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來自歷史故事的四字成語
1、負荊請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舉例造句】: 我今特來尋賢弟,負荊請罪。
【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有兩位重臣藺相如與廉頗,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社稷,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負荊條向藺相如請罪。
2、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釋】: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舉例造句】: 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飢,望梅止渴。
【典故】: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攻打張綉,行軍途中沒有水,帶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們渴得要命,紛紛停下乘涼,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沒發現水源,曹操急中生智,傳令下去說前邊有一梅林,時下正是產梅子的季節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氣大振而快速前進。
3、破釜沉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釋】: 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舉例造句】: 只要我們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典故】: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4、卧薪嘗膽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舉例造句】: 中國足球要想沖出亞洲,必須卧薪嘗膽,刻苦訓練。
【典故】: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5、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舉例造句】: 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典故】: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㈡ 哪些是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哪些是來自
來自歷史故事的,
例如圍魏救趙,四面楚歌,
卧薪嘗膽,鑿壁偷光,聞雞起舞等,
寓言故事的守株待兔,拔苗助長…
㈢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㈣ 以下哪些是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呢
1.百折不撓--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2.精衛填海--[出處]:《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3.鞠躬盡瘁--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4.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一點沒有保留。
5.赴湯蹈火 --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6.程門立雪--比喻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7.愚公移山 --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傳說之一,選自《列子·湯問》,作者相傳是列禦寇。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矛盾可以互相轉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去掌握這一哲理思想。
8.堅貞不屈 --堅定而有節操,絕不屈服。
㈤ 有哪些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
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
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
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
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
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
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
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錦還鄉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傳》
慶遠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為從事中郎。武帝受禪,
封重安侯,位散騎常侍,改封雲杜侯。出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餞於新亭,謂曰:「卿衣錦還鄉,朕無西顧憂矣。」始武帝為雍州
,慶遠為別駕,謂曰:「昔羊公語劉弘,卿後當居吾處。今相觀亦
復如是。」曾未十年,而慶遠督府,談者以為逾於魏詠之。
劉邦的四面楚歌更動搖了項羽的軍心。將士痛哭。想當初,項羽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陽者為王的良機」。再因「為人不忍」錯
失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機會;後因「火燒阿房宮」後想「收其貨寶
婦女而東」。當時,有智者建議他在秦地建都稱王。而項羽面對秦
宮破殘,又思欲東歸,還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
之者。」此話一針見血的道出了項羽「衣錦還鄉,榮祖耀宗」的觀
念。俗話說得好:「好男兒志在四方」。項羽雖然具備中國古人的
傳統思想,但他又胸懷「稱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奮戰中,始
終是個孤獨的悲劇英雄。項羽一方面想當帝王,一方面也想當人人
羨慕的大英雄。並一心想在江東父老鄉親的面前揚名顯威。這些都
成了他難成帝業的「攔路虎」。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釋疑: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成語出處: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成語示例: 狼狽逃竄的匪徒~,嚇得魂不附體。
(其中~代表本詞條: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 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盪不安,最後西晉不
幸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
胡人就霸佔了北方,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佔領,與江南的東
晉對立。
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一心要讓國家
變得十分強盛。為了完成統一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
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一聽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謝安十分
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
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要打來了,非常的害怕。在這場戰役中,
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面。
為虎作倀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釋〗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
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凶。
〖出處〗《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
虎前呵道耳。」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凡死於虎,
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
,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
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
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游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
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
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天涯海角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二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
和嫂嫂鄭夫人過活。
韓會有一個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會為嗣)叫老成,排
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紀此韓愈小一點。後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
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
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
弁、介),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後代的,只有韓愈
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
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
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
過三次面。當他正打
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
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
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
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
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伸
成「天涯海角」這句
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初出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柴油 以為然。
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領十萬大軍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
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
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
谷里,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
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
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
仗,先生干什麼?"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
都去拚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
、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
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使關羽、
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畫餅充飢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
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
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
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
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
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
意思和它相近。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後來被莊子拿來形容養生的道理的寓言
實出自《莊子》。即「庖丁解牛」實乃莊子所創之言也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
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
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
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
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嘆道:「啊呀,真了不起!
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么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
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
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經
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
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
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
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
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
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
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
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
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
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
得寬綽而游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盡
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
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
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
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凈,置於刀鞘之中,以備
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
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
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智子疑鄰
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牆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
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
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
他家的東西。
寓意是感情親近與疏遠往往會導致認識錯誤
削足適履
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
故事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
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裡的軍政
要務,然後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准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
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
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這一天,
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
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麼問題嗎!
」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
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
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
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BR>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
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騙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
公滿口答應,並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
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
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領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
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破一位正直的大臣
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後,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
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古今名言: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孫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國·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諸葛亮)
☆勝負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敗為成。(晉·張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戰爭結束。(希臘·柏拉圖)
☆正義沒有武力是無能;武力沒有正義是暴政。(法國·巴斯卡)
☆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毛澤東)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
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
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
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
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
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
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
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
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
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裡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
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
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
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
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
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
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
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
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
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
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
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
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
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
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
里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
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
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
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
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
,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
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
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
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
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
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
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
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
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夠了吧!!!!!!!!!!!!!!
㈥ 出自歷史的成語有哪些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梁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胸有成竹(文與可)
㈦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1、一飯千金(韓信)
典故:韓信在未得志時生活困苦。他常常去釣魚,運氣好的時候能靠著釣上來的魚充飢,運氣差時就只能餓著肚子。在韓信釣魚的地方有位洗衣服的老婆婆,她經常拿些飯菜給韓信,韓信非常感激她。在韓信功成名就之後,想起了曾給予他救濟的老婆婆,便拿出一千兩黃金來回報她。
釋義:比喻厚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2、東山再起(謝安)
典故:東晉政治家謝安出身士族,是個十分有才乾的人。但他寧可隱居於東山,也不願意做官。有人曾舉薦謝安做官,結果不到一個月他就不想幹了。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又出來做官,出任要職。
釋義:指退隱後再次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3、投筆從戎(班超)
典故:東漢時期軍事家、史學家班超年少時常常替官府抄書,以此來養家。班超面對這樣的生活曾扔下筆感嘆:「我若沒有更好的志向,也應該像傅介子、張騫立功封侯,怎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
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就對他們說:「小人物怎麼能了解壯烈之士的志向呢?」後來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終立下了功勞,封了侯。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4、紙上談兵(趙括)
典故: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會按照兵書上的理論制定作戰計劃,不懂得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5、四面楚歌(項羽)
典故:漢高祖劉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項羽時,將項羽的軍隊圍困於垓下。此時項羽的士兵已經很少了,糧食也沒有了。夜裡四周圍住項羽軍隊的漢兵唱起了楚國的民歌。項羽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到楚地了么?為何他軍隊中的楚國人這么多呢?」項羽打算突圍逃走,最終在烏江畔自刎。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㈧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1,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2,
唇亡齒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3,
探驪得珠[ tàn lí dé zhū ]
驪:古指黑龍。 在驪龍的頷下取得寶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後常比喻文章含義深刻,措辭扼要,得到要領。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典 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住在黃河邊上,靠割蘆葦、編簾子簸箕為生,日子過得非常貧困。有一天,兒子在河邊割蘆葦,烈日當空,曬得他頭昏眼花,於是他就坐下來休息。他望著眼前的河水在陽光下閃耀著粼粼波光,想起父親說過,在河的最深處有許多珍寶,可是誰也不敢去,因為那裡住著一條兇猛的黑龍叫驪龍。他想,要是潛到河底,找到珍 寶,我們一家人就用不著像現在這樣一天干到晚,三頓還吃不飽,不如豁出去試一試。他把心一橫,三下兩下脫了衣服,一頭扎進冰冷的河裡。開始他還看得見四周的小魚在游來游去,再往深處,光線變得越來越暗,水也越來越涼,最後,他什麼都看不見了,四周一團漆黑。他心裡有點害怕,不知該往哪兒游。就在這時,不遠處有一個圓圓的物體在閃閃發光,定睛細看,啊,原來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氣游過去,雙手抱住明珠,使勁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懷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後撒腿就往家跑。父親一見明珠,就問他是從哪兒得到的。他把經過一五一十地向父親講述一遍。父親聽了說:「好險哪!這顆價值千金的明珠是長在黑龍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時候黑龍必定是睡著了。它要是醒著,你可就沒命了。」
㈨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1、完璧歸趙
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近義詞:物歸原主、物歸舊主。
反義詞:久假不歸、巧取豪奪、橫征暴斂。
例句:這些書我看過之後一定會完璧歸趙,請你放心。
2、圍魏救趙
讀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出處:《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近義詞:聲東擊西
反義詞:圍點打援
例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3、毛遂自薦
讀音: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釋: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近義詞:自告奮勇
反義詞:自慚形穢
例句:學校需要能乾的志願者,小剛毛遂自薦。
4、負荊請罪
讀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指主動向對方賠禮認錯,請求對 方責罰。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近義詞:幡然悔悟
反義詞:死不悔改
例句:昨天言語多有冒犯,今天特來負荊請罪,請您多包涵。
5、諱疾忌醫
讀音:huì jí jì yī
解釋: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和錯誤,不願改正。
出處: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勸);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近義詞:文過飾非
反義司:聞過則喜
例句:醫生說這位病人本來有救,但因諱疾忌醫,等到病情惡化後,終致葯石罔效。
㈩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1、三顧茅廬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釋義】: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廬來拜訪我。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2、望梅止渴
【解釋】: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釋義】:魏武帝旅行失去水源,軍隊都渴,於是命令說:『前有大梅林,梅子,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聽了』,口水都流出來,乘此得以和前源。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3、拋磚引玉
【解釋】: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釋義】:想拋出磚去引回玉來,卻得了個墜子。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用於謙詞。
4、指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漢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釋義】:趙高想作亂,怕群臣不聽,於是先進行試驗,拿只鹿獻給秦二世,說:『馬啊。』二世笑著說:『你錯了吧?對鹿為馬。』問身邊的人,左右有人沉默,有人說馬以迎合趙高。」
【語法】:兼語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5、聞雞起舞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自】:唐 房玄齡《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釋義】:半夜聽到荒雞叫,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了。』於是起舞。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含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