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歷史
歷史記載著過去,偉人常說讀史以明志,可見歷史雖為往事但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日常所了解的歷史,大多都是從古人流傳下來的書籍、文字等方面得知,而由於古代技術所限所留下來的文字大多簡單明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言文,寥寥數字並不會帶給我們太多遐想的空間。在大多數人心中,歷史還停留在枯燥無味的階段,就像只是前人留下的日記,實事求是。
還有許多事情在史書上沒有記載的,也留給了後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歷史上著名的楊貴妃,在安史之亂後到底何去何從?能讓豪傑沖冠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圓是否圓滿?這些歷史的空白不僅神秘還為許多人提供了創造源泉。越是模糊不清、捉摸不透,更是叫人難以忘懷,可能這就是想像的魅力。
歷史,是正經嚴肅的,也可以是神秘浪漫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視角,我們同樣領略著歷史的魅力。而我對歷史則多抱有了一絲期待,歷史還能是怎麼樣的呢?
㈡ 如何正確對待歷史人物
我歷來主張以一種大歷史觀來對待歷史,這包括很多方面,就不細說了,這里說下我對它定義的核心三點。
第一,不可偏頗,要多方查證,不可偏聽偏信,因為歷史基本都是勝利者寫的,為尊者諱的觀念很容易使真相被淹沒。
第二,無論歷史真相是什麼樣的,我們都要尊重。個人喜好是個人喜好,但是不可用個人喜好來造謠抹殺和篡改歷史,而且要就事論事,不可一概而論,這既是對歷史人物的尊重,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歷史其實就是人類的歷史,以歷史關鍵人物為坐標流動方向的人事等復雜的集合,我們評判一個人物一個歷史事件的標准就是其出發點以及結果是否對人民造成了良好的影響。這就是大歷史觀的根本所在,人本思想,民本思想,任何人物,任何王朝,任何政黨,只要對人民有利,我們都要支持,只要背離人民,壓榨人民,我們都要反對!
㈢ 歷史是什麼,我們怎樣看待歷史
通常人們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只能說明過去,所以沒有必要糾纏於歷史,把歷史問題看得太嚴重了。這十分不妥。
歷史所載都是舊東西,但怎樣記載、怎樣看待舊問題,卻反映著當代人們的思想與立場。不同的人,將運用不同的手段,選取不同的題材去述說歷史、編寫歷史。歷史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活動,也影響著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同時,必須正視,正如那位影響深遠的義大利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所言:「只有現實生活中的興趣才能使人類研究過去的事實」(轉引自《人心中的歷史》第143頁)。所以,他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有三層含義:「一、研究歷史總是現實現刻的思想活動;二、歷史研究是由現時的興趣引起的;三、歷史是按現時的興趣來思考和理解的」(見《人心中的歷史》第144頁)。既然如此,就不難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了。
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歷史影響著我們,也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當前,為什麼日本國內會從上至下颳起一股歷史的「翻案風」呢?為什麼政府同意修改歷史教科書、公然同意篡改歷史呢?為什麼極右勢力瘋狂叫囂,要為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鳴不平呢?為什麼不少人熱衷於參拜,熱衷於「戰敗日」的祭鬼活動呢?說穿了,他們不只想改寫歷史,立足點是要改變現實。怎樣對待歷史,將決定其未來的走向。弄得不好,歷史將在現實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歷史的老路。這並非危言聳聽。
應當承認:很多日本人參與以上活動是出於無知,出於湊熱鬧,出於認識不清,甚至是懷有善良的意願,或是僅僅出於對親人的緬懷。這次日本政府為了體現善意,花費巨資邀請千名中國學生去日參觀,從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關系,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須指出:若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仍將誤導國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系,改變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對歷史認識的不一致,只能導致人們現實活動的不一致,並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對立和沖突的方向發展。
作為國家政府,應當想方設法凝聚人心、保護積極因素、振奮民族精神、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然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上去做,才站得住腳,才是對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許多優點和長處。這些優點和長處,值得他國人民、當然包括中國人民去學習和借鑒。一個彈丸之地的島國,為什麼能在二戰中發揮出那麼巨大的威力與能量?為什麼在歷史上能外拒強敵入侵,並在近代多次打敗中國甚至打敗俄國等大國?為什麼二戰之後不長時間,就能在一座廢墟之上創造出經濟奇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於日本人的優點與長處。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處是:講團結而忽視理智,頑強奮斗有餘但容易走上極端。從而使得日本人成於斯亦困於斯,命乖運蹇。
其實,不管對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別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無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聰明與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謂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變應變。筆者看過不少日本小說和電視劇,發現一個問題,不少日本人就顯得不夠懂事。只要是上級說的,就盲目服從、不折不扣地照辦;只要對集體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確、是否合乎情理,去堅決維護;只要自己認定了目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奮斗;甚至於只聽親友等「圈內人」的意見,對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無理……這怎麼行呢?即使有時應該這樣,但效果值得懷疑。中國人為人處事的特點是注重講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強調,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即使是上級的指示,若有不當之處,也應善意指出;當時應該服從,但事後應該提出。這樣的話,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錯誤,避免走向錯誤的深淵。
聯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嗎?那是理智的做法還是在一意孤行?對歷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確的民族意識?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奮民族精神,其結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種令人生畏的邪惡力量?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歷史是一門展示當代人們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動的學問,也是一門揭示人們將會做什麼、怎樣做的行為科學的學問。
日本人必須明白:理智比什麼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對待歷史,才能理智地對待現實;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國民的個性,避免由頑強轉向頑固,再轉向野蠻;唯有弘揚理智,正視歷史,才能寬慰周邊國家,並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歷史。但誰的認識正確,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決定。真理只有一個,事實勝於雄辯。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實,才能統一認識,避免矛盾的對立與沖突,營造出寬松和諧的現實。所以,強調要正確地認識歷史、對待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對待現實,也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未來、把握未來。
人類已進入一個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時代,一切
㈣ 我們應要怎樣對待歷史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首先要做到客觀,歷史包含了很多信息,需要靜下心,不被情緒和想像左右,跳出這個局,從第三方的角度看到一個整體,這樣就清晰多了,自己能獲取的收獲就變得很多了。
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對待歷史,如果沒有公義道德之心,是有點危險的。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就會看到事情的真相,不會對別人的說教一股腦接受,而是多了種懷疑精神,做自己思維的主人。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符號,記載了我們從過去到現在的歷程,沒有歷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就像不知道父母是誰的孩子一樣,我們要客觀、有判斷力,去聆聽那一個個悠久的故事。
(4)為什麼正確對待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㈤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
通常人們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只能說明過去,所以沒有必要糾纏於歷史,把歷史問題看得太嚴重了。這十分不妥。
歷史所載都是舊東西,但怎樣記載、怎樣看待舊問題,卻反映著當代人們的思想與立場。不同的人,將運用不同的手段,選取不同的題材去述說歷史、編寫歷史。歷史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活動,也影響著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同時,必須正視,正如那位影響深遠的義大利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所言:「只有現實生活中的興趣才能使人類研究過去的事實」(轉引自《人心中的歷史》第143頁)。所以,他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有三層含義:「一、研究歷史總是現實現刻的思想活動;二、歷史研究是由現時的興趣引起的;三、歷史是按現時的興趣來思考和理解的」(見《人心中的歷史》第144頁)。既然如此,就不難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了。
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歷史影響著我們,也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當前,為什麼日本國內會從上至下颳起一股歷史的「翻案風」呢?為什麼政府同意修改歷史教科書、公然同意篡改歷史呢?為什麼極右勢力瘋狂叫囂,要為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鳴不平呢?為什麼不少人熱衷於參拜,熱衷於「戰敗日」的祭鬼活動呢?說穿了,他們不只想改寫歷史,立足點是要改變現實。怎樣對待歷史,將決定其未來的走向。弄得不好,歷史將在現實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歷史的老路。這並非危言聳聽。
應當承認:很多日本人參與以上活動是出於無知,出於湊熱鬧,出於認識不清,甚至是懷有善良的意願,或是僅僅出於對親人的緬懷。這次日本政府為了體現善意,花費巨資邀請千名中國學生去日參觀,從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關系,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須指出:若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仍將誤導國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系,改變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對歷史認識的不一致,只能導致人們現實活動的不一致,並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對立和沖突的方向發展。
作為國家政府,應當想方設法凝聚人心、保護積極因素、振奮民族精神、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然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上去做,才站得住腳,才是對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許多優點和長處。這些優點和長處,值得他國人民、當然包括中國人民去學習和借鑒。一個彈丸之地的島國,為什麼能在二戰中發揮出那麼巨大的威力與能量?為什麼在歷史上能外拒強敵入侵,並在近代多次打敗中國甚至打敗俄國等大國?為什麼二戰之後不長時間,就能在一座廢墟之上創造出經濟奇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於日本人的優點與長處。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處是:講團結而忽視理智,頑強奮斗有餘但容易走上極端。從而使得日本人成於斯亦困於斯,命乖運蹇。
其實,不管對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別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無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聰明與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謂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變應變。筆者看過不少日本小說和電視劇,發現一個問題,不少日本人就顯得不夠懂事。只要是上級說的,就盲目服從、不折不扣地照辦;只要對集體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確、是否合乎情理,去堅決維護;只要自己認定了目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奮斗;甚至於只聽親友等「圈內人」的意見,對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無理……這怎麼行呢?即使有時應該這樣,但效果值得懷疑。中國人為人處事的特點是注重講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強調,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即使是上級的指示,若有不當之處,也應善意指出;當時應該服從,但事後應該提出。這樣的話,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錯誤,避免走向錯誤的深淵。
聯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嗎?那是理智的做法還是在一意孤行?對歷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確的民族意識?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奮民族精神,其結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種令人生畏的邪惡力量?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歷史是一門展示當代人們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動的學問,也是一門揭示人們將會做什麼、怎樣做的行為科學的學問。
日本人必須明白:理智比什麼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對待歷史,才能理智地對待現實;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國民的個性,避免由頑強轉向頑固,再轉向野蠻;唯有弘揚理智,正視歷史,才能寬慰周邊國家,並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歷史。但誰的認識正確,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決定。真理只有一個,事實勝於雄辯。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實,才能統一認識,避免矛盾的對立與沖突,營造出寬松和諧的現實。所以,強調要正確地認識歷史、對待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對待現實,也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未來、把握未來。
人類已進入一個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時代,一切都在改變。經濟利益只應也只能用經濟辦法去獲取,爭奪世界霸權或區域霸權將被世界人民反對。是堅決跳出「老一套」的時候了,是改變傳統思維、實行政策轉型的時候了!
有人說,歷史是一門科學,有些牽強。然而,不能不說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歷史不是陳年舊事的簡單堆砌,時間相連的重大歷史事件之間往往具有很強的內在聯系,甚至是因果關系。歷史規律不像自然規律那樣清晰而反復地出現,但人類的歷史,是一部人性不斷完善與提升的歷史。事實上,歷史過程充滿了辯證法,受到對立統一規律的支配。因為已有兩次世界大戰的惡性事件,不少人據此認為人性的發展是個變數,難以預測。然而,那是辯證法在起作用:有了兩次大戰的沉痛教訓,物極必反,矛盾轉化,才為人性的完善與提升打造起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充要條件。人性的完善與提升,最終將促使人類脫離野蠻,促使人民的意志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人民創造了歷史,最終將是歷史的主人。歷史的進程充滿了偶然性,由此為各種各樣的精英人物大顯身手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但是,歷史的進程最終要受必然性的支配,這種必然性,就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當然要注意,這里的人民,非指某團體或某民族,而是指全人類。唯有重視世界人心的走向,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唯有崇尚理智,才能深刻而清晰地洞察此點,從而在國際舞台上演出有聲有色的話劇。
㈥ 如何正確看待歷史在現實社會中的運用
借古喻今,是現代社會中非常常用的一種方法,它被直接引申到現實社會中,然後比附和發揮,用不好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如何正確看待歷史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以下三個問題必須重視。
1.不恰當的歪曲歷史,把它勉強用到現實里,這個已經逾越了學術的底線。
2.拋開理想主義的情懷,以現實、謀利的動機。
3.在談論與現實融合時,沒有真正考慮改變讓人不滿的現實,而是想著獲取利益。歷史與現實的融合運用,必須如診斷病源的醫生一樣,要抓住病源的根本,方能融會貫通,取得顯著效果,否則就如江湖郎中一樣,只能看到表象,無法做到以史為鑒。
㈦ 如何看待歷史問題
對於歷史上的是非對錯我們要以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觀始終都是成者王侯敗者寇。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無論勝利之前做過什麼只要它他最後獲得了勝利那麼他所做過的一切都對的,都是正確的他所代表的永遠是正義的一方。而失敗者無論之前他做過什麼好事或是有益的事情。在勝利者看來那都是為了一己之私所做的,失敗者永遠代表者非正義的一方。正是由於這種狹隘和偏激的歷史觀點使我們不能正確的看待歷史上許多人物和事件的真實一面。無論任何人或是事只有在他結束或死亡若干年後人們對於他蓋棺論那才是真實的也是可信的。一個人或是一件事物的好壞要以實踐來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絕對不是用嘴巴或是書能夠真實評價的。
㈧ 怎樣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問題
我認為已故的史學大師劉大年先生說的沒錯,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認識和看待歷史問題,並未過時,而且要以史實為依據,應將歷史問題放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來分析和看待,從而才能進行正確的認識和得出合理的結論。在充分掌握歷史資料的前提下,方可下定論,用歷史事實說話,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㈨ 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歷史文明成果
應該做到「正視歷史」、「尊重歷史」。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9)為什麼正確對待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
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㈩ 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歷史
通常人們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只能說明過去,所以沒有必要糾纏於歷史,把歷史問題看得太嚴重了。這十分不妥。
歷史所載都是舊東西,但怎樣記載、怎樣看待舊問題,卻反映著當代人們的思想與立場。不同的人,將運用不同的手段,選取不同的題材去述說歷史、編寫歷史。歷史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活動,也影響著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同時,必須正視,正如那位影響深遠的義大利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所言:「只有現實生活中的興趣才能使人類研究過去的事實」(轉引自《人心中的歷史》第143頁)。所以,他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有三層含義:「一、研究歷史總是現實現刻的思想活動;二、歷史研究是由現時的興趣引起的;三、歷史是按現時的興趣來思考和理解的」(見《人心中的歷史》第144頁)。既然如此,就不難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