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地球有什麼歷史

地球有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2-05-16 07:57:18

A. 地球的歷史可劃分為幾個地質時代

地球的歷史可劃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地質時代。
1、太古代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該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稱為太古宇。該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確地質記錄的最初階段。由於年代久遠,太古代的保存下來的地質紀錄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重要而又漫長的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2、元古代(ProterozoicEra,Proterozoic)緊接在太古代之後的一個地質年代。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叫元古界,代表符號為「Pt」。元古代一詞的英文「Proterozoic」指的是早期的生命。「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時代。
3、古生代是顯生宙的第一個代,上一個代是元古宙的新元古代,下一個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其中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又合稱早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又合稱晚古生代。
4、中生代(Mesozoic)是顯生宙的三個地質時代之一,可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中生代最早是由義大利地質學家GiovanniArino所建立,當時名為第二紀(Secondary),以相對於現代的第三紀。
5、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CenozoicEra)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新生代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和第四紀。總共包括七個世: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

B. 地球的演變過程

地球的演變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150億年前宇宙的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
此後,地球系統由簡單到復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地球系統的運動及運動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歷史。
地球的形成: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陸地的起源:
有關大陸的起源問題,地質和地球物理學家杜托特(A. L. Du Toit)於1937年在他的《我們漂移的大陸》一書中提出了地球上曾存在兩個原始大陸的模式。如果這個模式成立,那麼這兩個原始大陸分別被稱為勞亞古陸(Lanrasia)和岡瓦納古陸(Gondwanaland);這實際上就象以前魏格納等人所主張的那樣,把全球大陸只拼合為一個古大陸。杜托特認為,兩個原始大陸原來是在靠近地球兩極處形成的,其中勞亞古陸在北,岡瓦納古陸在南,在它們形成以後,便逐漸發生破裂,並漂移到今天大陸塊體的位置。
大洋的起源與演化:
對於大陸漂移學說,並非一開始就得到許多人支持的,因為當時對引起大陸漂移的機制,即力源問題並沒有很好解決。1931年,霍姆斯等人提出了地幔對流學說,用於解釋大陸漂移的力源,然而這個觀點在當時很少受到人們的注意。19世紀後期,有人建立了地球收縮的全球構造學說,用於解釋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規模的造山運動。然而,本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性大洋中裂谷的巨大拉張性證據的發現,收縮學說被普遍放棄了,與此同時,地球膨脹學說很快流行起來。膨脹說認為,地球開始時很小,直徑是現今地球的一半。由於地球大幅度膨脹,原始地殼裂開成為現在的大陸,裂開的地方經過不斷發展成為現代的大洋盆地。並且,由於地球的大幅度膨脹引起的所謂大陸漂移,表明大陸塊基本上是停留在原地的,即各大陸之間和大陸相對於地幔之間並沒有發生過顯著的移動。由於膨脹說無法解釋大陸地殼上廣泛發育的褶皺山脈構造特徵是怎麼形成的,霍姆斯等人的地幔對流說很快再次被重視。60年代初,隨著洋底探測資料的迅速積累,赫斯(H. H. Hess)和迪茨(R. S. Dietz)首先把地幔對流方案發展為海底擴張的學說。赫斯在1962年發表了《大洋盆地的歷史》一文,提出了大洋起源的新觀點,即海底擴張理論。赫斯認為洋底的主要構造就是由地幔對流作用的直接表現。海底擴張理論證明,大陸和洋底是在對流著的地幔上被動地移動著,而不像早期的大陸漂移說所主張的大陸在洋底上主動漂移。海底擴張理論提出後不久,一些別的洋底觀測結果,諸如洋底地殼構造、地磁、地震震源和地熱流量分布等對這個理論提供了有力證據。這種情況下,使得大部分的學者都轉向了關於海底擴張的研究。現在已經普遍確認,可以用海底擴張和板塊運動理論解釋大洋起源和演化,大洋盆地的固定論看來是過時了。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對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的理論解釋的基礎都是地幔對流說。

C. 地球的歷史是什麼呢

依照人類歷史劃分朝代的辦法,地球自形成以來也可以劃分為5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還進一步劃分為若干"紀",如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就是地球歷史時期的最粗略的劃分,我們稱之為"地質年代",不同的地質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徵。
距今24億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地殼很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岩漿四處橫溢,海洋面積廣大,陸地上盡是些禿山。這時是鐵礦形成的重要時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開始產生。
距今24億年-6億年的元古代。這時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蓋著。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現了大片陸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時代,這時出現了海生藻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
距今6億年-2.5億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時代。這時,海洋中出現了幾千種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以後出現了魚形動物,魚類大批繁殖起來。一種用鰭爬行的魚出現了,並登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兩棲類也出現了。北半球陸地上出現了蕨類植物,有的高達30多米。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後來變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億年-0.7億年的中生代,歷時約1.8億年。這是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曾經稱霸一時,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蕨類植物日趨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動物,後來就變成了許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還形成了許多金屬礦藏。
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階段,時間最短,距今只有7000萬年左右。這時,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狀況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發展,各種食草、食肉的哺乳動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發展,最終導致人類的出現,古猿逐漸演化成現代人,一般認為,人類是第四紀出現的,距今約有240萬年的歷史。
人類居住的地球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現在,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D. 地球歷史

地球的年齡是宇宙的三分之一,並且無可否認的,她本身就是美的存在。地球擁有一個稍稍被壓扁的均勻重金屬的核心,以及一個比較輕的地殼,覆蓋有一層薄薄的可呼吸的清新空氣以及廣闊的海洋、肥沃的平原、壯麗高山、清澈的淡水河流、小溪、湖泊和地下水,繞行著一顆給我們溫暖並提供能量的恆星。

退回到46億年前,原始地球從已死亡恆星遺留下的星雲中形成,聚集成一塊巨大的、臟兮兮的氣體雲。氣體雲在其中心變得密集,並形成一個吸積盤。小顆粒開始撞擊在一起,並且越來越大,直到它們形成今日我們所說的「行星」。這個過程花了1000至2000萬年,不過我們仍然沒有完整地了解這個過程。

差不多這個時候,太陽系還年輕且混亂,一個名為忒伊亞(Theia)的天體,大約與火星一樣大,和我們的家園相撞。這個撞擊非常的劇烈,並且,如果當初的撞擊物更巨大,它可能會摧毀地球。地球的物質被撞入軌道中,並聚集形成了月球,它是太陽系中相對於其行星的最大的衛星。這時,地球仍是一片熾熱地獄,不斷被小行星撞擊,有著熔岩海洋,以及有毒的大氣。

忒伊亞與原始地球的大碰撞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和月球

不過,某些事情開始急劇變化,地球冷卻下來了。地球內部的水分竄出地表並雨點般落下,然後再次蒸發,成為浮雲。數以百萬計撞擊而來的小行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水到我們的星球。地球上所有的水的體積相對於地球大約像下圖這樣:

地球的水量與地球大小的比較

如今,地球表面的水佔了71%,陸地佔了29%。97.5%是鹹水,而只有2.5%是淡水。而淡水的69%是冰和雪,30%是地下水,只有約剩下的1%是地表的水。但即使是這一小部分的地表水其中的大多都是被冷凍的,我們的水只有一小部分是湖泊和河流,而那僅僅的一小部分和廣大生命息息相關。

那麼,隨著慢慢地地球冷卻下來,表面形成薄薄的地殼。但地球內部,炙熱的岩石持續對流,自地殼下面流動並將其分裂成塊。這個過程被稱為「板塊運動(PlateTectonics)」,至今仍在持續進行中。目前,我們只能說,地球的地殼是由四處移動的巨大板塊所組成。當它們相撞時,它們會擠壓並形成崇山峻嶺,亦或者猛烈擠入到地球內部,形成深邃的海溝。這種過程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瑪峰;以及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

地殼結構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地球上的山脈和海溝的確很壯觀,但是當你看到地球的橫截面,你可以看到他們實際上多麼渺小的。我們所站的部分是地殼,它大約50公里厚,盡管它可以在8-70公里間變動。順便說一下,人類有史以來鑽出最深的洞,是12.262公里深。

地殼之下就是地幔,這是一個硅酸鹽岩石殼,大約2900公里厚。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還包括不同區域,它的上部,具有高粘性並帶動地殼,被稱為「岩石圈」。在這之後是「軟流圈」,它主要由流動性差的固體材料構成。下地幔內延伸到地球的外核。地球外核是鐵和鎳的液體層,厚約2266公里,溫度從4000攝氏度到5700攝氏度之間變動。而在最中心是「內核」,主要是固體,由鐵鎳合金組成的球體,半徑約1200公里,有著月亮的大小的70%,和接近太陽的表面的溫度。它會慢慢成長,估計速度大約為1毫米/年。而這個小小一層地幔熔融結晶的產物,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

地球磁場讓我們免遭致命的宇宙輻射

然後我們來看地球磁場。這是一種看不見的現象,能夠阻擋來自太陽與其他地方的高能粒子,使穩定的地球環境得以存在,相對減少對地球的輻射影響。但為什麼地球有著磁場呢?其實,關於這一點我們真的沒有知道很多。我們知道,它與地球的核心有關。在這個金屬球中,通過外核的電子隨地球自轉的電流效應(近似於電生磁)產生磁場的。

繼續往上說,包圍著我們的氣體又是什麼構成的呢?

大氣層結構

依照體積來看,乾燥的空氣大多為氮氣、氧氣、氬氣、二氧化碳,以及含量不穩定的水蒸氣,和少量的其它氣體。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是大氣層最底層:對流層,這是天氣現象會發生地地方,它平均為12個公里厚。在其上面是平流層,也就是會阻擋太陽射線中最危險的紫外線,臭氧層的所在位置。再往上的是中間層,這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溫度大約平均只有-85攝氏度。在大約80公里後開始是增溫層。這些分界現實中都是連續的,是人類去劃分不同的大氣帶。

在100公里左右,離開地球而開始進入太空,雖然大氣層還延伸到更遠一些。在這個區域,我們發現了電離層、北極光和國際太空站(ISS)。最外圍稱作外大氣層,向上延伸可達10000千米。它與外太空漸漸交接,那裡根本沒有大氣。在這個區域中的原子和分子是如此遙遠,它們可運動數百公里而不會相互碰撞。

生命的搖籃

在目前,人類只出現了20萬年,而這是地球歷史的0.004%。真的是沒多久……而我們現在在這里,生活在一個又薄又濕潤的一層岩石上,我們稱這塊岩石為:地球。它是宇宙的終極運作的產物,是創建和毀滅的一個持續不斷過程的結果。在所有的宇宙,所有的時間,偶然的幫助下,遵守宇宙和隨機事件的定律,能有我們的存在,我們真的真的是很幸運……

E. 地球歷史的介紹

150億年前宇宙的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此後,地球系統由簡單到復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地球系統的運動及運動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歷史。

F. 地球有哪些歷史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在不停轉動的橢圓形行星,它提供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水、空氣、森林等和一切生活息息相關的的資源。真正熱愛和關心它的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一直生活著的地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地球神秘的面紗吧!

懂得科學知識的人,不會滿足類似於中國神話中的「神」,或者西方世界的「上帝」創造了地球這樣的說法。即便是科技已經十分超前的今天,仍然很難解釋的清楚地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因為關於地球的形成,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

早在1749年,法國的生物學家布封就曾經提出過彗星碰撞說,認為地球是一顆彗星進入太陽內,在太陽上面打下了包含地球在內的幾顆行星。從此關於地球的神學論被徹底打破;1755年,康德也在《宇宙發展史概論》中提出的了隕星說。他認為隕星積聚才形成了太陽和其他行星;而1796年的時候,法國的拉普拉斯又在《宇宙體系論》中提出宇宙星雲說,則是認為由於星雲的塵埃積聚,從而產生了太陽,再經由太陽排出氣體物質,進一步形成行星。還有後來的雙星說、行星平面說、衛星說等等,總而言之是眾說紛紜。

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最科學的說法是這樣的。說太陽系在最初形成的時候,有99%以上的物質不斷聚合形成了太陽,而其他小部分被分散在的四周的物質碎片以太陽為中心不斷旋轉,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由於碰撞和引力作用的原因,其他分散著的碎片才不斷的慢慢結合,最終形成了其他的九大行星。

當時地球只是一團近似混沌的物質,宇宙中還有其他許多的小行星在不斷圍繞著太陽轉動。這些行星不斷互相撞擊,又經過很多年以後,才形成了原始的地球。最初的地球象一顆灸熱的大火球,隨著碰撞的不斷減少,也伴著物質的逐漸冷卻和凝固,形成了最初地殼,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地表。但由於地球內部有大量的岩漿,而且不斷的向外噴涌,也形成了大量可怕的火山。而殘留在火山灰中的水蒸氣經則過冷卻以後凝結為水,便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海洋。經過無數奇妙的變化後,最終形成了地球最早的形態。

時光遷移,由於地球自身存在引力,而且在地球的內部不斷的發生著化學反應,其所產生的氣體不斷的被噴出,附著在地球周圍,就成為現在我們所說的大氣層。而氫氣和氧氣結合後形成了水。經過太陽的能量輻射,才使地球本身產生了重要的磁場作用。歷經了一系列奇妙無窮的變化,才演化成為現在這個適合人類的生存和居住的地球。

G. 地球有多少歷史了

地球的歷史已經有45.7億年,形成於冥古宙的隱生代。在41.5億年的原生代地球出現了第一個生物——細菌。在700萬年前古猿轉變為人類的始祖。

地球的起源自古以來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在古代,人們就曾探討過包括地球在內的天體萬物的形成問題,關於創世的各種神話也廣為流傳。自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之後,天體演化的討論才開始步入科學范疇,逐漸形成了諸如星雲說,遭遇說等學說。但事實上,任何關於地球起源的假說都有待證明。

H. 地球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有多久的歷史了

在網路里邊兒是這樣定義地球的,我們的宇宙誕生了150億年。整個宇宙的起源其實來源於宇宙大爆炸,在這之後才有了形成地球的基本物質,而在46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形成了而與此同時,地球也伴隨著太陽開始逐漸重新在最開始的時候,地球並不是我們現如今的這個模樣,當時的地球還沒有陸地,因為地心深處的能量沒有釋放的地方直接導致了整個地球其實是處於高溫高壓的。地表到處都是岩漿,而空氣當中也都是有毒氣體,這個時候地球是沒有任何生命特徵的。而在太陽的演化過程當中,地球估計用了大約一億年的時間才形成原始地貌。周圍的天體導致地球在接下來遭受過很多次的隕石撞擊。他們為地球攜帶了大量的冰塊,在跟地球的岩漿碰撞之後融化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液態水,同時地球的溫度也逐漸降低。

I. 地球有多少歷史

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由宇宙中的灰塵,氣體凝聚而成。開始它只是一個粘糊似的火球,後來逐漸冷卻,其表面凝固形成地表,且漸漸地產生海洋。具科學家推測,直到40億年前,海洋中才有生命的誕生。

J. 地球發展史

太古代
地質年代中最古的一個代。約開始於46(或50)億年前,結束於24億年前。發現的化石僅有晚期出現的菌類和低等的藍藻。由於經過多次的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所有岩石受到深度的變質,所以化石很難保存下來。在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山西等地都有太古代地層出露。

元古代

地質年代的第二個代,約開始於24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藻類和細菌開始繁盛,到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發現。與太古代相比,這一代的岩石變質程度較淺,並有一部分未經變質的沉積岩。我國元古代的地層廣泛分布於南北各地,我國震旦紀已暫歸入元古代的後期。

震旦紀

為中國地質年代的名稱。暫定為元古代的晚期。「震旦」原是古代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因為這時期的地層是首先在中國原河北省燕山地區的元古代地層調查研究的,故稱為震旦紀。震旦紀開始於19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從化石得知,藻類和一些低等海生無脊椎動物在震旦紀開始出現。

古生代

地質年代的第三個代。約開始於6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一般分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動物群以海生無脊椎動物中的三葉蟲、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最繁盛。在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相繼出現低等魚類、古兩棲類和古爬行類動物。魚類在泥盆紀達於全盛。石炭紀和二疊紀昆蟲和兩棲類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類為主,至志留紀末期,原始植物開始登上陸地。泥盆紀以裸蕨植物為主。石炭紀和二疊紀時,蕨類植物特別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寒武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一個紀。「寒武」原是英國南威爾士的一座山脈名因地質學家研究了該處的地質而得名。約開始於6億年前,結束於5億年前。寒武紀的生物群中,以綠藻、紅藻等海生藻類植物最為繁盛,無陸生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如三葉蟲、低等腕足類和單板類、腹足類等多種軟體動物繁盛。

奧陶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奧陶」原是英威爾士的一古代民族名,被地質學家用作地質年代名。約開始於5億年前。結束於4.4億年前。當時氣候溫暖。全世界幾乎都被淺海海水淹沒。生物種類極多,已發現並能保存為化石的有海生藻類和多種海生動物。其中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動物中的海豆芽,軟體動物中的鸚鵡螺類、腹足類、瓣鰓類等。棘皮動物海林擒(現已絕滅,雲南、貴州、陝西等地有化石)。此外,還有海生節肢動物中的大型板足鱟和低等魚類等。

志留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志留」原是英國威爾士的一個古代民族名,被地質學家用作地質年代名。開始於4.4億年前,結束於4.05億年前。志留紀淺海海水中仍以海生無脊椎動物為主,保存的化石主要有筆石、珊瑚、腕足類、瓣鰓類、頭足類、海百合、三葉蟲、鱟、海膽等。脊椎動物魚類繁盛。志留紀晚期,由於地殼運動劇烈,海水退縮,陸地擴大,低等陸生植物開始繁生。

泥盆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四個紀。泥盆(Devonshire)為英國得文郡名,因地質學家研究了該地的地層而得名。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泥盆紀的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原始菊石外,昆蟲開始出現,其他各門動物也有發展。脊椎動物中的魚類(甲胄魚、總鰭魚)大量出現。泥盆紀晚期,出現了原始兩棲動物堅頭類,原始陸生植物蔗類和裸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五個紀。因研究英格蘭地質時,發現一套富含煤炭的地層而得名。是一個重要的造煤時代,約開始於3.5億年前,結束於2.85億年前,石炭紀時不僅海生的一類體小、結構簡單、具有鈣質殼體的原生動物紡錘蟲類繁盛,而且珊瑚、腕足類、昆蟲類也很多。兩棲類發展,原始爬行類出現。木本陸生植物石松、蘆木、種子蕨、真蕨、裸子植物科達到繁榮。

二疊紀

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六個紀。「二疊」為德文Dyas的意譯。地質學家研究德國地層時,發現石炭紀地層之上有兩組明顯地層,但大部分不含化石,而在蘇聯烏拉爾山脈西坡的彼爾姆地區同期的沉積中則含化石較多,可作標准地層。約開始於2.85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本紀無脊椎動物以皺紋珊瑚類、腕足類、菊石為主,脊椎動物以兩棲類繁盛。植物方面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繼續繁盛。

中生代

地質年代的第四個代,約開始於2.3億年前,結束於6700萬年前。按先後次序可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3個紀。中生代的生物演化最為特殊,主要是爬行動物大為發展,不僅陸上出現大型爬行動物,有一些還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則能在空中活動,所以中生代曾被稱為爬行類時代,而鳥類、有袋類和有胎盤的哺乳動物也開始發生。在無脊椎動物中,軟體動物中的菊石類最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菊石時代。此外,箭石、腹足類和瓣鰓類等其他軟體動物也頗發展,逐漸顯示現代種類的初步面貌。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蘇鐵、銀杏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但後期已有被子植物出現,至白堊紀後期更為顯著。中生代後期的地殼運動,對生物的演化產生了巨大影響,許多種類(特別是恐龍)趨於絕滅。

三疊紀

地質年代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德國地質學家研究了阿爾卑斯山的地層,發現這一日寸期的沉積物,明顯地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分別代表本紀早、中、晚三個世的時代,故稱為三疊紀。約開始於2.3億年前,結束於1.95億年前。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瓣鰓類為主,脊椎動物中的爬行動物開始發展。在我國雲南祿豐三疊紀末期的地層中,曾發現有獸齒類卞氏獸化石。裸子植物松柏、蘇鐵和蕨類植物繁盛。

侏羅紀

地質年代中生代的第二個紀。「侏羅」一詞來自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Jura Mt.)。開始於1.95億年前,結束於
1.37億年前。本紀陸上的真蕨、蘇鐵和棵子植物針葉樹繁盛,大型爬行動物恐龍繁盛,故稱恐龍時代。後期原始鳥類發生,海中無脊椎動物和爬行動物魚龍和蛇頸龍等也極為繁盛。

白堊紀

地質年代中生代的第三個紀,也是中生代最後一紀。白堊一詞來自歐洲西海岸白堊沉積層。開始於1.37億年前,結束於6.7萬年前。恐龍歷盛而衰;被子植物出現,硬骨魚類和軟體動物繁盛。本紀末,恐龍等均絕滅,標志著中生代結束。白堊紀晚期,被子植物大為增多,鳥類和高等哺乳類陸續出現。

新生代

地質年代的第五個代,也是地質年代最近的一個代。約開始於6700萬年前,延續至今。可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兩個紀。這個時期的生物已接近現代,脊椎動物的特徵是哺乳動物的興起和繁盛,後期出現了人類。植物以被子植物為主;植被帶的分化日趨明顯。氣候逐漸變涼,特別是後期,冷暖波動大,局部地區並出現冰川。這個時期的地層在我國絕大部分都以陸相沉積為主,並含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我國著名的勝利油田,大港油田和撫順煤田等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發生在這個時期的地殼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第三紀

地質年代新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6700萬年前,延續至距今200—300萬年前。哺乳類、鳥類和被子植物繁盛,類人猿出現。海生無脊椎動物以有孔蟲、六射珊瑚、腹足類、瓣鰓類為多。淡水中的軟體動物、魚類、輪藻、硅藻等大為發展。

第四紀

地質年代新生代的第二個紀。也是地質歷史的最後一個紀,約從距今200—300萬年前至現在。第四紀的最大特點是人類的出現,我國的「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化石,即發現於這個紀的地層中。這一時期的氣候發生劇烈變化,並發生了多次冰川作用,引起一些動植物的滅絕或僅遺留下極少數個體,如大熊貓和水杉、水松等。

閱讀全文

與地球有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