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1 就一段150字左右
歷史就是指過去的人和事,是人類活動的連續記載。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貳』 歷史是什麼玩意兒簡介
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史為鑒可以明是非!
『叄』 歷史是什麼玩意讀後感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這本書足足有10厘米那麼厚,我覺得這本書一開始看名字就很有興趣了,內容也的確有趣,這本書的作者,更有趣,他的名字叫袁騰飛。
這個人,來頭可不小了,網上說他是中國史上最牛的歷史老師,是海淀高級教師,我記得去年每天都追著看他那《百家講壇》講的那個「兩宋風雲」,可帶勁了。他就是把歷史簡單化,生活化,毫不顯得枯燥,
讓學歷史顯得好玩,有趣來。
好了,直接切入正題,看完這本書的讀後感。
這本書敘述的是中國歷史(上)那可見中國的歷史簡直是源遠流長啊,連綿不絕的。
從夏,商,周慢慢憶起。
周朝實行分封制,最後滅於諸侯征戰
秦朝統一天下後,吸取教訓,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但由於實行暴政,天下大亂,因為沒分封諸子,諸子無權無力救亂,很快滅亡.
西漢吸取周秦的教訓,既分封,又實行郡縣制,同時平叛諸侯騷亂,實行推恩令削奪諸侯王權利,是好了點,卻又亡在外戚篡權上
東漢吸取祖上教訓,嚴禁外戚涉政,卻亡在宦官亂政,最終導致豪強征戰三國鼎立.
曹丕在老子的基礎上廢了漢,卻不料司馬氏通過兩代的努力廢了曹魏
唐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滅於安祿山(少數民族)的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後,唐走下坡路
宋吸取唐的教訓,同時因為自己掌握軍權奪取政權,所以對掌握軍權的將領很不放心,杯酒釋病權,,結果是,宋自建立就沒真正統一過中國,是個比較柔弱的政權,不過文化高度發展.最後滅於少數民族政權。真的是可以說,人算不如天算。
可是,有一句成語是「人定勝天」
那是內子說的,他為什麼要這么講呢?
那就是為了反對佛教。
在唐朝的時候,人們廣泛信任佛教,人們所信仰,所供奉的,都是佛祖。
人類歷史如此長久,又怎能缺少宗教呢?
那當然,有些事情過了頭,自然會有人來起義抱不平的。所以,好多反佛教的人就都站了起來,手拉手,心連心,一起反佛教了。
不過現在還是有好多人信仰佛教,歷史,也許是會被人們遺忘的。
再來說到唐宋時期的歷史了。
大歷史裡面制度、社會大的變革都需要動亂,這樣才能夠調整利益集團。如第一帝國向第二帝國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第二帝國向第三帝國經歷了元朝。(名詞解釋,黃仁宇認為中國的封建王朝可以分為三個大時段,第一帝國包括秦漢,依靠權貴來統治下層。第二帝國指唐宋,採用科舉制度,通過官僚士紳來統治。第三帝國指明清,較唐宋內斂)。
說到大的動亂,唐朝那就肯定是安史之亂了。
那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安祿山這一幫大痞子,大流氓呢,那肯定是想要搶奪王位的了,這歷史上,哪個朝代不是興旺,衰落。滅亡的?自己悉數,那不全都是嘛?
都是農民起義的,所以,勞動就是一切啊,沒有一個人就可以掌控天下的,那些人就是想錢想瘋了,歷代的皇上,我估計,腦子都是那麼不好使的。
勞動的力量,勝過一切,農民的力量,建立中國!怪不得我們毛主席那麼愛勞動,才有新中國呢。
書上還提到隋朝總結錯誤,以為國家滅亡就是沒搞分封,人家就是搞了分封才滅亡的,這都不知道,那還怎麼掌控大權呢?最後,啪嘰一下給人滅了吧。
接下來講的就是宋了。
說到宋,那個趙匡胤你可得知道了吧,宋太宗呢,好不容易一大將軍坐上皇位呢,接下來的皇帝,我可就真覺得是窩囊了,想那個宋高宗,「傀儡皇帝」啥玩意啊,皇帝還有給傀儡的?我的天,金的力量也許是真的大,人家科技比中原發達,人比中原的多,可是,為什麼不學學唐朝,怎麼和人家文化交流的,怎麼和人家和平共處的?那天下不都挺太平的么?唐不剛才滅了嘛,再怎樣,這都總結不出來,我可得五體投地了。
『肆』 歷史是什麼玩意主要講什麼內容呢
歷史就是上一秒鍾甚至幾千年前的事發生的事,主要講的自然就是上一秒鍾甚至幾千年前的事發生的大事
『伍』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
1.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 沿革,來歷
3. 過去而不能改變的事情,而且具有一定的價值
4.於事件的載體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陸』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2》主要內容
在這位熱辣的歷史教師口中,中國枯燥而沉寂的百年近代史,變得靈動鮮活,妙趣橫生。全書涵蓋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這段歷史,秉持袁騰飛一貫幽默詼諧的講述風格,是一本讓你在如同聽相聲般的快樂中汲取龐大的歷史知識信息量的書,是一本讓人徹底贊成「讀史可以明智」的書,也是一版誨人不倦而又逗人不倦的最精彩歷史文本。細細體味,在袁騰飛個性獨特的講述背後,是對於這段歷史溫和而善意的情懷。
『柒』 歷史究竟是個什麼玩意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1.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 沿革,來歷 3. 過去而不能改變的事情,而且具有一定的價值
『捌』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讀後感500字
這本書的內容就像它的書名一樣,生動、幽默,卻不乏知識性,它的作者就是被網上稱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的袁騰飛,是易中天加郭德綱。歷史固然是死的,但作者的文筆給你活生生的感覺,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作者不僅用簡練的語言述說了幾乎每個歷史典故,而且讀著讀著,自己還會不禁的笑出來。
「你看那廝長的那模樣,哪有一點帝王福相啊。那臉跟個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滿臉麻子……你給他畫成這樣,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畫得跟秦始皇漢武帝似的是吧,他也宰了你。」大約沒有哪本說史的書能出現這種文字,說的還是一朝開國之君,然而袁騰飛不但說,而且旁徵博引,條理分明。他講到「血如漂杵」中的「杵」他就簡單的把它說成木頭棒子,在講到當時很受歡迎的武器「殳」時,他也說是木頭棒子,最多再鑲幾個釘子。著名的牧野之戰,就是一幫人拿著木頭棒子上去打仗,讀起來確實有趣。他在講遼打宋時,說當時的遼軍騎兵打宋國步兵,就象德國足球隊踢中國隊一樣,想進幾個就進幾個,這種類比既幽默又發人深思。還有,如:「七次下西洋,600萬兩銀子花出去,鄭和整個是一個散財童子」、「漢人的服裝是最笨拙的,寬袍大袖,那個大袖子能鑽進一個人去,穿上那個衣服一上街,勤勞的清潔工都得下崗。」從這些通篇通篇充滿智慧的文筆可見,袁騰飛說史真有點兒相聲樣,學和唱談不上,說和逗不含糊,讓一本說歷史的書變得飽滿鮮艷,像含著滿口的跳跳糖一樣充滿驚喜。
除了生動、幽默,他也明確闡明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他不屑於反清復明而有理有據地贊揚了滿州的諸位明君,他把懦弱無能的大宋朝總結成「最可愛的王朝」,種種跡象表面,普遍的歷史觀念在《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這本書里休想輕易扎穩馬步,你總能在讀這些顛覆性論斷的時候發覺從前對歷史的認識如此概念化,它們被袁騰飛風卷殘雲地描述成另外一番風景。等你醒悟過來又幡然覺著,他教會你的卻並不是形式化的顛覆,而是重新審視既定事實的勇氣同智慧。
讀了這本書後不僅影響了我的歷史觀,也提高了我對歷史的興趣,而且我也明白了一些事,皇上壞,天下亡,皇上好,天下也不一定興,中間總是有些奸臣、貪官、污吏,就像現在那些大地震的捐款,有些也許還沒送到災民手裡就被人拿走了,更有甚者如漢獻帝,雖然應該算是個好人,卻只能看著曹操的臉色行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一個很郁悶的皇帝。
『玖』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 是什麼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拾』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2
歷史,一是指過去事實的記載;
二是指已過去的事實;
三是指經歷,底細;
四是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
五是指已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
六是指歷史學科。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1)《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注引《吳書》:「﹝ 吳王﹞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底細。
(1)《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了。」
(2)清 黃人《<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而自為風氣。」
(3)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
(1)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上,多不過三四人。」
(2)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的~,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3) 菡子《源遠流長》:「~在發展著,豐富著。」
5. 指歷史學科。 即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就該另編一部。」
6. 指已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
1、指過去的人和事,是人類活動的連續記載。古代繪畫
(1)《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注引《吳書》:「﹝ 吳王﹞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底細。
(1)《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了。」
(2)清 黃人《<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而自為風氣。」
(3)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
(1)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借者,上,多不過三四人。」
(2)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中國的,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3) 菡子《源遠流長》:「在發展著,豐富著。」
5、指歷史學科。 即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中國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就該另編一部。」
6、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
「歷史[1]」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意義解析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眾說紛紜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毛主席說:「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92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詞語溯源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基本分類
(1)按地域分:世界歷史 、亞洲史、歐洲史、非洲史、大洋洲歷史、美洲歷史、各國歷史(如中國歷史、美國歷史)等
(2)按時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現代史 等
(3)按學科分:哲學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學史藝術史 | 電影史 | 美術史 | 建築史 | 廣告史 文化史 | 文學史 | 教育史 | 博物館史 經濟史 | 農業史 自然科學史 | 數學史 | 醫學史 | 交通史等
(4)按種類分:人類歷史、動物歷史、植物歷史、地球歷史等
(5)按研究對象分:個人歷史(即傳記)、畫家歷史、國王歷史等
(6)按歷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傳說、故事等
趨勢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