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怎麼做歷史

怎麼做歷史

發布時間:2022-05-17 08:59:29

❶ 學好歷史要怎麼做(我是文科生對歷史沒有很多興趣)

以前歷史老師教的是分3步,泛讀,粗讀,精讀,首先大概看一遍書,對書的整體輪廓有個大體印象,然後根據年代來理清思路,了解一個朝代的始末興衰及重要事件和影響,最後自己給出重點,認真的去讀.每天都認真的去看1個朝代,晚上睡覺前在腦中回想白天看過的內容,一定要逐字逐句的想,這樣可以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方便第2天的補充,而且經過這樣思考的東西不容易忘記,這樣可以為其他科目爭取時間,還可以查缺補漏.

❷ 怎樣做歷史選擇和材料題

怎樣做歷史選擇題?
「得選擇題者,得歷史高考的天下」
一、審題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 題干要三看: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關鍵詞語,有沒有專有名詞、歷史概念。明確內涵外延。
2.被選項要三思:認真思考每一個被選項:是否符合歷史史實、時代特徵;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二、解題方法
1.篩選法:根據審題,搞清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
直到找到正確選項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確定正確選項或對考察的知識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可以用此法逐一
排除不正確的,縮小選擇范圍,從而確定正確選項。
3.簡化法:為了增加難度,有一些題目的中心詞或限制詞有意擴充、復雜化,使學生在
答題時要繞幾個彎。這時,我們就需要將復雜的題目簡化,可以像做語文一樣,劃
出題目的主、謂、賓,依據這些關鍵詞來分析被選項。
4.替換法:有的題干中的詞是我們平時沒有考慮過的,一時不好想,可以找一個接近的
詞替換一下,便於思考,如「功績」可換成「積極作用」,「重大舉措」可換成「重
大措施」。
5.直接聯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憶課本有關內容,尤其是通過聯想分辨時空方面或邏
輯方面最直接的內容。
6.作記號法:題目常出現的詞有「最┄、特點是、含義是、原因是、變化有、影響有、」
等等。做題時要將這些詞作一個記號,提醒思考時注意審題的方向。
7、題干還原法。題干內容和答案之間必有嚴密的邏輯聯系。解題時首先把題意明顯不
符的項目剔除,然後把其他各項納入題干之中,進行還原思考。
8.猜測法:如果對各選項認識不清,無法確定正確選項的情況下,可用猜測法。猜測
時有以下規律:①一般情況下,選項如超出課本知識范圍或超出大綱范圍,則為錯
誤;②選項不屬於歷史知識則不選;③選項內容是課本上的細枝末節,正確的可能
性小;④選擇句子最長的選項;⑤在所有選擇題基本答完的情況下,如有個別題無
法確定答案,則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題目中ABCD的出現概率,將出現概率較小的字
母選中。
▲珍惜第一印象: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選擇題越改越錯,所以,沒有完全的把握,一
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選擇。
三、做錯選擇題的「十種表現」
1.忽視題干所給時間(時期)匆忙答題。
2.概念的理解不透徹,深層的含義思維不到位
3.歷史基本史實掌握不牢固
4.歷史的階段特徵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歷史與地理的結合缺乏空間思考
6.比較和遷移歷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放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分析能力欠缺
8.歷史事件因果關系與結果混淆
9.不能准確區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題干中的關鍵詞語
▲何處容易設置陷阱:
(1)材料太長,觀點隱藏在後半部分:完整閱讀
例1、19世紀晚期一西方報紙稱「甲午以後,中國有三黨:守舊黨……意在保現存之局面;中立黨……意在保國以變法;維新黨……意以作亂為自振之機」。文中的中立黨和維新黨分別是指
A.頑固派和洋務派 B.洋務派和維新派 C.洋務派和革命派 D.維新派和革命派
(2)設問為否定式:標記設問關鍵詞
(3)相似題:見到似曾做過的題不要興奮浮躁,應該一喜即冷靜,審題看條件及要求,
選項認真判斷。
(4)常見的名詞在材料中有特定含義

❸ 歷史怎麼做

一、審題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 題干要三看: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關鍵詞語,有沒有專有名詞、歷史概念。明確內涵外延。
2.被選項要三思:認真思考每一個被選項:是否符合歷史史實、時代特徵;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二、解題方法
1.篩選法:根據審題,搞清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直到找到正確選項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確定正確選項或對考察的知識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確的,縮小選擇范圍,從而確定正確選項。
3.簡化法:將復雜的題目簡化,可以像做語文一樣,劃出題目的主、謂、賓,依據這些關鍵詞來分析被選項。
4.替換法:有的題干中的詞是我們平時沒有考慮過的,一時不好想,可以找一個接近的詞替換一下,便於思考,如「功績」可換成「積極作用」,「重大舉措」可換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聯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憶課本有關內容,尤其是通過聯想分辨時空方面或邏輯方面最直接的內容。
6.作記號法:題目常出現的詞有「最┄、特點是、含義是、原因是、變化有、影響有、」等等。做題時要將這些詞作一個記號,提醒思考時注意審題的方向。
7、題干還原法。題干內容和答案之間必有嚴密的邏輯聯系。解題時首先把題意明顯不符的項目剔除,然後把其他各項納入題干之中,進行還原思考。
8.猜測法:如果對各選項認識不清,無法確定正確選項的情況下,可用猜測法。猜測時有以下規律:①一般情況下,選項如超出課本知識范圍或超出大綱范圍,則為錯誤;②選項不屬於歷史知識則不選;③選項內容是課本上的細枝末節,正確的可能性小;④選擇句子最長的選項;⑤在所有選擇題基本答完的情況下,如有個別題無法確定答案,則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題目中ABCD的出現概率,將出現概率較小的字母選中。
▲珍惜第一印象: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選擇題越改越錯,所以,沒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選擇。
三、各種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
1、因果關系型選擇題
(1)兩種表現形式:一是題干列出了某一歷史結果,備選項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原因是」「目的」「是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時又多進行細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歷史原因」「主觀原因」等。另一種是題干列出的是歷史原因,備選項列出的是結果,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影響」「結果」等。
(2)
審題方法:
一是要正確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
如原因方面要區別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
直接原因及間接原因、
歷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歷史事件
之間的內在聯系,
全面分析和把握影響歷史發展的各種因素。
三是在做題時要准確把握題干
與備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弄清二者之間誰是因誰是果。
(3)解答方法:
①採取時間順序的方法判斷因果關系,時間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運用基本理論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那麼客觀存在就是因,主觀意識是果。
③類似的還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同學們利用這些基本理論就比較容易作出判斷。
▲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諸多原因中起關健作用、決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質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產力、經濟基礎、社會存在、階級本質、客觀規律或是事物的內因等。
▲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發展變化的各種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原因。而在人為和自然因素、內因和外因中,人為因素和內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與根本原因並列於題中。另,命題中「最主要的原因」實踐中等同於「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近期表面現象,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節。一般是分析出時間關系或邏輯關繫上最為接近的因素。
▲主觀原因:是指在歷史事物的諸原因中,與事件中我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
▲客觀原因:是指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主要目的」「根本目的」:「主要目的」是指當事者想要達到的各種境地和希望實現的各種結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當事者從其階級本性(立場)、階層(集團)利益、民族利益或所處的歷史環境等方面出發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解答這類選擇題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正確理解它們各自的含義。
2、組合型選擇題
(1)特點:①是多項選擇題的變形,考查角度有兩種,一是將同一歷史時期或同一歷史事件影響下的知識進行歸類組合;二是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知識進行歸類。②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表述關系的題干;根據題干要求列出三組或三組以上的事件或現象,並以數字序號列出;根據這些數字組合成的備選項。③有些組合型選擇題還要求將有關事件或現象按照一定的關系(時間、區位、邏輯關系等)進行排序。
(2)解法:①篩選法:篩選法又分為肯定篩選法和否定篩選法,肯定篩選法是先根據試題要求分析各個選項,確定一個正確的選項,這樣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選項的組合,然後一一篩選,最後得出正確答案。否定篩選法又稱排除法,即確定一個或兩個不符合題意的選項,排除包含這些選項的組合,得出正確答案。②「首位判斷法」,即找出發生最早的一件史實。③「尾端判斷法」,即找出發生最後的一件史實。④「首尾兩端結合判斷法」。⑤「先兩頭,後中間」的判斷法等。

3、否定型選擇題
(1)特點:否定型選擇題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也稱逆向選擇題。
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錯誤的」「無關的」「不屬於」等。

(2)解法:在做此類題時,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概念,要注意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主要做題方法有:①排除法,通過排除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②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後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③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直接確定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4、材料型選擇題(所選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確的反映材料原則。)
(1)特點:有兩種形式,一是在選擇題的題幹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據材料創設新情境,並根據材料設置備選項。二是題干中沒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要求同學們根據材料內容與題干要求對比進行選擇。材料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歷史文獻、考古報告、文學作品等;另一類是圖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種地圖、圖畫、照片、統計圖表等。
(2)解法:①認真閱讀材料是做好材料題的基礎,在閱讀時要根據題意抓住關鍵詞語,提取有效信息,排除無效信息。②是聯系教材及相關歷史知識,進行知識遷移。同學們在讀懂材料後,要找准切入點,將材料反映的內容同相關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知識轉化要准確、到位、客觀。③是要對材料來源及作者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來源及作者分析其對材料反映的史實的態度,這樣才能准確地做出判斷。

(3)圖表型選擇題解法:解題時,先分析圖表信息,將其轉化為文字,然後再回歸課本,尋求正確答案。該題型通常採用排除法。總之,要將教材、圖片、選項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5、概念闡述型
(1)特點:兩種形式,一在「題干」中提出歷史概念,在選項中表述對概念的闡釋;二是在「題干」中進行闡釋,在選項中列出相關概念。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實質、含義、目的、標志、特點、表現、反映、性質」等。
(2)解法:關鍵在於平時要正確把握和理解相關歷史概念的實質和內涵。
6、比較異同型

(1)特點: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相同」、「不同」、「新特點」、「新變化」、「繼承了┄」、「發展了┄」等。有些選擇題要求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所給選項是通過比較得出的結論。有的題目沒有明確要求比較,但作出正確判斷需要以比較為基礎。
(2)解題方法:一、比較型選擇題涉及到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現象,所以在做題時要對各個事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二、同學們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確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將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培養自己的分析比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題時要找准比較角度,結合史實分析其共同點和不同點。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7、程度型選擇題
(1)特點:程度型選擇題中的四個備選項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題干要求的標准,但這些備選擇的內容與題干要求的標准之間,「不同於一般選擇題的正、誤關系」,而是一種「質、量關系,或者說是程度關系」。 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
其他技巧:①根本原因經濟上找,最好能跟生產、生產力直接掛鉤。②不破不立,影響一定要找「立」,比如建立了,奠定了,走上了,開辟了……③不選明顯的錯誤④所選項不能被其他三項解釋⑤舉一反N
專題二 怎樣做歷史材料題?
一、基本結構:一般由材料和問題組成
1、材料:涉及歷史知識或熱點知識的文字材料或圖表材料
2、問題:主要有五大類①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②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③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④對比兩則(或兩則以上)材料說明、指出異同點(或各自特點)…… ⑤簡述……的啟示 二、答案類型
1、據答案來源分:①來源於材料的答案:指從指定材料中概括、歸納或摘錄的答案;②來源於課本的答案:指出自課本的原話、某種觀點、認識或看法等;來源於自己組織的答案:多指根據相關歷史知識自己歸納答案。
2、按答案內容分:①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來源於課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和部分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②開放性答案:指來源於自己組織的答案。如:啟示題和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題。 三、解題步驟
第一步審題:時間、范圍、答題角度及方法 第二步閱讀材料信息,對應教材知識 第三步整合教材知識和材料信息
第四步依據題干設問要求作答,注意表達時使用關鍵詞、套話、歷史專有名詞等。 四、解題技巧
1、解題過程應把握好4個環節:讀(審題)、找(相關信息)、接(嫁接)、答(組織答案) (1)、讀(審題):審題分兩步:第一步是看材料設置的問題是什麼,審問題要注意3個方面:首先要審中心詞,即答什麼;其次要審限定詞,主要指時間和空間等限定詞;再次要審分值,正如量體裁衣,我們答題也要根據分值寫要點。第二步是仔細閱讀理解材料。要讀懂材料,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並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事件發生的時間(世紀、年月、朝代等),發生的空間(某大洲、國家、地區、流域、城市等),事件所包含的層次、觀點,揭示的規律等,以及暗含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 (2)、找(相關信息):找相關信息是解題的關鍵。 如何解讀材料信息:
文字型材料: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處、人物、言論、所處時代等;材料分層、概括層意 地圖型材料:看圖例、地圖反映的時間、事件、體現的方面。根據地圖名稱,地圖圖示和地圖隱含信息判斷地圖是什麼時期或者朝代的、什麼國家或者地區,尋找地圖關鍵地點,分析地圖上地點的分布特點,聯系所學知識解答(分布特點及其原因)。 表格型材料:縱看、橫看,比較特殊點,找到發展趨勢。表格注意橫縱欄間的數據大小變化,餅狀圖注意各項數據的比例關系,柱狀圖注意相互間數據的高低變化,曲線圖注意與時間聯系反映的高低起伏。
歷史圖片類:人物圖、文物圖等等,關鍵圖上方或者下方的注釋文字、判斷圖中涉及的朝代、時期特徵,聯系相關課本知識根據設問要求解答(狀況及其原因等)。 (3)、接(嫁接):嫁接是解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嫁接主要指根據問題把材料中涉及的歷史知識和課本的相關歷史知識有機聯系起來,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歷史知識還原或定位到課本中去。 (4)、答(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是解題的歸宿或落腳點。 2、組織答案的的基本要求

- 6 - ①審准設問。在設問中,往往有限制性詞語對問題回答作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據材料……」、「評價材料的觀點」、「比較材料」等。

②解答要完整而有層次。解答的完整和層次性,直接影響得分。
③答題要簡明。答題時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條理清楚,問什麼答什麼,不可啰里啰唆,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語言要規范,准確使用「歷史語言」,不濫用文學語言。 ④注意分值。每個設問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詳盡回答;分值小,則要簡答。 另外,表述成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可把分值作為確定答案的參考。分多多寫,分少少寫。一般每點2-3分。 二、語言要精練准確,邏輯嚴密,高度概括,不必展開敘述。 三、運用辨證的觀點,保證答案全面具體,防止片面性。 【注】:啟示類題目
從相關歷史中得出經驗教訓、啟示、認識是重要的學科能力之一,也是非常常見的題型。「啟示」一般由「經驗教訓」而來。在答題時依據自己的理解將教材與材料中涉及這一歷史問題的相關因素,分為「好」「壞」兩個方面。「好」的即是經驗,「壞」就是教訓。

附:

歷史「公式」答題模式: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時間計算:
1、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是中考的常見題型,年代的換演算法也很簡便:公元紀年與民國紀年差值為1911年,公元紀年=民國紀年+1911年,民國紀年=公元紀年—1911年。 2、判定某一年在哪個世紀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如果這個年份是兩位數(即在1到99年間),那麼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三位數(即在100到999年之間),那麼把這一年的第一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這一年所在的世紀。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數為6,6+1=7,所以這一年是在公元7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四位數(即在1000以 上),那麼就以這一年的前兩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紀了。如1840年,前兩位數為18,18+1=19,所以這一年在公元19世紀內。
3、公歷的一個世紀中,又分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末期),或前半期、後半期等。早期一般是一個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一個世紀的中間50年,晚期指一個世紀的後20年,前半期和後半期是指一個世紀的前50年和後50年。 從理論上講,每一個世紀分為幾個年代,每一個年代為10年。但習慣上人們並不具體稱每個世紀的前20年(公元後的第一個世紀為19年)為某年代,而是籠統的稱之為某世紀初,把以後的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這樣每個世紀實際上只有8個年代。 4、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演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

❹ 想要學好歷史、該怎樣做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❺ 怎樣做「歷史研究」

表面看來,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或哲學研究比歷史研究更能顯示其現實意義。不過,歷史研究依然有其獨特的魅力。與哲學研究相比,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哲學研究止於思辨和教訓,容易「徒託空言」,而歷史研究因其敘述歷史事實而更容易顯示出「深切著明」的效應。[1]與調查研究或實驗研究相比,歷史研究的魅力在於:歷史研究所面對的研究對象是比較穩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實驗研究那樣容易受無關因素的干擾,也不像調查研究那樣因缺乏資料而無話可說。而且,從歷史研究的視角來看,「現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不見得調查研究的對象就是現實的而歷史研究的對象就一定是「過去」的。相反,一切「現代」都正在成為過去,而一切歷史都可以理解為當代史。
從研究的主題來看,歷史研究可分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實踐史)和學術史研究三種。而從研究的方法來看,歷史研究可分為歷史的考證研究、歷史的敘事研究和歷史的解釋研究。
歷史的考證研究和歷史的敘事研究其實就是歷史的調查研究,可統稱為歷史的實證研究。一般意義上的調查是對「當下的事件」的調查,而歷史的考證研究和歷史的敘事研究是對「過去的事件」的調查。
歷史的解釋研究在面對歷史事實(主要是歷史文獻)時,它更多地依賴於研究者個人的判斷及其所選擇的視角。不同的研究者總是能夠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不同的解釋,這使解釋研究不可能像其他實證研究如調查研究、實驗研究那樣顯示出「毋庸置疑」的客觀性。但是,歷史的解釋研究在提出解釋時仍然重視解釋的理由和證據,以便使自己的解釋令人信服。就此而言,歷史的解釋研究也有某種實證研究的含量而並非任意、任性地隨意發揮。

通過本章的學習,你將能夠

●了解歷史的考證研究的三個主要途徑;
●掌握歷史的發生學研究的三個主要途徑;
●學會使用歷史的話語分析法,掌握歷史的話語分析的三個主要方法;
●學會使用歷史人類學研究法;
●理解傳統的解釋學研究與隱微解釋學研究的主要差異;
●理解歷史的述評研究的技巧及容易出現的問題;
●掌握必要的翻譯技巧;
●掌握隱微解釋學研究的三個技巧並理解「解釋學的三個自信」;
●學會歷史的比較研究。
中外歷史研究幾乎都有重視史料考證的傳統。中國有「乾嘉學派」,西方有「蘭克學派」。中國史學界在18世紀已經興起「考證」之風。乾隆、嘉慶兩朝,迄於道光中葉的百餘年間,朴實的經史考證成為學術主流,時人「皆以考博為事,無復有潛心理學者」,形成「乾嘉學派」(也稱為「考據學派」)。[2]「清代是校勘碩果累累,校勘學獨立形成的時期。」[3]當時出現一大批從事校勘、版本、目錄研究學者。[4]發展至戴震(1724~1777)、章學誠(1738~1801)等人那裡,「乾嘉學派遂臻於鼎盛」。
西方史學界重視史料考證的傳統並非始於德國史學家蘭克(L. Ranke,1795~1886),但蘭克為這個傳統制定了嚴格的考訂與批判的方法,並發展成一個學派。「蘭克學派」的主要貢獻並不在於它倡導「史學即史料學」的實證主義史學,因為,「蘭克本人既沒有說過此話,他的著作也絕非史料的編排」。相反,蘭克本人一直相信「歷史背後的精神力量」,他甚至會在其著作中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評論。他的著作隱含了他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傾向。「蘭克學派」也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只追求「如是直言」而不重視寫作的藝術。相反,「他的史筆,從容流暢,且有音樂節奏,……他從不諱言史家需要藝術天才和造詣,他一直認為大氣磅礴的敘事,仍是史家的重要任務。他的書不僅僅為專家而寫,也可供非專業者閱讀。」[5]蘭克學派的真正貢獻在於:它不僅收集和利用檔案資料,而且辨別檔案文獻的真偽,強調在引用史料之前,必須進行嚴格的史料辨偽或史料批判。1886年蘭克去世,3年後德國史學家伯倫漢(E. Bernheim,1850~1942,蘭克的再傳弟子)總結蘭克的史料辨偽方法,出版《史學方法論》。蘭克學派所強調的史料辨偽對後來的史學發生了持久的影響。即便後來出現的以法國「年鑒學派」為代表的「新史學」對蘭克學派提出批判[6],但是,年鑒學派或新史學也依然重視考據。其差異只在於,年鑒學派或新史學更重視社會經濟史、文化史而不贊成蘭克學派只強調政治史以及相關的宗教史和外交史的研究。[7]
至民國初年,胡適、傅斯年、顧頡剛等人結合中國「乾嘉學派」的傳統和西方蘭克學派的精神而倡導史料的考證與辨偽,一度興起「古史辨派」(也可稱為「古史辨偽」)。[8]考證研究看似與現實無關或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但是,它往往為相關的思想史研究或制度史研究以及哲學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證據。學術研究可以因此而避免以訛傳訛。
史料考證的主要方法是比較。根據比較所採用的材料來看,考證研究可分為校勘法和三重證據法。考據是歷史研究的必要工具,但是,在義理和考據之間,義理優先於考據。

一、校勘法
校勘是尋找適合閱讀的文獻、做注釋或參考文獻以及撰寫文獻綜述的前提條件。與之相關的研究包括版本學研究和目錄學研究。
(一)校勘與校勘學
有關校勘的系統研究,稱為「校勘學」。狹義的校勘就是「用本子互勘」 [9],以便發現同一部書的錯誤、錯漏,然後訂正。也有人認為,校勘學的主要工作有三:「一是發現錯誤,二是改正,三是證明所改不誤。」[10]
校勘既可以作為歷史研究中的輔助方法,也可以作為獨立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領域,獨立的校勘研究似乎並不多見,但在編輯教育著作或引用他人的文獻時,需要基本的校勘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校勘技巧。比如,在編輯和整理杜威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著作時,編者特別強調了「文本的校勘原則和程序」。[11]又如,有研究者對有關拉伊(W. Lay,1862~1926)的「實驗教育學」的相關簡述及其版本做了校勘,發現大量以訛傳訛的錯誤(見案例6-1)[12]。

案例6-1:拉伊和他的實驗教育學

拉伊在1903年出版了他的《實驗教學論》。這本書1905年推出第2版,1910年推出第3版。迄今未見中譯本。他在1908年出版了他的《實驗教育學》,1912年和1918年分別推出第2版和第3版。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中譯本;199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再次出版中譯本。
在我國建國以前,比如,錢歌川的《現代教育學說》正確地指出了拉伊在1903年出版了《實驗教授學》,1908年出版了《實驗教育學》。雷通群在其《西洋教育通史》中說,拉伊於1903年著《實驗教授學》,但未及《實驗教育學》。
然而,如商務印書館1930年出版的《教育大辭書》中的「拉伊」目說,「1903年,發表《實驗教育學》一書」;其「實驗教授學」目,說「實驗教授學之名詞,始於拉伊所著Experimentelle Didaktik(1903)一書」。又如商務印書館1935年出版的《現代西洋教育史》說,在1903年,始才公布他的《實驗教育學》(Experimentelle Didaktik);又提到「《實驗教育學》(Experimentelle didaktik)1912」。把拉伊的兩本書搞成一瓶漿糊了!建國以後、我國一些教育類工具書、教育理論和教育歷史的書籍,搞錯了的確實不少,比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教育實驗學》第2頁,說「另一位德國教育家拉伊1903年寫出了《實驗教育學》一書」。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第259頁,說「拉伊於1903年寫成《實驗教育學》一書」。……之所以如此縷述拉伊的《實驗教學論》和《實驗教育學》兩本著作及其出版年份,是因為感到「以訛傳訛」實在太多了!

(二)校勘學與版本學、目錄學
傳統的校勘學主要是指對古籍的校勘,它與版本學、目錄學相關,三者一起構成「古典文獻學」。[13]版本學側重研究各種版本的源流(發生和傳播)、差異、優劣及其演變規律,並以此為校勘提供基礎;目錄學側重書名、卷數、頁碼、作者、版刻以及索引和提要。[14]而在實際的操作中,校勘學、版本學、目錄學三者往往相互支持、彼此呼應。廣義的校勘學包括了版本學和目錄學。[15]也因此有人統稱之為「目錄版本校勘學」[16]或「版本目錄學」。[17]在版本學、目錄學、校勘學領域卓有成就者,被稱為「版本目錄學家」或「校讎學家」。[18]這樣看來,校勘包括了史料辨偽。[19]中國近代興起的「古史辨偽」,也可以視為廣義的校勘和校勘學的一個部分。[20]
在現代學術研究領域,很少有學者被稱為版本學家、目錄學家或校勘學家,也很少有學者被稱為「版本目錄學家」或「古典文獻學家」。但是,版本學、目錄學和校勘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術一起濃縮為「現代文獻學」或「歷史文獻學」。[21]與之相關的「文獻研究」以及「文獻綜述」成為現代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校勘的時機
並非所有的研究都需要校勘,但是,當研究者遇到以下情境時,則需要做必要的校勘,以免出現學術研究中的「低級錯誤」。
第一,在閱讀文獻時,需要在不同版本之間做出選擇。如張之洞在《書目答問》的開篇所提示:「諸生好學者來問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讀書不知道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22]一般而言,可以通過考察文獻的目錄、導言、注釋以及參考文獻來對文獻的質量做一個整體的評估。然後,在比較不同版本的基礎上進行選擇。
第二,在引用文獻時,如果同一著作或論文有多種版本,則需要通過校勘的方式選擇高質量的版本。
第三,在引用文獻時,如果發現所引用的文字不順暢,則需要通過校勘的方式確認原文是否准確。
第四,在轉引他人的文獻時,需要確認所轉引的文獻是否准確。比如,在討論柏拉圖的「靈魂馬車」比喻時,不少研究者的引文與注釋出現錯誤[23]:一是引文與原來的譯文不符。二是注釋錯誤,標示的頁碼與原來的譯文不符。[24]又如,Rudck, J.和Hopkins, D.在其主編的Research as a Basis for Teaching: Reading from the work of Lawrence Stenhouse中引用了Stenhouse的What Counts as Research,其注釋所標注的出處是錯誤的。類似的錯誤同時也說明,應該引用原始文獻而不得轉引他人文獻或「文摘」式的文獻,除非研究者經過努力之後實在無法獲得原始文獻才可以採用轉引。如果發現某份文獻與原始文獻擺放在一起可以起到「互文閱讀」的效果,則可以在注釋中同時列出原始文獻和轉引的文獻。這樣做的前提是,需要對轉引的文獻與原始文獻做一些校勘,以便確認轉引的文獻是否准確。
第五,如果同一著作出現多個版本,則需要以校勘的方式確認版本的質量,一般而言,專業出版社的版本比較可信,而商業出版機構出版的作品需要警惕。本領域的學術期刊所發表的文獻比較可信,而沒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所發表的文獻則可能難登「大雅之堂」。若同一文獻出現多種資料集,應盡量使用最早的版本或選編校勘精良的版本。
第六,如果同一著作出現了多種譯本,則需要通過校勘的方式比較譯本的質量以便選擇優質的譯本。
第七,如果同一著作出現了多次修訂版,則盡可能採用最新的版本,不過,也可以通過校勘的方式確認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以便選用合適的版本。
第八,如果引用譯本,則需要對原文與譯文做必要的校勘,以便確認譯文的質量。如果發現譯文的語義不順暢,則立刻進入校勘狀態。

二、兩重證據法
如果把校勘理解為「用本子互勘」,那麼,這種考據的方法仍然是以文本為單一的證據,有人稱之為「以文獻考證文獻」、「以古書論古書」。[25]除了「用本子互勘」這種「單一」證據之外,還有兩重證據法和三重證據法。
兩重證據法主要指王國維所使用的地下的考古材料與地上的古書材料互勘的方法。在王國維看來:「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26]有人稱之為「物質與經籍證成一片」或「地下紙上打成一片」法。[27]
其實,王國維的考證並不止於「兩重證據」,陳寅恪將王國維的治史方法歸納為「三目法」:一是「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相當於王國維本人所說的「兩重證據法」。二是「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是「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28]
不過,有關王國維的「三目法」更適合用來概括陳寅恪本人的治史方法。王國維在史學方法上的突破主要限於兩個方面:一是地下的考古資料與地上的文本資料相互印證,比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二是哲學視角尤其是西方哲學的視角與歷史文本的相互印證,比如用叔本華哲學視角研究《紅樓夢》。但是,王國維本人外語水平有限(僅通曉日語和英語),很難做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真正能夠熟練使用這個方法的正是陳寅恪本人。據說,陳寅恪能熟練使用的外文有十六七種[29],尤其精研「梵語」,這為陳寅恪採用「異族之書」與本國之書相互印證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陳寅恪後來也利用自己的外語優勢更正了王國維書中的某些錯誤。[30]
除了採用「異族之書」與本國之書相互印證之外,陳寅恪還採用了以詩證史的「詩史互證法」。採用此種方法的典型作品是《柳如是別傳》。
如果說王國維的史學方法的兩個特色是考古學與文獻學的互證以及哲學視角與史料的互證,那麼,陳寅恪的史學方法的兩個特色則是「異族之書」與本國之書的互證以及「詩史互證」。

❻ 如何做歷史筆記

筆記有很多種:如課堂筆記(又分要點記錄,課堂隨記),課後整理筆記,課後摘抄筆記等等,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好筆記,可以把零散的知識收起來,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這有利於鞏固消化已學過的知識,並開闊視野,拓展思維,補充教材,突破課堂的局限,更有利以後復習,勤做筆記,做好筆記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途徑,那怎樣做好筆記呢?(一)做好課堂筆記:課堂筆記的內容主要是老師所講解的重難點問題,如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觀點,重要結論,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例,老師板書的知識框架與線索,聽講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難批註等許多內容。決不是記下老師所講的每一句話,在黑板上所寫的每個字,而這樣實際上既無必要,又不可能。由於記筆記不能影響聽課,因此,記課堂筆記時,書寫速度要快,對歷史名詞,概念等盡量簡記,對較長的句子可抓住句子的主幹縮寫或關鍵詞,還可以自己定義一些特殊的簡單的符號來代替文字等,從而節約時間。(二)做好課後整理筆記。課後整理筆記就是把課堂筆記進行整理,可就原筆記基礎上進行補充、修改、完善,也可重新處理,做好課後整理筆記,實際上也是一個再回顧、領悟、鞏固知識的過程,可以收到較好的復習鞏固的效果。(三)做好課後摘抄筆記。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加快,而我們的教材,課堂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因此,同學們應充分利用各種現有資源和手段(圖書館、媒體、網路等),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新的歷史知識。這對我們學習歷史也很重要,開闊我們的視野和知識,培養我們的多向思維,全面分析和看待歷史現象,從而彌補教材與課堂教學的不足。做好課後摘抄筆記,就是把通過各種途徑有針對性地搜集來的信息整理出來,進而進一步理解教材,把握學術觀點與學術動態。 課後如何復習課後復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就如何搞好課後復習提幾點建議:(一)在課堂上沒有弄懂的還未解決的知識盲點,似懂非懂的知識模糊點,課後應及時復習解決,徹底弄懂、懂透。可以去看課本,查資料,尋找一些與之相關的練習題做做,也可以與同學討論或請教老師,尋求解決。(二)課後應及時做好課堂筆記整理,反復研究教材。(三)適當做些歷史練習題以反饋自己對所學知識是否真正掌握,掌握多少,掌握程度,從而做到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四)善於歸納整理歷史知識,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進行。1.宏觀上應把握一個單元(章)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組成,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系,這些重大歷史事件與所處歷史階段的基本特徵又有什麼聯系,下面以第一章為例來說明,第一章共計有七節內容,共敘述了三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鴉片戰爭、第二次鴉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本章標題揭示歷史階段基本特徵: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三個歷史事件之間與本章標題的內在聯系是: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與擴大,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鴉片戰爭加劇了國內業已尖銳的階級矛盾,加速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第二鴉片戰爭結束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又加速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太平天國運動打破列強將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2.中觀上,應把握重大歷史事件的構成要素,即我們對這個歷史事件應了解些什麼,以太平天國為例,我應了解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背景,興起與發展的經過、結果及其原因、教訓、性質,主要歷史功績,特點及其成因等。微觀上,把握重大歷史事件各構成要素的相關知識點,以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為例,我們應掌握以下內容:根本原因:階段矛盾的激化⑴興起的原因 外部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 直接原因:自然災害嚴重

❼ 如何做歷史論述題

步驟一:亮明觀點。用詞一定要確定。比如我認為……正確、我認為……錯誤等。正確、錯誤之後一定要用明確的語句把你的觀點表述清楚。要對材料進行提練概括,盡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關鍵詞可以抄下來)
步驟二:用史實來論證這個觀點。史實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
思路二:內因、外因。
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
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
思路五:以時間為線索選取史實論證。
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寫答案,千萬不能想一句寫一句。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要准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
步驟三:結論。用理論來論證這個觀點或寫總結性語言或評價性升華。(這個結論一定要結合這道題目的內容寫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課所學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課上所學原理為思路、為依據,用歷史的語言來表達。)

❽ 怎麼做 歷史

1、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明朝,1380年廢丞相,設立殿閣大學士。明成祖年間創立內閣制度。1405年——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仁宗宣宗年間,明朝達到鼎盛,史稱仁宣之治。正統14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朝開始衰落,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弔死煤山,明朝滅亡。
清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9年薩爾滸之戰勝利,明朝戰略上轉入守勢。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趕走李自成,清朝入主中原。
2、政治制度:明:廢丞相,權歸六部,設立內閣大學士。成祖時期設立內閣。
清: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負責跪奏筆錄
思想文化:明:八股取士 清:文字獄
3、危害:禁錮了思想,扼殺了人才。許多讀書人為了應試,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鑽研八股,毫不講究實際問題,大都成為皇帝忠實奴僕 ,且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和進步,造成近代思想落後。

4、秦始皇:焚書坑儒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與明清的異同
異:程度不同:明清時期,思想文化專制達到空前高度, 為歷代之最。
同:都是為了鞏固皇權,加強專制統治,在思想上實行文化專制
望採納

❾ 如何做歷史簡答題

歷史簡答題:審清題意,答出要點,有時想不起的話,就根據題意像做政治題一樣答題其實歷史最主要還是背,比如說歷史事件的大概經過、原因、意義之類的最好都要弄清楚;
參考書上對課本上有些沒有詳細說明過的一些事件的補充分析最好也看一下,至少要有個印象;
還有,最好在看書的時候自己把同類歷史事件都作個比較,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比如說可以比較兩個朝代中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的原因的相同點(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生產力的發展、周邊環境的安定、統治者採取了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措施、輕徭薄賦、中外交流的增多之類),或者是兩次變法或改革的相同與不同點之類,這樣可以鍛煉做題的思維,同時加強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考試的時候也經常會出這類要進行比較的題目;
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要清楚,即使有些難記也要盡量記,至少要知道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一道題目做過以後,把你的答案和標准答案對比一下,如果有答不到或是答不全的地方,最好補充上之後再作個標記,復習的時候把錯的地方都重新看一下;

❿ 怎麼做歷史題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要做到真正准確地理解題義,完全按照試題的要求解答問答題,僅僅能把題目的結構弄清,把握住關鍵詞語的含義,從字面上理解了試題,是不能夠完全滿足要求的.只有認識到了命題者的意圖,審題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題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礎知識,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認識?就能夠按照命題者的意圖,順著命題者的思路去解答問題.這樣,考生對問題的解答,就會最大限度地接近試題的"參考答案".
二、找齊材料
在"審清題目"之後,考生的思維應立即轉向對答題所需材料的收集上來.找齊材料是解好問答題的關鍵.只有找齊了材料,才能保證回答問題時不漏要點.換言之,就是不漏得分點.由此我們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答題所需材料搜集的齊全與否,將決定著問答題的最後得分.
"材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與題目有關的基本史實,二是答題所需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認識."收集"當然是指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尋找.
對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過與題目有關的任何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解決時間緊與內容多的矛盾,做到"簡明",對材料的搜尋只能是綱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規范答題的必要條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結構,篩選要點.
完成前面所述兩個步驟以後,考生的主要精力應立即轉到對答案的總體規劃上.設計好先答什麼?後答什麼?答到什麼程度?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試題要求仔細推敲,然後從前面選定的材料中精選出與題目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組成答案要點.
2.研究試題的分值分布,確定答題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分值較高的問項,理所當然是解答的重點.
3.理清試題本身並未明確指出思考方向的問項的解答思路,突破難點.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把握,但它們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原因"、"評價"、"體會"等等.下面探討一下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所涉及的社會團體(或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系.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說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②"評價".一般應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
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
積極方面,通常又稱之為"意義".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一般是一句話)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③"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什麼、想到了什麼?等等).這類問題,考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許多同學在考試時,乾脆放棄這些題目.
其實,這種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們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規律性、本質性的結論.第二,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三,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者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五,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體會"類試題的答案.再加上此類問題的評分標准一般比較寬泛.這類"難題"反倒能夠成為易於得分的題目.
4.打破思維定式,嚴格按照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
引進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改變教材和社會造成的思維定式,是高考檢測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歷史,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命題方式.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的特點,往往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同時,也都有著相當高的難度,是考生易於失分的試題.如:1995年高考第38題第3、4問:"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答案為:"舊中國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而許多考生卻基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勤勞的中國人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的燦爛輝煌文化成就為全世界所注目,我們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維定式,不能客觀地分析中國古代的社會條件,對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視為"奇技淫巧"等現象視而不見.結果他們的思維方向與試題要求南轅北轍,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確定解題思路時,一定不能先回顧以前做過的類似的題目,不能機械照搬教材上相關內容的表述.應是堅定地依照審題的結果,果斷地從教材相應內容中提取與試題有關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維定式的干擾,保證把審題的成果轉化成答題的正確思路.
5.編制提綱.
大家普遍認為,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是,許多考生在應試中為了節省時間,往往省略這一步驟.這主要是由於考試時間緊與試卷題量大的矛盾所致.綜合利弊,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
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
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規范作答
規范作答是解答好問答題的最終保證.
1.答題格式規范.解答問題要嚴格對應試題的提問方式,採用歷史教學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這樣組織出的答案就能與歷史閱卷教師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為老師順利地閱讀、評判試題創造出便利條件.按照規范化的格式答題,能有效地減輕評卷老師負擔.同時,也在無形中為考生創造了更多得分機會.
2.語言規范.組織答案必須注意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這樣做的優點主要在於:能用最簡捷的語言,最准確地表達考生的思想.同時,還能充分地顯示出考生的歷史學功底,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3.書寫規范.書寫規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字體規范、用字規范.答題一般應使用楷書,字體雖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藝術水平,但必須要做到字跡清晰、卷面整潔.答卷時用字也必須注意規范,不能使用不規范的簡化字,更不能自己隨便造字.第二,布局規范.答卷時要盡可能按照"編制提綱"時設計的版面書寫,考生書寫的答案以占試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為易.做到了以上兩點,考生的答案就能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這樣,就能保證考生書寫的答案的所有要點,不因辨識不清(或者是因為書寫的雜亂無章,閱卷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找出所需要點)而不能轉化成得分點.

閱讀全文

與怎麼做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