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語》出自那個時期
《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後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後,被奉為儒家經典,後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魯論語》為魯國學者所傳,《齊論語》為齊國學者所傳,《古論語》其書為古文字(指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相傳秦始皇(公元前二五九---前二一0)焚書坑儒,孔子九世孫孔鮒曾把古文《論語》及孔子的經典著作藏於夾壁中,後世擴建時才發現,其壁稱「魯壁」。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文學理論等。故《論語》成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貳』 《論語》全文共多少字
《論語》全文共11705字。
『叄』 世說新語和論語的歷史時間先後順序誰先誰後
《論語》先,《世說新語》後。《論語》的歷史時間是春秋戰國時期,《世說新語》的歷史時間是南朝宋。
《論語》(lún 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撰寫(一說劉義慶組織門客編寫)的文言志人小說集,是魏晉軼事小說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
《世說新語》思想內容
《世說新語》今存最早刊本為宋紹興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篇1130則。其上卷為「德行」、「言語」、 「政事」、「文學4門,這正是孔門四科,說明此書的思想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綜觀全書多有談玄論佛的內容,其思想傾向並不那麼單純。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世說新語》及相關材料中魏晉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晉時期談玄成為風尚,對魏晉士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況,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肆』 論語至今多少年了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大約就這個時候吧
『伍』 簡介一下論語的歷史和來歷,謝謝了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匯編,又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論語》是西漢末年張禹以《魯論》為主,結合《齊論》編成,共20篇,約1萬2千字。
『陸』 論語誕生在幾幾年非常的急!必須在10分鍾內回答,謝謝!
《論語》的著筆當開始於春秋末期,而編輯成書則在戰國末期,大概是接近於歷史事實的。《論語》一書,既然成於很多人之手,而且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於三、五十年,那麼,這里後編定者是誰呢?自唐人柳宗元以來,很多學者都疑心是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的,我看很有道理。第一《論語》不但對曾參無一處不稱「子」,而且記載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較起來為最多。除開和孔子問答之詞以外,單獨記載曾參言行的,還有《學而篇》兩章,《泰伯篇》五章,《顏淵篇》一章,《憲問篇》和孔子的話合並的一章,《子張篇》四章,總共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參最年輕,而且有一章還記載著曾參將死之前對孟敬子的一段話。孟敬子是魯國大夫孟武伯的兒子仲孫捷的謚號。假定曾參死在魯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紀元前四三六年。這是依《闕里文獻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語推定的),則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後,那麼,這一事的敘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後才著筆的。孟敬子的年歲我們已難考定,但《檀弓》記載著當魯悼公死時,孟敬子對季昭子的一番話,可見當曾子年近七十之時,孟敬子已是魯國的執政大臣之一了。則這一段記載之為曾子弟子所記,毫無可疑。《論語》所敘的人物和事跡,再沒有比這更晚的,那麼,《論語》的編定者或者就是這班曾參的學生
『柒』 《論語》是什麼時候寫的
《論語》又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麼道理;就是前後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麼關連。而且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論語》一書,篇幅不多,卻出現了不少次的重復的章節。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一章,先見於學而篇第一,又重出於陽貨篇第十七:「博學於文」一章先見於雍也篇第六,又重出於顏淵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復只是詳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學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個字,子罕篇第九隻載「主忠信」以下的十四個字;「父在觀其志」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隻載「三年」以下的十二字。還有一個意思,卻有各種記載的,如里仁篇第四說:「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憲問篇第十四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篇第十五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學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復四次。這種現象只能作一個合理的推論: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記載,後來才匯集成書。所以《論語》一書絕不能看成某一個人的著作。 那麼,《論語》的作者是一些什麼人呢?其中當然有孔子的學生。今天可以窺測得到的有兩章。一章在子罕篇第九: 「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牢」是人名,相傳他姓琴,字子開,又字子張(這一說法最初見於王肅的偽《孔子家語》,因此王引之的《經義述聞》和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都對它懷疑,認為琴牢和琴張是不同的兩個人)。不論這一傳說是否可靠,但這里不稱姓氏只稱名,這種記述方式和《論語》的一般體例是不相吻合的。因此,便可以作這樣的推論,這一章是琴牢的本人的記載,編輯《論語》的人,「直取其所記而載之耳」(日本學者安井息軒《論語集說》中語)。另一章就是憲問篇第十四的第一章: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憲」是原憲,字子思,也就是雍也篇第六的「原思為之宰」的原思。這里也去姓稱名,不稱字,顯然和《論語》的一般體例不合,因此也可以推論,這是原憲自己的筆墨。 《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裡面不少是曾參的學生的記載。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不能不說是曾參的門弟子的記載。又如子張篇第十九: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這一段又像子張或者子夏的學生的記載。又如先進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 孔子稱學生從來直呼其名,獨獨這里對閔損稱字,不能不啟人疑竇。有人說,這是「孔子述時人之言」,從上下文意來看,這一解釋不可憑信,崔述在《論語余說》中加以駁斥是正確的。我認為這一章可能就是閔損的學生所追記的,因而有這一不經意的失實。至於閔子侍側一章,不但閔子騫稱「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貢三人之前,都是難以理解的。以年齡而論,子路最長;以仕宦而論,閔子更趕不上這三人。他憑什麼能在這一段記載上居於首位而且得著「子」的尊稱呢?合理的推論是,這也是閔子騫的學生把平日聞於老師之言追記下來而成的。 《論語》一書有孔子弟子的筆墨,也有孔子再傳弟子的筆墨,那麼,著作年代便有先有後了。這一點,從詞義的運用上也適當地反映了出來。譬如「夫子」一詞,在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當於「他老人家」,直到戰國,才普遍用為第二人稱的表敬代詞,相當於「你老人家」。《論語》的一般用法都是相當於「他老人家」的,孔子學生當面稱孔子為「子」,背面才稱「夫子」,別人對孔子也是背面才稱「夫子」,孔子稱別人也是背面才稱「夫子」。只是在陽貨篇第十七中有兩處例外,言偃對孔子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子路對孔子也說,「昔者由也聞諸夫子」,都是當面稱「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人家」,開戰國時運用「夫子」一詞的詞義之端。崔述在《洙泗考信錄》據此來斷定《論語》的少數篇章的「駁雜」,固然未免武斷;但《論語》的著筆有先有後,其間相距或者不止於三、五十年,似乎可以由此窺測得到。 《論語》一書,既然成於很多人之手,而且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於三、五十年,那麼,這最後編定者是誰呢?自唐人柳宗元以來,很多學者都疑心是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的,我看很有道理。第一,《論語》不但對曾參無一處不稱「子」,而且記載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較起來為最多。除開和孔子問答之詞以外,單獨記載曾參言行的,還有學而篇兩章,泰伯篇五章,顏淵篇一章,憲問篇和孔子的話合並的一章,子張篇四章,總共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參最年輕,而且有一章還記載著曾參將死之前對孟敬子的一段話。孟敬子是魯大夫孟武伯的兒子仲孫捷的謚號①。假定曾參死在魯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紀元前四三六年。這是依《闕里文獻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語而推定的),則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後,那麼,這一事的記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後才著筆的。孟敬子的年歲我們已難考定,但《檀弓》記載著當魯悼公死時,孟敬子對答季昭子的一番話,可見當曾子年近七十之時,孟敬子已是魯國執政大臣之一了。則這一段記載之為曾子弟子所記,毫無可疑。《論語》所敘的人物和事跡,再沒有比這更晚的,那麼,《論語》的編定者或者就是這班曾參的學生。因此,我們說《論語》的著筆當開始於春秋末期,而編輯成書則在戰國初期,大概是接近於歷史事實的②。 [注釋]①謚法在什麼時候才興起的,古今說法不同。歷代學者相信《逸周書?謚法解》的說法,說起於周初。自王國維發表了〈遹敦跋〉(《觀堂集林》卷十八)以後,這一說法才告動搖。王氏的結論說:「周初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號而非謚也。」又說:「則謚法之作其在宗周共、懿諸王以後乎?」這一說法較可信賴。郭沫若先生則說「當在春秋中葉以後」(《金文叢考?謚法之起源》,又《兩周金文辭大系?初序》),這結論則尚待研究。至於疑心「謚法之興當在戰國時代」(〈謚法之起源〉),甚至說「起於戰國中葉以後」(《文學遺產》一一七期〈讀了關於《周頌?噫嘻篇》的解釋)〉,那未免更使人懷疑了。郭先生的後一種結論,不但在其文中缺乏堅強的論證,而且太與古代的文獻材料相矛盾。即從《論語》看(如「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從《左傳》看(如文公元年、宣公十一年、襄公十三年死後議謚的記載),這些史料,都不能以「托古作偽」四字輕輕了之。因而我對舊說仍作適當保留。唐人陸淳說:「《史記》、《世本》,厲王以前,諸人有謚者少,其後乃皆有謚。」似亦可屬余說之佐證。 ②日本學者山下寅次有《論語編纂年代考》(附於其所著《史記編述年代考》內)。謂《論語》編纂年代為紀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400年(子思卒年)之間。雖然其論證與我不同。但結論卻基本一致。
『捌』 論語創作時間
這個沒有具體的時間。只能說成書於戰國初時期。
《論語》一書,成於很多人之手,而且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於三、五十年,對於最後的編定者,自唐人柳宗元以來,很多學者都疑心是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的。第一《論語》不但對曾參無一處不稱「子」,而且記載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較起來為最多。除開和孔子問答之詞以外,單獨記載曾參言行的,還有《學而篇》兩章,《泰伯篇》五章,《顏淵篇》一章,《憲問篇》和孔子的話合並的一章,《子張篇》四章,總共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參最年輕,而且有一章還記載著曾參將死之前對孟敬子的一段話。孟敬子是魯國大夫孟武伯的兒子仲孫捷的謚號。假定曾參死在魯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紀元前四三六年。這是依《闕里文獻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語推定的),則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後,那麼,這一事的敘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後才著筆的。孟敬子的年歲我們已難考定,但《檀弓》記載著當魯悼公死時,孟敬子對季昭子的一番話,可見當曾子年近七十之時,孟敬子已是魯國的執政大臣之一了。則這一段記載之為曾子弟子所記,毫無可疑。《論語》所敘的人物和事跡,再沒有比這更晚的,那麼,《論語》的編定者或者就是這班曾參的學生。因此,我們說《論語》的著筆當開始於春秋末期,而編輯成書則在戰國初期,大概是接近於歷史事實的。
『玖』 《論語》的歷史是什麼
《論浯》是一部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之名,乃編纂者所定,一般認為,「論」即論次編纂,「語」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語。語經論纂,故稱《論語》。《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今本《論語》共二十篇。書中既有孔子弟子的筆墨,也有其再傳、三傳弟子的筆墨,先後相距數十年之久;書中所記,有重見之語,有傳聞異辭,文體、稱謂也有所不同,可知記述非一人,論纂亦非一次。大約戰國初年始編纂成書。
『拾』 《論語》出於哪個時期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10)論語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書雲「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是漢人於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詩》直承子夏。
清代學者崔述則對《論語》的成書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論語》前後十篇在文體和稱謂上存在差異,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公、哀公之問,皆變文稱「孔子對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問則稱「子曰」,表示有別於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而後十篇中的《先進》《顏淵》等篇,答大夫之問也皆作「孔子對曰」,故懷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門人所記,去聖未遠,禮制方明;後十篇則後人所續記,其時卿位益尊,卿權益重,蓋有習於當世所稱而未嘗詳考其體例者,故不能無異同也」。
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稱「子」不稱「孔子」,門人問學也不作「問於孔子」。而後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稱孔子,《陽貨》篇子張問仁,《堯曰》篇子張問政,皆稱「問於孔子」,與《論語》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遺書明甚,蓋皆後人采之他書者」。
受崔述的影響,以後學者繼續從《論語》前後十篇用語、稱謂的差異對其成書作出判斷,有學者甚至認為《論語》最初只有單獨的篇,其編定成書,要在漢代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