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書檔案分類八大類是什麼
文書檔案分類八大類是:
1、以檔案的形成者為依據可分為:
國家機關檔案、社會組織檔案、企業檔案、事業單位檔案、家庭檔案、個人檔案。
2、以檔案的`內容範圍為根據可分為:
綜合性檔案和專門性檔案。
3、以檔案內容性質為根據可分為:
文書檔案、人事檔案、訴訟檔案、會計檔案、科技檔案、軍事檔案、外交檔案、司法檔案、經濟檔案、工商企業登記檔案、教學檔案、藝術檔案、書稿檔案、病例檔案、人口普查檔案、地名檔案、城建檔案、商標檔案、專利檔案、產地產檔案、金融檔案、涉外項目檔案、宗教檔案等。
4、以檔案的製成材料為根據:
除紙質檔案外,還有甲骨、竹簡、縑帛、膠片、磁帶、光碟和其它實物形式的非紙質檔案;按信息表達方式又可分為文字檔案、音像檔案等;按記錄方式還可分為普通檔案(機械和模擬記錄)、電子檔案(數字)等。
5、按檔案所屬時期可分為:
有建國前檔案(包括革命歷史檔案和舊政權檔案)、建國後檔案(包括建國以來黨和國家和各個機關、部隊、團體、企業和事業單位的檔案)。前者通常稱為歷史檔案,後者通常稱為現實檔案。
6、以檔案所有權形式為根據可分為:
國家所有檔案、集體所有檔案和個人所有檔案。
7、以檔案的語種為根據可分為:
中文檔案、外文檔案。中文檔案還可細分為漢文檔案、滿文檔案、滿漢對照檔案等;外文檔案也可細分為英文檔案、日文檔案、俄文檔案等。
8、以檔案的產生領域為根據可分為:
社會管理領域檔案,科學技術領域檔案,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領域檔案,軍事領域檔案,外交領域檔案,文學藝術領域檔案等。
B. 中央檔案館的紅色檔案歷史鏡鑒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所形成的重要革命歷史檔案,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和國家機關形成的重要檔案,被稱之為「紅色檔案」。
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利用部主任王紹忠向本刊記者介紹,這些檔案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決定了在提供利用方面不同於一般的要求。為此,黨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實際情況,從檔案利用手續、審核、報批、利用方式等各方面,對中央檔案的提供利用工作作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多年來,中央檔案館就是在嚴格執行這些規定的前提下開展檔案利用工作的,既保證了中央檔案在提供利用過程中的安全,同時又發揮了檔案的作用。 中央檔案館1959年10月正式開館。現收藏保管著1919年「五四」運動至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期間,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們從事新文化運動,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籌建中國共產黨等偉大革命活動中所形成的檔案;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共中央及其所屬機構和派出機關在各個時期活動中形成的檔案 。
本刊記者看到,這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會議、特別會議,歷屆中央全會的檔案,中共中央發布的各種決議、決定、指示、通告等,中國共產黨與外國政黨的來往文電等等;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起,相繼在各地成立的蘇維埃紅色政權、抗日民主政權、解放區民主政權形成的檔案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及其各部委和各直屬機構、全國政協形成的檔案 ,其中包括籌備成立新中國的文件,歷次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文件,國務院發布的決議、決定、指示、命令以及國家制定的國民經濟計劃等;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共青團中央等全國性人民團體形成的檔案;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社會活動家的手稿、書信、日記等檔案和資料,其中數量最多、相對最完整的是毛澤東主席的手稿,共有4萬多件 。
據統計,截至2010年,中央檔案館共收藏檔案125萬卷,有1億多頁,案卷排架長度達13774米。另外還有照片16萬張,錄音、錄像磁帶16000多盤,電子檔案3900多盤。收藏報紙、期刊、圖書等資料234萬冊。這些檔案主要是從各個中央和國家機關接收而來,但也有的是從國內外的單位和個人手中徵集而來,或由個人主動捐贈而來。
「我館最早的一部分檔案,來自黨中央在上海時期建立的檔案庫,代號為『中央文庫』,正式名稱是『中央秘書處文件保管處』。」中央檔案館保管部主任許卿卿對本刊記者說,「中央文庫」的檔案包括有:1921年至1934年中央的各種文件材料和記錄;中央各部委、各區中央局、紅軍各部隊、蘇維埃政府機關和群眾團體向中央報送的材料;共產國際給中國共產黨的文件;旅歐、旅美等中共黨組織和團組織的文件材料;以及黨內書報刊物等。
在白色恐怖時期,雖然中央文庫負責人幾經變換,保存地點也不停地輾轉遷移,但這些檔案都始終得到了妥善保管。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下,1950年2月,中央文庫由專人負責清理登記並被安全押運到中央秘書處,成為1959年中央檔案館開館時中央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還有延安及西柏坡時期的檔案。「延安時期的檔案不僅有中央在延安所形成的檔案,還包括紅軍長征時攜帶的中央蘇區等5個根據地所產生的檔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出版物、會議發言報告等)以及紅軍長征的有關材料等等。」許卿卿介紹說:「1948年中共中央到達西柏坡,中央秘書處在此期間,又接收了中央工委的檔案若干箱。1949年3月,中共中央遷往北平,延安和西柏坡時期的檔案由後任新中國第一任國家檔案局局長、中央檔案館館長的曾三率領轉移,安全無損地到達北京香山。」
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檔案,還包括從蘇聯接收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檔案。1956年,蘇共召開第二十次代表大會,蘇共中央主動向中共中央提出,把保存在蘇聯的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檔案移交給中國。中共中央對蘇共的這一表示立即作出積極反應,派人前往蘇聯進行整理、清點、裝箱、封存,由蘇方將這批檔案送到北京。這些檔案內容包括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會議記錄、部分代表團成員的手稿、發言記錄,中共一大至六大歷次代表大會的文件等等。這批檔案記錄了我黨早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有些是國內檔案所沒有的。
除了紙質檔案外,中央檔案館還保存著錄音錄像檔案。本刊記者此次聆聽觀看的不同歷史時期四段珍貴錄音錄像資料——1924年孫中山《告諸同志》錄音;1954年9月15日毛澤東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致開幕詞;1975年1月13日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1988年鄧小平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時的講話,都屬於這一范疇。
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中央檔案館館藏檔案具有黨政檔案統一管理、檔案形成單位級別高、公文類檔案居多、均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檔案、都是永久保管等特點。這些檔案主要是1990年以前形成的檔案,而較少有1990年後形成的檔案。 整理檔案,對檔案進行編目、鑒定與統計,是檔案館基礎工作的重要環節。做好這些工作,使檔案有規可循,有目可查,才能便於保管和利用。
1958年7月,在中央檔案館籌建期間,周恩來就對將要到中央檔案館工作的同志說:「到檔案館工作不僅要整理和保管好文件,更重要的是熟悉業務,多做些索引、目錄,使利用時查找方便,別找一個文件花半天工夫啊!」
中央檔案館開館後,針對利用與基礎工作的矛盾,1960年底中央檔案館提出:「以內部建設為基礎,以利用工作為主導,是解決這一矛盾的基本思想。檔案整理工作,應當是圍繞當前需要有重點地進行工作。」
本刊記者了解到,當時針對館藏檔案的狀況,中央檔案館把館藏檔案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有規有目,基本上可以查找利用;第二類是有規不可循,有目不可查;第三類是無規無目,無法查找利用的零散文件。對此,整理的相應具體辦法是:對於第一類,即使有些小毛病,也可以不重新整理。對於第二類,可以在原有整理的基礎上,進行部分的加工整理,但不打亂重整。對第三類,要認真進行整理,分清全宗,把文件按形成規律組卷、編目。總之,整理歷史檔案,不是根本不能動,而是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礎,不打亂重整。
許卿卿對本刊記者介紹道,檔案的整理工作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
從建館後到1963年底,中央檔案館總計整理加工各種歷史檔案近10萬件,清理了歷史檔案150餘萬件,編制了檔案目錄,寫出了檔案全宗介紹或內容提要等參考資料。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中央檔案館更加重視檔案基礎工作,集中人力進行目錄資料庫的建庫工作,結合建庫進行檔案整理編目,經過十年的努力,檔案檢索從全部手檢達到部分目錄機檢。
1993年館局合並後,中央檔案館集中人力物力,花大力氣,對館藏零散檔案進行整理,呈現突出效果。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中央檔案館正以檔案數字化為龍頭,積極開展檔案數字化,以此帶動檔案的整理工作,使檔案整理更加趨於規范。 「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長檔案的壽命,長久地發揮檔案的作用,是檔案館的基本職能。」許卿卿表示。
為了維護檔案的長久安全,防止人為的和自然的有害因素對檔案的破壞,中央檔案館研究了許多長久保存檔案的辦法,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點是,庫房條件的好壞,對檔案的安全保管關系極大。許卿卿說,「中央檔案館建有兩座適合於保管檔案的庫房,這就給安全保管檔案創造了好的條件。」
從本刊記者實地采訪觀察,中央檔案館檔案庫房具有三大特點:第一,外牆堅固,採用厚牆體,並使用了高效保溫、隔熱、防水的材料等;第二,檔案庫房內布局結構合理,安全、方便、適用;第三,庫房門窗緊閉,設置通風、去濕、降溫、採暖的設備可以控制庫內溫濕度。「整個庫房達到了防光、防潮、防霉、防塵、防火、防盜的要求。」許卿卿介紹說。
除此之外,中央檔案館還採取了多項安全保管措施。比如說,檔案提供利用,一律以復製件代替原件,確保檔案原件不受損壞。對檔案害蟲的防治,採用化學的、物理的多種辦法,殺蟲防蟲;對於破損檔案的修復,主要採取傳統手工托裱;陸續購進一批革命歷史報刊的影印本,對保護報刊原件,提高利用率,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據本刊了解,為防止突發事件,特別是戰爭對檔案的損害,中央檔案館還提出必須製作多份檔案並要有多處保存地點,加之用縮微照相的方法將重要檔案復製成縮微膠卷、用數字化的方法把檔案復製成光碟、磁碟等,這就為檔案的多份、多庫保存奠定了基礎。
C. 革命歷史檔案的年限是什麼
30年
D. 邯鄲市檔案存放在哪
畢業生檔案郵寄地址及聯系方式:
根據《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國令第700號)畢業生檔案應存放於其戶籍所在地的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
(4)革命歷史檔案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畢業生如何辦理報到手續:
1、如果畢業院校為河北省內院校或畢業生自持檔案,畢業生檔案存放在其戶籍所在地的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
2、如果畢業院校為河北省外的院校,畢業生需到大學生創業園2樓(世紀大街與誠信路交叉口,電話:0310-3172018)報到後,再將檔案存放在其戶籍所在地的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
註:辦理報到存檔手續所需證件:《畢業證》、《報到證》、《身份證》或《戶口本》
E. 分為五類的檔案是什麼
常見的檔案分類有以下幾種:
1、根據檔案形成時期分類
歷史檔案:明清檔案、民國檔案、新民主主義檔案(即革命歷史檔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建國後檔案,也有稱現行檔案)
2、根據檔案載體分類
紙質檔案、照片檔案、錄音檔案、錄像檔案、電子檔案等,古代時有甲骨、竹簡、木牘、縑帛等
3、根據檔案的內容和使用范圍分類
文書檔案、會計檔案、人事檔案、科技檔案以及藝術檔案、訴訟檔案等各類專業檔案。
F. 檔案管理中全宗管理,案卷管理有什麼區別..它們分別指的是什麼
全宗(fonds)是指一個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形成的具有有機聯系的檔案整體。
全宗卷是檔案館(室)在管理某一全宗過程中形成的,能夠說明該全宗歷史情況的有關文件材料所組成的專門案卷。
檔案的全宗管理把一個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作為歸檔單位,將其形成的文件材料當作一個「全宗」來進行管理,即對其進行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鑒定、統計和提供利用等活動。
案卷是一組具有有機聯系、價值相同、密級相同的單位文件的最小集合體。
對案卷進行登記、整理、製作、歸檔的過程稱為案卷管理。
G. 現存的革命歷史檔案有多少
現存的革命歷史檔案,有一百年。
H. 什麼是歷史檔案
歷史檔案,一般特指具有官方記錄北京的文件,檔案。。。
關於檔案的定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外已有上百種,如果根據其下定義的出發點和角度來劃分,可以歸納為五種類型:法規型、辭書型、教科書型、專著型、論文型。為什麼會有如此眾多的檔案定義呢?
其原因大概是:
1、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政治文化觀念,對檔案這一事物的認識也有所不同,例如法語國家認為文件(文書,下同)一旦形成就叫做檔案,包括文件的現行作用、半現行作用和非現行作用三個階段在內;我國認為文件向檔案部門歸檔後才叫做檔案,包括文件的半現行作用和非現行作用兩個階段在內;英語國家認為文件進入檔案館後才叫做檔案,僅指文件的非現行作用階段。
2、同一國家不同時期的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對檔案這一事物的認識也會產生差異,例如我國有人認為只有經過專門整理和鑒定的歸檔文件才能稱作檔案,有人認為只有檔案機關收藏的無現行作用的文件才能稱之為檔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I. 檔案分類的實體分類
以檔案實體為對象,按照其形成特點和歷史聯系,逐級分為多種類別。包括三級分類層次:
①國家檔案全宗的分類。是對國家全部檔案進行最高層次的分類,一般是按照檔案的歷史時期屬性、形成機關的級別屬性、地區屬性、專業部門屬性以及檔案製成材料屬性進行劃分。此種分類是各級各類檔案館的設置以及國家檔案在檔案館中合理分布的依據。例如,在中國和蘇聯,按照檔案的歷史時期屬性建立有專門保存不同歷史時期檔案的檔案館,按照檔案形成機關的級別屬性建立有中央級和地方級的檔案館,按照檔案的地區屬性建立有各行政區檔案館,按照檔案的專業部門屬性建立有專門檔案館,按檔案製成材料屬性建立有照片檔案館、影片檔案館、錄音檔案館等。
②檔案館館藏檔案的分類。指對一個檔案館全部館藏檔案的分類,一般以全宗作為基本單位。根據每個館館藏全宗情況不同,可按全宗所屬的歷史時期、機關性質、部門系統或其他聯系進行分類。此種分類對分庫管理和排架的合理化起指導和組織作用。例如:法國國家檔案館把館藏檔案劃分為古代檔案、近代檔案和現代檔案。英國公共檔案館把館藏檔案劃分為中世紀檔案、近代檔案和現代檔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首先把館藏檔案劃分為明代檔案和清代檔案,清代檔案又分為內閣、軍機處、宮中、內務府、宗人府幾個全宗。
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首先按照中華民國時期各個政權劃分為南京臨時政府、廣州大元帥府、廣州國民政府和武漢政府的檔案,北洋政府的檔案,國民政府的檔案,汪偽政府的檔案等幾大類別,然後再按全宗的聯系分類。中國中央檔案館首先把館藏檔案劃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檔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檔案,然後再按全宗的聯系分類。中國各地方綜合性檔案館,首先按歷史時期劃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的檔案和建國後的檔案;建國前的檔案又按檔案的性質劃分為舊政權檔案和革命歷史檔案;建國後的檔案又按部門系統劃分工交系統全宗群、農林水利系統全宗群、財貿系統全宗群等。③全宗內檔案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