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蘇州的歷史是什麼

蘇州的歷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7 00:57:09

❶ 蘇州的簡史

蘇州,古代各稱有句吳、吳、會稽、吳州、吳郡、平江等,隋置蘇州,延稱之今。蘇州別稱有吳都、吳會、吳門、東吳、吳中、吳下、姑蘇、長洲、茂苑等。夏商有干族建於干國。太伯奔吳,建句吳國,是天之始。越王勾踐來吳後,曾置國都於吳五年,至越王翳,又遷都於吳,直至越國滅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以東陽、鄣、會稽三郡五十三縣置荊國,國治蘇州,錢miao封吳越王,國治蘇州。元末,張士誠自稱吳王、改平江府為隆平府,都治蘇州。歷史上的蘇州,一度為省會所在地:唐時的江南東道、浙江西道,元時的江淮行中書省,明時的應天巡撫署,清時的江寧巡撫署、江蘇巡撫署、江蘇布政使,太平天國的蘇福省省會,民國時期的江蘇都督行署,日偽時期的江蘇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蘇南蘇州行政專員公署等。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署會稽郡,領縣26,吳居諸縣之首。漢高祖五年定會稽,領縣:吳、無錫、曲阿、毗陵、婁、陽羨、烏程、由拳、餘杭、富春、全唐、海鹽、余稽、山陰、諸暨、餘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烏傷。由於經濟繁榮,人口增多,蘇州領縣逐漸減少,地域亦隨之減縮。至2001年 2月28日撤銷吳縣,建吳中、相城兩區,今蘇州領滄浪、平江、金閶、工業園區、高新區(虎丘)、吳中、相城七區及常熟、張家港、吳江、崑山、太倉五縣市。區域面積為8488.42平方公里,人口為573萬;市區面積為1730平方公里,人口為205.9萬。

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吳文化。

千百年來,蘇州人文薈萃。在古代產生了以孫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顧炎武、蒯祥等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當代各個領域都涌現了一大批傑出人物。蘇州的繪畫、書法、篆刻流派紛呈,各有千秋;戲曲、醫學、建築自成流派,獨樹一幟。蘇州的刺綉、桃花塢木刻年畫等工藝品聞名中外。

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史跡名園」的獨特風貌。全市現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87處, 其中國家級15處、省級101處。 保存完好的古典園林60餘處,其中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等9座園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虎丘、盤門、石湖、靈岩、天平、虞山等處,都是著名風景名勝。太湖絕大部分景點、景區分布在蘇州境內。崑山周庄、吳江同里、吳中直等千年古鎮,充滿江南水鄉風情。1998年,蘇州被評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❷ 請問誰知道蘇州的歷史大神們幫幫忙

蘇州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夏朝開始,蘇州就有了文字記載,至今已逾四千年。這里古為吳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對姑蘇文化有著深遠影響的歷史階段有: 春秋·吳 -強吳時代、爭霸舞台:春秋時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築闔閭城,以為國都,是為蘇州建城之始。公元前473年,蘇州又成為越國都城。 三國·吳 -東吳故都、孫氏基地:東漢末年,吳郡的孫氏崛起,成為後來的三國之一。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孫策攻克吳郡郡城吳縣(蘇州),將其作為政權的統治中心。此後一直到212年,蘇州一直是江東孫氏政權的首都。 隋朝 -始得今名、運河都會:隋開皇九年(589年),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改吳州為蘇州,這是蘇州得名的開始。隋煬帝在此開通南北大運河,蘇州成為運河沿岸四大都會(楚州、揚州、蘇州、杭州)之一。 唐朝 -江南首郡、東吳雄州:中唐以後,蘇州日趨繁華,由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上升為全國性經濟文化中心,已經超越了繁榮一時的揚州,發達程度僅次於都城長安。 明朝 -富甲天下、絕冠中華:1367年,朱元璋的軍隊改平江路為蘇州府,直隸南京。明朝中後期,手工工場出現在當時的蘇州,這成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標志之一。 清朝 (鴉片戰爭以前)-江蘇首府、園林之城:明、清兩代,蘇州經歷了一段更加繁榮的時期。清代,蘇州事實已為東南最發達的都會。明清之際的蘇州是東半球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之一,在世界上的地位相當於今日之紐約。 這一時期,蘇州也是全國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為「士大夫必游五都會」(北京、蘇州、南京、杭州、揚州)之一。明清兩代蘇州也建造了許多著名的私家園林,其中有許多為回蘇州的退休官員所建。 晚清 -太平天國:1860年(庚申年)6月2日,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攻克蘇州,廢蘇州府,改為蘇州郡,作為太平天國蘇福省的省會,當時建成李秀成金碧輝煌的太平天國忠王府(現為蘇州博物館重要組成部分)。 蘇州 的水陸 城 門 蘇州 水陸 城 門 源於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吳王闔閭之命構築大城於江南原野,周圍四十七里,辟有水陸 城 門 八座,分別是閶、胥、盤、蛇、婁、匠、平和齊 門 ,當時都是土 城 ;五代後梁龍德二年(922)吳越王以磚砌 蘇州 城 ,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內外有濠(即內外 城 河),城牆築有凸出的「馬面」。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 城 遭破壞,後相繼修治。寶佑二年(1254)知府趙汝歷增置 城 頭女牆。德佑元年(1275)元軍入侵,因蒙古人是游牧部落,馬上春秋,隨處游盪,不喜築城設防,故城池悉命夷堙。元至正十一年(1351)各地起兵反元,官府為抵抗起義軍,又重修 蘇州 城牆,還加厚城牆加深 城 濠。張士誠據蘇時各 城 門 增置月 城 ,也稱瓮城,以利守衛。後城牆又被徐達、常遇春攻破,明初再次大規模修建。清康熙元年(1662)巡撫韓世琦改築 蘇州 城牆,高二丈八尺,女牆高八尺。今之磚 城 乃清初所遺,至民國時期, 蘇州 的十座 城 門 其情形大體是這樣的: 葑 門 ,內 城 門 跨葑 門 大街(今十全街東首),上有城樓,與今盤 門 城樓相似,1936年城樓被拆除。水城 門 與內 城 門 並列,六十年代末新開外 城 河時水城 門 被拆除。瓮城為半圓形,外 城 門 在安利橋堍。 相 門 ,在宋初時即被填塞,1936年左右重新開通,並建相 門 橋。當時因為蘇嘉鐵路築成後設立了相 門 車站,為方便交通,乃重開相 門 。據老人回憶,相 門 沒有專門再建 城 門 城樓。相 門 橋後來被日本人炸毀,至五十年代末河上只剩下幾根橋樁。 婁 門 ,水陸 城 門 各有外、中、內三重,陸城內 城 門 上築有城樓,三重 城 門 之間有空地和閘門,水門三道也有閘門,瓮城將三重水陸 城 門 全部包圍,呈長方形。外 城 、中 城 及內 城 上的城樓約在1948年拆除,1958年,內 城 門 和水城 門 先後又被拆除。 齊 門 ,內 城 門 西側有水城 門 , 門 上建有城樓,俗稱鼓樓。齊 門 瓮城為半圓形,外 城 門 外有吊橋。五十年代拆除 城 門 城樓,七十年代建水閘時拆除水城 門 。 平 門 ,古平 門 久塞,1928年為溝通火車站與觀前街的交通,新建梅村橋,重辟平 門 ,為兩個並列的高大城門洞。平 門 無城樓,也無水城 門 ,1958年平 門 被拆除。 閶 門 ,從清代乾隆年間的《姑蘇繁華圖》中可以看出,閶 門 內 城 門 臨閶 門 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樓,類似盤 門 城樓。外 城 門 靠吊橋,瓮城為長方形,瓮城內另有套 城 ,並還有南、北兩個童梓 門 。南童梓 門 通今南新路,北童梓 門 通北碼頭。大約是在太平天國戰爭中,閶 門 瓮城被毀,剩下內 城 與套 城 。1927年市政籌備處工務局進行建設時將套 城 拆除,又將原來狹小的舊 城 門 拆除,並於1934年仿金門羅馬式建築改建 城 門 ,改建後的閶 門 共三 門 ,中為車行道,兩側人行道。閶 門 水城 門 則在內 城 門 北,跨下塘街河,解放初尚有木柵 門 ,五十年代拆除,現僅存水城 門 基礎。水城 門 外的石級梁橋聚龍橋,七十年代初改成了水閘。 金門,民國時期為溝通觀前街與閶 門 商業區的聯系,於1921年築南新橋,1922年開金門。但第二年即發生了軍閥齊燮元和盧永祥的江浙戰爭,禍及 蘇州 。士紳認為開了金門不利,便重又砌沒,另在其南60米處開辟新閶 門 。新閶 門 與景德路對直,似乎方便了,但出城後還得拐個彎再上南新橋,加上位置和高度皆不相宜,於是1929年動工重新開辟金門,1931年竣工,外與南新橋連成直線,內與景德路曲線相接, 城 門 系羅馬式,也設三 門 。 胥 門 ,也稱老胥 門 ,在萬年橋以南。戰國春申君測知太湖地勢高過 蘇州 ,為免城內遭泛濫之災,就把胥 門 水道加以封閉,此後胥 門 便無水門。胥 門 內 城 在百花洲,瓮城為梯形,奇怪的是胥 門 外 城 門 不是正面朝西,而是朝南,想必古人大概是想避開兵火的直接沖撞吧,這樣做似乎安全些,但卻給人進出帶來了很大不便。行人須經學士街,由內 城 門 進瓮城,朝南出外 城 門 ,再沿河北上走幾百步,然後才能上萬年橋。 新胥 門 ,正因為老胥 門 進出不方便,1938年,為便利 城 內外交通,劈對萬年橋另外再建了一座新胥 門 。新胥 門 為兩個並列的門洞,自此人們進出都走這里,反將老胥 門 給遺忘了。1953年又因為不適應交通需要,又將新胥 門 城 門 拆除了。 盤 門 ,水陸兩 門 並列,有兩道陸 門 和兩道水門。兩道陸 門 間為長方形瓮城,陸 門 上原有城樓,毀於抗日戰爭時期,現城樓是1986年為迎接建城2500年時重建。盤 門 是現存的最完整的古代水陸 城 門 ,它的存在,為 蘇州 的水陸 城 門 提供了唯一一個彌足珍貴的實例

❸ 蘇州的歷史資料

蘇州古時稱吳。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已歷經2500多年的滄桑。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歷史上,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傳統文化發達、園林風景秀美的城市,被譽為"人間天堂"。

蘇州,位於江蘇省南部,大運河流貫境內,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盪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勝概。

春秋時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築闔閭城,以為國都,是為蘇州建城之始。秦漢為會稽郡治所,因原為吳地,故名吳縣。秦末項梁、項籍在此起義反秦,蓋當時江南風俗頗尚武勇,與後世絕異。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東岸地)為吳郡,以吳為治所。漢末孫策、孫權初據江東,亦以吳為駐地,後乃移治京(今鎮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孫吳東晉南朝時,與吳興、會稽(一說為丹陽)合稱「三吳」,為東南富饒之區。梁末改吳郡為吳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吳州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大業時仍為吳州,又改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為蘇州。州(郡)名稱雖幾經變更,治所則均在吳。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縣,自此一城遂有兩縣。唐代後期,吳中人口增加,經濟文化都有明顯發展,名詩人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都擔任過蘇州刺史。

唐末蘇州曾遭嚴重兵禍。光啟二年(886年),牙將張雄襲踞吳城,次年被逐走。龍紀元年(889年),錢謬取蘇州。次年,即大順元年,楊行密取蘇州於錢氏,不久又為孫儒奪去。孫儒軍從河南流竄長江南北,到處焚殺,極富破壞性。大順二年,孫儒焚城而去,錢繆收復甦州。乾寧三年(896年),楊行密軍再奪蘇州。錢氏大舉反攻,於乾寧五年奪回蘇州。此十餘年間,吳城八次易手,遭禍甚酷。

後梁開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楊氏部將周本圍蘇州七個月而去。此後吳與吳越休戰,江南戰禍始歇。吳越自動納土於宋,事在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與周本圍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間,吳中承平,錢氏於太湖旁置「撩淺軍」,專事興水利、防水害,農業常獲豐收。錢謬之子元瓊在蘇州造金谷園,即環秀山莊前身。著名的虎丘山雲岩寺塔亦建於錢氏統治時的後周顯德元年(954年)。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以吳、長洲二縣為治所。徽宗用朱勵興「花石綱」,蘇州頗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顏宗弼軍陷平江,擄掠焚城,是為五代初年以後蘇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禍,破壞極為嚴重。

南宋立國江南,將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吳中。名將韓世忠的住宅即舊為北宋詩人蘇舜欽所有的滄浪亭,韓氏夫婦身後亦埋骨於靈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與石湖,史正志之與石卷堂,均為著例。經濟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礎上,續有發展。范成大著《吳郡志》,謂:「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蓋南宋之時,蘇杭富庶實甲於天下。

元改平江府為平江路。元末,張士誠取平江,改稱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軍破蘇州,攻圍近一年,戰禍亦復不輕。明初,太祖恨吳人附張氏,賦稅特重,並多次迫遷富民赴臨濠(鳳陽)。宣德年間,周忱、況鍾屢請減免,戶部均不肯執行。正統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吳縣、長洲為蘇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復分長洲縣設元和縣,自此一城遂有三縣。辛亥革命後,並三縣為一,只設吳縣。解放後為蘇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糧為命脈,蘇州所供,冠於各地。文化尤稱發達,前後曾出進士二千四百人、狀元三十六人。自北宋范仲淹以來,名賢輩出,而尤盛於文藝。明代繪畫有吳門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晚明清初評點小說蔚成風氣,評《三國演義》的毛宗崗為長洲人,評《水滸》的金聖嘆為吳縣人。

蘇州園林甲於天下。今之所存多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遠流長如滄浪亭、環秀山莊等,亦經明清兩代增修,余若拙政園、留園、藝圃、怡園、西園等,均明清名園,為國家瑰寶。

❹ 蘇州在歷史上是哪個朝代的國都

春秋時期的吳國。

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

吳國國境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吳國鼎盛時滅亡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一眾東夷之國和楚國屬國而疆域大為擴張,成為東南霸主。

吳國還曾擊敗郯、胡、沈、陳、許、蔡、頓、魯,柏舉之戰攻入楚都迫使楚國遷都,夫椒之戰南服越,艾陵之戰北敗齊,黃池之會會盟晉。吳鉤是冷兵器里的典範,充滿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驍勇善戰、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

吳國有季札通習中原禮樂。有孫武、伍子胥等名將,誕生《孫子兵法》,開鑿邗溝(今京杭大運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並吳國。

(4)蘇州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吳國的歷史大事:

1、黃池之會

黃池之會是春秋末年吳國傾全國之兵逐鹿中原與晉會盟的一次歷史事件。吳國在西破楚、北敗徐、齊、魯之後成為東南一霸。

遂向西北進軍,會晉定公於黃池(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南)。吳軍「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在吳王夫差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時,遠在千萬里之外的吳都姑蘇為越偷襲。黃池之會達到了吳國北伐稱霸的目的,但也標志著吳國霸業的終結。

2、夫椒之戰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吳國先王闔閭被越軍擊敗殺死的仇恨,發全國兵力進攻越國,在夫椒山擊潰越國軍隊,迫使越國屈服於吳國,越王勾踐作為戰俘前往吳國侍奉吳王3年。

此戰奠定了吳國的霸業,但吳王夫差聽信小人之言,放赦了勾踐,還與越國通好。雖然此後吳國出擊齊國大獲全勝,但也為吳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池之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夫椒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國

❺ 蘇州這座城市有多少年歷史了

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
吳:西周
闔閭大城。吳都,吳王闔閭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城池,自此,蘇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前514年)

❻ 蘇州的歷史以及風俗習慣

蘇州(漢語拼音:Sūzhōu,方言:蘇州話),中國城市,古稱吳,現簡稱蘇,擁有姑蘇、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和平江等多個古稱和別稱。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江蘇省省轄市,行政級別為地級市,實際享受副省級城市待遇,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顧辟疆所建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蘇州因此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蘇州遠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聚居。據傳說夏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蘇州境屬古楊州。商末周初這里是吳國所在地、蘇州市滄稱吳, 即由此而來。春秋時蘇州是吳國的都城。當時吳國大將吳子胥得到吳王同意後在蘇州建城牆,還挖了運河作為護城河,來堅守蘇州城。吳國於周元王三年(前473),並歸越國,後又並於楚。秦和西漢置會稽郡,吳縣為會稽郡首邑。東漢時置吳郡。三國孫吳曾一度建都於此。東晉、南朝宋、齊置午郡,梁、陳置吳州。
隋廢吳郡,並改吳州為蘇州(以姑蘇山得名),這是蘇州得名的開始。在唐代,蘇州、吳郡兩名相同。唐天通元年(696),析吳縣另置長洲縣,兩縣同治於蘇州。五代時,一度叫吳洲,後為吳越國錢寥據地,宋升蘇州為平江府,轄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五縣,府治設在 蘇州。從此,蘇州又稱為平江城。元朝改平江府為平江路。明初改平江路為平江府,領太倉州和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嘉定、崇明七縣。應天巡撫也駐在蘇州。清代沿稱蘇州府。雍正年間,分割長洲地置元和縣、崑山地置新陽縣、長熟地置昭文縣、吳江地置震澤縣、吳江 東山等地置太湖

同廳。時,蘇州是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駐所。太平天國進駐蘇州,建立蘇福省,蘇州為蘇福省的首府,以後恢復甦州府。民國成立,廢蘇州府,長洲、元和兩縣並入吳縣,蘇州則為吳縣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鄉分治,建立蘇州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實行市帶縣的行政體制,蘇州市和蘇州地區合並。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一古城。她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秀美如畫的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的蘇州園林和其他大量的自然景觀和歷史古跡。蘇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逾4200年,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典型的園林城市。一般認為,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已歷經2500多年的滄桑。蘇州也是中國最精緻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
蘇州風俗除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外,還有軋神仙,冬至,石湖串月.正月初一.歲朝,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開門炮仗,象徵"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團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長幼依此而拜,叫"拜喜神"之後,依此向尊長叩頭拜年,尊長帶幼輩向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餅,湯團,圓子,"高興團圓"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兒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財神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財神,初五起,多數商店開門營業.
十五元宵節,鬧花燈.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穀雨三朝看牡丹",清明"山塘看會",四月十四"軋神仙",
五月端午"龍舟競渡",六月廿四"賞荷觀蓮",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廟會",八月"山塘燈船";石湖串月""虎丘聽歌",九月"陽山關日出",十月"看元祀會"等等

❼ 蘇州歷史上被稱為什麼

蘇州春秋時代建城,是吳國的政治中心

春秋至戰國時代之間,越國統一江南,為越國首都

秦代為東南第一大城

西漢武帝時為江南政治、經濟中心,司馬遷稱之為「江東一都會」(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東漢時地位被揚州取代,但也是東南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三國時代為東吳管轄下的大城,東吳遷都建業之前的舊都

西晉時代地位不如建業和揚州,但也保持了一貫的經濟強勢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代,揚州及其強盛,使得蘇州失色不少

隋代,蘇州被稱為三吳都會

唐朝,778年,蘇州人口數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江南雄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

五代十國蘇州隸屬吳越國,經濟持續發展,但是同時代揚州依然強盛,杭州也因為是吳越國首都而嶄露頭角

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陸游稱「蘇常(州)熟,天下足」(陸游《奔牛水閘記》),宋人進而美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蘇州則「風物雄麗為東南冠」。南宋時代杭州成為首都躍居全國第一州,名貫東南,但是蘇州依舊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
元朝的蘇州,被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稱為東方威尼斯,威尼斯是當時歐洲中部的一個強大的國家,海壟斷地中海,馬可波羅把蘇州稱為他國家的首都,可見蘇州的發達

明代,蘇州的經濟和文化雙向繁榮,經濟方面成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方面更是達到巔峰,出了無數的才子狀元,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

清代的蘇州經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成為「衣被天下」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 ,是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只因為不是首都而排在北京之後名列全國第二,是當時東半球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

❽ 蘇州歷史

蘇州古時稱吳。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已歷經2500多年的滄桑。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歷史上,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傳統文化發達、園林風景秀美的城市,被譽為"人間天堂"。

蘇州,位於江蘇省南部,大運河流貫境內,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盪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勝概。

春秋時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築闔閭城,以為國都,是為蘇州建城之始。秦漢為會稽郡治所,因原為吳地,故名吳縣。秦末項梁、項籍在此起義反秦,蓋當時江南風俗頗尚武勇,與後世絕異。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東岸地)為吳郡,以吳為治所。漢末孫策、孫權初據江東,亦以吳為駐地,後乃移治京(今鎮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孫吳東晉南朝時,與吳興、會稽(一說為丹陽)合稱「三吳」,為東南富饒之區。梁末改吳郡為吳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吳州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大業時仍為吳州,又改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為蘇州。州(郡)名稱雖幾經變更,治所則均在吳。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縣,自此一城遂有兩縣。唐代後期,吳中人口增加,經濟文化都有明顯發展,名詩人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都擔任過蘇州刺史。

唐末蘇州曾遭嚴重兵禍。光啟二年(886年),牙將張雄襲踞吳城,次年被逐走。龍紀元年(889年),錢謬取蘇州。次年,即大順元年,楊行密取蘇州於錢氏,不久又為孫儒奪去。孫儒軍從河南流竄長江南北,到處焚殺,極富破壞性。大順二年,孫儒焚城而去,錢繆收復甦州。乾寧三年(896年),楊行密軍再奪蘇州。錢氏大舉反攻,於乾寧五年奪回蘇州。此十餘年間,吳城八次易手,遭禍甚酷。

後梁開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楊氏部將周本圍蘇州七個月而去。此後吳與吳越休戰,江南戰禍始歇。吳越自動納土於宋,事在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與周本圍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間,吳中承平,錢氏於太湖旁置「撩淺軍」,專事興水利、防水害,農業常獲豐收。錢謬之子元瓊在蘇州造金谷園,即環秀山莊前身。著名的虎丘山雲岩寺塔亦建於錢氏統治時的後周顯德元年(954年)。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以吳、長洲二縣為治所。徽宗用朱勵興「花石綱」,蘇州頗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顏宗弼軍陷平江,擄掠焚城,是為五代初年以後蘇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禍,破壞極為嚴重。

南宋立國江南,將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吳中。名將韓世忠的住宅即舊為北宋詩人蘇舜欽所有的滄浪亭,韓氏夫婦身後亦埋骨於靈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與石湖,史正志之與石卷堂,均為著例。經濟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礎上,續有發展。范成大著《吳郡志》,謂:「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蓋南宋之時,蘇杭富庶實甲於天下。

元改平江府為平江路。元末,張士誠取平江,改稱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軍破蘇州,攻圍近一年,戰禍亦復不輕。明初,太祖恨吳人附張氏,賦稅特重,並多次迫遷富民赴臨濠(鳳陽)。宣德年間,周忱、況鍾屢請減免,戶部均不肯執行。正統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吳縣、長洲為蘇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復分長洲縣設元和縣,自此一城遂有三縣。辛亥革命後,並三縣為一,只設吳縣。解放後為蘇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糧為命脈,蘇州所供,冠於各地。文化尤稱發達,前後曾出進士二千四百人、狀元三十六人。自北宋范仲淹以來,名賢輩出,而尤盛於文藝。明代繪畫有吳門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晚明清初評點小說蔚成風氣,評《三國演義》的毛宗崗為長洲人,評《水滸》的金聖嘆為吳縣人。

蘇州園林甲於天下。今之所存多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遠流長如滄浪亭、環秀山莊等,亦經明清兩代增修,余若拙政園、留園、藝圃、怡園、西園等,均明清名園,為國家瑰寶。

❾ 蘇州歷史是什麼

蘇州位於江蘇省的東南部,北依長江,西濱太湖,南接浙江省,東連上海市。京滬鐵路在城市北部通過。大運河由無錫北來,經城市西部 和南部流入浙江省。
蘇州遠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聚居。據傳說夏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蘇州境屬古楊州。商末周初這里是吳國所在地、蘇州市滄稱吳, 即由此而來。春秋時蘇州是吳國的都城。當時吳國大將吳子胥得到吳王同意後在蘇州建城牆,還挖了運河作為護城河,來堅守蘇州城。吳國於周元王三年(前473),並歸越國,後又並於楚。秦和西漢置會稽郡,吳縣為會稽郡首邑。東漢時置吳郡。三國孫吳曾一度建都於此。東晉、南朝宋、齊置午郡,梁、陳置吳州。
隋廢吳郡,並改吳州為蘇州(以姑蘇山得名),這是蘇州得名的開始。在唐代,蘇州、吳郡兩名相同。唐天通元年(696),析吳縣另置長洲縣,兩縣同治於蘇州。五代時,一度叫吳洲,後為吳越國錢寥據地,宋升蘇州為平江府,轄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五縣,府治設在 蘇州。從此,蘇州又稱為平江城。元朝改平江府為平江路。明初改平江路為平江府,領太倉州和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嘉定、崇明七縣。應天巡撫也駐在蘇州。清代沿稱蘇州府。雍正年間,分割長洲地置元和縣、崑山地置新陽縣、長熟地置昭文縣、吳江地置震澤縣、吳江東山等地置太湖同廳。時,蘇州是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駐所。太平天國進駐蘇州,建立蘇福省,蘇州為蘇福省的首府,以後恢復甦州府。民國成立,廢蘇州府,長洲、元和兩縣並入吳縣,蘇州則為吳縣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鄉分治,建立蘇州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實行市帶縣的行政體制,蘇州市和蘇州地區合並。

❿ 蘇州的歷史

蘇州,古稱吳、吳都、吳中、東吳、吳門,現簡稱蘇。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也是4個中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蘇州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

閱讀全文

與蘇州的歷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