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堅持改革開放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二、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三、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開放試驗田—深圳特區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生機和活力哪裡來?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新思路在哪裡?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Ⅱ 為何我國要堅持改革開放簡答題!
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原因: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
二、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
三、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2)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改革開放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Ⅲ 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壯闊進程中,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做出「四個選擇」
1.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成為引領中華民族從貧弱走向復興的堅強核心。在近代中國,伴隨艱苦卓絕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各種社會力量及代表人物紛紛登台亮相,至民國初年政黨派別多達300餘個,但它們因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沒有也不可能把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歷史重任擔當起來。能夠擔當這個歷史重任的,只能是中國共產黨。
2.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提供思想武器和科學指南。為拯救民族危亡,先進的中國人曾尋覓嘗試過西方的各種思想武器,但都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一經傳入中國,便受到先進知識分子的推崇。
3.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在新中國成立前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中國面臨著多種道路選擇,如以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的主張走「三民主義」舊的道路;以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為代表的主張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以中國共產黨為主要代表的主張建立一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走社會主義道路。
4.經過徹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毅然決然地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因為社會主義道路,是發展中國、造福人民的唯一正確道路。只有堅持走這條道路,才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加快民族復興的步伐;才能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充分調動億萬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此可見,歷史和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天經地義的。
Ⅳ 結合所學近現代史知識,談談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改革開放道路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道路,是因為改革開放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總結我國經驗,同時借鑒國際經驗,以巨大的政治勇氣、理論勇氣、實踐勇氣實行改革開放,經過艱辛探索,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4)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改革開放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Ⅳ 為什麼中國要改革開放
中國施行改革開放是必經之路,以及原因: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二、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三、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開放試驗田—深圳特區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生機和活力哪裡來?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新思路只有一個:改革。
(5)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改革開放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成果:
一、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
三、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展,黨內民主更加廣泛,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全面展開,愛國統一戰線鞏固發展,民族宗教工作創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取得實效。
四、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黨的理論創新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
五、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
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
六、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
七、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著眼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制定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全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軍隊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堅定步伐。
Ⅵ 十一屆中全會為什麼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性決策
首先,改革開放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從理論上來說,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社會。隨著實踐的發展,它必然要經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從不發達到發達、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在根本上是適應的,但也有不適應的地方。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不適應必須通過改革來解決。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從實踐上來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使古老的中華民族獲得新生。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回顧歷史可以看出,由於種種復雜的原因,我們曾經在相當程度上照搬了蘇聯模式,沒有完全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特別是當年「左」的錯誤的逐步發展,直接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而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一度拉大,社會主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國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使我們清楚地發現了體制上的弊端,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認識到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正如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指出的:「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開放不可避免地成為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抉擇,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從此黨和國家滿懷信心地重新踏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用歷史和世界的眼光來看,30年前啟動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30年後的今天,改革開放仍然是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順應時代潮流、符合黨心民心,是30年前必然要開啟、而今更難以倒退的偉大歷史進程。 其次,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 鄧小平同志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如果從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算起,改革開放則是中國近100年來的第三次革命。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闊道路,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經過這場革命的洗禮,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與此緊密相連,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面貌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整個世界的面貌在相當程度上發生了變化。這樣的變化,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也是世界公認的。 30年改革開放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探索,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0年改革開放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的歷史抉擇是完全正確的。沒有改革開放,中國就不可能取得這樣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就不可能具有在今日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就不可能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歷史飛躍。事實雄辯地證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面向未來,我們要繼續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就必須繼續堅持改革開放,而不能否認改革開放、放棄改革開放。 再次,改革開放過去、現在和未來始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人類歷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道路聯系在一起的。有道路,才有相互之間的更多交往,才有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才有人類文明的廣泛傳播。中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也是與道路聯系在一起的。經過長期艱辛的探索,中國共產黨終於走出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又經過長期艱辛的探索,終於走出了一條通過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條來之不易的道路,是發展之路,是進步之路,是希望之路,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 千年滄桑,百年歲月,走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很不容易。30年改革開放的成就,使我們感到由衷的喜悅、自豪和光榮;但30年乃至更長時間探索的艱辛,也同樣使我們刻骨銘心,永遠難以忘記。歷史不容許我們失去機遇,人民不希望我們再走彎路。因此,珍惜探索的成果,堅持正確的道路,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選擇。 肯定30年的成就,並不意味著忽視現實存在的問題。我們當然也清醒地看到,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人民群眾也有諸多不滿意的地方。所有這些,都需要認真對待、切實解決,但都不是走回頭路的借口。發展中的問題,從根本上說要通過深化改革、科學發展來解決。停頓和倒退絕不是出路,也不可能有任何出路。歷史不能倒退,人民也不希望倒退。 因此,堅持改革開放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過去30年的發展進步靠的是改革開放,中國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進步仍然要靠改革開放。在新的更加艱巨繁重的任務、新的更加錯綜復雜的環境面前,我們必須堅定信念:堅決走充滿生機活力的新路,決不走實踐證明是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決不走那種改旗易幟、放棄共產黨領導、放棄社會主義的邪路。惟有堅持改革開放的必由之路,始終做到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我們才能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航船乘風破浪,駛向更加光輝的未來。在這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上,全黨要堅定不移,全國人民也要堅定不移。
Ⅶ 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壯闊進程中,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做出"四個選擇
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壯闊進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正是由於這「四個選擇」實現了中國社會的三次歷史性轉變產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的成立,被稱為「開天闢地的大事變」。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光輝歷史。這部史詩,記載著中國共產黨不懈的奮斗和探索,訴說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利益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解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指導思想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其先進性,最根本的是因為她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它的精髓是實事求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和方法。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中國人民就在與眾多思想和理論的比較中認識到,這是能夠指導中國發展進步的科學理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之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堅信馬克思主義,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總趨勢。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得出的科學結論。《共產黨宣言》發表後,席捲歐洲的1848年革命爆發。
馬克思恩格斯極為關注這場斗爭,認為這是可能為社會主義革命掃清道路和准備基礎的革命。然而,無產階級革命在歐洲並沒有很快發生。
馬克思恩格斯對此作了反思,認為「在這種普遍繁榮的情況下,即在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力正以在整個資產階級關系范圍內所能達到的速度蓬勃發展的時候,也就談不到什麼真正的革命。
(7)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改革開放擴展閱讀:
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多方面的執政成就:
政治上,建立了各級人民民主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初新政權的建立過程看,新政權的建立一般經過三個步驟,先是建立軍事管制委員會,安定新解放地區的局勢。
第二步,協商產生臨時性政權;第三步,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正式的政權。政權的參與者來自方方面面,受到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
經濟上,恢復了被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1949年國民黨逃往台灣時,帶走了大陸多年積累的黃金、白銀、外匯和重要文物,留給共產黨的完全是一副爛攤子。有人等著看共產黨的笑話。這嚴重低估了共產黨人的能力。
我們黨內不光有經濟行家,更重要的是能用正確的政策調動各方面群眾的積極性。對農民,實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使三億多農民分得了七億畝土地;對工人,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國營經濟,使他們感到政治和經濟上都得到了解放。
對民族工商業者,不光不沒收他們的資產,反而還通過加工訂貨等方式幫助他們恢復和發展生產。這些辦法,使國民經濟到1952年底就恢復到舊中國的最高水平,還迅速解決了國民黨留下的嚴重通貨膨脹問題。
外交上,盪滌了帝國主義的污泥濁水。新中國建立前夕,黨中央還在西柏坡的時候,毛澤東就提出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其中一條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國防上,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武裝干預,戰火迅速燒到中朝邊境,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美軍還進入台灣海峽,直接干涉中國內政。
從1953年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又領導人民實現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為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保證了國家的經濟安全,能為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對於實現共同富裕有著重要作用,起碼使中國不會出現有的發展中國家的貧民窟現象。
改革開放使非公有制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農村也全面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有人認為改革否定了當年的改造。這完全是誤解。當年改造建立起的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制度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改革是對原有基本制度的豐富和完善,絕不是要否定它。
新中國建立初期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也發揮著很大優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使來自各方面的人大代表表達自己的訴求,實現真正的當家作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能使中國政治有穩定性連續性,避免多黨制國家無法避免的政治惡斗,協商民主能更好地凝聚全社會的共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少數民族群眾體會到各民族的平等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還領導人民為建設國家做出巨大努力,建立了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打下了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礎。
實現了「兩彈一星」等尖端科技的突破,奠定了中國真正的大國地位;中美關系接近導致整個西方世界同新中國關系改善,為後來的對外開放創造了前提條件;還培養了人才,積累了經驗,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
Ⅷ 如何理解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
理解如下:
1、鴉片戰爭以來,我國先後經歷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運動有太平天國起義、百日維新(這個不算反帝)、甲午戰爭、義和團、五四運動、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又先後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
2、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國民黨退守台灣,這不是個人因素造成的,這是國內民眾的大氣候造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共產黨,而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
3、這也驗證了中國需要馬列主義來指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和期間的改革開放,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共產黨順應了這個時代潮流,順應了人民需求。所以,我們有理由說,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4、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發展迅速,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
(8)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改革開放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存在的必然性:
1、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從根本上說,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和黨的性質決定的。
2、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持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