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京劇發展歷史是什麼

京劇發展歷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6 06:54:21

1. 京劇的起源及歷史

被列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的國粹——京劇,從形成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經濟繁榮,國泰民安,文化藝術相應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不僅使南北經濟進一步溝通,同時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例如就在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這一年,皇太後60壽辰之日,便有南方戲班進京祝賀,當時演劇盛況是「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高粱橋,每數十步間一戲台」,「南腔北調,各四方之樂,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後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顧方驚,右顧復眩」。後皇太後80大壽,「京師鉅典繁盛,不減辛未」。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員魏長生自四川來到北京,以演出《滾樓》一劇名動京師。是為徽班進京演出之始。此時北京流行的京腔也大為減色,乃至出現了「京腔舊本置之高閣」的局面。

總之,在京劇形成以前,大約從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在北京流行的規模較大的戲曲劇種,除在當時劇壇佔主導地位的崑曲外,還有京腔、秦腔、徽調、漢調以及規模較小的柳枝腔、羅羅腔等地方戲曲。其中發展最快、最受群眾歡迎的要算徽戲班的演出了。

2. 京劇發展史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戲曲舞台上盛行崑曲與京腔(弋陽腔)。乾隆中葉後,崑曲漸而衰落,京腔興盛取代崑曲一統京城舞台。

★京劇角色

京劇版《哈姆雷特》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1840年-1860年)間,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志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餘三勝。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第一代京劇演員中,尚有老生盧勝奎、薛印軒、張汝林、王九齡等;小生龍德雲、徐小香;旦胡喜祿、羅巧福、梅巧玲:丑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譚志道;凈朱大ma子,任花臉等,他們為豐富各個行當的聲腔及表演藝術,均有獨特創造。後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於突破青衣、花旦的嚴格分工舊規,為旦角的演唱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京劇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劇裝寫 真畫,由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制。他參照了清代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挑選了清同治、光緒年間(l860至1890)京劇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員,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扮演的劇中人物描繪出來,顯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畫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由進化社朱復昌在書肆收購,經縮小影印問世,並附編《同光名伶十三絕傳》一冊。

三、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劇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為時稱「老生後三傑」的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其中譚鑫培承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各家藝術之長,又經創造發展,將京劇藝術推進到新的成熟境界。譚在藝術實踐中廣征博採,從崑曲、梆子、大鼓及京劇青衣、花臉、老旦各行中借鑒,融於演唱之中,創造出獨具演唱藝術風格的「譚派」,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

二十年代後的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等,均在宗「譚派」的基礎上發展為各自不同的藝術流派。汪桂芬,藝宗程長庚,演唱雄勁沉鬱,悲壯激昂,腔調朴實無華,有「虎嘯龍吟」的評道,他因「仿程可以亂真」,故有「長庚再世」之譽。孫菊仙,18歲時選中武秀才,善唱京劇,常入票房演唱,36歲後投師程長庚。他噪音宏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於湖廣音和中州韻,多用京音、京字,聽來親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後三傑」師承各有側重,藝術風格各異,從全面權衡,譚鑫培文武昆亂不擋,藝術造詣及對京劇的發展,遠遠超過汪、孫。光緒年間,譚鑫培被稱之為「伶界大王」,在劇界地位,如當年之程長庚。咸豐十年(1861年)京劇始入宮廷演出。當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慶班、四喜班、雙奎班及外班(京劇班)演出。光緒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壽日,挑選張淇林、楊隆壽、鮑福山、彩福祿、嚴福喜等18人入宮當差,不僅演唱,且當京劇教習,向太監們傳授技藝。自此,清宮掌管演出事務的機構「昇平署」,每年均選著名藝人進宮當差,結止宣統三年(1911年),計有譚鑫培、楊月樓、孫菊仙、陳德霖、王楞仙、楊小樓、余玉琴、朱文英、王瑤卿、龔雲甫、穆鳳山、錢金福等生、旦、凈、丑的名家150餘人曾入宮。由於慈禧嗜好京劇,加之京劇名家頻繁在宮中獻藝,聲勢日強。同期,位於大柵地區的廣德樓、三慶園、慶樂園、中和園、文明園等戲園、日日有京劇演出,形成了京劇一統的局面。京劇成熟期,除「老生後三傑」外,生行尚有許蔭棠、賈洪林;武生俞菊笙、楊隆壽;凈行何佳山、黃潤甫、金秀山、裘桂仙、劉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陸華雲:旦行陳德霖、田桂鳳、王瑤卿、朱文英;醜行王長林、張黑、羅百歲、蕭長華、郭春山。這一時期,旦角的掘起,形成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之勢。武生俞菊笙,開創了武生自立門戶挑梁第一人,他被後人稱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繼承中有創新發展,演唱技藝日臻成熟,將京劇推向新的高度。

《霸王別姬》

四、鼎盛期

1917年以來,京劇優秀演員大量涌現,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發展到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順天吋報》舉辦京劇旦角名伶評選。讀者投票選舉結果:梅蘭芳以演《太真外傳》,尚小雲以演《摩登伽女》,程硯秋以演《紅拂傳》,荀慧生以演《丹青引》,榮獲「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脫穎而出,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志。他們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形成了梅蘭芳的端莊典雅,尚小雲的俏麗剛健,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嬌昵柔媚「四大流派」,開創了京劇舞台上以旦為主的格局。武生楊小樓在繼俞菊笙、楊月樓之後,將京劇武生表演藝術發展到新高度,被譽為「國劇宗師」、「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20年代時稱「四大須生」。同期的時慧寶、王鳳卿、貫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優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後退出舞台,馬連良與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稱之「四大須生」。女須生孟小冬,具有較高藝術造詣,頗有乃師余叔岩的藝術風范。


3. 京劇的歷史

關於京劇起源: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萬壽」。全國各省有名的戲班,都被召進北京演戲慶壽。首先,「安慶徽」戲班的名旦高郎亭應命率 「三慶班」入京祝壽,隨後,「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來。這是徽戲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戲曲舞台。當時,被統稱為「四大徽班」。

1917年以來,京劇優秀演員大量涌現,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發展到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岩。由於文人崇尚的雅文化傳統在20世紀遭遇滅頂之災,京劇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

20世紀60年代,由於歷史原因,京劇遭遇重創,在此不便詳述。

4. 中國京劇的歷史發展

中國戲曲歷經八百餘年,傳承悠久,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金元雜劇到明清傳奇;從昆(曲)弋(陽腔)繁榮到四大徽班進京;從京劇誕生到成為「國粹」走進黃金時代,二百年的京劇史里產生了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藝術大師。

以富連成為代表的眾多戲曲科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演員,支撐著近百年京劇藝術殿堂。星羅棋布的戲樓劇場提供了京劇繁榮的舞台,精良獨特的器樂、道具、戲裝行業為京劇演出增色生輝。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清高宗(弘歷)八旬壽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慶」徽戲班進京賀壽演出,演畢立足京城。

此後許多徽班相繼來京,其中三慶、四喜、春台、和春最負盛名,時稱「四大徽班」。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從秦腔、漢調、崑曲、京腔等劇種汲取營養,經數十年演變,形成京劇。

(4)京劇發展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京劇是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的傳統戲劇。

京劇,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有譚鑫培、梅蘭芳大師等。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 京劇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戲曲歷經八百餘年,傳承悠久,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金元雜劇到明清傳奇;從昆(曲)弋(陽腔)繁榮到四大徽班進京。

從京劇誕生到成為「國粹」走進黃金時代,二百年的京劇史里產生了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藝術大師。

以富連成為代表的眾多戲曲科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演員,支撐著近百年京劇藝術殿堂。星羅棋布的戲樓劇場提供了京劇繁榮的舞台,精良獨特的器樂、道具、戲裝行業為京劇演出增色生輝。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清高宗(弘歷)八旬壽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慶」徽戲班進京賀壽演出,演畢立足京城。

此後許多徽班相繼來京,其中三慶、四喜、春台、和春最負盛名,時稱「四大徽班」。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從秦腔、漢調、崑曲、京腔等劇種汲取營養,經數十年演變,形成京劇。

(5)京劇發展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京劇是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的傳統戲劇。京劇,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有譚鑫培、梅蘭芳大師等。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

戲曲起源和發展:

中國的戲曲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

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崑腔,湧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

崑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

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

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辛亥革命前後,一批有造詣的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改良活動。

著名的有汪笑儂、潘月樵、夏月珊等,他們為以後的戲曲改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現代戲曲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段時期,一些有志之士對戲曲進行了改革。

梅蘭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鄧霞姑》、《一縷麻》等宣傳民主思想的時裝新戲,周信芳、程硯秋等也都創作了不少的作品。

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各個劇種都出現了一批高水平的優秀演員。京劇有餘叔岩、言菊朋、梅蘭芳等,川劇有周慕蓮,漢劇有董瑤階,湘劇有吳紹芝。

秦腔有劉毓中,蒲劇有王存才,等等。新中國成立後,涌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將相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昆劇《十五貫》等。

著名歷史學家吳 還撰寫了歷史京劇《海瑞罷官》。以後,又陸續推出一系列優秀作品,如京劇《白毛女》、《紅燈記》、《奇襲白虎團》,評劇《劉巧兒》,滬劇《蘆盪火種》。

豫劇《朝陽溝》等。粉碎「四人幫」後,重建了戲曲藝術隊伍,為群眾喜愛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傳統劇目,如京劇《謝瑤環》、蒲仙劇《春草闖堂》、呂劇《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戲曲藝術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

6. 京劇經歷了哪些發展歷程

京劇產生之後,既得到了清廷的扶植,又以其獨特的唱腔吸引了各階層人民群眾,從而使京劇藝術不斷成熟,不斷發展,經久不衰。

京劇最初演出時,需要加演陝西梆子戲,以滿足觀眾的需要。到同治光緒年間,京劇已在各劇種中占據首位,得到了觀眾的大力歡迎。

唱堂會戲是京劇的一種表現形式。京都王公府第、大宅門舉辦喜慶宴會時,常常請來京劇藝人在廳堂或飯庄中演出。一些達官顯貴、王公貴族的家中都設有戲台,以供演出。而大部分堂會則在戲園、茶園演出。

清代,內城不允許開設戲園,所以戲園多位於正陽門外。當時北京有廣德樓、慶和園、三慶園、慶樂園、天樂園、中和園、廣興園、德勝園、阜成園、廣和樓、裕興園、同樂園等十餘家戲園。

清末,京劇的影響極其廣泛。從王公貴族到普通百姓,都會哼幾句京劇段子。

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春天,著名京劇科班富連成在琉璃廠西南建立。由吉林富商牛秉坤出資興建,葉春善主持業務,管理各項事務。

富連成每三、四年招收一科,科員學藝7年。

富連成自開辦以來,學員人數日漸增多,1906年,社址遷宣武門外前鐵廠。1912年改稱富連社。

富連成科班培養出許多著名的京劇大師,如馬連良、譚富英、筱翠花等,大大促進了京劇藝術的發展。

京劇最初主要表演皮黃戲劇目,同治年間,一些職業班社開始自編劇本。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三慶班老生演員盧勝奎編寫的連台本戲《三國志》,該戲自《馬跳檀溪》至《取南郡》共四十齣。

清朝後期,帝國主義不斷入侵中國,加之清政府的昏庸腐敗,京劇藝術表演加入了愛國主義的色彩,出現了像《打漁殺家》、《李陵碑》、《岳母刺字》等劇目,特別是一代戲劇大師譚鑫培創造的"譚腔",悠揚中略帶傷感,滲透了對國家衰敗的無限感慨和悲慟之情,得到了國民感情上的共鳴,因此譚腔在京城風靡一時。

7. 京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京劇是從清代就有了。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7)京劇發展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京劇作為享譽世界的民族國粹,富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在京劇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徽班進京可謂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公元1790年(即乾隆五十五年),為給乾隆八十大壽祝壽,四大徽班陸續赴京演出,並很快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此後,經過一大批戲劇名家以及無數演藝人員近半個世紀的經營和發展,最終誕生了國粹京劇。

《進京城》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講述清代乾隆年間,揚州春台班進京為皇帝祝壽,一代名角汪潤生、岳九和由馬伊琍出演的鳳格格等為代表的戲迷之間發生的梨園恩怨與愛情糾葛,胡玫介紹在故事上做了比較大的改編。

首先戲里的主角是個旦角,同時戲里說的是春台班的事兒,春台班按說都是小孩,但電影里我們讓它唱關公戲,只是在揚州菊花里拍的時候,專門讓一群唱戲的小孩躥上台來,就是為了點上一筆。

「我們其實有考慮《進京城》公映後會不會引起爭議,也給史學專家留了牙口,你們吵起來,那就會令事情越辯越明,也讓更多人關注京劇藝術。為了傳遞國粹,有些調整也是必要的。」

8. 京劇是國粹之一,它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京劇,京劇可謂是國粹之一,另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京劇對於大家的重要性還是比較大的,同時它的發展歷程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的,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三、結語

最後小編想說,不管怎麼樣,京劇也逐漸的流行起來,同時也得到了很多年輕朋友的喜愛,另外京劇也能夠稱之為國家的國粹,要知道國家的國粹並不多,但是每個東西都能夠體現出國粹的精神面貌以及風華正氣,另外精緻也是中國特有的一大特色,很多外國友人來到中國也會前去看京劇,這都能夠體現出京劇對於大家的重要性。

閱讀全文

與京劇發展歷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