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安鍾鼓樓的來歷
西安鍾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用於報警報時,故名「鍾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移於現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
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鍾樓相望。
(1)西安鼓樓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西安鍾樓始原建於今西大街北廣濟街東側,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移於現址。鍾樓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攢尖頂的閣樓式建築,面積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磚、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與寬均為6米的十字形券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
西安鼓樓比鍾樓的建造時間稍早。鼓樓建於高大的長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南北向券洞。
西安鍾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鍾樓構建於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
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明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網路——西安鍾鼓樓
網路——西安鍾樓、鼓樓
B. 西安鼓樓始建於哪個朝代
西安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鍾樓相望,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鍾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34年歷史。
C. 西安的鍾樓有多少年的歷史
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鍾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12年歷史
D. 陝西省西安市的鍾樓有多少年歷史了
西安鍾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鍾樓整體遷移於今址。
現鍾樓距今430年。
E. 誰知道陝西西安鍾樓鼓樓的一些歷史方面
位於中國陝西西安市中心。鍾樓與鼓樓東西對峙。鍾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1582)重修,遷建於現址。樓上原懸大鍾一口,作為擊鍾報時用。起初置於廣濟街口鍾樓內,明朝鍾樓遷址後置於鍾樓之上。真品現存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內,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口鍾是仿製的。每天西安報話大樓上,洪亮的報時鍾聲,就是這口鍾的錄音。 鍾樓鼓樓遙遙相望。
鍾樓除了報時,還曾以派過許多用場。辛亥革命時,義軍曾與在鍾樓布防的清軍激戰。護國運動時,陝西督軍陳樹潘正是從鍾樓開始了反對袁世凱的暴動。1927年,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石林,在鍾樓開設了聲電影院,這是西安歷史上第一家電影院,抗戰時期,鍾樓由於其地勢高拔,而成為預警日軍空襲的報警台。國民黨也曾經利用鍾樓的四面門洞,關押刑訊犯人。
F. 西安鍾樓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唐代有很重要的鍾樓是景龍觀鍾樓,景龍觀位於唐崇仁坊開通巷內,即今東南城牆外。景雲二年(711年),唐睿宗為景龍觀鑄成銅鍾即景雲鍾,並「行三重樓以憑觀」,景雲鍾重達6噸,現存陝西歷史博物館。後景龍觀更名為迎祥觀,迎祥觀鍾樓位置適中,位於唐三大宮殿區中間,皇宮上朝、政府辦公和商業活動都要統一作息時間,迎祥觀鍾樓起到了鳴鍾報時、號令全城的作用。
其後朝代更迭,長安外城逐漸毀滅,迎祥觀鍾樓孤懸東城牆外,鍾樓遷到城內勢在必行。根據史料記載,在金元時期,城中心廣濟街十字已有鍾樓,並新建迎祥觀。又據記載,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元代鍾樓舊址上復建鍾樓,位置在西大街廣濟街十字,樓設三層,有十丈多高,鍾懸在最上層中央,此鍾樓一直保存到清末。明代西安城向東、向北延伸,城中心東移到今鍾樓位置,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在今鍾樓位置新建西安鍾樓,其結構更為勻稱,並加設基座,保存至今。
車寶仁教授表示,從名稱、功能、作用、形制和所懸之鍾來看,唐代崇仁坊景龍觀鍾樓受皇宮鍾樓影響很大,並與金元明清迎祥觀鍾樓及明清至今的鍾樓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因此可以確定,西安鍾樓起源創建於唐代初期。
G. 西安鼓樓有哪些歷史背景
在明代,除了明代城牆外,又建了兩處標志性建築鼓樓和鍾樓。西安鼓樓位於西安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向東與鍾樓相望,始建於1380年,比鍾樓早建4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1699年和1740年鼓樓先後經歷兩次重修。樓上原有一面巨鼓,每天擊鼓報時,因此稱鼓樓。歷經歲月滄桑,巨鼓早已不在,只有鼓樓巍然聳立。
西安鼓樓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鼓樓。第一層樓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層樓重檐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樓的外檐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斗拱,使樓的整個建築層次分明,渾雄博大。登樓的青磚階樓設在磚台基兩側,在第一層樓的西側有木樓梯可登臨樓的第二層。
在鼓樓的南檐下正中,懸掛有「文武盛地」藍底金字匾額,是清朝乾隆年間重修此樓竣工後,陝西巡撫張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筆書寫的。北檐正中懸掛有「聲聞於天」匾額,筆力挺拔,相傳是咸寧李允寬所書。兩匾不僅說明了建築物的意義,且如畫龍點睛,使樓生氣盎然,更顯得宏偉壯麗。
H. 西安鍾樓已經多少年了
鍾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鍾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
I. 西安鍾鼓樓的追溯歷史
每個老西安人都清楚記得在鼓樓南北屋檐下曾分別懸掛著兩塊匾額南為「文武盛地」北為「聲聞於天」匾長8米寬3.6米為藍底金字木匾。兩組八字均為帖金凸體字字精練千古絕筆。西安市鍾鼓樓保管所業務科長喻軍說:「『文革』時期兩塊巨匾被摘下砍斷並焚燒殆盡從此人們相傳中的中國兩匾一個是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另一個就是西安鼓樓的」文武盛地「就只有一匾了兩塊牌匾被毀後不但是對陝西省文物的巨大損失而且也成了西安市民心中的缺憾。為了給後人一個交代還歷史以真實面目從1982年起所就萌發了恢復兩塊牌匾的念頭並開始了有關調查研究和取證工作此後的1988年以來在每屆的市人代會和市政協會議上都有恢復牌匾的議案和提案就在呼籲兩塊牌匾的同時西安的廣大市民也熱情高漲積極參與進來這就極大地促進了恢復牌匾工作的進程。2004年3月至7月西安市政協和陝西省文物局分別多次召開了『鼓樓周邊歷史文化探討與研究』及『恢復鼓樓牌匾』專題討論會對牌匾恢復一事廣泛徵求與會專家、學者及老前輩的意見和建議在2004年7月9日的專題會上陝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園林局、陝西省書學院等單位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對初步方案進行了最後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採用原字樣大小形式同原樣用現代輕型材料但要採用傳統工藝製作』的原則進行原貌恢復兩塊牌匾。
兩塊牌匾的恢復不僅了卻了文物工作者和廣大市民長久期盼的心願和缺憾更為鼓樓增添了靈魂和神韻它將隨著歷史的延續永存史冊無論為勉勵後人或是為文物價值本身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步形成方案後所配合西安市文物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審議工作收集了近百張有關老照片從恢復方案的雛形、探討到初步決定經過了無數次不懈努力與商討和磨合但是由於資金等問題一直沒有落實恢復牌匾的事情就只有先擱淺了……」
J. 西安鍾樓歷史
西安鍾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鍾,用於報警報時,故名「鍾樓」。
明王朝定都南京後,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並繪制陝西地圖進獻。太子朱標從陝西回到南京後,呈獻了陝西地圖給父皇朱元璋,並詳細介紹了西安的地理優勢,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提議遷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此時朱元璋已經年邁,這位晚年喪子的老人心力憔悴,遷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鍾樓已按照皇家建築級別建成。
鍾樓建成198年後,經歷了一場整體搬遷。這次東遷是與西安城市發展的東擴有關,鍾樓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鍾樓東遷歌》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整體遷移的過程。
鍾樓初建時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市的中心。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其後的二百年間,西安城不斷擴建,在原來的基礎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積,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鍾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由巡撫御使龔懋賢主持,將鍾樓整體遷移於今天的地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別對鍾樓進行了大范圍以及大規模的整修。
辛亥革命時,起義軍曾與在鍾樓與布防的清軍激戰。護國運動時,陝西督軍陳樹藩從鍾樓開始了反對袁世凱的暴動。1927年,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石林,在鍾樓開設了聲電影院,這是西安歷史上第一家電影院,抗戰時期,鍾樓由於其地勢高拔,而成為預警日軍空襲的報警台。國民黨也曾經利用鍾樓的四面門洞,關押刑訊革命者和進步人士。樓上駐扎軍隊,鎏金寶頂的銅葉被人揭去盜賣,樓體累遭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