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還讀過哪些歷史故事選擇一則喜歡的寫下題目和主要內容。
匡衡鑿壁偷光。匡衡小的時候家裡非常窮,沒有錢買蠟燭來照亮。於是他看著隔壁家透過來的光線,於是就把自自己家牆上鑿了一條縫,借著別家的光線來看書,最終成了著名的文學家。
㈡ 中國歷史故事有哪些
中國歷史故事有:
1、司馬光砸缸:
一天,趙高趁群臣朝拜秦二世時,讓人牽來一隻鹿獻給秦二世,說:「這是一匹千里馬,我特意敬獻給陛下。」
秦二世左看右看,這明明是一隻鹿,趙高怎麼說是馬呢?便笑著說:「丞相弄錯了吧?這是一隻鹿,怎麼說是馬呢?」趙高沒有理會胡亥的話,一本正經地厲聲問左右的大臣們:「你們說說,這到底是鹿還是馬?」
大臣們有的懼怕趙高的權勢,不敢做聲;有的為了討好趙高,就阿奉承地說;「丞相說得對,這肯定是馬,前些年我還養過這樣的馬呢!」也有的大臣不願違背自己的良心,直言不諱地說:「是鹿,不是馬!」
㈢ 我讀過的歷史故事,有什麼
1 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2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3 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是一則成語故事,出自.本篇故事講晉國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虞王貪戀晉王送給的玉石,保馬,答應借路給晉國.虞國大臣宮之齊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諫虞王,但他不聽,讓晉國經過虞國去滅了虢國.結果,晉國在滅掉虢國回來時順勢消滅了虞國."唇亡齒寒"意思是說有許多事物之間就像嘴唇與牙齒一樣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同樣,虢國被晉國消滅了,虞國就會失去支持和依託,也很難逃脫滅亡的命運.
4 草木皆兵
東晉的時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堅,想要征服中原,統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調兵90 萬大軍浩浩盪盪地迫進淮河,進攻東晉。
弱小的東晉沉著應敵。大將謝石、謝玄率兵去淮河迎戰。
前秦王苻堅覺得自己有百萬強兵,糧草堆積如山,打一個弱小的晉朝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且應首戰告捷,一舉攻佔壽陽。苻堅自信必勝,於是派東晉降將朱序去謝營勸降,可是朱序到了那裡不但沒勸降反而告訴謝石說:「秦軍雖誇口說有百萬強兵,可大部分還在路上,如果現在乘秦大軍未到,迅速打過去,敗其先鋒,後軍銳氣就可弱 。」於是謝石立刻派部下劉牢率精兵5 萬趁著天黑,渡過洛澗奇襲秦軍,結果苻堅的軍隊大敗。
苻堅吃了敗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樓,朝淝水南岸的晉軍望去,不由地打了個冷戰。苻堅遠遠望見晉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叢叢,迎風搖曳,他以為那是晉兵,不覺惴惴不安,自言自語道:「晉兵真不少啊。」
後來秦軍士氣極度低落,苻堅的指揮已無能為力,結果秦軍全線崩潰,苻堅中箭逃回洛陽,一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從此前秦王朝日趨瓦解。
5 望梅止渴,
這個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假譎(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帶兵打仗,將士們走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圍一點水都沒有,怎麼辦呢?曹操心眼多,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他站在一個很高的地方對將士們大聲說:「這條路我走過,前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們趕快去那裡去吃梅子吧。」其實根本沒這檔子事,可大家聽曹操這么一說,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裡都不覺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覺得渴了,於是都很積極地往前走,盼望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後大夥終於走出了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
這就是成語「望梅止渴」的由來,用來比喻某種願望無法實現,只能用幻想或大話來自我安慰。類似的成語還有畫餅充飢。
㈣ 孩子小時候,有什麼適合讀的歷史讀物
鏈接:https://pan..com/s/1pAHxltv13AiI6fJP0-Ej2w
《給孩子的人類簡史》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去向哪裡?亨德里克·威廉·房龍以幽默、流暢的筆法,將紛繁復雜的人類歷史講述成了一個跌宕起伏、盪氣回腸的"人類成長故事"。
㈤ 關於勤奮讀書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讀書好,眼界增,暢游科學攀高峰;讀書妙,心慧聰,陶冶情操養德行;讀書精,心眼明,是非黑白易分清;讀書趣,文采揚,篇篇文章見水平。以下是小編整理了一些名人刻苦讀書的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
後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幹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
㈥ 四年級讀過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孟母三遷
【拼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解釋】: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出處】: 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舉例造句】: 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誡》從頭學,不要得孟母三遷把氣淘。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齣
【拼音代碼】: mmsq
【近義詞】:三遷之教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故事】: 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2、甘拜下風
【拼音】: gān bài xià fēng
【解釋】: 表示真心佩服,自認不如。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如此議論,才見讀書人自有卓見,真是家學淵源,妹子甘拜下風。」
【舉例造句】: 君神人也,吾等甘拜下風矣。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三官保》
【拼音代碼】: gbxf
【近義詞】:心悅誠服、首肯心折、五體投地
【反義詞】:不甘雌伏、不甘示弱
【歇後語】: 司馬誇諸葛
【燈謎】:五體投地
【用法】: 作謂語、賓語;形容自認不如對方
【英文】: candidly admit defeat
【故事】: 西晉大官僚石苞的兒子石崇沒有得到父母的一點遺產,靠自己的功勞晉升為荊州刺史,他不擇手段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很快成為西晉頭號富翁。晉武帝的親舅王愷也是一個大富翁,但和石崇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他自己也承認甘拜下風。
㈦ 你最喜歡讀的歷史故事是什麼請簡要復述下來吧
喜歡讀的歷史小故事:
破鏡重圓: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為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後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後重新團圓。
㈧ 4年級必讀歷史故事有哪些
四年級必讀的歷史故事。母3000。主要是講述了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環境,曾經三次遷居。第一件事先是母親為孩子的付出,正確的教學方式。
㈨ 小學四年級歷史故事有哪些100字
小學四年級歷史故事有以下幾個:
1、孟姜女哭倒長城
孟姜女為陝西人,年十六,一天在家後園洗澡,被逃進園中躲避抓夫修長城的范杞看到,於是孟姜女就嫁給了范杞,在他們成婚之際被官府發現,於是將范杞抓到山海關修長城。這一去就是三年,杳無音信。北方冬天寒冷,孟姜女就做好棉衣,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山海關尋夫。
可是她的丈夫已經因修長城累死,埋在長城下面。孟姜女悲痛至極,哭聲震天動地,終於將修到海邊的長城哭倒,孟姜女尋到丈夫的屍骨埋葬地,自己投海自盡。於是在浩瀚無邊的大海中出現了孟姜女墳——即今綏中縣西南四塊露出海面的黑色礁石。
2、伍子胥一夜白頭的故事
伍子胥攜楚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然而,昭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扁鵲的弟子東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中認出了伍子胥,決定幫助他。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麼辦法呢」。
東皋公說「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伍子胥猶豫不決,翻來覆去,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麼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矇混過關。
你今天頭發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了。當天,皇甫訥如期到達。皋公把皇甫訥扮成伍子胥模樣,四人一路前往昭關。守關吏遠遠看見皇甫訥,以為是伍子胥來了,傳令所有官兵全力緝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亂過了昭關,待官兵最後追拿到皇甫訥時,才發現抓錯了。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英雄,他生活在離我們很早很早以前的宋朝,隔我們有好幾百年的時間。
3、岳飛的出生
那是在一個冬天的下午,外面吹著寒風,突然在一個農居的小房子里傳出一陣又一陣嬰兒的哭聲,岳飛就在這天下午出生了。
岳飛在媽媽懷里不停地哭著,小臉漲得通紅,岳飛的爸爸在旁邊來回走著不停地拍著腦門,哎,該給這孩子取個什麼名字呢?正好這時候,小房的上面正好有一隻大鳥嘴裡哇哇叫著飛了過去,岳飛的爸爸臉上露出了微笑:對,就把這孩子叫做岳飛吧。希望他以後能象大鳥一樣展翅高飛。
在岳飛出生只有二十八天的時候,這天早上岳飛爸爸要到鎮上去辦事,突然黃河發了好大好大的洪水,那洪水就象一個張著大嘴的魔鬼,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呼嘯而來,吞沒了一個又一個村莊。當洪水來到岳飛的家門口時,岳飛的媽媽急中生智,抱著岳飛跳進了一個大大的水缸,就這樣,洪水就載著這只水缶不停地漂啊漂,周圍已經不見了村莊,全是黃黃的洪水。
終於,幾天過去了,大水也退去了,岳飛和媽媽也漂到了一個小鎮上。岳飛和媽媽便無家可歸了,於是他們就在這個小鎮上安家落戶了。岳飛小時候家裡非常貧窮,所以他很早就跟隨媽媽到田裡勞動,夏天的太陽火辣辣地照在小岳飛的身上,可是小岳習卻一點都不怕,因為他是一個非常堅強的孩子。
岳飛還非常喜歡看書,喜歡學習。他常常看書到深夜。岳飛從書中知道了很多的知識,比如說要尊老愛幼,要懂禮貌。他還非常喜愛看打仗的書,他想長大以後做一個大將軍,率領一支軍隊去保家衛國,去幫助國家不受到別人欺負。
4、戚繼光斬子的故事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抗擊倭寇,幾次大的戰役都連戰連捷,打得倭寇是聞風喪膽。有一次,戚繼光率領軍隊在台州府圍剿一股倭寇,倭寇與戚家軍接戰之後,很快大敗,有一股殘敵想繞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為了徹底消滅這股倭寇,戚繼光立即命自己的兒子戚印為先鋒,率領軍隊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風嶺一帶伏擊。
臨行前戚繼光一再交代戚印,與倭寇接戰之後,不要急於求勝,要佯裝失敗,將敵人誘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擊,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舉殲滅。違反軍令者要按軍法處置。戚印率軍到達常風嶺之後,將軍隊埋伏在山道兩旁的樹叢中,此時,倭寇的隊伍也沿著這條山道開了過來,前面還押著一些搶掠來的婦女和牛羊等,戚小將見後,氣憤萬分。
再也沉不住氣,馬上下令軍隊展開總攻,一時間矢石齊飛,刀槍猛舞,喊聲震天。戚印只顧了奮勇殺敵,竟然忘記了父親臨行前交代的只許敗不許勝的交待。霎時就將敵人全殲在山道之上。後來戚印率軍回營,將士們都言戚印作戰勇敢,殺敵有功。但戚繼光卻在在聽完兒子稟報之後,勃然大怒。說他違反軍紀,不服從指揮,應該以軍法處置,便命將校將其綁出轅門外正法。
諸將雖然苦苦求情,說戚印雖然是觸犯了軍令,但其大敗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將功抵罪。但戚繼光卻認為戚印明令故犯,貽誤軍機,不容不誅!若是不殺則軍紀難以嚴明如初。最終,還是斬了兒子。
5、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人,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㈩ 歷史故事都有哪些
一、《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
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二、《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三、《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四、《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五、《刮骨療毒》
關羽攻打樊城時,被毒箭射中右臂。將士們取出箭頭一看,毒已滲入骨頭,勸關羽回荊州治療。關羽決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將士們見關羽箭傷逐漸加重,便派人四處打聽名醫。
一天,有人從江上駕小舟來到寨前,自報姓華名佗,特來給關羽治傷。華佗切開肉皮,用刀刮骨。在場的人嚇得用手捂著眼。再看關羽,一邊喝酒,一邊下棋。
過了一會,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關羽笑著站起來對眾將說:"我的胳膊伸彎自如,好像從前一樣。華佗先生,你真是神醫呀!"華佗說:"我行醫以來,從沒見像你這樣了不起的人,將軍乃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