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清朝大學士紀大學士紀曉嵐是怎麼死的
嘉慶十年(1805),紀曉嵐老死於京城,享年82歲。生前他自撰輓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紀曉嵐死後,謚號「文達」,這是對他文學才能一種相當高的認可。江藩在《漢學師承記》中說他是一代通儒,「胸懷坦率,性好滑稽,有陳亞之稱。然驟聞其語,近於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這就是說紀曉嵐不僅學識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應該說,這一評價是基本上符合實際的。
❷ 紀曉嵐最後怎麼死的
根據《清史》記載,嘉慶十年(公元1805)二月,紀曉嵐因病去世。
紀昀的仕宦生涯和學術活動展開在十八世紀中後期,正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樞紐時期。紀昀一直是官方學術工作的領導人,凡有編輯之役、修書之事,他必在其間。
他一生中領導和參與多部重要典籍編修。因此,紀昀是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貢獻的學者。 一生悉付《四庫全書》,其《閱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拓展資料:
紀曉嵐故居遺址和墓地均位於滄縣崔爾庄鎮。其故居遺址座落在滄縣崔爾庄村內,今尚存一眼古井。在鎮南約四公里北村村南有墓地一座,神道碑和墓碑各一通。
乃為紀曉嵐之墓。神道碑碑文是:「皇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達公神道碑」。近年紀氏後人及當地政府部門,正籌化修復紀曉嵐墓園及故居展館和紀念館。
❸ 紀曉嵐怎麼死的
病死的。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嘉慶十年 1805年 紀曉嵐 82歲 二月初十,病;十四日酉時卒於北京虎坊橋閱故
宅。
對他的評價:
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舉,二是領導編修。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士甚眾,在士林影響頗大。其主持編修,次數更多,先後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總裁官、八旗通志館總裁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等。人稱一時之大手筆,實非過譽之辭。紀曉嵐晚年,曾自作輓聯雲:「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 紀曉嵐天資穎悟,才華過人,幼年即有過目成誦之譽,但其學識之淵博,主要還是力學不倦的結果。他三十歲以前,致力於考證之學,「所坐之處,典籍環繞如獺祭。三十以後,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抽黃對白,恆徹夜構思。
具體參見:http://ke..com/view/4683.htm#4
❹ 歷史上的紀曉嵐真的是縱欲而死嗎
這個是謠傳,紀曉嵐真正的死因的患病不治而死。紀曉嵐在82歲高齡的時候患上了風寒,剛開始並沒有注意,直到第二天昏睡一天,直到午夜才醒。相傳紀曉嵐病重蘇醒的時候煩躁不安,預感自己將長眠於世,於是將子女都叫來,交代完遺言即與世長辭。
還有就是紀曉嵐不喜歡吃飯,非常喜歡吃肉,甚至一天不食一粒米,也很少吃蔬菜,但是一天要吃十幾斤肉,偶爾也吃麵食,絕不食鴨肉。即使是到了七八十歲的高齡,紀曉嵐也依舊保持著這樣的生活習慣,令人奇怪的是如此不良的生活作風和飲食習慣,紀曉嵐依舊活到了82歲高齡,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
❺ 鐵齒銅牙的紀曉嵐,他最後的結局是哪個樣子的
歷史上的紀曉嵐在公元1805年因病去世,享年82歲,他的一生都在為文學付出,雖然在朝為官,但是並沒有和和珅一樣遍地斂財,死後被嘉慶皇帝追封謚號為文達。
算是壽終正寢了,他生前是乾隆非常器重的大臣,不僅熟悉政治,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也極高,也是乾隆年間有名的大才子。紀曉嵐原名為紀昀,聰明好學,博覽群書,留下許多著名的集冊著作,被後世所崇拜。
❻ 紀曉嵐怎麼死的 歷史上紀曉嵐的死因
嘉慶十年(1805),紀曉嵐老死於京城,享年82歲。生前他自撰輓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紀曉嵐死後,謚號「文達」,這是對他文學才能一種相當高的認可。江藩在《漢學師承記》中說他是一代通儒,「胸懷坦率,性好滑稽,有陳亞之稱。然驟聞其語,近於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這就是說紀曉嵐不僅學識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應該說,這一評價是基本上符合實際的。
紀曉嵐,名昀,字曉嵐,生於1724年6月15日。父親紀客舒是一位考據學家,做過京官,外放姚安知府。紀曉嵐4歲開始讀書,12歲隨父入京。紀曉嵐24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31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繼授編修。乾隆三十三年,授貴州都勻知府。但皇帝認為紀昀學問優勝,到外省做官不能盡其所長,將其留在身邊。同年4月,提升為侍學士。但紀曉嵐一生並未做過一天大學士,臨終前勉強做了一個月的協辦大學士,也只是安慰之意。
❼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里鬥了半輩子的紀曉嵐和和珅,分別是怎麼死的
和珅
嘉慶四年(1799)正月十八日,離乾隆去世僅半個月,距和珅下獄也只有7天,嘉慶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處所,賜他白綾一條,令其自盡。和珅知死期已至,不禁悲從心來,提筆寫下了一首詩:
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時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後身。
此詩似偈似謠,前兩句含義尚明,因為和珅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那時剛好50歲。從權力的頂峰一下子跌落到深淵,對他來說當然是一場夢,而且是一場噩夢。後兩句的含義較為隱晦,大概是屬於某種詛咒,或者是身後報應之類,只不過是不便明說罷了。
賦詩完畢,和珅懸梁自盡,黯然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這是他貪權納賄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和珅至死,他的富貴夢、權力夢從來都沒有醒過。一代巨貪的形象就此定格於歷史的長河中。
********************************************
紀曉嵐
嘉慶十年(1805),紀曉嵐老死於京城,享年82歲。生前他自撰輓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紀曉嵐死後,謚號「文達」,這是對他文學才能一種相當高的認可。江藩在《漢學師承記》中說他是一代通儒,「胸懷坦率,性好滑稽,有陳亞之稱。然驟聞其語,近於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這就是說紀曉嵐不僅學識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應該說,這一評價是基本上符合實際的。
❽ 紀曉嵐怎麼死的歷史上
歷史上的紀曉嵐在公元1805年因病去世,享年82歲,他的一生都在為文學付出,雖然在朝為官,但是並沒有和和珅一樣遍地斂財,死後被嘉慶皇帝追封謚號為文達。
紀曉嵐,名紀昀,是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的官員,他在朝堂上屬於文官的典範,並且主持纂修了《四庫全書》,和我們在劇中看到的情形不相符。
紀曉嵐從小就學習漢族的文化,博覽群書,再加上年輕的時候才華橫溢、血氣方剛闖出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但是紀曉嵐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沒有了年輕時候的那種激情和鬥志了。
在82歲那年,紀曉嵐因病去世了,因為其在文學上的成就和造詣,嘉慶帝御賜碑文,追封謚號為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這是對他文學才能一種相當高的認可。
❾ 紀曉嵐怎麼死的
嘉慶十年(1805),紀曉嵐老死於京城,享年82歲。生前他自撰輓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紀曉嵐死後,謚號「文達」,這是對他文學才能一種相當高的認可。江藩在《漢學師承記》中說他是一代通儒,「胸懷坦率,性好滑稽,有陳亞之稱。然驟聞其語,近於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這就是說紀曉嵐不僅學識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應該說,這一評價是基本上符合實際的
❿ 紀曉嵐怎麼死的和珅怎麼死的
和珅懸梁自盡,黯然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這是他貪權納賄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和珅至死,他的富貴夢、權力夢從來都沒有醒過。一代巨貪的形象就此定格於歷史的長河中。
嘉慶十年(1805),紀曉嵐老死於京城,享年82歲。生前他自撰輓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紀曉嵐死後,謚號「文達」,這是對他文學才能一種相當高的認可。江藩在《漢學師承記》中說他是一代通儒,「胸懷坦率,性好滑稽,有陳亞之稱。然驟聞其語,近於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這就是說紀曉嵐不僅學識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他的詩文,經後人搜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
嘉慶十年(公元1805)二月,紀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