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作文思路:首先介紹了馬姓主要的歷史淵源,接著追根溯源介紹了堯舜時期馬姓的狀況,最後描述了馬姓的現狀,在全國的人口分布情況。
馬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趙國宗室趙奢為馬氏得姓始祖,因其封地封在馬服(位於邯鄲西北),人稱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後代便以「馬服」為姓氏,後又改為單姓「馬」。
在遠古的舜帝時代,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姓為嬴姓,伯益的後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趙城。戰國初期,趙衰子聯合魏氏、韓氏瓜分晉國後,建立了趙國。
當時,趙國公子趙奢(趙武靈王的裔孫)能文能武,以善於用兵而著稱。趙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趙奢奉命抗擊秦軍的進攻而大獲全勝,因戰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他死後便葬在封邑。他的子孫最初以「馬服」為其姓氏,後去掉「服」字,稱為馬姓。趙奢從而就成了馬姓的得姓始祖。
人口分布
2013年,馬姓人口為1198萬人,占總人口1.06%,排名第17位。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馬姓人口由78萬激增到近1250萬,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來計算,人口增長了13倍。
河南為馬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總人口的1.6%。黃河流域以及東北三省,約占國土面積的23.8%,馬姓人口有749萬,約佔全國馬姓人口的59.4%。黃河和長江之間的省份、寧夏大部、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新疆烏魯木齊地區是馬姓人口較多的地區。
㈡ 請問關於歷史的書面報告怎麼寫
簡單的介紹一下歷史背景,然後找一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描寫一下相關的報告就行了
㈢ 關於江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寫作思路:寫報告的時候,把江姓的歷史和現狀寫出來就行。主要包括秦漢時,宋朝江姓的發展等。
江姓,中華古老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嬴姓、子姓等。公元前623年,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江國(今屬河南省正陽縣)為楚國所滅,後裔世代以國號為姓。
秦漢時期,江人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地區,後來向西、北、南發展,河北、山西、安徽等地也有了江姓的足跡。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政權頻繁更迭,江姓向東南的浙江等地遷移。唐宋之際,隨中原居民的多次南下移民,江姓進入了贛、浙、閩廣大地區,清初江姓進入了台灣。[23]
宋朝時期,江姓大約有2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2%,排在第六十五位。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江姓總人口的21.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這五省江姓大約佔全國江姓總人口的83%,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蘇、山西、廣西、四川等省。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贛、浙、閩、皖、豫江姓聚集地。
江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江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江姓是兩廣地區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在廣西、廣東東部、貴州南部、雲南東部、台灣、福建東部地區,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75%以上,在中心地區的比率高達1.5%以上,總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6.4%。
在四川東南、雲南中部、貴州北部、湖南、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部、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廣東東部地區,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5%—0.75%,總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14.8%;其他地區,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5%以下,總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78.8%,其中比例不足0.1%的佔了國土面積的60%。
江姓的分布:
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1位。當代江姓總人口約為362萬,排在74位,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22%。江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淮河流域、齊魯地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主要集中在河南、福建、廣東、山東、台灣、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西等。
㈣ 關於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1、姓氏的歷史: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姓氏的現狀: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姓氏中,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佔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這19個同姓人群中。
中國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意義:
1、中國姓氏文化是解讀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一把鑰匙。
2、中國姓氏文化是標記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一座史碑。
3、中國姓氏文化是時代文化特徵的一種反映。
4、中國姓氏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紐帶。
5、中國姓氏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資源。
㈤ 關於周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寫作思路:
先在知網查閱相關的文獻,然後從文獻中找出有用的知識點加以總結,最後再編撰關於周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
要點:
一定要符合自己的主題,不能偏離題目,自己胡亂編造。
範文如下:
1、我國的周姓源遠流長,據《姓氏考略》的記載,黃帝有一位大將叫做周昌,商代也有一名太史叫做周任。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分散在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等地。
2、周姓人才輩出,有古代名人三國時吳國名將周瑜、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北宋著名詞人周邦彥、元代著名音韻學家周德清現代名人有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樹人、 京劇藝術家周信芳、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我為我們周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驕傲。
3、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中,周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周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黃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根據史料考證,周姓是一個姓源復雜的姓氏,周姓的形成和發展,它的起源主要有四個大支系,其中主要的支周姓源於姬姓。周姓是當今中國眾多姓氏中的第九大姓,周姓不僅分布在中國的大江南北,而且還遠徙於歐美、東南亞及許多國家和地區。
(5)歷史報告怎麼寫擴展閱讀:
周姓始祖說法有四:後稷、周昌、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
周姓始祖為後稷。後稷母親為姜螈,父親為帝嚳。西周初年,周姓祖先就把後稷奉為周族的始祖,後稷的裔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到文王姬昌時,以國為氏。
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已經存在周部落,黃帝臣子周昌和周書,都屬周部落(古周國)。
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河圖運錄法》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有大將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兩人後代均以周為姓氏。
㈥ 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報告怎麼寫
淺議改革開放三十年
引言:
自從建國以來,沒有什麼能像改革開放那樣如此徹底地改變著中國。如果說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意味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麼改革開放則真正表明中國人民沿著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走起來,跑起來了。雖然改革開放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但它仍然註定是中國歷史上濃重的一筆。
總結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同樣對改革開放的總結也是為了更好地進一步改革開放,更好地發展中國。以下我將以政治經濟和文化社會兩大方面討論改革開放,並分析改革開放的精髓,以及展望未來的改革開放。
一、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跡
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設立經濟特區、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明確私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都是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是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1]。
以鄧小平為首的黨的國家領導人改革了經濟發展的傳統體制桎梏,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科教興國、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都為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8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379元人民幣,2006年2月達到2000美元,增加了約40倍[2]。毫無疑問,改革開放對中國今年經濟的影響最明顯、最徹底,我們的體會也最深。改革開放就如催化劑一樣,推動著中國經濟爆炸式地增長。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鄧小平以其過人的膽識打開國門,以優惠的政策把外資吸引進來,伴隨而來的還有先進的科技、現代化的管理。加上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使我國的產品價格低廉,如潮水般地湧向世界,並以資源的高耗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迅速完成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原始資本的積累。改革的膽子很大,但步子很穩,整個改革在黨的領導下有秩序地進行,再加上以黨政分開和權力分散為主的政治體制改革也為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已加入世貿組織為起點,我國大踏步進入全球化進程,對外貿易總額五年成三倍之速遞增,順差更是爆炸式增長,不斷創造著經濟奇跡。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著政治體制的改革,民主的狂風一陣接一陣,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又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二、經濟奇跡背後產生的問題
但伴隨著經濟的增長,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資源能源因過度開采而日漸枯竭,環境惡化程度驚人。我們過度陶醉於「為人打工」,以「世界工廠」自豪,但缺乏自主知識產權使我們創造的大部分財富流向國外,八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些問題都已經成了制約中國進一步高水平發展的瓶頸,下一步深化的改革開放一定要解決這些問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
三、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效益
一個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生產力的發展,的確如此,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奇跡就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突飛猛進,現已成為世界第一教育大國,為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我國的各種社會保障也逐漸完善,各種福利制度逐步實施。經濟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收入,穿上了體面而漂亮的衣服,住上了寬敞舒適的房子,用上了各種家電,吃著更豐富而美味的食品,喝著多滋多味的飲料,享受著高科技的醫療服務,玩著各種有趣的電子游戲,做著各種精彩的體育運動,交通工具多樣化、便捷化,通訊工具普遍化……這些都顛覆著舊的傳統觀念,沖擊著舊的社會結構,推動著新的充滿活力的社會結構的形成。
四、改革開放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及啟發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全面展開,西方的文化觀念逐漸深入我國,既有民主、公平、自由等普世價值觀,又有一些文化垃圾——物質崇拜主義、享樂主義、性自由等,以普世價值觀為代表的優秀文化給我國的社會發展做了有益的補充,但那些文化糟粕也毒害著我們的社會風氣。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我國過去落後的原因在於傳統文化,過激地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全部否定,這是十分危險的,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世界是多元的,註定文化也應該是多元的,我們不應過度崇拜國外的文化觀念,我們要有適合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價值觀。還好最近社會上對傳統文化已越來越重視。對於民主、自由等價值觀,我們應該學習它的實質,而不應學習它在國外的表現形式,應該結合自己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傳統,給它賦予自己的元素,構建適合我們自己的文化價值觀。
五、改革開放的精髓
改革開放的精髓在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同志以其偉大的智慧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給出了精當的闡述,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能刻意追求公平而導致普遍的貧窮,只有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鄧小平過人的膽識為中國的發展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的,我們都可以大膽地利用
六、展望未來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本質要求是思想解放。我們過去堅持思想解放,現在堅持思想解放,將來還要堅持思想解放,永遠都要堅持思想解放。我們根據新時期的社會問題,要進行新時期的思想解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對外加強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4]。對內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既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5]。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不是唯經濟發展為中心,高的GDP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應以胡錦濤為黨中央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努力使經濟更加發展、文化更加繁榮、政治更加民主、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十期全國代表大會文稿 [2]網路網 [3]鄧小平文選 [4]中國共產黨第十期全國代表大會文稿 [5]中國共產黨第十期全國代表大會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