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溫井岡山革命歷史你會想到什麼
參加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心得體會
巍巍井岡山,綿亘五百里.井岡山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地勢雄偉,山幽壑深,奇峰峻嶺,古木參天.在為期三天的考察學習中,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不怕疲勞,以飽滿的熱情,參觀了老一輩革命家在井岡山地區戰斗,生活過的遺址遺跡,在參觀中,我的思想心靈一次又一次受到撼。80年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土地革命,黨的建設,政權建設,人民軍隊建設,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等方面取得了具有獨創性的重大突破,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率先在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列主義.井岡山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的斗爭,代表著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革命道路,實現了中國革命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井岡山時期是我黨我軍創業的艱難階段,條件艱苦,生活物資極為短缺,人員武器嚴重不足,加之敵人的嚴密封鎖和多次圍剿,使得中國新**主義革命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但是,在我黨的正確領導和指揮下,堅定的紅軍戰士保持高度的團結與旺盛的革命鬥志,團結廣大群眾,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自力更生,百折不撓,英勇奮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中國革命新的篇章。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白色恐怖籠罩全國。毛澤東在湘贛秋收起義失利的情況下,毅然率領起義部隊向反動統治薄弱的農村進軍,把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翌年四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軍轉戰到井岡山,實現了朱,毛兩軍的偉大會師,組建了中國紅軍第四軍,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年底,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軍五軍部分主力上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壯大了武裝力量。在井岡山,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在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等方面,都有獨創性的重大建樹,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為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革命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紅色根據地在這里建立,黨的領導在這里得到加強,中國革命從這里走向勝利。在這里,無數革命先輩為革命勝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不惜拋頭顱,撒熱血,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圍剿,壯大了革命隊伍。井岡山的革命斗爭史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年零四個月,但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朱德同志為此親筆題詞:"天下第一山".踏上紅色聖地,我懷著對一代偉人和革命先烈無比崇敬和緬懷之情,在革命博物館聆聽了井岡山革命斗爭史,看著眼前呈現的那一張張真實圖片,一件件歷史實物,感到時光流轉,我彷彿又回到了那硝煙彌散的革命歲月,眼前彷彿浮現出井岡山革命先烈們在炮火中英勇戰斗,前赴後繼的斗爭畫面;彷彿看到了毛主席在房中點著油燈才思泉涌,奮筆疾書,憂國憂民,日夜操勞的身影;彷彿看見了軍民團結共同抵抗敵人進攻的場面,那一聲聲槍鳴,一陣陣炮響在耳邊是如此的清晰.我不由自主地敬仰起那種堅定的信念,就是在艱苦鬥爭的紛亂年代裡必勝的信念;珍惜實事求是的可貴,就是凡事都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做起;崇拜卓越的創新精神,就是創造性地開拓革命事業;贊嘆堅持群眾路線的方針,就是黨堅持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緊密與群眾結合在一起„„井岡山的群山沉穩得如同一位老者在靜靜地注視著我們,注視著這片土地上曾發生的點點滴滴,像是在對我們訴說著那久遠的歷史.硝煙已散盡,人們的心情也已平復,但那段血淚的歷史卻無法忘懷,我們借這個寶貴時機來抒發感慨,緬懷先烈,感嘆過往,展望未來。
踏著井岡山革命先烈的足跡,重走朱毛紅軍挑糧小道,進行體驗式教學;觀看《井岡豐碑》錄像,重溫井岡山革命斗爭歷史,進行音像教學;參觀茨坪毛澤東舊居,大井朱毛舊居,小井紅軍醫院,三灣改編舊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朱毛會師紀念館,茅坪八角樓,黃洋界哨口等革命舊居舊址,進行現場教學;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小井紅軍烈士墓敬獻花圈,緬懷革命先烈業績,進行激情教學。所見所聞,催人淚下,感人肺腑,大家無不為井岡山精神強烈震撼。每到一處,大家無不感到革命的勝利是那樣的來之不易。登上黃洋界,隆隆炮聲仍猶在耳,革命先烈英勇奮戰,抗擊頑敵的景象再次浮現眼前,深深地激勵著每一位站在紀念碑前的人們。紅色的種子已經播下,參天大樹業已長成,並深深紮根於每個人心裡,這次井岡之行使我終生難忘。"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當偉大領袖再次登上井岡山,抒發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萬丈豪情,井岡山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建設也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井岡山的偉大斗爭中,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革命先輩們所培育的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精神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的道路上奮勇前進。在今天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更應弘揚井岡山精神,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理想信念而拋頭顱,撒熱血,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他們敢於開拓創新的勇氣.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歷史過程中,我們應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開拓進取,與時俱進,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騰飛而努力奮斗,為實現後勤工作做強做好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井岡山之行雖然短暫,但井岡山給我的震撼是我來井岡山之前是無法想像和感覺到的。江總書記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知難而進,一往無前,艱苦奮斗,務求實效,淡薄名利,無私奉獻",正是井岡山精神的最好繼承與發展,是新時期發揚井岡山精神的指導與體現。當我了解了支撐先烈們英勇不屈的戰斗精神後再回顧今天,這"奉獻","奮斗"都被賦予了新時代嶄新的含義。我們雖然不再用身軀去換回和平,但同樣可以為建設揮灑青春和汗水;我們雖然豐衣足食,但扶貧助弱仍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的作用雖然不如先烈們偉大,但我們幸運的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祖國的輝煌前程。我們體會到革命勝利成果來之不易,是許多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應加倍珍惜。並堅信井岡山精神與與時俱進的時代品質相結合,熔鑄成新的時代精神,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我們定能"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這次參觀學習,使我深切感到,毛澤東同志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救了中國,讓中國人民翻身作主站起來;鄧小平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帶領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富起來,古老的中國煥然一新;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使中國的國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得到顯著提高;新一代領導集體的求真務實,親民愛民,"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的戰略思想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促進了人的發展,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到今天,雖然期間經歷了風風雨雨,走過了曲折的道路,但最終都取得了勝利。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堅持並加強了黨的領導,堅持用馬克思
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改革開放取得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沒有共產黨,我們將失去使祖國日益強大的前進方向。考試大網站收集通過這次參觀學習,進一步提高了我的思想政治覺悟,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更加堅定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身體力行地積極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成更加強大富饒的社會主義國家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這次參觀學習,使我受到了愛黨,愛國的教育,使我了解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浴血奮戰,艱苦創業,使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發生了根本性轉折,使中華民族結束了舊時代,開始了新紀元.是中國共產黨的勵精圖治,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人民從受人奴役到當家作主,使國家從山河破碎到強大統一,從貧窮落後到繁榮富強.使我體會到熱愛祖國並立志獻身於祖國和民族,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政治素質,是樹立遠大理想和確立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思想基礎。
這次教育活動,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一次又一次得到刺激,心靈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不僅感覺到老一輩革命先烈的偉大,更覺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井岡山我們吃了紅米飯、唱了紅軍歌、走了紅軍路、聽了傳統課,這些經歷讓我們終身難忘。歌謠唱道:「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而我們的思緒已遠遠超出了歌唱的意蘊范疇,精神食糧的追求是無往不勝的。通過這次參觀學習,我覺得「井岡山精神」不是一句空話,理想和信念實在太重要了。井岡山精神概括地講,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敢於勝利。這也是我們今天搞好經濟建設的精神動力。
這次參觀學習,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使黨員們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同志們認為,井岡山之行,讓我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黨性和革命傳統教育,對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充分認識到新時期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定要發揚井岡山精神,把弘揚井岡山精神與當前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高標准,高質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我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一定堅守自己的崗位,愛崗敬業,勤政廉潔, 把學習內容落實到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工作中去並以之武裝大學生、用優秀文化培育大學生。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⑵ 說到歷史人們會想到什麼
秦始皇。秦始皇是一個很奇特的人物,因為,一提起中國歷史,就少不了他。
⑶ 讀中國歷史時想到的幾個問題
讀中國歷史時想到的幾個問題
歷史,從狹義上理解,不能等同於「過去」或「史實」。歷史是要從紛繁的、過去的史實中梳理出因果邏輯關系,以便於書寫者或讀者能將各種事件相互關聯,進而自以為能對其理解,並用於明示或暗示今天和明天的未知。即便是滿足於了解「單一事件」的故事類情節,由於已經不可能親歷其中,因此仍需小心,因為我們「了解」過去的唯一渠道已經經過他人的「梳理」。盡管歷史哲學或元史學試圖規范或指導梳理過去的方法,但依然是即便基於同樣的編年史,不同的學者也會寫出不同的歷史。況且,編年史或所謂的史實也已經經過其編者或作者的梳理。但是,我們雖然不能輕信各類歷史著作中的結論,卻總是直覺到過去、現在和將來之間存在著聯系,總是試圖回憶過去以便理解今天,總是試圖理解今天以便預測將來。這也許是人類的天性之一。
按照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人類歷史有著自身的運動與發展規律,就像萬有引力定律一樣。但是據此解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卻總有種過於簡單化的感覺。盡管再過五千年也許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一規律的作用,但今天的我輩只好懷疑地、審慎地自行其事了。
一、王朝的更迭
自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式的秦王朝到早已破產了的清宣統王朝垮台,中國經歷了二千多年十多個王朝,盡管其間分和相間,但反復及大一統始終是主調。這種現象在人類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盡管已有各種解釋,以下問題仍需進一步的思考。
1、中央集權式王朝賴以存在的基礎
從春秋戰國時的封建王國體制到中央集權式秦帝國的過渡,似乎是內在因素使然,而清朝的覆滅則更多地被歸因於外侮。問題在於,為什麼這期間國人重建或外族新立時,都對這一體制情有獨鍾呢?雖然可以用人性、文化、中華文明的優越性、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等等因素進行分析,但都無法解釋其獨特性,而且上述因素是不能區分主次輕重的,因為那樣做的話,在對不同朝代分析時會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當然也不能把它歸因於二千多年間的幾十億先人的不開竅。或許純粹的偶然是最好的解釋,但那樣的話,誰又敢肯定今天的民主共和體制不是偶然的呢。
2、重復與差異
一般認為中國歷代王朝的更迭是一種循環反復,甚至是歷史進程在原地踏步。盡管歷朝歷代有著相似的政治體制,有著相似的創、興、衰、滅的運動軌跡,有著相似的經濟與人文背景和外部環境,但考慮到中國有著優秀的治史傳統、有著憂國憂民的文官御史後,更應關注的是各個朝代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性研究其實也更有意義。如果我們不把王朝的覆滅歸簡單地因於期間一、二代人的失憶和愚蠢,那麼差異性的研究才會取得新的突破。
3、人口與土地
人口總量與耕地面積間的關系,在解釋中國作為農業大國的朝代更迭時,被越來越加以強調。它說的是,在農業為本的專制王朝時代,長治久安必帶來人口的增長和土地的集中,從而人均耕地下降,進而出現大多數人的貧困和社會動盪,於是農民起來造反,如果此時又恰逢外族入侵和朝歌混亂,那結果就是改朝換代。就我所知,最早提出這一論斷的是梁漱溟老先生,時間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次讀到該論述時,確實是被強烈震撼了,但細想下來,這一因素是否受梁老先生秉承的傳統的大同思想所過於強調呢?二千多年前,老子就發問過「得與亡孰病?」,先輩們應該不會將此古訓完全遺忘。篡權的王莽早在東漢末年就試圖均田地以挽救其王朝,但結果只是加快了王朝的傾覆。同時,雖然古人沒有計劃生育的概念與方法,但總不至於愚蠢到被動或主動地靠殺戮來減少總人口吧,至少中國歷史上並不乏大規模的遷徙與流動。而且,人口與土地與王朝更迭的關聯,在其它農業文明中也找不到佐證。今天人們用「基尼系數」作為社會穩定的風向標,但唯獨中國,在基尼系數遠大於公認的預警線後,仍處於穩定和諧之中。
4、歷史進程的延續與斷裂
就像容易看到重復而忽略差異一樣,王朝更迭造成的歷史進程的斷裂也被很大程度地低估了。誠然中華文明的比較優勢及頑強的生命力使得她綿延不絕且不斷充實,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眾多的溝壑與曲折。特別是,也許正是這種斷裂造成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例如在經濟與財富、宗族、文學與藝術、科技與工藝、軍事體制等方面,無不在王朝更迭時發生重大的變化與重組。當然,延續一直是主旋律,但我更傾向於這種延續是由於中華體量龐大和宗族社會的構造及漢字的獨特性造成的,而不是前面提及的因素。
二、中國的宗教
儒、道、釋是中華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是不爭的結論。但在以下方面仍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儒家思想可否被歸類為儒教;宗教對中國歷史進程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道家理論可否被視同為對形而上的探索;儒道釋之間的消長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為何宗教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有著巨大的反差等等。有一種說法:「人在臨死的那一刻,都會皈依某種宗教」。因此決不能忽視宗教的力量。韋伯就就堅信,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想的發端就源自新教倫理。以下幾個現象也許可以作為理解中國宗教的部分線索;
1、中國民間宗教是儒道釋的混合體。
在近代以前,大多數地區的民間一般都同時供奉著宗族祠堂、土地廟、僧尼寺院,不同地區還或有河神廟、關帝廟等。這些場所為百姓提供祈福、求財、保平安、測吉凶等精神服務,其內容已與儒道釋的原教旨完全不同。我們姑且把它稱作中國的民間宗教。目前對這種混合型宗教的形成及其施加於社會的影響的研究幾乎是一個空白。
2、中國原始宗教的消失
大量的甲骨文證實在殷商時期,中原大地存在著一種原始的宗教,它甚至主宰著王族、士大夫的各個方面,其禮制儀軌都似乎有著嚴格的範式。但自周代以降,卻對這種宗教祭祀沒有任何描述。雖然在老子、孔子、墨子、陰陽學等的學說中涉及到鬼神,但這些神靈似乎都已經被打上了實用主義的烙印。
3、宗教與軍事征服間的關系
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一種鴉片」似乎對中國的歷代統治階層更加適用。這一點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到蹤跡。一是無論是官方或民間組織的儒道釋向內、向外的傳播都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二是,仔細對比中國宗教史與中國對外征服的戰爭史就會發現,在宗教興盛、皇帝虔誠的朝代,對外征服及疆域的擴張基本上都處於停頓狀態。這種現象在信奉佛教的忽必烈帝國和吐蕃王國的歷史中都有著相似的現象。
4、宗教在中國的實用主義傾向
當中國人作為個體出現時,似乎有著某種根深蒂固的實用主義天性。在面對宗教時,自然而然地進入思維中的是「它對自己有什麼用?」,而不是「它對自己是否適用?」。中國民間佛教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對佛祖釋迦牟尼的信奉幾乎已完全讓位於對如來、觀音的膜拜(當然,我對觀音菩薩是頂禮膜拜的)。
三、異族入主的效果
如果我們放下架子就會發現,漢民族幾乎是有規律地被異族間斷性地征服。考慮到異族在實現統治前已被某種程度地「漢化」,也許用「入主」替代「征服」更為恰當。蒙元、滿清自是其中的佼佼者,歷史上的五胡亂華、五代十國、夏遼金王朝其實也是同一性質。當然還有頗有爭議的李唐滅隋。今天的中華民族其實已經是歷史上的夏、商、周、蠻、夷、狄、戎的融合體,於是應該撇下那種矛盾的大同心態,同時更應客觀地評價歷史上的異族入主中原對中國歷史進程造成的影響。
⑷ 歷史能讓我們學到什麼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實力是硬道理! 從歷史中我們得到的東西太多了,首先,我們知道我們人類的過去,其實,我們可以知道人類的發展史,第三,我們可以拉近過去與我們之間的距離,最重要的是,讀史使人明智
⑸ 提起中國近代史你能聯想到哪三個詞語
提起中國近代史能聯想到的三個詞語:鴉片戰爭、革命、共和
⑹ 如何正確對待歷史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
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首先表明,歷史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代人接續奮斗的歷程,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繼承前人的事業繼續前進,因此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歷史責任;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還表明,「接續奮斗」的歷程是一個在自覺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展開的歷史過程,前人的成就和不足實際上都是今人繼續前進的資源。因此,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要求我們必須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
要將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辯證發展的認識論運用到歷史認識當中
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就意味著要將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辯證發展的認識論運用到歷史認識當中去。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首先就需要我們把中華民族5000年以來的歷史過程,整體地看作是內在於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生命,把個人的生命與中華民族整體的歷史相互融合在一起。歷史是不能任意選擇的,因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祖先,正是在這種個體與民族、文明歷史的整體連帶當中,促使每個中國人在自己5000年的文明和歷史面前,產生一種具有崇高感情的歷史命運感,從而自覺樹立一種全中華民族的歷史共同體的認同,以一種文明的榮耀感和民族的自豪感,克服個人主義視野下的歷史虛無主義。
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就需要我們實事求是地面對民族歷史中遭遇的曲折與苦難,能夠用一種辯證發展的認識論,合情合理地把這些曲折和苦難理解為發展中的曲折,理解為歷史進步中不得已的代價,從而從根本上糾正自近代以來,在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霸權之下,長期彌漫於知識和思想領域中的自暴自棄式的歷史觀。我們需要對自己的祖先和歷史充滿溫情和敬意。因為正是他們一次次突破歷史困境的努力,才得以延續中國的文明和歷史,因此,我們也必須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像歷代祖先一樣努力,而不是埋怨古人,否定歷史。這正是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⑺ 提起祖國歷史你能想到什麼
我能想到紅軍長征,文化大革命,日本侵華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土改,恢復高考……
⑻ 中國近代史的屈辱讓國人想到了什麼
從一八四零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一九四九年毛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一百餘年間,世界列強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斑斑血跡,奇恥大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勝利改變了近代屢戰屢敗的歷史。近代恥辱是一面鏡子,希望這面鏡子永遠浮現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頭。不忘國恥,振興中華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責任。我們沒有理由不為維護國家統一和強大而奉獻一切。
同樣的黃皮膚,同樣的北京城,昔日八國聯軍鬧京城,燒殺淫掠,國破家亡。而今全世界各種皮膚匯聚京城,是以羨慕和仰望的心態與黃皮膚一道參與平等競爭。綠色、科技、人文奧運,是中國人對世界的奉獻,顯示的是十三億中華兒女嶄新的精神風貌,宣告了中華民族毅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實力。百年滄桑,迎來巨變,國家的事情是大事情,個人的不如意畢竟是小事情,相信和諧的領導層會讓老百姓過上和諧的日子,成功舉辦奧運會,還有啥辦不成的?這需要時間,我們期待更加光明的未來。
⑼ 對於普通人說起歷史,你會想到什麼
對於普通人來說,歷史的話,我覺得首先會想到的話,就是一個首先,我們是一個抗日戰爭嘛,因為抗日戰爭的話,是極其我國中華民族及其同仇敵愾的一種特別令人痛心的一種心吧,我覺得像這種的歷史是特別讓人特別記憶猶新的
⑽ 請問談到歷史會想到什麼詞語呢
以史為鑒,滄桑巨變、滄海桑田、泱泱大國、華夏五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千秋萬代、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