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會計中,歷史成本和重置成本是很什麼意思
會計中歷史成本是指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算。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算。
會計中的重置成本是指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的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算。負債按照償付該項負債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算。
除這兩種會計計量屬性,還有:
1、可變現值
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算。
2、現值
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算。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算。
3、公允價值
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算。
2. 什麼是歷史成本
又稱原始成本或實際成本,是指以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成本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
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會計成本(accounting cost)
會計成本=賬戶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資產,已消耗=產生收入(費用)+不產生收入(損失)
(2)什麼叫歷史成本擴展閱讀:
歷史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
原始成本會計模式以原始成本為計量屬性,並將原始成本視為會計要素確認、計量和報告的一般原則。在這種會計模式下,一切經濟業務和事項,一律以原始成本為入賬標准。
各類資產都按原始成本轉銷。各類權益都以業務發生時實際收到的或承諾支付的貨幣數量計價。產品成本也按原始成本計算。這樣,就把整個會計建立在原始成本基礎之上。
計量屬性的優缺點
原始成本計量屬性的主要優點是:
(1)原始成本是在市場上通過正常的交易客觀的確定下來的,而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
(2)原始成本可以驗證。
(3)原始成本較近似於購置資產時的資產價值。
(4)原始成本數據易於取得,並且與收益計量上的實現概念相一致。
原始成本計量屬性的缺點主要有:
(1)由於資產的價值經常發生變動,經過較長時期以後,原始成本作為企業可用資財的計量屬性就缺乏重大意義。
(2)原始成本不能使利得和損失的實際發生期間有可能得到確認。
(3)由於資產的價值自始自終在變動,不同時期取得資產的成本在資產負債表早加在一起,缺乏可解釋性。
3. 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有什麼區別
1、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又稱為實際成本,是指為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實際支付的現金或其他等價物。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金額。
3、可變現凈值
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預計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凈值。
4、現值
現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後的價值,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一種計量屬性。
5、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
4. 請通俗簡單舉例的講下什麼是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是指亦稱原始成本,資產在其取得時為它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例如一個企業三年前購置了一台電腦價值五千元,入賬時以五千元計算,則這五千元就是這台電腦的歷史成本。
5. 我想知道歷史成本是什麼意思呢
歷史成本又稱原始成本或實際成本,是指以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成本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
順便說說其他有關的概念
重置成本,是指企業重新取得與其所擁有的某項資產相同或與其功能相當的資產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
可變現凈值是指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價值。
公允價值亦稱公允市價、公允價格,是指熟悉情況的買賣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所確定的價格,或無關聯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一項資產可以被買賣的成交價格。
現值,也稱在用價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後的價值。
6. 歷史成本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歷史成本,什麼是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就是實際成本,是指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採用歷史成本計量時,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時所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為保持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財務部門業績,要求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口徑一致,包括買價、運雜費和相關的稅金等。
(6)什麼叫歷史成本擴展閱讀
實際成本概念主要是針對產品或勞務而言的,但實務中也包括原材料采購的實際成本和銷售實際成本等,所以實際成本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是指實際發生的耗費代價,相對於估計成本而言,實際成本是指已經發生,可以明確確認和計量的成本。
將企業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定額成本或上期成本及同行業成本等進行比較,便可以進行成本的分析和考核,了解成本定額和計劃的完成情況,掌握成本變化的特徵和發展趨勢,揭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便於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
7. 什麼叫歷史成本與重置成本,二者區別是什麼
歷史成本歷史成本又稱實際成本,是指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
採用歷史成本計量時,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時所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債務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舉例:我今天購買一台設備價值10萬元,那麼任何時候無論誰問我這台設備多少錢,我都會回答:10萬。即使市場上同樣的一台設備降價到1萬或者升價到100萬,我的這台就是10萬。這就是歷史成本。
我認為歷史成本就是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真實代價,日後無論同類產品的市場價格如何變動,我們如果要按照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來計量的話,他的成本永遠就是當初買回來所付出的代價。簡單點說歷史成本這個計量屬性就是「買價」。那麼我們推斷,在實務中購買資產時使用歷史成本入賬是最恰當的。重置成本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金額。
採用重置成本計量時,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的償付該項負債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舉例:公司盤點,發現盤盈一台全新的設備,而這台設備沒有任何憑證依據可以證明其購入時的價值,也無法查明盤盈的原因,我通過在市場詢價發現同樣型號的全新設備需要5萬元,那麼我就可以以5萬元的價格作為這台設備的重置成本入賬了。有沒有發現,例子中我強調了「沒有任何憑證依據可以證明其購入時的價值,也無法查明盤盈的原因」。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認為重置成本,關鍵應該在於「重置」二字,之所以要重置,是因為無法得到最准確的「歷史成本」,所以我們必須以現時最接近實際的市場價作為成本重置其當前無法確定的成本。
簡單點說重置成本就是「市場價」。那麼我們同樣可以推斷,在實務中假如出現資產的盤盈盤虧,在無法確定其准確的「歷史成本時」就可以選擇重置成本來作為入賬依據了。可變現凈值可變現凈值,是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銷售所必須的預計稅金、費用後的凈值。採用可變現凈值計量時,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量。舉例:我有100台電視,賬面核算出的價值為100萬元,但是由於經濟蕭條,現在這批電視市場價可能只能達到90萬元,而且銷售這批電視我可能還需要承擔5萬元的相關稅費(不含增值稅)和1萬元的銷售費用,那實際上這批電視可變現的凈值就是90-5-1=84萬元了。我覺得可變現凈值其實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大家有沒有一個疑惑,它和重置成本一樣,既然都是拿了當前市場價格來作為參考,為什麼又另外開辟一個新的計量屬性呢?關鍵在於「可變現」,企業什麼東西都可以變現。但是在日常經營中,存貨以及物料等經常性周轉且的與經營息息相關的資產。簡單點說可變現凈值就是「某樣資產市場價值或者說是估量的價值-銷售時產生的費用-相關稅金後剩下的部分」。
8. 歷史成本是什麼意思
歷史成本亦稱原始成本。資產在其取得時為它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負債在正常經營活動中為交換而收到的或為償付將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 資產一般一開始都是根據取得時的交換價格入賬的,所以資產的原始成本一般指取得成本,就是取得一項資產並使其適合於它的預期用途所支付的交換價格的總額。這項總額或其未攤銷額列示在財務報表中。
9. 歷史成本指的是什麼
歷史成本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歷史成本一般又叫會計成本。
會計成本=賬戶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資產,已消耗=產生收入(費用)+不產生收入(損失)
10. 什麼是會計的歷史成本
會計的歷史成本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實際發生的一切成本,就是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及其他等價物。包括工資、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費用、折舊等。
歷史成本計量是指按照資產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其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的償還負債與其需要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歷史成本原則要求對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
應當基於經濟業務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
而不考慮隨後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按照歷史成本原則進行核算,
有助於各項資產、負債項目確認、計量結果的檢查與控制;同時按照歷史成本核算,
也使收入與費用的配合建立在實際交易的基礎上,
能夠促使會計核算與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歷史成本計量特點:
1.面向過去的確認基礎
歷史成本會計的最大特點是面向過去從確認的基礎看,
歷史成本會計是建立在過去已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基礎上的。不論權責發生制還是收付實現制,
都是針對已發生的過去交易而言的。前者指因過去交易而引起的權利和義務;後者指因過去交易而引起的現金收付。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建立在已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的基礎上。
2.按歷史成本計量
這是歷史成本會計的根本所在。資產、負債、費用按歷史成本計量,
提供的是面向過去的歷史信息,
與現實情況相關性不足。
3.遵循實現和配比原則決定收益
復式簿記產生以來,
通過成本與收入進行配比來確定收益,
一直是會計的主要特徵,
並構成整個會計體系的核心和靈魂。
4.會計信息可靠性較強,
相關性不足
歷史成本會計是相對可靠的,
因為一項資產或負債的成本通常是客觀的,
與其他計量屬性的計算相比,
較少估計和偏見。
但歷史成本不隨著市場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所以,
與市場價值缺乏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