,在分析原因時往往就會無從下手,或把各種原因混為一談,使得做題的正確率非常低。下面就歷史事件原因的內涵及分類進行辯析和探討,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歷史事件原因的分類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徵,從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會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歷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源或者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最本質的原因,在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必然性的東西,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歷史規律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本質及影響歷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個角度來分析和探討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們在世界歷史教學中學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德意志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內容時,就可以發現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而原有的舊制度、老思想卻阻礙其快速發展,即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換言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引起這些國家發生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這些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這是從階級本質上來分析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與根本原因相對應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對事物的發生發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動,並直接促成其發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更加側重於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因素。如: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把中國變為它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則是因禁煙運動引起的中英之間的沖突,這只是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屬於歷史事件發展的偶然性因素。
2、歷史事件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歷史事件的主觀原因是指個人、階級、政黨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原因。客觀原因是指在人類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人類的意識而存在的原因。是歷史進程特定的不可變動的因素。前者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因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歷史的發展變化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客觀原因是英國綜合國力強大。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科技領先、武器裝備精良,又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海軍,戰爭准備充分,戰勝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們無法左右的客觀因素。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全面落後則是其主觀原因。
一般來說,以一個人、一個階級、一個政黨、一個集團為主體的歷史事件多用主客觀原因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成敗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個主體的歷史事件不能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時,因為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涉及到共產黨、國民黨等多個主體,無法確定哪個更是主觀原因,因而最好用內外因等其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
3、歷史事件中的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矛盾,是事物存在發展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對事物發展的影響要通過內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國家的社會變化時常常用內外因相融合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內因是封建經濟逐步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並初步發展;作為幕府統治基礎的中下級武士轉變為反對幕府統治的中堅力量;廣大勞動人民的反封建斗爭。外因是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入侵,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又如:蘇聯解體的內因是由於蘇聯本身的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的泥潭,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和陰謀分裂活動則是它解體的外因。
4、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但這種主導因素有時不止一個,像內因、根本原因、主觀原因等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稱之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屬於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過一般的考試題目只問大家某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1)建立了以中共領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中共領導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持久抗戰。(3)中共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4)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的抗戰。(5)中國的抗戰得到愛國華僑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這些原因都應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條原因應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幾個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總之, 在做歷史試卷中有關原因方面的問題時,一定不能教條和死板,不能公式化地去看待歷史事件,而要仔細研究和分析歷史事件中的原因是哪種類型的,然後再聯系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實際,去具體分析用哪種類型的原因解釋更恰當、更合理、更有說服力。只有把歷史知識活學活用,才能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一、對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的測試,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著重考查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
此類試題的題干用語多採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為」、「最主要的是」、「主要是」、「主要是由於」等。(啟示:根本原因強調其「決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強調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強調其「連續性」。)
Ⅳ 問一下,歷史上的重要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怎麼分啊
希望對你有幫助一、根本原因
在同一歷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著決定作用並帶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我們可以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階級本質、內因等方面去分析。
第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原理分析。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引起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例1、 法國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 金融貴族的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B、 "七月王朝"極端腐敗,激起人民強烈憤怒
C、 革命前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使人民生活狀況極度惡化
D、 人民覺悟不斷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生活共和國"
這是1995年全國高考題,我們只要運用唯物史觀關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理論,就可知應選A項,它在各種原因中起決定作用,具有必然性。
例2、 在原始社會,、人們過著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平等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 當時沒有私有財產
B、 當時生產力低下,沒有剩餘產品可供分配
C、 人們沒有剝削他人的思想
D、 當時沒有產生階級
該題涉及的是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內容,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始公有制是一種以低下生產力為基礎的公有制,北京人、半坡氏族、河母渡氏族的社會生活內容就是此種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反映。故應選擇B項。
據此,世界史上的尼德蘭、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俄國1861年革命,德意志、義大利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其根本原因無一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而原有的舊制度或統治體系阻礙其發展,即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質變或量變),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換言之,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二、從階級本質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或其所在的團體、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例3、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1994年高考題)
A、舊式農民起義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國國情
C、 軍事策略上屢犯錯誤 D、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例4、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 政治主張不適合中國國情 B、頑固派勢力過於強大
C、袁世凱出賣了維新派 D、維新派的局限性
同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這些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第三、從影響歷史事件的主要矛盾了分析。每一歷史事件都是現象和本質的同一體,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例5、"府院之爭"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 B、總統與總理之間的矛盾
C、軍閥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D、奪中國的矛盾
此題答案選擇D項。C項是錯誤選項,A、B項都是屬於表面現象,我們必須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分析出本質或主要矛盾是美日爭奪中國的矛盾,這一矛盾通過黎元洪與段祺瑞關於參戰問題的斗爭而表現出來。
例6、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A、 清朝的統治腐朽 B、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
C、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D、農民階級反抗精神強烈
試題中還常出現"最主要原因"的分析,它與根本原因並沒有實質上的不同,只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原因進行定性而已,根本原因是從原因的性質上說明其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從原因地位重要性來確定的。因此,可參照以上三個角度來分析解答。
二、主要原因
同時存在的若干原因中,定有主次之分,主要原因就是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原因。相比較而言,歷史的內因、根本原因、必然原因一般都是主要原因。故此類題解答可參照前文。
例7、從尼德蘭革命到法國大革命歷時兩個多世紀,而此後僅半個世紀資本主義就初步形成為一個世界體系。這主要是因為(2000年高考題)
A、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得到廣泛傳播 B、維也納體系激化了各國社會矛盾
C、革命使資本主義力量迅速壯大 D、殖民統治遍及世界各大洲
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政治方面,世界各國革命和改革廣泛開展;國際關系方面,資本主義列強加緊對亞、非和拉美的殖民征服;經濟方面,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等。究竟哪一個起決定作用呢?這道題較好的體現了評價歷時事件的生產力標准。工業革命使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經濟力量迅速增強,導致其它方面相應變化。
例8、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主要是因為(1999年高考題)
A、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B、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減弱
C、世界形勢出現和平穩定局面 D、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差距縮小
三、直接原因
它是指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節,是導致事件發生的近期原因。導火線也是直接原因。
例9、1841年2月英軍再次進攻虎門,守軍抵抗失敗,炮台陷落,其直接原因是
A、 葛雲飛中炮犧牲 B、琦善拒發援兵
C、弈山缺乏作戰決心 D、牛鑒臨陣逃走
這是1992年高考題。解題關鍵是要認真思考題中的"直接原因",題中四個選項都是失敗原因,而導致虎門失守的近期原因是琦善拒不發援兵這一史實,故應選答案B項。
例10、1939年國民政府政策重點發生轉變的直接原因是(1999年高考題)
A、 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接連失利B、汪精衛集團叛國導致國民黨分裂
C、實行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政策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於歐洲戰場 答案:C
四、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在歷史事物的諸原因中與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階層、階級、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的因素稱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則是在意識之外,不依賴主觀的存在。
例11、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的主觀原因是
A、 封建勢力強大 B、帝國主義的干涉
C、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D、中共中央右傾投降錯誤 答案:D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它的失敗應是針對無產階級而言的,對國民黨反動派來說是背叛,這種背叛是不以中共的意志為轉移的,故此題應選答案D。
例12、"百日維新"失敗的客觀原因是(1990年上海高考題 答案C)
A、 袁世凱的告密 B、光緒帝的囚禁
C、頑固派的強大 D、帝國主義的破壞
我們在對歷史經驗教訓進行總結時經常用這種分析方法。例如,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時,都從主客觀原因兩方面總結。同樣,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以及後來的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重大事件失敗的原因都可以從主客觀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Ⅳ 怎樣區別歷史問題上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重要原
根本原因與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等的區別
在我們日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很多學生把歷史事件中的各種原因區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等等,如果對事件各種原因的內涵和分類理解不清的話,在分析原因時往往就會無從下手,或把各種原因混為一談,使得做題的正確率非常低.下面就歷史事件原因的內涵及分類進行辯析和探討,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歷史事件原因的分類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徵,從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會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歷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源或者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最本質的原因,在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必然性的東西,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歷史規律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本質及影響歷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個角度來分析和探討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們在世界歷史教學中學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德意志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內容時,就可以發現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而原有的舊制度、老思想卻阻礙其快速發展,即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換言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引起這些國家發生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這些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這是從階級本質上來分析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與根本原因相對應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對事物的發生發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動,並直接促成其發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更加側重於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因素.如: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把中國變為它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則是因禁煙運動引起的中英之間的沖突,這只是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屬於歷史事件發展的偶然性因素.
2、歷史事件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歷史事件的主觀原因是指個人、階級、政黨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原因.客觀原因是指在人類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人類的意識而存在的原因.是歷史進程特定的不可變動的因素.前者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因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歷史的發展變化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客觀原因是英國綜合國力強大.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科技領先、武器裝備精良,又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海軍,戰爭准備充分,戰勝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們無法左右的客觀因素.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全面落後則是其主觀原因.
一般來說,以一個人、一個階級、一個政黨、一個集團為主體的歷史事件多用主客觀原因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成敗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個主體的歷史事件不能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時,因為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涉及到共產黨、國民黨等多個主體,無法確定哪個更是主觀原因,因而最好用內外因等其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
3、歷史事件中的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矛盾,是事物存在發展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對事物發展的影響要通過內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國家的社會變化時常常用內外因相融合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內因是封建經濟逐步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並初步發展;作為幕府統治基礎的中下級武士轉變為反對幕府統治的中堅力量;廣大勞動人民的反封建斗爭.外因是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入侵,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又如:蘇聯解體的內因是由於蘇聯本身的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的泥潭,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和陰謀分裂活動則是它解體的外因.
4、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但這種主導因素有時不止一個,像內因、根本原因、主觀原因等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稱之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屬於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過一般的考試題目只問大家某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1)建立了以中共領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中共領導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持久抗戰.(3)中共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4)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的抗戰.(5)中國的抗戰得到愛國華僑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這些原因都應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條原因應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幾個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總之, 在做歷史試卷中有關原因方面的問題時,一定不能教條和死板,不能公式化地去看待歷史事件,而要仔細研究和分析歷史事件中的原因是哪種類型的,然後再聯系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實際,去具體分析用哪種類型的原因解釋更恰當、更合理、更有說服力.只有把歷史知識活學活用,才能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Ⅵ 如何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我們都是歷史的過客,我們所經歷的每一刻在下一刻就會成為歷史,只是還沒有上升到歷史的程度而只是過去,而過去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他們在時間長河中所經歷的種種,歷史事件從根源上來劃分的話應該劃分為瞬發歷史事件和醞釀型的歷史事件,根據現代唯物辯證主義的看法,萬物都是在不斷的運動中,萬物之間的聯系都是根本的,相互之間的接觸和深層次的交往都會觸發事件的發生,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每個人每天,每件事,每個動作都將引發一系列不受控制的事件的發生,而這種毫不受人本身思想控制的過往事件統稱為瞬發歷史事件,因為他們不以人的主觀因素做變動,完全是根據客觀事實做出的最直接的反應,這種歷史事件的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同屬統一概念。而某種歷史事件則是某些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時期根據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所做出的或即將做出的足以影響客觀存在的重大影響時,這樣的歷史事件已經完全的受到了作為主觀因素-人的最直接干預,而客觀因素則作為既定事實退居二線,起到一種實質上是輔助的作用,如此事件統稱為醞釀型歷史事件,而這種的歷史事件往往要經歷多少歲月的積累和謀劃,等到一個最佳的時機,所有的策劃都在圍繞著一個唯一的中心點運動者,不管最後是否成功,已經構成了完成一件歷史事件的最根本原因,而作為引發此種事情做最後爆發的某些主觀或者客觀因素則構成了最直接的原因。所以說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二者在本質上都是同一中心服務,只是相互的側重點不同,根本原因講究的是一個時間的累積過程,是一個量變的執行者,而直接原因則是將量變轉化為質變的最佳導火索。我的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Ⅶ 高中歷史 基本原因、根本原因、決定性原因 根本條件、基本條件、歷史條件
1.基本原因是指在各種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它既可以是經濟因素,也可以是政治因素,也可以是其他方面。
2.根本原因:是本質的,在眾多歷史原因中起決定作用的,影響全局並帶有必然性的原因。主要原因與根本原因的區別是,後者決定前者;前者是諸多現象的主要因素,可有多個;後者只有一個,但也可同時是主要原因。
3.決定性原因它往往是表面現象的一種,是指不經過任何中間事物或中間環節而導致歷
能幫助你的就這些,條件這個說不清楚一般指的是一些歷史環境和事件。
Ⅷ 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怎麼找
根本原因指最本質的原因,最深層次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比較重要的一些原因。根本原因一定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就是指導火索。
主觀原因是自身上的原因、自己的原因,客觀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外部的影響因素。
Ⅸ 歷史根源和根本原因的區別
歷史根源比根本原因更有深度吧,字面意思理解,根源就是追根溯源,更深層次其失敗的歷史根源是社會經濟還沒有發展到鏟除資本主義制度的程度。這是根源性的問題,一開始就存在的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根本原因是客觀因素,比根源淺,可能是現在存在的一些問題。
個人觀點哈,如果是有課本,課本裡面應該有答案。
Ⅹ 歷史的本質是什麼
歷史本身就是滔滔的、流淌的,一個時間之流。這個是最本質的東西,我們必須去抓住它,當然我們是通過我們的感受去抓住這個時間之流。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構成我們的歷史,就像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同的空間之中一樣,空間和時間在裡面,和我們在一起。古代的一本書叫《文子》,談到時間與空間,「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10)歷史原因的本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科學性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