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我國歷史上,「學士」指的是什麼呢
說到學士這一名字的起源呀那可就有趣了,時下我國已經越來越多的人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而且隨著9年義務教育的實行,現在讀大學的人可謂是越來越多,尤其是本科的學生,現在街頭求職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其實關於我國現在的學歷等級劃分還能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不過呢,現在的學士,碩士和博士那指的是學位通俗點說的話也就是文憑。
當時的博士啊是一種官職,就是博古通金,知識淵博的人。古代的國士呢?大概有三種職責,第一種啊就是侍奉朝廷的,是皇帝的顧問,參與朝政。而第二種的呢,是負責保管朝廷文獻檔案,從事編撰著述的,那第三種啊,就是教授他人學問,培養人才的人。你們知道了嗎?
❷ 歷史上學士,碩士,博士這些是什麼時候確立的
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最初始於歐洲中世紀,現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實行了學位制。我國直到1935年,才由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了《學位授予法》。這是我國實行學位制的開始,但並沒有完全施行。1980年2月,人大常委會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國際上一般通行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制授予學位。據此,許多人便以為學士、碩士、博士的名稱是舶來品。其實非也!最早發明與使用這些名稱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賢達的祖先。 學士、碩士、博士的稱呼,在中國古已有之。但這並不是說我國古代就有學位制度。 博士,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官銜,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史記·循吏列傳》載:「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第為魯相。」秦始皇時代,博士作為朝廷顧問,掌管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漢代以後,博士開始任學官,擔任教學工作。博士作為一種職位,除授予學官外,還授予一些有特殊技藝、專門學問的職官。諸如魏晉以後的醫學博士、天文博士、歷博士、卜博士、律博士等,要求擔任這個職務的人「掌通古今」,有淵博的知識,以便充當皇帝的顧問、從事編纂著作或教授學生、培養人才的工作。不過,它的官階品位並不高。 碩士這一名稱始於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傳》中雲:「前後左右者益親,則忠臣碩士益疏。」當時,不過是對德高望重、博學多聞之人的一種尊稱,既非官銜,更非學位。 學士稱謂,最早出現在周朝,是指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同時,也是對文人學者、飽學之士的一種泛稱。《周禮·春官》中就有「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的記載,當時專指讀書的文學之士。魏晉南北朝以後,學士逐漸變成了一種官職,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學、技藝而授予學士職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唐宋分別設置了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其職責是為皇帝侍講、侍讀。唐太宗時設置文學館,以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學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並開始參與朝政。其中,翰林學士為學士之首,均為皇帝信任的顧問和秘書官,負責為皇帝草擬詔誥,參與軍國機密,故有「內相」之稱。還有集賢殿學士,為文學著作之官。由於「伴君」的緣故,自宋朝開始,一經授予翰林學士,即有當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學士充任皇帝顧問,後來還把資望特高的學士冠以大學士。明成祖永樂年間,凡入閣參與機務的,皆由學士升為大學士。明朝中葉以後,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實際執行宰相之職。清朝未設宰相,仍然沿襲明制,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殿、閣大學士即為宰相,地位顯赫,官階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間,從西方引進學位制度時,借用漢語中的博士、碩士、學士這些詞彙,來翻譯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這些學位稱呼。到清末民初,中國人又從日本把這種譯法搬了過來。這樣,源自中國的博士、碩士、學士的稱呼,才第一次在它的發源地中國,與現代學位制度掛上了鉤。 由此可見,學位制始於西方,而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名稱則源於中國,只是我國古代的學士、碩士、博士,與現代的學位名稱含義不同而已
❸ 古代學士是什麼意思
學士一般是指高等教育本科階段授予的學位名稱,大體可依學科類別分為理學學士、工學學士、文學學士、社會科學學士等。
1、古代在國學讀書的學生。
《周禮·春官·樂師》:「帥學士而歌《徹》。鄭玄註:學士,國子也。孔穎達疏:此學士謂鄉庠、序及國之大學、小學之學士。
2、泛指讀書人。
《莊子·盜跖》: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貴者也。晉葛洪《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曉,覩學士如草芥。何景明《彭中丞四民圖歌》:漁奔樵竄學士徙,縱有隴畝無人耕。」唐韓愈《答殷侍御書》:每逢學士真儒,嘆息踧踖,愧生於中,顏變於外。
3、猶學者。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下》:介甫 、 元晦 自是學士,不得以所長沒之。
4、官名。
南北朝以後,以學士為司文學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學士亦本為文學侍從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參預機要。 宋 代始設專職,其地位職掌與 唐 代略同。 明 代設翰林院學士及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學士遂專為詞臣之榮銜。 清 代改翰林院學士為掌院學士,餘如故。 清 末期內閣、典禮院亦置學士。明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賜進士、通議大夫、協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纂修先朝實錄記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較內書文華殿展書誥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諭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經筵講官、通家鄉眷生王鐸頓首拜書丹。
5、學位的一種。
在一些國家,為最低一級的學位,一般在高等學校畢業時由學校授予。我國規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達到規定的學士學術水平者,可授予學士學位。
6、官職名。
魏晉時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北齊置文林館學士,北周置麟趾殿學士,皆掌著述。南朝梁有抄撰學士,隋有東宮學士。唐初開文學館,以大臣十八人兼學士,討論文典,號稱十八學士,又置弘文館學士,講論文義,商量政事。唐太宗時命學士起草詔令,無名號。乾封(666-667)後,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詔令,時稱為北門學士。開元13年(725)置集賢院學士,撰集文章,整理經籍。開元26年(738)又置翰林學士,掌起草詔令,沿襲至明。唐並有集賢院侍講學士與侍讀直學士,唐、宋皆有翰林侍讀學士與侍講學士,為皇帝講論經史,沿襲至清。唐東宮官有崇文館學士,掌經籍圖書。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有「內相」之稱。
學士一稱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的記載,最早是指在學校讀書的人。魏晉以後,學士是指以文字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民間習慣上稱有文採的人為「學士」,最著名的是蘇東坡「蘇學士」。另外,學士和大學士差距很大,學士大多是舞文弄墨的小官,可大學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唐、宋時,「學士」前加「大」的都是宰輔重臣。到了清代,大學士成為文臣的最高職位,官至正一品。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袁可立)蓋先朝之寶臣,而亦後來學士大夫出處之榜樣也。」
❹ 在我國歷史上,「學士」是指什麼
在中國古代,學士是官名。北齊置文林館學士,北周置麟趾殿學士,皆掌著述。南朝梁有抄撰學士,隋有東宮學士。唐初開文學館,以大臣十八人兼學士,討論文典,號稱十八學士,又置弘文館學士,講論文義,商量政事。唐太宗時命學士起草詔令,無名號。乾封(666-667)後,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詔令,時稱為北門學士。開元十三年(725)置集賢院學士,撰集文章,整理經籍。開元二十六年(738)又置翰林學士,掌起草詔令,沿襲至明。唐並有集賢院侍講學士與侍讀直學士,唐、宋皆有翰林侍讀學士與侍講學士,為皇帝講論經史,沿襲至清。唐東宮官有崇文館學士,掌經籍圖書,教授生徒。宋又有觀文殿、資政殿、端明殿等學士與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等學士與大學士,均用以尊禮大臣與文學之士,侍從皇帝,以備顧問,並無實職。遼南面官亦有宣政殿、崇文館、史館等學士。明、清有武英殿、文華殿與東閣、文淵閣等大學士,實即宰相。
❺ 古代的大學士是什麼
古代的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又稱內閣大學士(明及以後)、殿閣大學士等,也有協辦大學士。
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此外,越南的後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國,設立大學士之職。
內閣大學士是皇帝的參政顧問和最高幕僚,負責起草詔令及審議奏章,其職權大致與唐朝的中書舍人相當。內閣大學士的「票擬」權,即唐朝中書舍人的「參議表章」權。
(5)歷史上學士指什麼擴展閱讀:
大學士的起源:
大學士的地位是唐中宗皇帝首創的。但歷史上的官職,又相當地歸於趙文,因為宰相就是宰相。宋代往往是一個大學作為職位。
唐景龍二年(708年)置修文堂(後改為洪文堂、昭文堂)學士,至德二年(757年)置薊縣學院學士,元年以後,由丞相兼任。天寶二年(743年),也是崇縣殿的大學者。
五代人之後,梁在王座上安置了一位偉大的學者。
在宋初,隨著唐朝制度的發展,丞相與趙文觀、紀先殿學士、繼位殿學士、崇正殿學士、禹里殿學士等人相繼成為歷代文人的遺囑執行者。
❻ 學位中的「學士」指的是什麼學歷
學位中的「學士」指的是本科學歷,不是全日制高等專科高職高專的大專學歷。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包括統招專升本)畢業考試成績合格,在校表現良好,就可以獲得學士學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四條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成績優良,達到下述學術水平者,授予學士學位:
(一)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關於學位的其他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八條學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授予;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授予。授予學位的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以下簡稱學位授予單位)及其可以授予學位的學科名單,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提出,經國務院批准公布。
第九條學位授予單位,應當設立學位評定委員會,並組織有關學科的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必須有外單位的有關專家參加,其組成人員由學位授予單位遴選決定。學位評定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由學位授予單位確定,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備案。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❼ 中國古代士一般指什麼人
1、古代指掌管刑獄的官員。
出處:
其附於刑者,歸於士。——《周禮·大司徒》
釋義:
那些被刑法處理的人,歸」士「管理。
2、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
貴族的最低等級。位次於大夫。在政治上居於卿大夫與庶民之間,處於貴族的最低層,幾與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於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舉;在經濟上,士有一定數量的「食田」,祿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勞而食;在文化上,士受過禮、樂、射、御、書、數等多種教育。
出處:
荊州與國相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資治通鑒》
釋義:
荊州和(吳)國接壤,周圍山水險要,防守堅固,士族百姓富裕。
3、戰國時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歷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如: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馮諼客孟嘗君、蘇秦連橫等。
出處: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燕策》
釋義:
風聲蕭蕭地吹呵,易水寒氣襲人,壯士在此遠去呵,不完成任務誓不回還!
4、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
春秋中後期,士作為一個社會等級逐步解體。由於禮崩樂壞、宗法制鬆弛以至於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藝知識,已經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士在失去「鐵飯碗」的同時,也擺脫了宗法制的束縛,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
出處:
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資治通鑒》
釋義:孫討虜(孫權)為人聰明仁惠,敬重、禮待賢才。江南的英雄豪傑都歸順、依附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